首頁>Club>
我是一個寶媽,從小孩生下來就是自己一個人帶的。現在寶寶快2歲了,是不是要開始嘗試著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了。適當的放手了。
13
回覆列表
  • 1 # 惠遊泰安早知道

    正值暑假,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選擇參加寄宿制夏令營,在豐富孩子假期生活的同時,透過集體環境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是,現象往往是——孩子剛剛入營,帶隊老師的手機就響個不停,有的家長希望老師特別關照,有的家長希望老師多拍點自己孩子的照片,有的則擔心天氣熱孩子會中暑……專家表示,這反映了家長離開孩子後的焦慮,破壞了孩子的獨立成長空間。

    短暫分離

    家長表現不如孩子

    “兒子前幾天報名參加了一個農村生存挑戰夏令營,把他送上大巴車的那一刻,我太捨不得了。說實話,他長這麼大,還真沒離開過我們。”昨天上午,家住綠竹巷的市民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兒子讀初一,和同學一起報名參加了一個生存體驗的夏令營,主要讓他感受農村生活,體驗團隊協作,雖然夏令營才4天時間,但這4天自己度日如年。

    她告訴記者,孩子們到達目的地第二天,就有一位媽媽在微信群裡發了很長的一段話,裡面詳細描述了自己這一天過得多麼寢食難安、牽腸掛肚,希望帶隊的老師看到後可以把思念轉達給孩子。她說,微信群裡,小組帶隊老師婉拒了這名媽媽的要求,“雖然我們理解家長的心情,但是,信裡除了焦慮擔憂,並沒有對孩子的鼓勵,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

    在市區一所小學讀六年級的齊思(化名)告訴記者,上個月自己參加了一個培訓機構組織的快樂成長夏令營,“雖然有點想家,想爸媽,但身邊都是同齡的夥伴,陌生又新鮮的環境,立即讓我忘記了這些煩惱,很快融入進去。”她說,回家後,媽媽都瘦了一圈,因為太擔心自己在外獨立生活了,“她說怕我吃得不好,睡得不香,怕天氣太熱會中暑。”

    馮老師在我市一家連鎖培訓機構任職,每年暑假,她都參與組織夏令營活動,“現在很多家長都沒有孩子放得開。比如,有家長聽說孩子有一點感冒,立即開車上百公里過來送藥,更有甚者直接把孩子接回家了。拍點照片發去群裡給家長看,有時候人拍得不是很全,有家長立即質問,為什麼沒看到自己的孩子。”

    放手了

    孩子才能長大

    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父母不能管孩子一世,家長怎樣才能幫助孩子真正獨立?市實驗幼兒園香江分園老師李月表示,即使是在幼兒園的家長圈裡,大家也似乎有個不成文的默契,就是不會去“干擾”孩子在園裡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孩子出門在外,讓他們自己做主、自己有所擔當最重要。”

    江蘇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老師朱月瑩表示,在建立臨時夏令營微信群時,家長們應該明白,學生的集體活動是在老師嚴格的計劃下進行的。雖然微信等網路互動更便捷、更直觀,但家長們要有正確認識,除了特殊情況,老師或領隊是沒有必要也沒義務與家長時時保持網路“直播”,迴應各種詢問。這不僅是對老師的信任,也是給自己的孩子以信心。

    她說,家長的成長,是促進孩子成長的關鍵,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另外,學校的模式把生活變得單調,假期的意義在於彌補校園生活的不足。青少年普遍有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現象,而在這個年齡段,又最不希望別人來管自己,這就需要慢慢磨合。而他們學會生存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同伴的生活,從中借鑑,“只有適當地放手,孩子才能長大。”

  • 2 # 雅涵寶寶媽

    我覺得適當的放手不是說父母不帶孩子,可以讓爺爺奶奶來幫忙。

    不過我覺得三歲前有父母的陪伴更好,適當的放手是可以的。但不是說必須離開媽媽的陪伴。

    在孩子玩的時候,父母不用什麼都管著,看著她自己玩就可以。和小朋友之間的問題讓自己去解決,解決不了的,父母再說話。

    穿衣吃飯的時候,可以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做好壞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要做。

  • 3 # 小小小麻雀2

    我也是一位寶媽,大寶22個月了,而且二寶下個月就要生了。大寶大多數都是自己的帶的,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

    但是最近大寶一從孃家回到婆家就會受寒,發燒幾天,已經2次這樣了,第二次還拉稀,晚上給他換尿布就換了3次,後來實在撐不住了,就讓婆婆幫忙換,我就去睡覺了,過了一個多星期慢慢才恢復,孩子生病大人真的很糟心的。

    後來還是把孩子帶回孃家,讓媽媽幫忙帶,剛開始的時候很擔心他晚上會哭。因為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是跟我睡的,我媽也是這樣擔心的。但是實際上,我擔心的事並沒有發生,大寶很乖,沒有哭著叫媽媽,會找媽媽也是會的,但是跟他影片的時候都不怎麼理我,這是隻要他在玩的時候,都是不理人。

    22個月大的孩子正是愛玩的時候,男孩子更是調皮,只要天氣好,我媽每天都會打他出去玩,現在吃的也多了,吃了飯還吃的下零食,體重也開始增長了。

    我也就放心了,男孩子更不該那麼嬌氣吧。說了這麼多,所以寶媽可以試著放開手,也並不是不在陪伴孩子,只是給孩子更大的空間,每天還是在一起的。

  • 4 # 使用者264603000

    我覺得適當的放手不是要完全撒手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而是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說說我四歲的女兒。

    她兩歲8個月上的幼兒園,沒上幼兒園之前,我很焦慮,她上幼兒園,我比她上幼兒園還要緊張。沒離開爸媽身邊,沒經歷過和陌生的老師同學相處。該怎麼辦?

    同時我要跟她說去上幼兒園會發生什麼事,讓她有個心裡準備。不過還好,她第一天是願意去幼兒園的,到了幼兒園我拉她在一個小椅子上坐著,和其他小朋友玩積木。

    後來趁她不注意,偷偷走的,我和他爸爸不放心,在教室窗戶看了一會,注意到媽媽不在哪裡就哭了。我也哭了,但是我又告訴自己,每個孩子都有這個過程,不要心軟,一定要堅持,她習慣上學才行。

    中午不放心我又給老師打電話,老師說,你看孩子會影響到她的,她又會哭,下午早點過來接,每個孩子都有這樣一個過程的。

    下午去接她時,給我一個很大的反差。去接她的時候沒有哭,問她中午有沒有睡覺,她說睡了。問她上幼兒園好不好玩,好玩,明天還來不來,還願意上。我沒想到她的適應能力那麼強。

    我太低估我女兒的適應能力了,其實我適當的放手,讓她自己來,自己去經歷,她會做的好的。

  • 5 # 洪媽媽的小飯桌

    寶寶快兩週歲了,可以適當放手了!我家兩寶全部是我自己一個人帶的。交給別人各種不放心,事事親力親為,出門逛會兒街都放不下,一定要在我視力範圍之內我才放心。所以帶大寶的前兩年時間裡我基本沒什麼社會活動!

  • 6 # 茉莉芊說

    是要適當的放手了。注意是“適當”,不是把孩子完全的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孩子比較依賴的還是要自己做,比如晚上睡覺,一直都是媽媽陪著,不能突然的換人,這個還是要自己帶。還有吃飯時候最好也有媽媽陪著。還有注意一點:接替媽媽陪孩子的人一定要跟孩子已經很熟悉了,不能說剛從老家接來的,孩子還很陌生的人。比如說是剛從老家接來的奶奶,一定要媽媽和奶奶一起共同帶孩子一段時間,孩子熟悉以後,媽媽才好離開一段時間,不能離開太長時間。

    接手媽媽照顧孩子的人,在陪孩子的習慣上最好和媽媽一致,這樣孩子比較容易適應。還有就是剛開始的時候最好還是在自己家裡,不要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或者外公外婆家。在自己家裡環境比較熟悉,孩子更有安全感,更容易接受和媽媽分離。

  • 7 # 瀟然一閒客

    一個人帶到兩歲,寶媽辛苦了。

    我覺得不存在放不放手的說法,如果家裡有老人可以幫忙,可以請他們幫忙過來帶,但是寶寶的教育始終是爸爸媽媽為主導。這裡有兩個問題,搞清楚了,那寶媽就應該清楚要怎麼做了。

    一個是寶媽關注的寶寶獨立性的問題,其實在現如今大多數情況下,老人的教育理念和年輕人差異很大,老人更容易溺愛,媽媽才更容易培養出具有獨立人格的寶寶。媽媽更理智,也更清楚鍛鍊寶寶獨立性的重要性,所以能讓寶寶自己做的事就儘量放手讓他自己去做,這反倒不是說不關心,而是更長遠的關心。我帶寶寶的方式就是這樣,寶寶摔倒了我都鼓勵他自己爬起來,有什麼事情,我會讓他自己去嘗試。比如爬樓梯,我會讓他自己上,自己想辦法,這比直接抱他上去其實更累,因為你得時刻注意有沒有什麼危險因素,寶寶會不會滑倒,摔傷之類的。也就是在安全範圍內給予寶寶最大的自由,其實比幫寶寶代勞更費勁,但是收穫也是滿滿的,寶寶遠比大人想像的聰明,他有危機意識,學東西也快,學會之後你的好日子就來了,可以休息一下。

    二個是讓老人幫忙帶。一個是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忙很多家務活之類的,也可以讓寶媽有空餘的時間,也會讓寶寶接觸到不同的思想,當然,隨之而來的矛盾也會大大的有。我們寶寶爺爺喜歡打乒乓球,奶奶喜歡跳廣場舞,所以寶寶學會的第一個球類單詞就是乒乓,也喜歡跟著廣場舞節奏搖擺。家裡人多之後,寶寶也變得更有安全感,不怕黑,也不怕突然的響聲。這些都是跟不同人磨合帶來的好處。當然,他們也是溺愛型的,會慣著他吃他喜歡的東西,在爺爺面前寶寶基本走不動道,出門就抱,稍微做點什麼大動作,爺爺奶奶就覺得危險,不給寶寶自己鍛鍊的機會,吃飯奶奶追著喂。我就要扮演一個狠心媽媽的角色,例如吃飯老老實實坐餐椅,不能玩玩具,自己動手,能吃多少算多少,不吃就餓著。通常這樣他爺爺奶奶又會偷偷塞東西給他吃,像這樣的矛盾很多,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就看寶媽自己怎麼權衡利弊,有沒有包容的心了。

    如果上述兩個問題寶媽都覺得還好,建議讓老人共同來幫忙帶,一個人帶孩子真的太苦了。

  • 8 # 陽光下的偎依

    《觸龍說趙太后》裡有句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趙太后捨不得小兒子長安君去齊國做質子,最終在觸龍的三寸不爛之舌之下最終放手,放長安君去做質子,其實也是明白了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的道理。

    一到三歲,是孩子依戀媽媽的時期,3歲以內,媽媽就是孩子的一切,媽媽就意味著寶寶的需求能得到滿足。在這個時期,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媽媽,寶寶學習媽媽的一言一行,模仿媽媽的一切,會根據媽媽的氣味、腳步及一些其他日常區分媽媽和他人。實驗證明,在嬰兒時期能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的孩子,社交能力會普遍強些。相反的沒有良好依戀感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強烈的孤獨感,生活能力也要稍微差些。所以,媽媽也不要為寶寶纏媽媽而感覺煩惱。

    我家寶寶就是個纏媽媽的,只要媽媽不在視野範圍內,就大聲哭喊,甚至可以扔掉他最喜歡的玩具、零食,任何哄寶寶的辦法在他面前都是浮雲。媽媽的聲音一響起,眼淚立馬收走,表情秒變……後來,也在嘗試著將他和媽媽分離。最後,也是成功了,結合孩子的經歷,給點建議:

    嘗試改變孩子和自己的心態。不要想著孩子玩耍過程中少了媽媽就沒辦法了,嘗試先分開一到兩分鐘,必須和寶寶講清楚,在孩子習慣後再逐漸增長時間,孩子是全心全意相信媽媽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演練以後,寶寶始終相信媽媽是愛他的,那麼他也會相信媽媽一直在他身邊。

    選擇一個寶寶熟悉的人,最好選擇家庭成員代替媽媽陪伴在寶寶身邊,減短寶寶的適應期。纏媽媽的寶寶雖然不太在意家人對他的愛,但是也渴望得到愛。媽媽不在身邊,熟悉的人能給予安全感,讓寶寶的心裡不再孤獨。

    轉移注意力。每一個寶寶都有自己喜歡的事物,或是玩具,或是書本,或是動畫。在媽媽不在身邊時,將寶寶喜歡的東西放在他身邊,注意不要全部都給,分次給,每次只給一個,等寶寶玩到厭煩了為止,然後再換下一種,輪流下來,減少孤獨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股的你,平常都關注哪些訊息?從什麼渠道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