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笨老爹日記

    寶寶愛打人,可能是因為寶寶具有模仿的天性。寶寶模仿的物件來自小夥伴,電視電影等各種媒體,也來自他周圍的成人。寶寶不僅模仿電視節目中看到或者平時在周圍環境中看到的各種攻擊性行為,對於成人之間那些帶有玩笑性質的“攻擊行為”,他也因無從分辨而不加選擇地模仿。

    另外,對於比較小的寶寶,由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他常常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因此無法釋放因為無法有效與人溝通而帶給他的壓力,於是他只有透過咬人、打人等方式來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藉此釋放來自他內心的壓力。

    提供幾種解決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1、找出寶寶打人的根源

    當獲知寶寶欺負別的小朋友時,父母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埋怨批評寶寶,而是應該蹲下來,瞭解他欺負別人的原因並站在寶寶的立場考慮,看看寶寶是不是受了委屈了?寶寶是不是根本就無心要攻擊他人?是不是寶寶不明白該以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在瞭解寶寶的基礎上再根據寶寶的情況冷靜地處理問題。

    2、不要暴力懲罰

    要防止寶寶產生攻擊行為,父母要給寶寶一些正面的示範,首先,不管寶寶表現如何,父母不要打寶寶。不論對於幾歲的孩子,打永遠是最壞的選擇。

    3、從側面教育寶寶

    4、為寶寶創造良好的環境

    與成人相比,寶寶的行為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家有小暴君的父母應提供足夠的空間、玩具、書籍和其他娛樂器具等供寶寶選擇。在選擇玩具與娛樂器具時,父母應儘可能避免選用刀槍等明顯有攻擊傾向的玩具。

    5、不要讓孩子打人的目的得逞

    比如寶寶搶走小朋友的玩具,那麼父母一定要堅持將玩具還給小朋友。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處理時態度一定要鮮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孩子意識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 2 # 萌萌噠女漢子121

    * 立規矩。這並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訴他打人不好,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反覆地講,具體地講,會有效果。*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給他模仿的“榜樣”。* 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後幫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積木,他要不回來,就打小朋友。這時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禮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請他還回來。* 關心他的病痛,疲倦,飢餓,儘量替他解決好。* 提高他的能力。由於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圖拼不上、踢球踢不準等。這時可以幫助他做好這些事情。並在以後著意訓練。他能力強了,事情做好了,高興了,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會去打人了。* 提高自信。經常注意表揚他好的行為,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這就好了。

  • 3 # 付小平

    孩子喜歡打人的這個行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術語,稱為攻擊行為。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研究發現,攻擊行為的發生率在2到3歲達到高峰,學前期逐漸下降;攻擊行為隨著年齡增長髮生變化,2到3歲的孩子可能打、咬、踢對方,大一點的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表現出的身體攻擊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嘲弄、奚落、造謠、貶低等攻擊行為。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無論是否傷害到別人,我們都需要及時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並在態度上儘量做到“零容忍”。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採取制止的方式和態度需要有所不同:

    1)1歲前,溫柔地推開。當1歲以內的嬰兒出現打人、抓人、咬人、踢人等情況時,我們只需要把孩子的手腳或嘴巴溫柔地推開。這個階段,禁止的語言沒有任何效果,透過制止的動作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動停止或放棄。

    2)1歲到3歲,堅定地制止。1歲後的孩子已經可以初步聽懂大人對他說的一些話,但還不能做到完全理解。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採取語言(對孩子說“不”)和行動(適當地限制)相結合的方式,堅定地禁止孩子的攻擊行為。家長在態度上越是堅決,孩子越容易住手。

    3)3歲後,耐心地引導。3歲後的孩子,身體攻擊逐漸減少,語言攻擊逐漸增多,同時他們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這個階段,當孩子發生攻擊行為時,除了及時制止和適當懲罰,我們還需要耐心地引導孩子認識到這種行為的錯誤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避免今後再出現類似舉動。

    當然,在3歲前,如果父母從來就沒有堅定地制止過孩子的攻擊行為,或者3歲後的攻擊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那麼就需要把堅決制止和耐心引導相結合,才能真正制服那些肆意妄為的“小霸王”。

  • 4 # 贏在起點月老師

    兩到三歲的小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也知道了自己小拳頭的厲害,於是開始了打人這種攻擊性行為。倘若家長用正確的方式應對小孩子的打人現象,過上那麼一段時間,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就逐漸知道打人是不被允許的,自然也不會盲目揮手打人了。有些家長就不會那麼幸運了,經常陷入孩子主動打人的煩惱中。

    1. 分析小孩子打人的原因

    小孩子打大人,一個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情緒不好,打人,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透過打人來喚醒大人的關注;打小朋友,因為小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沒有很好的小夥伴們很好的溝通,誤解了別人的意思,或者別人沒按自己的想法做,於是打人;打自己,是一種透過自虐達到目的的方法,初時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若沒有很好的引導,形成習慣會對孩子造成不小的傷害。

    2. 當孩子打人的時候,大人首先要鎮靜

    如果孩子一打人,家長就表現的過於緊張,如臨大敵,孩子有什麼要求都答應,孩子就會認為,原來你們都怕我啊,這樣只會助長孩子的打人行為。

    3. 當孩子打人的時候,家長正確的應對態度

    應該是溫和而堅定的否定:打人是不可以的,打人是不被允許的,打人是不對的,按住他打人的小拳頭,用堅定的眼神望著孩子,一次,兩次,每次都是如此,反覆講具體講,孩子就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就會逐漸控制住揮手打人的傾向。

    4. 鼓勵孩子儘可能說出自己的想法,瞭解孩子打人背後的動機

    除了表面的打人原因,是否還要其他原因,是不是某件事受到挫折了,不會寫或者不會畫不會壘積木;還是別人沒按照他的想法行事,不喜歡別人侵犯自己的小領土等等,讓孩子自己表達出來,既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發洩了孩子剩餘的精力。

    5. 提高孩子的自信和能力

    如果孩子知道一件事除了打人,還有其他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或者做,就能解決了,自然會捨棄用拳頭來說話,這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孩子慢慢成長,發現孩子細微的進步,及時表揚他,讓他感受到愛,感受到被關注,強大孩子的內心。

    父母應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寶寶的良好行為給予鼓勵。尤其是那些平時習慣打罵、呵斥、批評寶寶的父母,更應注意自己的態度。鼓勵能夠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使寶寶表現出積極、正面的情感,促進向上發展。

  • 5 # 皮小濟

    這可都是大人慣出來的。在他第一次打人的時候,就得糾正。這樣,孩子長大了,沒有人願意跟他合作、交往。有空您不妨看看下面兩篇文章:(一)掌握社會興趣不等式,看清真正的起跑線(吳伯凡)(二)人生幸福的不等式(吳伯凡)談的就是,一個人能在世上立足,能獲得人生幸福,必須掌握這個不等式:付出永遠多於索取。不論是合作、給予,還是共情。人是自私的、懶惰的。都渴望多得、少付出、多被關心、被愛。那誰願意多付出、多關心人、敬愛人,誰就受歡迎。推薦你看看:《孩子:挑戰》,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奧地利裔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的奠基人。您現在必須採取書中談到的做法了:四歲的男孩稍微對媽媽不滿意,就生氣地打媽媽。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當孩子又打媽媽時,媽媽可以用同樣的力度在同樣的位置打孩子一下。媽媽始終保持遊戲的態度,直到孩子自己停下來。媽媽堅持互相拍打的“遊戲”時,孩子很快就停止打媽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你不喜歡別人打你,就不要打別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孩子也要尊重大人。要有狠心。

  • 6 # 獨一無二UniqueChild

    2歲的孩子打人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這個“學步兒打人階段”,通常出現在18個月到3歲左右。

    在這個階段,由於自身願望和能力發展之間的不平衡,孩子通常有各種各樣的強烈情緒,情緒需要出口,而Ta們的語言發展還不完善,不能透過語言有效的表達情緒。打人就是Ta們宣洩強烈情緒的其中一種方式,儘管是錯誤的方式。打人有時也是孩子瞭解自身力量,或者試探行為邊界的一種方式。

    學步兒的打人,並非成年人心目中的“暴力”,而是特定年齡段的特殊行為。孩子想控制環境、排斥干擾、宣洩困惑,同時Ta們缺乏體會他人感受、語言表達、控制衝動、預見後果的能力,也缺少社交技巧和經驗,於是容易出現攻擊行為

    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為Ta提供幫助,來改善這種行為:

    (1) 不用體罰的方式教訓孩子是對孩子有好處的。如果我們用打屁股等懲罰方式教訓打人的孩子,那麼Ta透過打人來表達自己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增加。

    (2) 兒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的。如果孩子缺乏同伴環境,就不容易學會正確的社交技巧。建議父母首先在家裡和孩子玩一玩交朋友的角色遊戲,透過遊戲教孩子社交技能,給孩子建立社交規則,併為行為設定明確的界限,哪些行為可以做,應該怎樣做。然後,多帶孩子與同齡孩子玩,向他示範如何與同伴開啟社互動動。

    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家長通常的反應就是“跟你說了不要打人!不要xxx,你再打人我就xxx”。其實重點不是制止孩子不打人,而是要向孩子示範什麼行為是恰當的行為,不僅僅是語言指導,也需要具體的行為示範表揚孩子良好的社交行為,尤其是Ta表現溫柔善良的時候。讓孩子知道哪些動作會讓對方疼痛、難過。同時我們也要有耐心,因為孩子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3) 幫助孩子學習透過健康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例如,如果Ta很生氣,可以讓Ta在床上或沙發上跳一跳,或者玩枕頭大戰,或者帶Ta出去散步。同時,幫助孩子學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發現你現在很生氣”“你的情緒小怪獸跑出來了嗎?”這可以驗證孩子的感受,鼓勵Ta們用語言而不是身體動作來表達情緒。

    (4) 我們平時多花時間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滿足Ta被關愛的心理需求,而不是需要孩子透過打人的方式才能尋求到我們的關注。

    (5) 注意留意孩子在電視上或其它螢幕上觀看的節目,不要讓孩子看到太多的攻擊性行為。孩子與同伴玩耍時,也需要仔細觀察。出現打人行為時,父母必須介入,停止孩子傷害他人的行為“打人會傷害別人!”,並抓住Ta的手,告訴Ta“溫柔地、輕輕地碰、輕輕地摸”,同時用動作給他示範。

  • 7 # 十年以後925

    我寶寶每次打完人我們都說不能打人,他卻跟沒聽見一樣,下次照樣這樣,是聽不懂還是怎樣。

    我們打他有時候就把手藏起來,有時候笑嘻嘻的,有時候被我們打的疼了也哭,但是不怕。

    很多人都說小孩子打人有時候是跟人打招呼,是和人交流的一種方式,他其實不是在打人,只是他還沒學會怎麼跟人交流,只能透過打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

    小孩子打人怎麼辦。慢慢交流還是任其發展?

    我想小孩子打人肯定要制止的,不然長大以後習以為常,越大越嚴重怎麼辦。可是怎麼交流呢,現在我基本都跟他說不能打人,不能拍別人小朋友,會疼的,我們要輕輕的摸摸,我覺得他不是真的打人,他是覺得拍人家一下是想跟你玩,想跟你交朋友,但是他不會表達,主要是他的手勁很大,拍一下就把人拍疼了。以後就儘量叫他碰別的小朋友都要輕輕的摸摸,不能拍。不知道有沒有效果

  • 8 # 果媽閱讀

    2歲左右的孩子打人有很多具體的原因。如果平時家長對孩子經常打罵,孩子自然也會學到用武力來表達情緒。除此之外孩子打人的行為,不同原因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1.不知道怎樣用語言表達,因而用肢體動作

    他只是想和別人玩,甚至是喜歡人家,但是他不會表達,可能就會動手打一下。有時,別人冒犯了他、違反了遊戲規則,而他又不知道該怎麼說,這時他也會直接打人。還有的孩子屬於運動型,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那麼他隨時都可能在做肢體衝撞

    這些情況下,家長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平時多和他聊天,多給他讀書、講故事,孩子說話時我們耐心傾聽。讓孩子慢慢明白,語言溝通比肢體動作更容易解決問題。

    2.缺乏安全感

    比如說孩子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或者突然多了很多人,他感受到很大的威脅,他保護自己的本能方式就是先出手。或者,孩子初次跟小朋友玩時,曾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攻擊,以後他和別的寶寶玩,就常常帶有防禦心理。

    這種情況,父母要在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多和他強調友愛:“你看這個小朋友又幫助我們了。”這樣就能讓他多感受到別人的友好,如果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肢體衝突,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度反應,那會讓孩子心裡更加恐懼因此沒安全感。

    3.感統失調,表現出打人行為

    感覺統合就是人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觀,將外界獲得不同的感覺資訊等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資訊進行加工處理並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感覺統合不足或感覺統合失調就會影響大腦各功能區、感覺器官及身體的協調發揮,引發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這樣的孩子需要做一些相應的感覺統合訓練,另外父母要多帶孩子做戶外運動,比如爬山、玩水等,這都能幫助孩子身體的感統協調發育。

    兩歲左右的孩子打人多是因為上面這些原因,家長首先做出榜樣不要對孩子打罵,然後再從以上這些方面用心改善就可以。

  • 9 # 幼師向陽

    兩歲的寶寶出現愛打人的現象,我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

    其實這並非是兒童主動的、故意的去打人或是咬人,這只是兒童在生長髮育期內的一個尋常敏感期。

    這個敏感期就是---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一般發生在1歲6個月-3歲。

    兒童透過說“不” ,打人,甚至咬人等等種種表現來區分自我和他人。

    當然,兒童的這種行為通常會令家長十分惱火,並因此教訓兒童,有個別家長甚至會選擇打罵兒童。

    如果家長能夠正確認識到,這只是這個階段的兒童最正常不過的行為。並且盡最大可能去理解和包容孩子。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平穩的度過這段敏感期。

    那麼孩子在打人的時候,家長只需要將孩子抱開就行了,並不需要額外的去指責他。這個時候家長的指責反而會加重兒童打人的這個行為傾向。

    放心,只要多點理解寬容和愛,孩子很快就能度過這段敏感期的。

  • 10 # 父母學點心理學

    面對年幼孩子的情況,首先要去道德化。

    有句話說,孩子的世界我們不懂。只有抱著足夠的謙卑,才能真正讀懂這句話。

    兩週歲的寶寶還未建立規則感,他拍打大人或同齡的小夥伴,跟成人概念裡的打是不一樣的。

    拍打大人是有強烈情緒,還未學會言語表達;而拍的小夥伴,更多的時候是想以這種方法引起對方的注意,想和對方一起玩。

    理解並不意味著無需管教,而是不帶懲罰性的管教,因為孩子並未做錯什麼,只是還沒學會更好的方法而已。

    首先請認真告訴孩子,用拍打的方式,別人會痛,會不想跟你做朋友。講完這點後還可以拍打他幾下,讓他有感同身受。

    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命名和表達情緒,能說就不用付諸行動;而想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有比拍打他們更好的方法,父母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幫助他融入其他小朋友的群體中,幾次後他就學會了。

  • 11 # 家有安寶貝

    首先,家長端正態度,直面問題。兩歲左右的兒童往往喜歡打人,我家安寶貝一歲9個月,最近也是變得易怒易打人。我諮詢或不少這個年齡的小朋友爸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打人現象,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只是表現稍有差別而已。

    家長不要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給自身施加壓力,既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打人現象,就不能以此判斷孩子的性格。

    兩歲左右孩子打人的原因是什麼呢?

    1.有了情緒意識,不會表達。凡事不合意或是大人理解不到位時,孩子著急,又說不清楚,就選擇了打。打人就是這個階段孩子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而已。

    2. 模仿別人。見過別的小朋友打人,就有樣學樣打人。這種情況跟情緒無關,高興也打,不高興也打,單純地喜歡打人。

    3.環境變化。孩子的看護人變化,搬遷,生活環境地改變等都會讓孩子產生焦慮,不滿的情緒,導致孩子打人。

    這階段的孩子應該怎麼對待?

    1.若是孩子因各種不滿導致打人,應儘早干預,做好引導。要儘早立規矩。告訴他打人不好,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反覆地講,溫柔的講。

    2.耐心交流。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慢慢的不能著急,一定要耐心。若孩子在中途有激動情緒,做好安撫工作。

    3.多表揚孩子,提高孩子自信。經常注意表揚他好的行為,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這就好了。

    4.想辦法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多與孩子交流,講話,父母猜他的情緒,引導他表達。

    如此,可幫助孩子平穩度過愛生氣打人的時期。

  • 12 # 老春開聊

    給他立規矩,並進行嚴格的獎懲!

    這樣的孩子如果不管,將來就要吃大虧。所以,一定要重視,並給他講明規矩,告訴他如果違反會嚴懲。

    然後盯住他,只要他犯規,就要對他進行嚴懲,只要能夠遵守就對他進行獎勵。

    這樣一來,因為違反規則而受到的懲罰,孩子就會知道違規的後果,孩子就不再敢違反規則了。

    當然,一旦實行這樣的辦法,就要全家一起共同遵守才行。如果一方對孩子嚴管,一方對孩子嬌寵,那麼後果肯定不會很好,甚至還有可能會愈加厲害。

    孩子一定要嚴管,如果你真的愛他的話。不然,將來以後社會就會狠狠地懲罰他。

  • 13 # 賣人參酒瓶的元寶媽媽

    你好 我的孩子現在23個月,他不打人,但是有時高興起來,會不由自主的揮舞兩下,不小心打到人,這時候我會警告他,這樣是不對的。

    他一歲多的時候,打過我也咬過我,我和他說這樣不可以,他不聽,他打我,我就打他,他咬我我就咬他,之後他有時控制不住還會想咬我,我和他說你咬我我就咬你,他不會下狠口,只會在我臉上留下口水。

    有一次,姥爺抱著孩子,孩子一直在拍他姥爺的臉,我和孩子說這樣不可以,結果被姥爺訓了,說這是孩子喜歡姥爺的表現,說我大驚小怪,說我這麼管孩子,孩子得傻,隨便,老人願意,誰有辦法。

    家長這麼問,應該是覺得不對了,2歲半已經能聽懂話,有自己的意識了,你可以告訴他打人不對,你打別人別人就會打你,小朋友害怕你他們就不會和你玩了。如果孩子不聽,那隻能實踐出真章了,讓他感受一下,被打的人到底痛不痛!

  • 14 # 豆豆猴愛言言妹妹

    這個問題我喜歡,因為我家言寶同樣兩歲了,感覺兩歲的小小朋友自我意識挺強的,像進入了一個叛逆期的多動症兒童,隨時“暴動”,古靈精怪的會有各種話語、動作,完全不像我們那年代的人小時候呆頭呆腦,超級聽父母的話。下面我講一個言寶經歷的真實事件來討論這個問題,也許大多家長、小孩也都經歷過。

    言寶寶很喜歡室外玩耍,特別是看到哪兒有一群小朋友,她會很興奮的迅速躥過去,速度之快。因為她確實挺小個子的,往往我會很擔心其他年齡大的小朋友碰撞到她、甚至欺負她,所以她往哪兒跑我都會緊隨其後。

    和提問的家長相反,我的言寶同樣有次相反的經歷:晚上廣場上散步,像往常一樣,她又去找小朋友扎堆的地方玩兒,我在旁邊遠遠的看著,過程中一個比她稍微大點的小男寶寶突然推搡言寶,把她推到在地,言寶倒在地方愣住了,當時我也愣住了,因為全程我看到的是:這群小朋友都在很開心的玩耍,為什麼這個小孩兒突然就來不友好的推她呢?等了會兒,我看言寶不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其他家長過去詢問,我就站過去把言寶拉起來詢問了她情況,她沒哭沒鬧,那個小男孩看到後漠不關心的走開了,我當時也沒說什麼;之後言寶繼續在小朋友中玩樂開心,讓人心驚的一幕發生了:同樣是那個小男孩跑到言寶面前,一直推搡我家寶,言寶人小力氣小隻能往後退,可怕的是後面是高高的階梯。這次我沒有想著讓小朋友的問題自己解決,也沒有等對方的家長站出來,果斷出擊穩住言寶,很嚴肅的制止那個小男孩的行為並且教育了那個小男孩。這個插曲之後,那個小男孩跑開又到其他地方熊去了。可能很多家長會覺得我一個大人這樣是在欺負小孩子,但我說只有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會知道著急,當我制止那個小男孩的時候,小男孩的媽媽終於出聲了,原來就是一直站在我旁邊不遠處和別人說話的女士,她站出來一直和我道歉 一直說她家孩子淘氣慣了,說她也沒注意到,當時我就全程黑臉並嗆聲:“小孩子不懂事,大人就應該多擔待”。

    其實我並不喜歡解決小孩子的這些爭端,因為我總覺得小孩的世界,就應該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交往、去解決問題,但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家長就不能站在背後了。骨子裡我不反對小朋友之間的打鬧,但是超級反對無理取鬧的熊孩子的打鬧。可能在這裡我說話不好聽,但是熊孩子背後一定會有一位熊家長撐腰,熊家長的理念是:自己家孩子打別人家的頂多道歉,但自己家孩子絕不能被打。

    前面我也說了現在的寶寶及其聰明會領悟家長的意思,就拿無理打人這種行為來說,自己小孩兒打了別人,有家長會立馬教育孩子不能打人,但是這種教育行為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沒有真正改變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而不能立馬嚴肅的制止,他會一次又一次的熊下去。這類家長也許會辯解:孩子打人我們立馬就制止,怎麼沒教育?但是這類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多仁慈我就不說了,而且真有家長邊教育邊在心裡慶幸:“幸好我家孩子沒被打”,帶有類似心理並且這種軟弱的教育方式孩子會聽麼???怕是剛教育兩句,看到自家熊孩子難過低頭的小表情,就心軟了,就覺得“孩子孩子,慢慢來”,殊不知孩子的教育不能拖延。在小孩“熊”行為這類教育上,作為父母就必須堅決嚴肅嚴格及時的去制止,不能抱一絲僥倖心理,因為孩子小時候我們作為父母不嚴格,那麼孩子長大了社會會對他更殘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特喜歡把這句話用在小孩的教育身上。最後,希望天下所有寶貝都能健康快樂成長,希望我們為人父母的在教育還在方面一起成長,越來越好!

  • 15 # My800

    真實經歷,打沒有用,你告訴他要輕輕摸,小孩不懂力度,抓著他的手輕輕摸,告訴他不能打人,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做好朋友。

  • 16 # 踏月而來抱花眠

    其實兩歲的寶寶,之所以會出現打人的現象,可能有兩個主要原因:

    1.寶寶的環境裡,有人鼓勵寶寶打人,每當寶寶打人了以後,家裡的老人們會覺得寶寶很棒,會很誇張的去表達情緒,讓寶寶以為自己做了對了的事情了,所以會更熱衷於這個事情。

    2.其實很多家長不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們,他們不擅長語言,卻很著急想要與其他小朋友交流。

    當他沒有合適的表達方式,一著急,他就只會打人了。

    針對這個階段的寶寶而言,打人就是他的表達與互動,甚至是他的"你好""我想跟你玩兒""我們一起玩兒好嗎?"

    所以遇到寶寶要打人的時候,家長不要著急去打罵孩子,可以引導寶寶與其他小朋友揮手打招呼,握手,抱抱,一起交換玩具。

    遇到孩子打人的時候,家長可以快速把寶寶抱開,給寶寶溝通好了,再鼓勵寶寶與其他小朋友健康溝通。

  • 17 # 玉227053504

    我家的從小隨了爸爸與世無爭的性格,被欺負就愛告狀,一直教打回去,她覺得打的不痛,個子女生中班最高,我這急性子看著也氣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光無限,誰把手機上的美景發上來共賞?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