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舍我談歷史

    在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逐步取得權力,並先後在同治、光緒兩朝成為實際的掌權人。在光緒皇帝去世後,慈禧太后並沒有選擇光緒皇帝的胞弟載灃,而是選擇載灃之子,幼年的溥儀即位。世人普遍覺得載灃最合適處理清末的危局,慈禧太后為什麼不選擇其成為皇位繼承人呢?實際上,慈禧太后更多的是出於自身考慮,而沒有考慮大清整個國家的未來。

    首先,溥儀承繼皇位,屬於承嗣同治、光緒兩帝,這在禮法上也是過得去的。父子相繼是皇位傳承的常態,當然北齊這種政變出現的兄終弟及除外,而清朝已經出現了同治和光緒之間的兄終弟及了,如果再立一輩分的載灃,會給人一種清朝皇族凋零的景象,也表明皇位沒有向下一代進行傳承。因此傳位給“溥字輩”,在禮法上是可以的。溥儀作為同治皇帝的親堂侄、光緒皇帝的親侄子、載灃長子,和兩帝親緣關係最近,是最應該繼承皇位的。

    其次,慈禧太后比較害怕死後被清算,必須選擇一個可以利用的小皇帝。光緒帝去世的同年,慈禧太后去世,此時慈禧已經70多歲了,屬於時日不多了,這個時候她必須考慮身後事。種種跡象表明光緒帝並不是正常死亡,極有可能是慈禧和其支持者對其下毒毒死的。而主要原因是戊戌政變後,兩人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在慈禧太后死後,光緒帝如果活著一定會進行清算。作為光緒帝的親弟弟載灃如果即位,一定會想辦法替哥哥報仇,慈禧太后會被過後清算。這是她不願意看到的結局。在溥儀即位後,雖然載灃是攝政王,但因溥儀的皇位得於同治帝、光緒帝,光緒帝的皇后,隆裕太后掌握實權,載灃行事處處受到限制。而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孃家侄女,她的位子來源於慈禧太后,她不可能允許然後對慈禧太后的清算行為出現,因此,載灃無法實現為其兄長報仇。

    第三,小皇帝成為清末的政治傳統,也符合各方利益。從同治帝開始連續出現小皇帝,即使慈禧太后掌權的需要,也是當時內外環境決定的。在內部,清廷需要和已經興起的漢族地主階層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同時又不出現擁有兵權的漢族將領叛亂甚至篡權的情況下,就必須維持現有體制。而外國列強也希望清廷保持當時的狀態,以攫取利益。因此,慈禧太后不太敢保證載灃會不會向其兄光緒帝那樣實現變法,引起局勢變動。

    第四,經歷大風大浪的載灃,不想接皇帝這個燙手山芋。讓溥儀做皇帝,讓載灃攝政,某種程度上也是慈禧太后讓自己的親外甥統攬清廷大權。但出訪過德國,也算見過世面的載灃,對於皇帝和皇權並沒有那麼熱衷,尤其其兄長的傀儡生涯,更讓其感覺後怕。當時的清朝已經是爛攤子了,載灃更不想成為亡國之君。因此其在主觀上也有不想做皇帝的想法。

    最後,載灃的能力並不是絕對有實力實現中興清朝。載灃在溥儀即位後,依靠攝政王的身份,逐步控制了權力,但三年後又黯然離開權力中心。他的表現和“鬼子六”奕訢,看似精明,卻不能在權力鬥爭中更好的運用手中的權力。尤其打草驚蛇,讓因戊戌政變中得罪光緒皇帝的袁世凱驚慌失措,並組織力量,逐步掌控清朝的軍政大權。袁世凱當時的實力並不比剿滅太平天國的曽國藩還有曾系力量強,但慈禧太后能夠實現很好的駕馭,載灃則完全不行,一定程度上說明,載灃如果即位,很有可能成為其哥哥的翻版。

  • 2 # 逆流的魚L

    光緒三十四年,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行將就木,因為他無子,所以大清國又一次陷入到了無人繼承皇位的尷尬之中,作為實際最高統治者的慈禧太后最後一錘定音選擇。

    光緒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過繼給咸豐為嗣,因此再選擇繼承人還得去道光皇帝的後人中選擇。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個兒子,次子三子早夭,四子八子九子無後,五子過繼出去,因此選擇範圍只能在長子六子七子中選擇。不過老六奕訢勢力龐大,慈禧絕不會選擇他的子孫威脅自己,長子的後人是從別的支系中過繼過來的,根本不是道光後人也被排除,最後能夠選擇的只剩下唯唯諾諾的光緒出身的醇親王一系。

    這個時候醇親王奕譞早已去世,不過他還有三個兒子,大家一致看好繼承醇親王位的載灃,道光皇帝的孫子,光緒的親弟弟,而且年青有為,現在大清國矛盾重重,風雨飄搖,理應有一個年長的君主。可是慈禧太后給出的答案讓所有人吃了一驚,她選擇了載灃的兒子溥儀。按理說選溥儀也沒問題,可是這個時候溥儀只有三歲,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在這個多事之秋當皇帝。張之洞甚至直接向慈禧太后與其立溥儀不如立他的爸爸載灃。

    不過慈禧太湖拒絕了,她的理由是為了給同治立嗣。原來當年同治皇帝去世,沒有子嗣,理應給同治過繼一個兒子,延續大清父子相傳的血脈傳統。不過慈禧太后害怕自己權力有失,於是選擇了光緒過繼給咸豐,沒有給同治立嗣。現在她選擇溥儀就是過繼給同治,以此安慰兒子在天之靈。

    這個理由聽上去很合理,讓張之洞等人無話可說,其實慈禧選擇溥儀並不是為了給兒子立嗣,她有著別的目的。

    第一就是繼續掌權。慈禧有著強烈的權力慾望,她不甘心退居幕後,而且她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和光緒相差一天死亡,她認為自己是高壽之狀。當年同治死了,她不給同治立嗣,就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慈禧廢了好大口舌才給平息。如果這個時候再立載灃,定然會引起風波,不如選擇溥儀過繼給同治了結此事,同時自己可以將載灃父子推向前臺自己在幕後繼續掌握權力。

    第二為了自己身後事。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當年發動百日維新,力圖改變被列強欺辱的歷史,但是最後被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扼殺失敗,而且光緒帝一直被囚禁致死。對於這件事慈禧太后並不是不擔心,載灃雖然與光緒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且兄弟兩個人沒怎麼見過面,但是畢竟人家是兄弟,萬一將來載灃父子為光緒報仇怎麼辦?萬一載灃父子為了樹立威信那自己開刀怎麼辦?試想想當年多爾袞有大功於國不還是被順治清算了。為了避免自己被清算,她才選擇溥儀。

    為什麼選溥儀可以避免被清算?因為溥儀的母親是榮祿的女兒,而榮祿是自己的親信,可以說自己和光緒有多大仇就和榮祿有多大仇。溥儀當了皇帝,自然不能清算自己的外祖父,那麼自然不會觸動自己。而自己就能萬年享受大清後世皇帝的尊敬供奉。

    因此慈禧太后經過權衡,最後選擇讓一個幼童繼承皇位。但是最後她的如意算盤打錯了,此刻的大清早就氣數將近,而她的壽命也在光緒死後結束了,而且大清也在她死後三年結束了。

  • 3 # 我是高宏偉

    因為當時載灃已經成年,慈禧想著如果立年幼的溥儀自己還可以垂簾聽政,就算自己不能她的侄女也可以,所以才會選擇了溥儀為帝。

    載灃是光緒帝的親弟弟,從血緣上來說,立他為帝最為合適,可是當時載灃已經成年,而慈禧的身體卻不太好,當時慈禧要是立載灃為帝的話,那麼她再垂簾聽政估計就不太合適了。這樣大權就會從她的手中失去。即便她當時可能隨時會去世,已經不在乎皇權了,可是光緒帝的皇后是她的侄女,如果立下只有3歲的溥儀為帝,那麼隆裕太后也可以學自己臨朝聽政,這樣的話,她慈禧的家族還是大清朝最有權勢的外戚。

    而且立載灃的兒子為帝,再封載灃為攝政王,那麼載灃就一定會為自己兒子的帝位保駕護航。並且載灃自小就是比較聽話的孩子,慈禧看著他長大,所以清楚他的性格,這樣的載灃比較好掌控。隆裕太后畢竟不是自己,手腕與能力都不及自己,如果攝政王太過強勢,就有可能會架空隆裕太后的權力。但是攝政王要是太過無能又不能維護大清朝的統治。綜合來看,只能載灃無論從血緣還是能力性格上面都非常適合做攝政王,所以立他的兒子為帝對慈禧一族來說最有力。

    而且當時溥字輩的宗室子中只有溥儀與溥偉最合適,可是溥偉是奕訢的孫子,奕訢雖然對慈禧也有功勞,但是奕訢曾經是皇子的時候與咸豐帝爭奪過太子位。所以如果立溥偉為帝的話,那麼帝位最後還是到了奕訢一脈,慈禧死後也將無顏面對咸豐帝,所以最後慈禧選擇了溥儀。

  • 4 # 兩分七

    慈禧臨終前,做了一個讓張之洞等大臣看不懂的選擇,選定溥儀作為皇位接班人,以攝政王載灃輔政。載灃當時是26歲,溥儀僅3歲,就身份來說,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溥儀是載灃的兒子,無論怎麼說,載灃是更適合當這個皇帝的。但是慈禧為什麼要做出令人摸不著頭腦的選擇,讓溥儀作為接班人呢?

    慈禧

    關於立溥儀為接班人的問題上,慈禧的提議是遭到包括張之洞等人在內的反對,眾人都認為溥儀年齡太小,還沒有治理朝政的能力,如果溥儀繼位,權力可能就會落入光緒帝的隆裕皇后,也是後來的隆裕皇太后所掌握,從而再次出現錘鍊聽政的局面,因此張之洞等人極力推薦載灃為帝,事實上載灃也是繼位最合適的人選。事實也證明,大臣們的擔心是正確的。

    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是光緒帝的親弟弟,還是慈禧的外甥,有著很高地位的。光緒十六年,年僅七歲的載灃就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地位更上一個臺階,但這還不是張之洞等人認為載灃可以繼位的原因。在清廷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後,因為德國的公使克林德在中國被殺,德國又想借此機會展示國力,於是德國迫使清廷派人到德國向德皇請罪,這個苦差事落到了載灃頭上,最終載灃將這件事辦得妥妥當當的。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擔任了軍機大臣。

    載灃

    正是突出的能力,成為了大臣們心中最理想最合適的繼位人選。但是慈禧卻不是這樣想的,而是另有打算。慈禧說:同治、光緒都是哥哥做完弟弟繼承,如果再讓載灃繼位,就會三兄弟皆為皇帝,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所以不合適,最終慈禧堅持選擇溥儀作為繼位人選。

    為什麼慈禧一定要選溥儀做皇帝呢?

    一、溥儀聽話好控制

    1908年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慈禧已經重病纏身,但是她認為自己很快就會恢復,等她恢復時就可以繼續控制溥儀,繼續垂簾聽政,掌握實際權力,這和當初她堅持立光緒帝是如出一轍的。所以慈禧在選擇的時候看的是誰聽她的話,而且還容易被她控制的。

    童年溥儀

    二、避免載灃的威脅

    慈禧太后比較害怕死後被清算,必須選擇一個可以利用的小皇帝。光緒帝去世的同年,慈禧太后去世,此時慈禧已經70多歲了,屬於時日不多了,這個時候她必須考慮身後事。種種跡象表明光緒帝並不是正常死亡,極有可能是慈禧和其支持者對其下毒毒死的。而主要原因是戊戌政變後,兩人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在慈禧太后死後,光緒帝如果活著一定會進行清算。作為光緒帝的親弟弟載灃如果即位,一定會想辦法替哥哥報仇,慈禧太后會被過後清算。這是她不願意看到的結局。在溥儀即位後,雖然載灃是攝政王,但因溥儀的皇位得於同治帝、光緒帝,光緒帝的皇后,隆裕太后掌握實權,載灃行事處處受到限制。而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孃家侄女,她的位子來源於慈禧太后,她不可能允許然後對慈禧太后的清算行為出現,因此,載灃無法實現為其兄長報仇。

    成年溥儀

    三、等待再度垂簾聽政

    慈禧對載灃並不反感,因為載灃為人性格溫和,很聽慈禧的話,因此安排載灃為攝政王,不僅可以輔佐溥儀,還不會對自己將來再度垂簾聽政產生影響,是一個一舉兩得的選擇。於是光緒帝去世當天,慈禧即任命載灃為攝政王,宣佈溥儀為帝,改元宣統。為了穩定政局,慈禧還頒佈聖旨封慶親王為世襲的鐵帽子王,慈禧的算盤已經打好,就等恢復了,誰知道光緒去世第二天,慈禧也跟著走了。

    總的來說,慈禧讓溥儀繼承皇位,更多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損壞,以及為再次垂簾聽政,掌握大權打下基礎。

  • 5 # 雨霽視角

    載灃清朝最後的貴族,慈禧太后的親侄子、光緒皇帝的親弟弟,宣統皇帝的親生父親,7歲便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20歲便被任命為隨扈大臣,25歲就成了軍機大臣,以他這樣的資歷在皇族當中是少有的。

    他的頭上頂了太多的光環,而且個人能力突出,按理說光緒光帝死後,他才應該是最有可能成為繼位人的,為什麼慈禧太后卻選了他年僅3歲的兒子,而讓他擔任攝政王呢。一個母親想要親生兒子留下後代的愛子之心

    清朝末年,自最後一位皇子同治之後,整個愛新覺羅皇室已經整48年沒有再降生一個男嗣了,慈禧作為一位母親,她希望給自己的兒子留下後代:“如不給我兒留後,他日地下我有和麵目去見文宗皇帝(咸豐)。

    在立溥儀為嗣的問題上,慈禧的提議曾經遭到過張之洞等人的反對,但是慈禧卻以光緒繼位就是兄終弟及,若再立載灃為帝,又是兄終弟及,這樣不符合祖宗規矩。

    慈禧抱著想為自己兒子留下後代的想法,堅持新皇帝必須從溥字輩裡選,比載字輩低一輩。而在溥字輩裡最有資格的就是溥偉,朝野輿論呼聲很高。溥偉是恭親王奕的孫子,恭親王也曾也慈禧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孫子繼位再合適不過了。

    然而當年恭親王與咸豐為了帝位繼承爭得不可開交,若立奕的孫子,那不等於皇位又回到了恭親王一脈,而且當時的溥偉已經是成年人了,這讓慈禧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

    而溥儀是的父親載灃一直深受慈禧喜歡,且溥儀的嫡母兼生母是慈禧的寵臣榮祿的女兒,且載灃是光緒同父不同母的親弟弟,所以從身份血脈上來講,溥儀都是最有優勢候選人,而且當時的溥儀才3歲,在慈禧看來立載灃與立溥儀其實都差不多的,載灃平日為人性格溫和,也很聽話,安排他為攝政王既可輔佐溥儀,又對將來自己再次垂簾聽政沒有任何威脅,這個安排可謂是兩全其美。為了暫時的軍事穩定而深謀遠慮

    光緒皇帝的軟禁很大程度上與袁世凱有關,而當時的袁世凱是北洋政權的重要人,整個清朝的軍隊幾乎都控制在袁世凱的手裡,若是立載灃為帝,那麼與袁世凱的衝突可能隨時爆發,很可能出現兵變的局面,而當時清朝皇室手裡並沒有可用兵權,這樣的局面對皇室很不利。所以立溥儀為帝,還能為這個隱患留下緩衝的餘地。

    而事實上慈禧的擔心是有道理的,載灃成為攝政王后,第一:袁世凱對光緒的背叛,以及對自己兒子的威脅,載灃以袁世凱有足疾為理,罷免了袁世凱。

    罷袁世凱之後,載灃開始籌備皇室自己的軍隊,建立禁衛軍,並親自任統帥,他代皇帝任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將軍隊收歸皇家所有。同時重用滿人皇親掌握建立新軍,同時還派載洵、載濤去各國考察,兩人回國後分別任命為海軍部大臣和軍諮府大臣。而他所重用的這些皇閒都並不是什麼人才,而全是權欲極重的庸才。

    但是宣統3年,武昌革命爆發,清朝再也指揮不動任何軍隊來抵抗革命軍,只得再次啟用袁世凱。

    計劃第三次垂簾聽政

    在這現在看來,這個人事安排是非常有問題的,清末處境是內憂外患集於一身,急需要的是一個政治能力成熟,有遠見、有見識的人做皇帝的,而一個3歲的孩子明顯是不符合這一要求的,而攝政王也絕非雄主,而實際上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的個人私心,雖然當時的慈禧已經身患重病,但是她卻認為這不過是小病,幾天便可痊癒,她還想著垂簾聽政呢?

    此時的清朝局面已經十分複雜,慈禧也已經預見到了這一切,相信她也知道清朝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迴天無力。

    如果載灃當皇帝,成年的載灃必須完全如兒皇帝一般受控,其次如果載灃當皇帝,一但遭遇清朝滅亡,載灃的一家也會遭遇滅頂之災,畢竟那也是自己的親妹妹。但是如果遭遇漩渦,載灃家裡還能後繼有人,即使以後再立選取新君,根據清朝的律例,需要是溥儀的後代或者 和他最親的人,還是妹妹家裡的人,大清的皇權還是落到自己家人之手。

    當然慈禧,最終的目的其實還自私的,各方面的考量都不過是為了自己能一直掌握政權,讓皇帝能夠永遠成為自己的傀儡。

  • 6 # 有得觀史

    慈禧選擇溥儀當皇帝,主要為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解決同治的後嗣問題。當年同治駕崩,沒有子嗣,正常來講應該選同治下一輩,即溥字輩的人,過繼給同治皇帝,入承大統。結果慈禧選了載湉繼承皇位,載湉是慈禧的外甥,是慈禧妹妹的兒子。但是載湉和同治皇帝載淳同輩,這樣同治的香火就斷了。

    對慈禧的這種安排,不同意見,聲音很大,有大臣曾以死進諫,為同治續香火。慈禧當時的答覆是,將來從載湉也就是光緒皇帝的兒子中選一個,過繼給同治,繼承大統,這樣同治的香火就續上了。但是光緒也沒有兒子,慈禧選溥儀是為同治續香火,解決同治的後嗣問題。載灃與同治同輩,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解決光緒的後嗣問題。慈禧恨光緒,甚至都說是慈禧毒死了光緒。但這都是私下的事,明面上光緒是皇帝,是慈禧的親外甥,慈禧的繼子。光緒沒兒子,也需要續香火。也有大臣提出了這個問題,慈禧不考慮就把她與光緒的仇撂明瞭。最後慈禧答應溥儀過繼給同治,繼承大統,兼祧光緒,也就是溥儀也為光緒續了香火。為光緒續香火載灃不行,只能是溥儀。

    第三,解決慈禧對身後事的顧慮問題。實際上慈禧對載灃並不完全信任,在執政中會不會走偏她不能確定,讓溥儀當皇帝,隆裕太后就是大清實際的最高權力人,載灃的行為就要受隆裕的制約,而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在維護慈禧的利益方面不會走偏,這就可以保證慈禧身後利益不受損害。載灃當皇帝,權利不受制約,慈禧不放心,而且她的侄女也沒法安排。

  • 7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愛新覺羅·載灃:道光帝第七子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其生母為奕譞的側福晉劉佳氏,所以載灃是奕譞庶出兒子中年齡最長者。

    愛新覺羅·溥儀:載灃的嫡長子,其生母為載灃的嫡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

    清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身染天花重疾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其身後無子,大清帝國的皇位繼承人便只能從皇室近支宗親中擇一賢者繼承皇位。按照清朝自努爾哈赤到同治皇帝“子承父業”的皇位傳承祖制,皇位繼承人應該從比“載”字輩小一輩的“溥”字輩中選擇。但如果選擇“溥”字輩的皇室宗親繼承皇位,同治皇帝的皇后——孝哲毅皇后便成為了皇太后,慈禧太后便成為了太皇太后。如此一來,慈禧太后繼續透過“垂簾聽政”以保持朝政大權就會變的不再名正言順。“垂簾聽政”的權力交給孝哲毅皇后才算合情合理。

    所以,慈禧太后採取了“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方式。按照“兄終弟及”的方式選擇皇位繼承人,可供選擇的物件很多。但為了更好的掌握朝政大權、便於自己更好的操控皇帝、不至於將皇權落於他人之手,慈禧太后便選擇了自己的親外甥,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和醇親王奕譞所生事實上的嫡長子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暴斃,同樣是身後無子,大清皇位再一次成為慈禧太后選擇的特權。

    此時的慈禧太后已經牢固掌握朝政大權,她完全可以繼續實行“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在“載”字輩中選擇一位繼承皇位,但這種選擇辦法有三個弊端:

    1、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屬同輩皇位傳承,如果再有一個“載”字輩的皇帝,清朝就會出現“三代一輩”的情形,違背清朝祖制不說,還明顯帶有“亡國”特徵,這都是慈禧太后不願意看到的!

    2、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駕崩以後,力排眾議選擇“載”字輩皇位繼承人,已經讓很多朝臣不滿,如果說對載湉的選擇是為了繼續“垂簾聽政”的意圖還不明顯,如果繼續選擇“載”字輩皇位繼承人,這就等於直接表明了慈禧太后對權力的貪戀。如此輿論,對慈禧太后非常不利。

    3、光緒皇帝駕崩的時候,慈禧太后已經74歲高齡,而且身體狀態非常不好,但其對未來的朝政大權依然有著繼續掌握的期待和預想。相比較於26歲,正值壯年的載灃,兩歲的溥儀更容易操縱。所以,出於對權力的未來規劃,慈禧太后也不會選擇載灃。

  • 8 # 祗樹

    恰恰相反,載灃是最不適合繼承帝位的人。

    根據宗法傳統,由於同治、光緒都沒有子嗣,故而需要從近枝宗親過繼一個兒子給他們,以繼承皇位。如此,“載”字輩的人便不再適合,只能從近枝“溥”字輩找一個人繼承皇位。

    故而,載灃想要當皇帝,除非把“溥”字輩的人殺光才行。

    “溥”字輩的近枝,唯有道光皇帝的兒子們可以,因為咸豐帝就同治一個兒子,還年紀輕輕就死了。道光帝一共有9個兒子,刨去違法犯忌、早死脫生,只有恭親王、醇親王、隱君王三支可供選擇。

    這三支裡最合適的溥字輩的人選,有隱郡王的孫子溥倫、恭親王的孫子溥偉、醇親王的孫子溥儀和溥傑。宗法傳統裡,“立嗣之事 , 其法則胞兄弟之子為嗣 ,次則擇從兄弟之子為嗣。”

    如此一來,已經出了一個光緒帝的醇王府,便是最適合的選項。

    “如果醇親王意外地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一定是皇位繼承人。”

    如此敏感的國家大事,為何一個外華人能夠一語中的?因為慈禧和光緒西逃回鸞之後,慈禧用一件“喜事”為自己衝“晦氣”,這件喜事,自然是為親外甥+親侄子醇親王載灃找個“小老婆”。

    為何說是“小老婆”呢?因為載灃已經成婚,但無子嗣。

    △榮祿

    這個“小老婆”不是別人,正是滿清帝國權勢滔天的新軍統帥榮祿之女。榮祿是慈禧晚年為數不多的親信之一,將他的女兒許配給自己的親侄子,這樁政治婚姻的目的,似乎不言而喻。

    兩人結婚之後,慈禧並不放心,而是不斷地派遣御醫去醇王府“看病”。看啥病呢?一個是慈禧的心病,一個是載灃“生不出兒子”的頑疾。載灃只要生出兒子,慈禧的心病才能夠痊癒。

    載灃在此之前已經結婚數年,卻無一子嗣,也不知道是槍不好使,還是蛋不能孵。越是如此,才行心裡就越沒底,故而才有“御醫”問藥之事。

    為了證明自己的槍沒問題,載灃加班加點、日夜不休之下,終於“幹”出了重大突破。

    1906年正月,溥儀誕生;1907年,溥傑誕生。連續爆胎,使得慈禧心病消除,同時對載灃的“幹勁兒”表示認可。

    △這些都是載灃的成果

    同一年,慈禧便提拔載灃為軍機大臣,第二年提拔他為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國家大事,慈禧太后悉數交給這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掌握。

    到了這個時候,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皇儲”一事,已是明牌。

    即便是讓已經被慈禧折騰的“風燭殘年”的光緒帝自己選擇,他也會選載灃的兒子溥儀。一來,光緒帝載湉和載灃乃是一父同胞,體內流淌著同樣的精血;二來,光緒實在不想找個比自己小10歲的兒子,而是想找個更小點的“寶寶”。

    從個人情愫出發,生於1906年的溥儀,也是最適合的人選。

    △溥儀一臉懵逼的多了倆爹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根據慈禧的懿旨,溥儀繼承大統,給同治皇帝當了兒子、兼祧光緒帝。不到一天時間,慈禧也駕鶴西去。一天之內,大清帝國發生三件影響格局的大事,閃光燈的焦點,無疑對準了這隻3歲皇帝的小爹——載灃。

    慈禧臨死之前,下懿旨封載灃為攝政王,代幼子行皇權。如此,雖是溥儀當了皇帝,名義上卻是載灃行駛皇權,這樣就避免了“國無長君”的尷尬局面。

    至於滿清帝國在3年後滅亡,那是後話。

  • 9 # 晚亭與落霞同暉

    1908年,飄搖欲傾的大清王朝兩天內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件大事。

    禍國殃民、統治晚清48年的慈禧太后的生命終於走到了盡頭。

    離奇的是,正值青壯年、被幽禁的光緒帝卻先慈禧一天暴斃。而慈禧太后臨死前一天確立的皇位繼承人不是己成年的光緒二弟載灃,而是他三歲的幼子溥儀一一即宣統皇帝。

    百年來,人們對這種蹊蹺事議論紛紛,箇中隱情,高度懷疑。直到十多年前,清史研究、遺傳專家打開了光緒帝的地宮從其身上提取了幾根頭髮,經化驗,確是光緒死於砷中毒(砒霜)。使長期撲朔迷離的猜測,終於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這一切都是慈禧一手策劃的。

    一,慈禧和光緒可謂親上加親的關係。光緒即是慈禧皇室婆家的親侄子,又是孃家的姨外甥。所以當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死後,她選擇了年僅四歲的光緒做了皇帝。一度也可謂"母子"情深。

    戊戌變法使二人反目成仇,本欲將光緒廢而除之,迫於內外壓力,一直幽禁起來。她自知將死,為避光緒日後親政報復,故提前一天將其毒害。

    二,此時的光緒二弟載灃三十多歲,應是合適的即位人選。但臨死前的慈禧還有盤算和忌諱,載灃對大哥光緒帝的遭遇歷歷在目,說不定即了位會對慈禧進行清算。可為何又選擇了載灃三歲的兒子去即位呢?

    三,這又涉及到一個人一一慈禧的親外甥女一一光緒的皇后一一後來的隆裕太后。她己安排好要隆裕效仿自己,垂簾聽政,大權在握,可保葉赫那拉家族無虞。

    人算不如天算,僅僅三年,辛亥革命的炮聲終結了封建王朝,大清壽終正寢。亡的這麼快,恐怕是慈禧未曾料到的。

  • 10 # 記者李滿

    1908年光緒辭世這年,大清帝王已持續48年未曾誕下過任何男嗣。自然,選取皇位繼承人成了當時大清政治的難中之難。

    面對這個難題,大清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做了一個讓張之洞等大臣不太能理解的決定:立年僅三歲的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

    當時的政治與今日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它在多數時候都全由弄權者一人說了算。從根本上說,選溥儀為帝純是慈禧一人的決定。

    而做這個決定時的慈禧,是有私心的。

    慈禧做出這個決定後,張之洞在朝堂上問:“為何不立年長者為帝?”是個人都知道,此時張之洞所說的年長者只能是溥儀父親載灃或者恭親王奕訢之孫溥偉。

    此二人,相比之下載灃才幹更為出眾,他剛滿二十歲便被任命為隨扈大臣,二十五歲就成了軍機大臣。加之他又曾為國出過力,所以,他應是張之洞口中應被立為帝的“年長者”。

    張之洞的這一問話,慈禧用一句話駁回了,她說:“不能讓穆宗(同治皇帝)沒有後人!”只這一句,張之洞和重臣便不再言語。

    的確載灃在能力上雖符合帝王角色,但他顯然不是最合適的帝王人選,原因很簡單:他和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扯不上關係。

    但載灃的兒子溥儀卻和同治有關聯,原因是:溥儀曾被以侄子的身份過繼給光緒皇帝為子,由於光緒與同治屬於堂兄弟、表兄弟,所以,溥儀為同治與光緒兼祧的兒子。

    這便註定,在身份上,溥儀之繼承皇位比其父親載灃更合適。載灃與蘇完瓜爾佳·幼蘭

    但這些都只是應付臣子的說辭罷了,慈禧立溥儀為帝還是其他私心作用的結果。

    立溥儀為大統繼承者時,光緒皇帝已然已經不行了,就差一口氣了,可慈禧自己的身子骨看起來並無大礙,加上此時的她才剛剛73歲,所以她覺得自己還有不少時日。

    所以,對權力上癮的慈禧斷是不可能將帝位交給不需要“輔政”的成年皇家子孫的。所以,年僅3歲的溥儀是她繼續“垂簾聽政”把持朝政的最恰當人選。

    其次,溥儀的身份符合慈禧的心理預期。

    相比與溥儀同輩分的年長者溥偉,慈禧是絕不會考慮溥偉的,只因為他的祖輩是奕訢,而奕訢是誰,是咸豐帝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來,將皇位交給溥偉,就等於是將大清再度交到咸豐其他兄弟手中,而非咸豐手中,這是慈禧斷不能接受的。

    而溥儀就全然不同了,他不僅是同治的繼子,還為慈禧寵臣榮祿的親外孫。其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不是別人,正是慈禧最寵愛之臣榮祿的女兒,她自己的乾女兒,也是攝政王載灃的正房。蘇完瓜爾佳·幼蘭

    將皇位交給自己兒子和榮祿兩人的後人手中,對於慈禧而言,是最好不過了。

    另外,慈禧本人對載灃也很有好感。畢竟,載灃平日為人性格溫和,也很聽話,安排他為攝政王既可輔佐溥儀,又對將來自己再次垂簾聽政沒有任何威脅,這個安排可謂是兩全齊美。

    拋開私心而言,慈禧將皇位交給三歲小兒的一個重要考慮是:緩解朝廷隱患。

    當時的大清朝廷,除了外國勢力,本國蠢蠢欲動的革命勢力之外,最大的威脅便是北洋政權的掌權者袁世凱,此人手裡掌管了整個清朝的軍隊。

    若此時立載灃為帝,那麼袁世凱與載灃之間爆發矛盾衝突甚至兵變,便是遲早的事。在清朝皇室沒有兵權的情況下,這種衝突的爆發無異於為大清掘墳墓。

    可若立三歲小兒為帝,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袁世凱是何等聰明之人,他看到朝政在這樣一個小兒手中,是很自然會放鬆警惕並延遲行動的。

    綜上,慈禧選溥儀為帝,實是必然!

  • 11 # 西府趙王爺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是光緒帝后的下一任皇帝。

    然而,眾所皆知溥儀雖然繼承了光緒帝的皇位,可卻並非光緒的親子,他原本是光緒弟弟載灃的兒子。

    那麼,為何當年慈禧會把位子傳給年幼的溥儀,而不是正當壯年的親弟弟載灃呢?

    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選溥儀光緒帝才不會絕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古人歷來很重視後嗣問題,絕嗣恐怕是一個人最害怕的了,也是被視為最不孝的。

    試想,連平民百姓都不願絕後,而堂堂一國之君又怎麼會願意讓自己絕了宗嗣呢?

    當然,這不是光緒能決定的,一切都是慈禧操盤。

    而慈禧有著同樣的想法,她說過:“不能讓穆宗(同治皇帝)沒有後人!”哪怕這個後人僅僅只是名義上的。(同治皇帝無嗣)

    因為,溥儀是過繼給光緒為嗣的,史載君主溥儀,“一人祧兩房”,也就是說溥儀是繼承光緒宗姚的,也相當於是親兒子一樣,要稱光緒為父,祭其於宗廟的。

    這樣一來,光緒帝就有了後。

    而載灃是光緒的弟弟,總不能讓他尊光緒為父吧?

    侄子可以過繼給伯父,稱其為父,而弟弟是不可以過繼給兄長,稱其為父的,這是基本倫理。

    所以說如果光緒選擇了傳位於載灃,那麼他就是絕後了。

    所以,慈禧才會選擇以溥儀為帝,而不是載灃。

    所以,慈禧才會選擇過繼光緒侄子溥儀讓他繼承大統,而不是傳位於載灃。

    第二,慈禧太后想立年幼無知的溥儀,好攬權。

    眾所周知,光緒帝並非慈禧親子,乃是過繼咸豐,然後尊其為太后的。所以既沒血緣關係又沒感情的二人矛盾也很多。

    而光緒帝其實是傀儡皇帝,因為大權都在慈禧太后手中,以至於他的變法也不過百日,便被扼殺在搖籃裡了。

    所以說光緒傳位於誰,很大一部分不是他能決定的。只不過是借他皇帝之名曉諭天下罷了。

    而立年幼的溥儀為帝,而不是成年的載灃,也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要知道,中國封建王朝有嚴格的規定,後宮不得干政,而能使後宮光明正大地干政的條件就是老皇帝駕崩,而新帝年幼,這時候為了更好地處理朝政,就需要由後宮裡最名正言順的女人也就是太后來垂簾聽政,參與國事。

    而這種情況往往是在新帝還未成年,沒有能力獨立處理政事的情況下,一旦皇帝成年,太后就得還政於皇帝,乖乖回到後宮去。而慈禧太后當初能獨攬大權的契機就是光緒年幼,不能獨立處理好朝政。

    而如今,一旦讓載灃登基。那麼,她這個女人干政的理由就沒有了,因為載灃是一個孩子都滿地跑的成年男人了。

    那時候,她就只有乖乖回到後宮,放棄多來年苦心經營的權利,因為她還沒有能像武則天那樣足以跟天下士儒對抗而名不正言不順地掌權的力量。

    但如果立了溥儀就不同,一旦年幼的溥儀登基,慈禧就可以用太皇太后的身份,以皇帝年幼無知為由,名正言順地處理朝政,大權獨攬。

    只是,慈禧沒想到,自己死得那麼早!

    當然,就算是慈禧死期將近,她依然會選擇溥儀,畢竟把權力放到自己兒子後人的手裡,也算是一個心裡安慰!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都知道,當年慈禧太后在親兒子同治去世後,之所以要立年幼的光緒為皇帝,而不是立一個成年的皇子,目的是想繼續控制整個朝廷。

    但是,當光緒去世的時候,實際上慈禧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也就是說,她就算立一個小皇帝,也不可能再繼續控制朝廷了。再說了,當時朝廷正處在風雨飄搖之際,正需要一個強勢的皇帝站出來,挽狂瀾於即倒。再立一個小皇帝,顯然是不利於大清王朝的穩定的。

    慈禧不是不明白這一點,所以她在選年幼的溥儀為皇帝的時候,同時讓溥儀的父親載灃為攝政王,讓載灃處理朝廷事宜。

    (慈禧劇照)

    雖說當慈禧去世後,朝廷是載灃在實際控制。但是,攝政王和皇帝的權力顯然是不一樣的。慈禧為什麼不幹乾脆脆地讓載灃當皇帝,讓他發揮一個皇帝的作用,而是要讓他當攝政王呢?

    一、慈禧直到最後時刻還認為她會活過來。

    慈禧肯定是不願意死的。而且直到最後時刻,她也不相信她就會死,而是認為自己肯定能夠活過來。畢竟對於慈禧來說,現世的享受實在是太豪華了,現世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要丟掉這些東西,實在有些捨不得。

    正是因為慈禧一直認為她不會死,所以,她就要一直控制朝廷。如果立載灃為皇帝,載灃雖然很聽他的話,但一個成年人,肯定是有自己想法的,絕對不會對慈禧的話言聽計從。那樣一來,慈禧就是自討麻煩。

    再說,在聽話程度上,慈禧絕對不認為載灃是最聽話的那個。當年她不滿意光緒,想要廢掉光緒,首先考慮的,就是載漪的兒子溥儁,只是因為慈禧讓載漪和溥儁當了八國聯軍入侵的“替死鬼”,直到她去世前,才考慮載灃的。

    (光緒劇照)

    二、慈禧害怕自己的歷史地位受到影響。

    就算慈禧明白她是將死之人,就算慈禧認命她要死了,她也要考慮自己死後的“待遇”問題。

    死後什麼待遇呢?

    一是歷史地位。二是廟食進獻。

    慈禧生前是幹了不少禍國殃民的事情的,她當然不願意後人打他的翻天印。要不讓人打翻天印,那就得確立繼承人的身份。只有立溥儀為皇帝,讓他認同治和光緒為爹,所謂的“一人祧兩房”,這樣,溥儀才是慈禧的孫子,慈禧也才是溥儀的祖母。

    既然溥儀是慈禧的孫子,又是被慈禧扶立起來的,溥儀將來長大後,絕對不會對慈禧說長道短。在廟食香火上,也會對慈禧考慮得很周到。

    如果立載灃為帝,載灃只是個侄兒,就算慈禧強迫載灃入繼給自己當兒子,肯定也不合適,載灃肯定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親生父母。就如同嘉靖皇帝上臺以後,一定要認自己的父親為皇考一樣。

    還有,當年武則天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考慮了半天,最終還是選自己的兒子為皇帝,而不是自己的侄兒為皇帝,也是為了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和廟食進獻問題的。

    慈禧在選皇位繼承人的時候,肯定也是考慮過這些的。

    (載灃劇照)

    三、慈禧需要尋求權力平衡避免載灃獨大。

    在慈禧眼裡,溥儀可以成為她的孫子,但是載灃始終是外人。

    作為外人,自然不能讓他的權力太大。所以,慈禧不讓載灃當皇帝,只是讓他當攝政王,目的就是不讓他的權力太大。

    當時,慈禧限制載灃權力的辦法,一是隆裕,二是清朝皇室的那些王爺們。尤其是隆裕,她作為慈禧的內侄女,是最聽慈禧話的,絕對不會反對慈禧的政策。讓她和載灃共同攝政,慈禧是最放心的。

    雖說慈禧死後,隆裕在政治生活中,實際上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只能一心一意地當一個娘,撫養溥儀。但是,當初慈禧並不這麼想,她覺得隆裕是能夠起到作用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慈禧所考慮的一切問題,都是為了她自己。至於大清王朝的未來,顯然並不在她的考慮之列。

    (參考資料:《清史稿》)

  • 13 # 陶短房

    您為什麼得出“載灃是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這樣的結論?

    讓我們先從情況幾乎雷同的上一代繼嗣問題說起。

    清朝中期以後皇帝就越來越生不出子女,道光帝是最後一個有多個成年兒子的清代皇帝,計有長子隱郡王奕緯(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病故,年23歲,無子)、四子奕詝即咸豐帝、五子惇親王奕誴(光緒十五年即1889年病故,年58歲,有8子,其中5子成年),六子恭親王奕訢(光緒二十四年即1898年病逝,年65歲,有四子,其中兩子成年),七子醇親王奕譞(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逝,年51歲,有7子,其中4子成年),八子鍾郡王奕詥(同治七年即1868年病逝,年24歲,五子),九子孚郡王奕譓(光緒三年即1877年故,年32歲,無子)。

    光緒

    清代自康熙以後就不預立太子,而是採用秘密建儲制,皇帝生前挑選合適繼承人,將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死後由指定的幾名大臣共同開拆。道光的九個兒子中活到道光去世仍健在的有四、五、六、七、八、九共六個兒子,其中五子因其母不得寵,早早過繼給旁支惇親王一脈,事實上已不再有資格繼承帝位,七、八、九三子最大的在道光去世時也僅11歲,因此實際上繼承人不是四子就是六子,四子奕詝在杜受田策劃下成功繼位,即咸豐帝,而咸豐帝作為清朝最後一個有生育能力的皇帝,僅生下二子一女,其中活到咸豐去世後的僅載淳即同治帝一人。鑑於載淳是咸豐死時唯一皇子,他的繼位資格是毫無疑義的:既然立皇子為嗣是第一優先選擇,那麼同治的繼位就成為必然。

    恭親王嫡孫溥偉

    但同治卻在虛歲20時突然去世,沒有任何子嗣,甚至生前也未指定養子,這樣就只能從血緣最近皇族中選擇輩分最合適者。

    原本最好的方案是選擇一個皇室近族中的同治子侄輩,這樣同治就可以正常進入太廟,但慈禧惟恐這樣一來自己就會“升級”為太皇太后,當時慈安、恭親王都在,她的權利還不牢靠,惟恐這樣一來會大權旁落,因此不但破例選擇了一個同治的同輩,而且放棄歲數更大的恭親王長子載澂 (17歲)和次子載瀅 (14歲),選擇了年僅四歲的醇親王之子載湉即光緒(4歲)。

    載灃、溥儀父子

    很顯然,作為清朝皇室繼承人而言,血緣順位更靠前(奕訢在道光諸子中行六,奕譞行七)、年齡更大的恭親王二子“更合適”,但這只是對清朝皇室合適,而對慈禧希望更牢固掌握權力,尤其更長時間垂簾聽政並不合適——載澂按當時標準已近成年,慈安、慈禧還能垂簾多久?且他的生父是慈禧視如芒刺在背的恭親王,本人又健在,又怎比得過老實人奕譞和自己親妹妹所生的、離成年還很遠的載湉?

    同樣,到了光緒駕崩前,最有利的選擇是恭親王的繼嗣溥偉(奕訢嫡孫,光緒和慈禧去世時年已28歲,是道光曾孫中血緣最近、年齡最長的),載灃和溥儀其實都不合適——溥儀太年幼,登基時才3歲,載灃則輩分不合適,他是光緒親弟弟,一旦嗣位且慈禧也去世,則於慈禧侄女隆裕為叔嫂且兩人都成年,隆裕別說垂簾,連太后都未必能立即當上。

    但這是對清皇室而言如此,在慈禧看來,溥偉年長,一旦繼位不論自己是否健在都無法聽政、訓政,而必須放手讓溥偉親政,這是她絕對無法容忍的,而載灃雖和光緒是親兄弟但對自己一貫恭順,兩家又親上加親,讓載灃3歲的兒子嗣位,對葉赫那拉一家繼續維持權力、避免被帝黨秋後算賬,自然是最合適不過的。

  • 14 # 鐵馬冰河wu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北京城裡醇親王府邸,一個新生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中國數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溥儀的父親叫載灃,八歲時承襲了王爵,成人後謹遵其父醇賢親王弈譞的遺訓,為人處世酷似老爹。後來,一系列陰差陽錯與人為操弄,他也和第一代醇親王一樣成了皇父。

    原來在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慈禧囚禁瀛臺,但只要他還在喘氣,對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守舊派們來說,仍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因此,他們想法設法要除掉光緒,以永絕後患,結果由於列強的干預,沒能如願。於是慈禧另闢蹊徑,想利用“義和團”發洩胸中的憤懣之氣,同時要使洋人們明白,她才是中國之主,能左右中國局勢的人是她,而不是那個列強為維護自身利益而極力袒護的光緒皇帝。

    結果弄巧成拙,胸中的那口悶氣出不了不說,還差一點被八國聯軍當“禍首”加以懲辦。

    八國聯軍首領、德軍統帥瓦德西將軍,公開點名要光緒五弟醇王載灃親赴德國,為克林德公使被義和團民槍殺一事向德皇道歉。載灃抵達德國後,意外受到了德國皇室的隆重禮遇,被以最高規格接待,同時他也獲悉列強對光緒的支援態度不變,仍然尊其為中國皇帝。

    老謀深算、有數十年政治經驗的慈禧太后,深知“庚子事變”後的大清國已淪為洋人的附庸,內政外交若違背了列強的意願,肯定是沒好果子吃,抑或會導致塌天之禍。因此,為了緩和各方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確保自己“無冕之王”的地位,慈禧絞盡腦汁,苦思對策,最終如願覓得良策:醇親王載灃性格懦弱好控制,可以為他指一門婚事,將自己的心腹、軍機大臣榮祿之女嫁給他,以籠絡並控制光緒和其弟弟載灃。

    不過,此刻的慈禧或許還沒有在醇親王府裡再製造出一條“潛龍”的想法。促成醇王府裡幻化出第二條潛龍的人,應該主要歸功於慶親王奕劻和戊戌政變後正走鴻運的袁世凱。

    奕劻是清宗室,乾隆的第十七代孫。據史料記載,慶親王奕劻為人貪鄙庸劣,卻精於投機鑽刺之道。光緒時,他由輔國將軍一路扶搖直上,最後成了位尊權重的親王。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後,他奉旨議和,極力諂媚、結好洋人,同時也被慈禧倚重,隨後入軍機處,並晉升到首席軍機大臣的高位上,其子載振和老子半斤八兩,竟也被攫為工部尚書,父子同朝,權勢煊赫,令王公大臣們為之側目。

    袁世凱在戊戌政變中為慈禧立下汗馬功勞,從此背靠大樹,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僅用幾年時間就從直隸按察使升至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外務部尚書。

    袁世凱很清楚奕劻最稀罕什麼 。在此期間,他不惜重資,賄賂並買通了貪得無厭的慶親王奕劻,借清廷改革軍制編練新軍之機,使北洋軍成為京畿重地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他又使盡手段,培植親信,使北洋軍成了唯其馬首是瞻的“袁家軍”。

    奕劻貪婪庸劣,為了錢連祖宗都敢賣,袁世凱揮金如土,大肆賄買權貴、暗中建立只聽命於他一人的袁氏私軍,使慈禧感到隱隱不安。於是,她借清廷預備立憲之機,將袁調入軍機處,來個明升暗降,目的是削奪袁的兵權,政治嗅覺靈敏的袁,已感覺到氣氛有些異常,他知道自己還遠非慈禧太后的對手,為從長計議,不等慈禧吭聲,就主動交出了北洋軍權。

    1908年秋,一向強勢的慈禧太后疾病纏身。就在此時,一個令她萬分驚駭的訊息傳來: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在光緒帝前面,光緒東山再起、重新執政後會報復自己,因此正緊鑼密鼓地策劃廢黜掉光緒,擁立慶王奕劻之子載振做皇帝。

    這還了得!為了愛新覺羅氏江山社稷以及子孫千秋萬代計,這位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強悍老太后決定採取果斷措施。

    經過再三權衡,慈禧終於有了主意。她懿旨令慶親王奕劻前去清東陵檢視工程進度,同時令袁世凱心腹段祺瑞所部的北洋軍第六鎮調離北京,另調滿族貴胄、陸軍部尚書鐵良率第一鎮官兵進京換防。她略一出手,就架空了袁世凱、奕劻。1908年10月12日,憂憤成疾的光緒帝病危,慈禧乘機頒發了“醇親王載灃著授為攝政王”的懿旨,同時因光緒無嗣,清朝亦沒有“兄終弟及”的規矩,所以她下令將其弟載灃剛滿三歲的長子溥儀送入皇宮教養。這樣,大清王朝的皇統接續就被安排好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薨逝,慈禧對諸王大臣面諭: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大事,悉秉予之裁度施行”。慈禧滿以為載灃是光緒親兄弟,還有自己的親侄女隆裕太后幫助裁決“重大事件”,大清的江山就可以萬無一失了。但她千算萬算,竟沒算到自己大限已至。光緒死後僅一天,慈禧也隨他而去了。

    1908年11月9日,溥儀登基,年號宣統,改第二年為宣統元年。溥儀是個乳臭未乾的娃娃,由監國攝政王載灃和隆裕皇太后負責治國理政......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15 # 術球

    慈禧老佛爺

    第一,光緒無子嗣,溥儀是光緒的親侄子,根據立嫡不立長,立親不立疏的原則,所以選擇了溥儀。

    溥儀

    第二,光緒其實很多侄子,但是溥儀比較年幼,年幼的孩童,好控制,可以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還有一部分原因應該也是犢子情深,據史料記載,慈禧21歲生同治,26歲喪夫,40歲喪子,然後73歲喪侄子,可謂是青年喪夫,中年喪子,人老如孩童,人越老就對親情越是看重。

    醇親王府

  • 16 # 西嶽頑石

    溥儀的祖父是老醇親王奕譞,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同時奕譞的嫡福晉是慈禧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所以慈禧既是奕譞的嫂子又是他的妻姐,相當於兩兄弟娶了兩姐妹,親上加親。婉貞為奕譞育有四子,只有第二子載湉存活,即日後的光緒皇帝。

    奕譞的第二側福晉劉佳氏育有三子,其中兩子被過繼出去,只留下第五子載灃,即溥儀的父親,其他側福晉也沒有為奕譞生下子嗣。所以奕譞實際上只有兩個兒子,光緒和載灃,光緒殯天后,載灃成為奕譞一支載字輩唯一的血脈。

    載灃的嫡福晉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她是慈禧太后的養女,溥儀的母親。所以,按我們民間來說,溥儀應該叫慈禧姨奶奶,是傅字輩裡與慈禧關係最親近的人,關係是有點複雜,可沒辦法,誰叫這些王爺們娶那麼多老婆呢。

    其次,溥儀的年齡合適,年齡也是歷朝歷代的外戚和權臣在立儲之時最重視的一個因素。溥儀當時年僅三歲,慈禧有自己的如意算盤,新皇年齡小,便於控制,他可以重溫垂簾聽政的老路,將大清的最高統治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再者,即便慈禧有一天駕鶴西去,日後溥儀登基,那光緒皇帝的正宮隆裕皇后就變成了隆裕太后,她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新皇離成年還早,隆裕太后可以垂簾聽政好長時間,大清的權力還是繼續掌握在慈禧孃家葉赫那拉氏的手中,最差的結果,也可以很好的掣肘攝政王載灃的權力。

    最後,溥儀繼位的時機合適。慈禧決定由溥儀沖齡踐祚之時,光緒帝並沒有駕崩,當他得知自己的侄子溥儀將來繼承大統時,也非常高興,並無絲毫異議。所以,溥儀的繼位得到了帝黨和後黨的一致認可,雙方皆大歡喜。

  • 17 # 陳悅漫步海邊

    為光緒皇帝立嗣的事情,據稱發生在1908年的11月13日,即光緒駕崩的前一天。

    (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的長子溥儀)

    當時,根據光緒皇后(後來的隆裕太后)的稟報,稱皇帝自知來日無多,因為自己沒有嫡傳後裔,所以請求由慈禧太后主持立嗣。

    當天的討論由慈禧太后召集,清王朝的主要重臣慶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軍機大臣袁世凱、張之洞等與會。當時關於給光緒選繼承人的事情,主要產生了兩派意見,一派是慶王和袁世凱主導的立貝子溥倫或者恭親王溥偉為嗣,但是慈禧太后對慶親王和袁世凱並不信任,於是否決了這個提議。

    之所以慈禧要力推將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立為嗣君,有著多方面考慮。

    首先是政治站隊可靠,醇親王一支和慈禧的政治關係親近,老醇親王奕譞就曾是慈禧太后的政治盟友,在慈禧看來,醇王府較恭王、慶王顯然更為可靠。

    其次是具有私人親戚關係,老醇親王奕譞的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因而小醇王乃至小醇王的兒子,算起來和慈禧都是非常近的親戚關係。除此之外,溥儀的生母是慈禧非常看重的已故老臣榮祿的女兒,溥儀則是榮祿的女兒和小醇王載灃的長子,選擇溥儀作為嗣君,還有報榮祿昔日忠誠報效之恩的用意。

    在當時,選擇嗣君必須出於皇族近支,在這個範圍內,再去考察親疏遠近和效忠與否,醇王府入選其實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 18 # 也無風雨也無晴9014

    無外權利慾驅使,慈禧還想繼續她的統治。如果選一個賢德能幹的,左右不了;另一面親情關係,不管咋的,小醇親王是自己親外甥,溥儀是自己的血親,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是為外甥好。

  • 19 # 戀梅810

    慈禧選溥儀當皇帝是為了服眾。還有就是慈禧非常喜歡溥儀,光緒當時還是皇帝,她不能完全不顧忌皇帝的想法,畢竟這關乎著祖國的千秋大業。溥儀是光緒弟弟的孩子,這樣一來比較服眾。還有歷史記錄對於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的事情,是後來載灃說出了實情。原因就是對權力痴迷的慈禧太后,發現愛新覺羅·溥偉能力太強,不好控制,如果讓他繼位會影響慈禧對皇帝的掌控,威脅她本人的地位,然而三歲的溥儀這沒有這些隱患,然而事實證明溥儀即位後慈禧牢牢掌控著溥儀至此慈禧死後,才緩和。但是整個中國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中,擁有權力的溥儀帝也已經無力迴天了。

  • 20 # 農民工說古道今

    攝政王載灃這個人是典型的“志大才疏”,眼光還是不錯的,但能力著實一般!他看出了袁世凱是個不安分子並直接把袁世凱給開缺回籍了,可他卻沒那個能力把北洋新軍徹底掌握到自己手中,最後還是讓袁世凱挾北洋自重、上演了一出逼宮大戲,給清王朝敲響了喪鐘。他看出了清王朝要想自強,只能改革、搞憲政,可他卻不敢邁開大步,結果搞出來一個“皇族內閣”,而且閣閣揆還是號稱“晚清第一鉅貪”的慶密親王奕劻!偽滿時期,他看出了兒子溥儀已經淪為了小鬼子的“兒皇帝”,可他卻什麼也幹不了……

    ▲攝政王載灃

    就這樣一個人,怎麼看似乎與“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都扯不上關係,不是嗎?可以這麼說,即便載灃取代他的兒子溥儀當上了皇帝,也改變不了清王朝滅亡的命運。因為在清王朝的最後三年裡,作為監國攝政王的載灃本就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人、是沒有皇帝名分的“皇帝”!清王朝根本不是亡在溥儀手裡、而是亡在載灃手裡,溥儀不過就是替他親爹背鍋罷了,一個幾歲的孩子,知道什麼?

    ▲攝政王載灃與溥儀、溥傑兄弟

    慈禧太后為何要選擇溥儀呢?原因說複雜的確很複雜、說簡單其實也簡單。首先,溥儀是與同治帝和光緒帝血緣最近的溥字輩宗室。溥儀的父親載灃與同治帝是叔伯兄弟、也就是堂兄弟中血緣最近的那種。咸豐帝除了同治帝之外,沒有兒子活到成年的,所以叔伯兄弟已經是同治帝活著平輩中血緣最近的了。當然,光緒帝、載漪、載澄那些也都是同治帝的叔伯兄弟,不止他載灃一個。可人家載灃還是光緒帝同父異母的親弟弟,這就是同治帝的其他很多叔伯兄弟所無法相比的了!

    ▲清德宗光緒帝——載灃同父異母的親二哥

    能占上這兩點的,只有醇賢親王奕譞的幾個兒子,而載灃是他們當中活下來的、年紀最大的一個,也是承襲了醇親王爵位的那一個、是醇王一脈的大宗。當然,慈禧太后也可以選擇奕譞另外的孫子,比如載洵的兒子溥侊等等,但跨過醇王一脈的大宗、從小宗旁支裡裡挑,終究是有些說不過去的。因此,慈禧太后如果要選擇溥字輩來繼承皇位,溥儀是最佳人選,因為同治帝是他的堂大爺、光緒帝是他的親二大爺!

    ▲光緒帝與載灃的親爹——醇賢親王奕譞

    那麼,慈禧太后為何寧選擇載灃的兒子、也不選擇載灃呢?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同治帝去世之後,慈禧太后已經搞過一次“兄終弟及”了。“兄終弟及”這東西畢竟不是中國古代皇位傳承的主流,再搞一次的話,方方面面都說不過去。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

    其次,在慈禧太后給同治帝過繼的嗣子——“大阿哥”溥儁被強令迴歸本支之後,同治帝又一次絕嗣了。此後,直到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后也沒有再給同治帝過繼嗣子。如果讓載灃來繼承皇位,再給同治帝過繼一個嗣子,究竟誰才是“大宗”?內訌幾乎不可避免。可如果不給同治帝過繼一個嗣子、直接讓載灃繼承皇位,將來自己去世之後載灃還會不會再去給同治帝過繼嗣子?慈禧太后不知道,因為這裡面存在利益衝突、載灃多半是不會的。如此一來,同治帝便徹底成了絕戶!這顯然是慈禧太后不願意看到的。同治帝畢竟是慈禧太后的親兒子,有矛盾可以,但親兒子終究是親兒子,不是嗎?所以,三十多年前慈禧太后可以選擇載字輩來繼承皇位,但這個時候已經不能再選了,她只能選溥字輩,也算是對已故兒子同治帝最後的交代了。所以,溥儀後來被過繼給了同治帝、兼祧光緒帝,就是為了讓同治帝不至於成為絕戶。

    ▲清穆宗同治帝

    當然,還有一個繞不開的人,他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緒帝的皇后葉赫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太后。選擇溥儀繼承皇位、兼祧光緒帝,葉赫那拉氏雖然不是同治帝的皇后,卻依然可以成為皇太后。可載灃繼承皇位就不一樣了,葉赫那拉氏算什麼?皇嫂?看看宋太祖趙匡胤的宋皇后和明武宗朱厚照的夏皇后吧,皇嫂跟皇太后天壤之別!這不僅僅是一個名分,更涉及到葉赫那拉氏家族的切身利益。顯然,慈禧太后是不願意自己的侄女成為皇嫂的。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選擇溥字輩繼承皇位、對於彼時的慈禧太后而言都是最合適的;而溥字輩宗室中,溥儀又是最合適的。這就是為什麼慈禧太后寧選擇載灃的兒子、也不選擇在載灃來繼承皇位的原因所在。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易十六的斷頭王后瑪麗是如何將法國國庫花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