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立在加州
-
2 # 凱美小王
當然是對於吃狗和不吃狗這個問題了!在傳統文化裡吃狗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甚至有不少關於吃狗的美談佳話,而現在有不少人認為吃狗比挖他家祖墳還不能讓人接受,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外來文化衝擊!至於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3 # 馬楠69276081
我來答一個吧。我出生的地方和父母出生的不一樣,我出生在縣城,父母出生在鄉下,但是我的親戚們在十幾年裡陸續都搬遷到了城裡,我從小生活在縣城,但是生活習性,待人接物,為人處事都是遵循的老家的方式。背景交代完畢,現在我來說說我從小到大秉持和遵循的一些行為和習慣。對父母,不能大吼大叫,不能撒謊欺騙,不能置若罔聞,以禮相待,以孝侍之。對爺爺奶奶,要尊敬,要理解,多陪陪多待待,聽他們講老故事不能不耐煩。對親戚,有困難幫著扛,有收穫同分享喜悅,一家有難八方支援,一家有喜舉族歡慶。對朋友,真心實意,有距離有感情。以上都是基本的,也是遵循了20多年的。長大後陸續到省會,帝都學習工作生活,慢慢的發現,根本不一樣好吧!有的孩子甚至會打父母,一言不合就動手,屁大個事也敢在家發脾氣,衝父母吼叫,父母也慫,就那麼聽之任之,幹他呀,能生下來就能打死,沒這個意志管不好孩子(個人意見)。有的同事找他親戚辦事,竟然要請吃飯,送禮,送錢(不是辦事手續上的錢,就是給親戚的),親戚還拿捏半天,小事一樁還猶猶豫豫,也不給痛快話,官派十足,我老家有啥事,打個電話分分鐘辦好,最多把辦事過程中的人情繳費給了,這也無可厚非,哪像城裡這樣!對朋友方面就更不用說了,要多黑有多黑!漸漸明白,不是大城市的人就素質一定高,不是小地方的人就素質一定不高。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同事婚禮,同事的公公家親戚都來自農村,穿著中山裝,常年勞作有些黝黑,老人們端坐上席,有板有眼,中年人規規矩矩依次問好,小孩子乖巧可人不跳不鬧,雖是農村人,沒有歧視的意思,但絕對的大家風範,用我們老家話說就是有個吃席的樣子,公公也是懂禮數,一一問候,敬酒,送走,全程笑容滿面而且能準確叫出老家親戚的名字。在省城生活的幾年裡,也就這次婚禮讓我覺得好受些。說的有些亂,湊合著看吧。
-
4 # 艾青T
一直不明白會有文化衝擊這個詞,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只是覺得新鮮而不是難以接受,大多數都會接受採納或者以妥協的形式完成,沒有過陣痛期的感覺。面對文化衝擊,我想更多的是應該保持對原居民的尊重,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在吵鬧的街市,你也能找到安靜的房子
-
5 # 竹子家的刺蝟
在海外三年,文化差異的笑話有很多。
三年前有個黑人小夥子跟我關係挺好,工作上遇到挫折我經常會開導他,給些建議。以至於私下裡他都喊我“Father”(教父)。
有次又聊到人生類話題,他突然就說:你看,我媽媽死了。當時我趕緊沉痛的說:I am so sorry to hear that. 然後開始安慰他。結果他又說:不不不,我媽沒死,我就是舉個栗子……當時真想敲他栗子……
還有一次,一個大領導(中國人)要做非洲服飾,這個小夥子給找了個裁縫來量尺寸,還帶了各種布料來挑。領導挑完後說要不再做個帽子吧,你們看什麼樣的帽子好看?小夥子二話不說就拎出了一塊綠油油的布說這個好看……
有次去非洲山區出差,司機還挺貼心,專門找到中國音樂當給我們聽。本來還挺感動,但是一路八九個小時聽著:“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也是挺審美疲勞,真想告訴司機,你這個音樂也太暴露年齡了……
再說吃的吧,因為呆的幾個國家都是說法語的,剛來的時候不會點菜。有次和幾個非洲員工一起去餐廳吃飯,我問他們,這裡什麼好吃?有個同部門的黑人跟我說豬肉好吃。我說我不會點菜,你幫我點吧,他趕緊說:不行不行,我是MSL,我不能點豬肉……
還有次帶了一群黑人去中國餐廳吃飯,結果發現,大概是他們習慣了分餐制,一盤菜端上來,靠近的幾個人就開始呼啦啦往自己盤子裡倒……盤子轉到我面前的時候就是空的了……
這時候服務員(也是黑人)端上來一盤魚香肉絲。有個本地同事就問她這是什麼,服務員其實也不懂,就說是雞肉。他們又開始呼啦啦往盤子裡趕菜。當時覺得不對勁,哪有雞肉做魚香肉絲的……等到轉到我面前好歹還剩了幾根肉絲,一嘗,脫口說道這是豬肉不是雞肉……然後現場幾個人張大了嘴巴一臉呆滯地說……我已經吃下去了怎麼辦……
另外說到本地人家庭,這裡很多國家的婚姻制度是可選的,你如果選擇宗教是MSL,就可以娶四個老婆。如果是其他宗教,就只能娶一個。當然本地人也不一定都去登記婚姻的。我們在某個國家的司機是當地一個酋長的兒子。有次跟我們說:我媽死了……(好熟悉的感覺),我們趕緊準備湊錢慰問一下。結果他又說:沒事沒事,那是我二十三媽,不是親媽……
哦,然後當地人婚喪嫁娶的時候,也有同事隨份子的習俗。在非洲呆久了就會感受到……非洲人的親戚真多……今天死一個明天死一個的,天天就跟著隨份子了……所以我們也從剛開始兩百塊一個人的份子逐步降低到50塊一個人……
有次去參加本地人婚禮,在基督教堂裡舉辦的。收到請帖想著去體驗體驗,就跟幾個同事一起去了。儀式開始還有唱詩班的唱歌什麼的挺熱鬧。然後座位中間過道放了好多個半人高羅馬柱頂著個盆,裡面有些錢,我們也不懂,覺得大概是隨的份子吧,於是把帶的份子錢都扔進去了。儀式進行到一半,新郎新娘開始跳舞……然後跳著端個盆下來要錢。因為語言不通,不知道啥情況,只能又隨了一份……再然後末尾了,新郎新娘帶著一群伴郎伴娘又在臺上跳舞,手上端個盆,觀禮嘉賓又上臺排隊投錢,我們一臉懵逼……到底隨多少份!?
回來後才知道中間放的盆是教堂自己的募捐,然後新郎新娘來要錢是他們為教堂募捐。最後給他們送錢才是他們自己的份子……
還是在這次婚禮上,最後一個環節是神父站在臺上,所有人站成一排輪流去神父面前完成一個儀式。因為背對我們又看不見在幹嘛。於是有個同事也跑過去排隊,輪到他了,神父往他嘴裡塞了個東西,他走回來的時候吐出來看了一眼,結果就被周邊群眾抓住了,群情憤憤地拉他去見神父,後來我們才知道那是賜聖食,象徵耶穌的血肉,吐出來是大不敬。好在神父還挺寬容的說,他是不知道,不是過錯,以後注意就好了,然後給人放了。
文化差異確實有很多,國人怕“丟人”的性格導致又不敢嘗試別人的文化,就會更比較難接觸。其實放開了心,接觸異域文化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外國朋友對於不熟悉文化犯錯的人,總體上還是挺寬容的。理解差異,尊重差異,包容差異,才是我們中華兒女應有的心胸。
-
6 # 漏網之魚70119903
日本侵略和殺了人以後的沉默篡改歷史的所謂文化,印度人的賤民踩了高種姓人的影子就要被打,不可以穿鞋,搖鈴鐺告訴自己來了,讓高種姓的躲開,佛教來自尼泊爾而不是印度,當時沒有印度這個國家。
-
7 # 小魚小看
我碰到的最大文化衝擊是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我小時候的農村,如果有人偷蒙拐騙被發現,一輩子抬不起頭;要是有坐牢經歷,甚至會影響兒女婚嫁,因為大家認為其家教不好。但現在反過來了,這些人尤其是刑滿釋放人員成為村裡人人懼怕物件,村裡水渠、道路、學校等公共工程都被其強行包攬,甚至在村委競選時脅迫其他人投票。這些人整天打牌、吃喝玩樂,偏偏是村裡最富有的階層。
還有就是老師,以前村小學的老師都是本村人,文化水平雖不高,但認真負責,頗受尊重。現在小學老師都是大學生,都住在市裡或鎮上,每天開車或騎車幾十里路來上課,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回家,基本上不和當地人打交道。沒課就以打麻將消遣,麻將聲蓋過讀書聲。教學質量可想而知:我小侄子讀四年級時,期末語文71分,數學50分,是班級第三名。
-
8 # 卯兔醬
日漫吧……我是一個社會主義好少年,祖國需要我,我可以隨時赴湯蹈火,但是日漫是我唯一不忍割捨的東西。我27歲了,小學入坑,第一本七龍珠,犬夜叉到現在的新番少女終末旅行。都是是我精神世界的食糧……當然我是愛國的,我對國漫恨鐵不成鋼啊!!現在的鎮魂街,狐妖小紅娘,畫江湖等等都很棒,國漫加油吧。日漫文化的衝擊太大了……範圍太廣了,殺傷力太強了……
-
9 # Konishiki
多年前,辦公室來了個一個老外,一個多月下來關係不錯,就跟他說“下班一起喝酒”。
到了飯店,這哥們就喝了一瓶啤酒,著急忙慌的吃飯,然後就等著我吃完走人。
我說:“不是說好了一起喝酒嗎,你還有事?”
人家說:“飯吃完了,該去喝酒了!”
NND,那時候才知道,中國人說“喝酒”是去飯店吃飯帶喝酒;人家說的喝酒,是特麼去酒吧喝酒。
-
10 # 悟空你又嚇我
應該是韓國的K-pop,男團娘炮,女團賣騷。不過對於在下來說,男團再娘炮,畢竟還是有第一性徵的,略過。
女團就不一樣了,擰臀送胯,電動馬達,彎腰摸腿,甩奶抖胸,期待韓國女團的下海!我必下載!!
-
11 # 書裡閒情
下面這個故事是我聽朋友講述的,感覺很不可思議,華人竟然能忍受印度的食物。
幾個月前,我和我的家人訪問了印度的新德里。我的丈夫,我的孩子和我自己去拜訪了帕利卡·巴扎爾。這個市場位於地下。參觀完這個地方後,我們去了阿克薩德姆神廟。這個地方是驚人的。我們看到了許多金色的雕像。我們看了一場水秀。看完節目後,我們回到了新德里。時間是下午12:30。之後我們去了錫克神廟,意思是古魯矮人。這個地方很涼爽。
突然,我們看到一些人免費分發茶。我告訴我丈夫發生了什麼事?他告訴我,沒有人會免費送茶或薩莫薩(印度小吃)。我沒有錯過這個機會。我也和他們一起坐下來吃點心。那是我第一次吃免費食物。我吃飯的時候,我丈夫拍了我的照片。然後我們參觀了寺廟。寺廟太酷了。每個人都免費工作。我也做了一些工作,幫助他們打掃地板。這個地方是神聖的。下午2點,我們再次看到人們免費提供食物。我印象深刻,我也吃了一點。食物是一杯牛奶和印度食物,麵包,印度食物和許多東西。食物很好吃。我想再吃一次。
這是我的菜.....實際上,人們在寺廟裡真的很辛苦。每一天都有許多人聚集在廟裡。許多國家都有錫克教寺廟。我認為這是我在印度發現的最大的文化衝擊。我真的很尊重他們。我真的很感激印度人民。感謝許多錫克教廟宇(古魯矮人)提供免費食物。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有時我還記得那一天。這真的讓我感到驕傲。如果我有空閒時間,我就會再去印度拜訪古魯比拉。
-
12 # 荒海拾書
文化衝擊,指一個人,從其固有的文化環境中移居到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所產生的文化上的不適應。
迄今為止,我遇到最大的文化衝擊不是超級大國美國、德國等歐美國家,而是中國的鄰國——日本。
日本雖是彈丸之地,但日本文化給我們帶來的衝擊卻是顛覆性的,從中可以真正領略到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1、日本的廁所文化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廁所幹淨得可怕,不但沒有異味,而且設施齊全,紙、一次性馬桶墊紙、洗手液,等等應有盡有。
我曾親眼目睹在長途服務區的公廁裡,一位70多歲的老人,身著藍色乾淨整潔的工作服,跪在馬桶前,拿著專用清掃工具,認認真真地擦拭馬桶,被他清掃過的馬桶可以用一塵不染來形容。
我當時足足看了一分多鐘,被他細緻入微的工作流程所折服,以至於後來又在很多廁所看到這樣的工作人員,才見怪不怪。
回到國內,當重新面對充滿異味,廁紙到處扔的廁所,只得重新慢慢適應。
2、日本的垃圾分類在日本,扔垃圾是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因為街上沒有在中國隨處可見的垃圾桶。你不得不將隨手製造的垃圾帶回賓館或者家裡的垃圾桶。
家裡的垃圾也要分類處理,報紙、易拉罐瓶、塑膠製品、報紙、舊衣服等等,需要扔在離家不遠處的分類垃圾回收處,大型垃圾如冰箱、洗衣機等還需額外交費請專人拉走。
每週都有專門的垃圾處理車和專業人員在固定的時間來門前處理各種垃圾,一切都進行得井井有條。
而在中國,喊了多年的垃圾分類,至今仍未做到,甚至很多老人靠翻垃圾桶裡的髒臭垃圾,撿出塑膠瓶和硬紙板,然後賣給私人廢品站,以此為生。
3、日本以人為本的細節服務初到日本的人,尤其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和電車站,很多人都會迷路。
這時,只要你隨便問一個路人,都能受到熱情的回饋,即使語言不通,他們也會給你耐心指示方向,如果見你還是一籌莫展的樣子,他們會親自帶你到可以認出的地點甚至是目的地。
一次在深夜,我曾路遇一位養路工,帶我和家人穿過幾條街區,幫我們找到還有幾百米遠的旅館。這種服務意識在國內是不可能遇到的。
令人驚訝的還有日本的跪式服務。我曾親眼看到一名日本警察跪在違規車輛的司機面前處理交通違規事件。
“男兒膝下有黃金”,在中國怎麼可能受到這樣的“禮遇”?這一切看上去似乎那麼不協調,後來我才勉強接受,也許這種細緻入微的服務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吵,讓違規受罰之人心服口服。
在日本,大到商場、小到超市、藥妝店,你都能感到他們以人為本的微笑服務,聽說,即使那些服務人員在家剛受過氣,也能習慣性地微笑面對客戶。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家裡裝空調,兩個身著乾淨整潔工作服的專業人員,一臉笑容、點頭哈腰進入家門後。
在地上迅速鋪上乾淨的塑膠布接灰塵,然後井井有條地在牆上打眼裝機,整個過程僅用了十幾分鍾,走時不留下一粒灰塵,還是點頭哈腰地微笑告辭。
我當時完全被這種細節性服務所折服,“顧客是上帝”這種事也許在日本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4、日本的車廂文化日本的電車車廂,很少有人大聲喧譁,幾乎沒有人吃早餐和零食之類的東西。
最震撼的是,與中國人手一機的低頭族相比較,他們的低頭一族更多的是手捧一本書,利用碎片時間充電。
日本的電子、電玩行業在世界有名,我卻驚訝於他們的年輕一代卻沒被網路文化衝擊,仍然保留傳統的閱讀方式,這不得不讓人令人折服。
日本文化的細節之處充斥著各個領域,如井然有序的排隊文化;退休以後不服老仍發揮餘熱的老人;
不厭其煩的鞠躬和嘴上常說的“對不起”;庭院中充滿意境的盆栽;穿著得體的工薪族;大學教授對學術的嚴謹和追求精神……
這些經歷相信只有在此生活過的人才會深刻認識到,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但確實是我迄今為止碰到的最大的文化衝擊。
-
13 # 清華劉亞南
有機會在緬甸仰光生活了一年多,感覺自己碰到的最大文化衝擊是以下三方面的。
1、思想不一樣潑水節過後,大街上隨處可見削成光頭之後剛剛長起頭髮來的男男女女,很奇怪女性也剃光頭,以為是因為在炎熱的氣候中可以舒服一點。
實際上是每年潑水節期間,信男善女都會削髮為僧、為尼,到寺廟、尼姑庵裡吃齋唸佛。他們學習了佛教教義,生活中以佛教教義為行為準則。
緬甸信仰佛教的人口占90%,他們在生活中一定有敬佛的經濟安排。有自己吃的,一定會有敬佛的,再窮的人家也會施捨錢物給來接受佈施的佛教人士。
中國的佛教有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小乘佛,緬甸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普渡眾生,有齋戒要求,小乘佛教主要是渡自己,沒有嚴格的戒律,可以還俗、結婚生子。
緬甸的男性,一生中至少要出家一次,有的人會去多次。到佛寺裡修行、靜心、反省,重新領悟佛教教義獲取能量。出過家的人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那裡的人們以鮮花敬佛,善良、忍讓、順從,以人為善,不爭強好勝,不吵架打架,不尚奢華,從善如流、樂於施捨。
待得時間長了,對那裡的人的行為已經見怪不怪。回國那天,在飯店裡碰上了旁邊一桌几個一起吃飯的人,好像是朋友,卻看到他們為了勸酒打了起來,感覺對比特別強烈。
2、理念不一樣利用潑水節假期,我跟隨當地團隊一起去旅遊,每天必到之處除了風景名勝,就是佛教寺院。團隊裡有老闆帶員工一起休假的,有一大家子帶著保姆一起的,有小年輕夫妻自己來的。
那裡人們的生活除了拜佛,就是享受每一天。
說到享受,華人就會想到要有金錢,其實那裡的人們是沒有錢也能享受,那是知足常樂。
生活中,人們欲求不多,幸福指數比較高。常常看到談戀愛的年輕人們下班後,成雙成對提著給自己帶中午飯的小飯盒,到街邊喝個奶茶,吃個小吃,幸福滿滿。
節假日、休假的時候到""情人橋""溜溜,到公園走走。據說,年輕人結婚前到達的名山古寺越多,拜佛祈福以後,生活會越幸福。所以那裡的人旅遊的目的地少不了佛寺。
感覺他們的幸福與金錢沒有多大關係,心中有寄託,萬事不強求。把自己內心的困擾都交給佛,把不快歸咎於自己內在的修行不夠,會去加強修行,不會去怪別人。
喜歡那裡的清靜生活,因為經常停電,一旦有電可以上網聯絡家人朋友,自己也時常幸福感爆棚。
3、風俗不一樣""哇、哇、哇""亂叫,令人厭惡的烏鴉,在華人的印象中是不吉的。
它愛吃腐肉,聽到它的叫聲就感覺跟死亡有關,總有一種不祥之感。
在仰光人的風俗中,烏鴉是神鳥,受到人們的禮遇保護。在城市裡的屋頂窗臺、大樹枝頭、林蔭大道上,烏鴉隨處可見。
每天傍晚,看到受到人們供奉的烏鴉,成千上萬只匯聚在城市的上空,聲勢浩大地空盤旋著、高叫著,開始時覺得很不習慣。
而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對烏鴉的叫聲充滿了讚譽之詞。後來想到小學語文課本里《烏鴉喝水》的故事,知道烏鴉是多麼聰明。
又聽說了烏鴉把堅硬的尖果,叼到城市的紅綠燈路口,站在高處把尖果扔到大路上,讓過往的車輛碾壓過後,飛下叼食果肉。
烏鴉的聰明能幹,加上受了仰光人的影響,改變了對它原來的看法,覺得它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神鳥。國內很多年沒見過烏鴉了,最近再看到烏鴉時,自己的喜愛之情竟然溢於言表。
不同的文化衝擊有些會令人覺得不可調和,但有些卻會讓人漸漸地加以接受。衝突變成接受,這也是文化交流傳播的一種方式。
-
14 # 詩與遠方的種草君
到現在也不能讓忘記,當聽聞到還有這種文化時的無比震驚的那種感覺的,是女性割禮。
這種文化起始於埃及,至今還在非洲留存。
(圖示三種不同的割禮形式)
在女孩四至八歲的時候,將其一部分的性器官切除,以免除其性快感,並確保其婚前仍是處女,婚後也對丈夫忠貞。
甚至他們在事實這項慘無人道的酷刑的時候,僅僅只用一個幾毛錢的刀片解決,沒有衛生措施,沒有麻藥,針對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
這個可以說是聳人聽聞的文化,讓我清晰的認識到了,為什麼說經濟越落後的地區,越容易滋生陋習。
第一次知道源自一部電影《沙漠之花》。
它改編自出生在索馬利亞的黑人模特華莉絲·迪裡的自傳。而她本人就是這種古老習俗的受害者。
她在五歲的時候曾經受割禮,之後從索馬利亞逃到現代都市,之後一步步走向T臺,成為了頂級名模,而在這過程中開放的社會讓其遭受到的衝擊,甚至讓她覺得自己很醜陋,自己接受的割禮文化一開始她覺得是全世界都是,後來發覺只有自己遭受了這種酷刑的時候,她感覺到了無比的自卑,甚至覺得自己很畸形,連愛人都膽膽怯怯,無比可悲。
(圖片左邊是電影中的角色,右邊是她本人)
而當她有一日登上T型臺的至高點,她也勇敢的將這一文化陋習公佈於眾,並呼籲歐洲女性不要再接受這種酷刑,並在38歲,成為了聯合國反割禮代言人。
目前歐洲還在實施割禮這項酷刑的佔據了整個非洲板幅的三分之一以上,並且在紅色區域甚至超過了80%的女性都要在童年時實行割禮。
真希望這項酷刑能早日禁止。
-
15 # pku小動物
最近參加了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三屆遊牧大會的開幕式。
遊牧大會是2014年由吉爾吉斯斯坦開始舉辦的,是為了抵抗以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代表的西方運動會霸權。
遊牧大會主要的比賽專案是騎馬、射箭、摔跤甚至有掰手腕,也有騎馬摔跤(摔跤手在馬背上,落下馬算輸),騎馬射箭等等。遊牧大會強調多民族文化和多民族運動,因此光摔跤比賽就包括了吉爾吉斯式、哈薩克式、烏茲別克式、塔吉克式、土庫曼式、亞塞拜然式、蒙古式、土耳其式、伊朗式、俄羅斯式、北韓式、日本式、自由式等各種專案,射箭的種類少些,但也分成多種。
第一屆遊牧大會有16個國家的五百多名運動員參加,每兩年舉辦一次,到今年是第三屆,有80個國家兩千多名運動員參加。中國也有代表團。不過實際上主要是來自內蒙古的選授。共有38名運動員,包括摔跤手、騎手、射手等。
開幕式在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Cholpon Ata的Baktuu-Dolonotu村舉行。
整個開幕式非常的遊牧。一開始是表現遊牧民族的起源和發展,包括巖畫、牲畜、冶煉、薩滿崇拜等內容,當然也有著名的瑪納斯演奏和舞蹈。最引人矚目和受人歡迎的還是騎馬錶演,一百多名騎手騎著高大健壯的駿馬出場時,的確令人熱血沸騰。騎手們非常矯健有力,表現的速度和力量與英國馬術那種精緻感全然不同。除了各種馬上技巧外,也模擬展示了騎馬狩獵和騎馬作戰的方式。
其中有一個片段非常浪漫,一個姑娘和一個小夥子組成一組,一共四組騎手先後出場。一個姑娘在前面騎馬飛馳,一個小夥子在後面追趕,追上之後把姑娘摟過來,親她一口,這時候全場都會響起掌聲。
後來我看到了吉爾吉斯斯坦的傳統飲料шоро的廣告,裡面也表現了這個片段。
非常美好,雖然我作為一個正經八百的漢族,心知肚明自己是過不了遊牧生活的,但還是第一次真切和鮮活地感受到了遊牧文化的魅力,這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文化,在現代化的西方社會中,仍然有了不起的生命力,的確是我受到的一次culture shock。
-
16 # INSIGHT視界
一提起“文化衝擊”這個概念,相信留學在外的小夥伴們都深有體會。
獨在異鄉,陌生的環境,迥異的文化,幾乎讓每個留學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和不適。
普林斯頓大學官網上,就為留學生們提供了這樣一則入學必讀資訊,其中提到了文化適應的四個階段:
蜜月期——開始的愉快和興奮:像新婚的夫婦,初來乍到什麼都是好的。
衝擊期——惱怒和敵意:新環境到處都不同,想家,想原來的朋友。
適應期——幽默迴歸和客觀判斷:你開始深入思考跨文化交流這個話題,幽默感和笑容重新找到了你。
融合期——適應和接納兩種文化:這裡變成了你的第二個家。
對於這四個階段,留學生們當真有太多的感受,畢竟,culture shock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而為了成功應對這四個階段,大家也真的是付出了太多努力。
接下來就和主頁君一起看看,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們與文化衝擊的那些事兒吧!
“槍支、毒品、宗教、政治和性
是我踏上另一片土地時最初的震驚”
“槍擊案頻發的美國,讓我沒有安全感”
@Monica
在去美國之前,發生在2017年10月的拉斯維加斯的槍擊案,就已經加深了即將留學的我對美國安全問題的擔憂。沒想到,入學後的大一下半學期,我們學校周邊竟然也發生了一起槍擊案,造成了4死1傷,當時引起了全校同學短暫的恐慌。我是新聞系的,還在校園媒體上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印象特別深刻。槍支問題很複雜,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自我保護。
“大麻Yes or No?”
@Chloe
一提到文化衝擊,我想到的就是我的同學們都喜歡吸大麻。加州大麻合法,學校街道上瀰漫著大麻的空氣。美國同學天天都抽,中國同學週末抽抽,壓力太大了。我個人是堅決抵制,如果在周圍人都在抽大麻的場合,只有我不抽,我就會找藉口說我有作業先走了哈哈哈。不過這個也不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影響啦,其他抽大麻的同學也不會對不抽的同學有什麼看法,我們學校比較隨意和自由。
“原來宗教對女性也有歧視”
@Evelyn
作為一個無信仰者,我從來沒有意識到基督教在美華人的文化中有著如此深的影響。
我們學校有一座樓前,幾乎每天都站著一個傳道者佈道,比如婚前性行為不可取、女人不能墮胎、反對同性戀等。有一天,一群基督教極端分子在我們學校進行抗議,其中一個男人身著的T恤寫著“women belong in the kitchen”(女人屬於廚房)的字樣,他們還帶著好幾塊牌子,上面寫著“whores&homos. go to hell”(娼妓和同性戀去下地獄)“Jesus or hellfire”(要麼耶穌,要麼地獄之火)。還有人手中拿著其他海報:”“Feminists are witches(女權主義者是巫婆)""I submit to my husband(夫唱婦隨)"。我無法理解在這些人的宗教思想裡面,女人的地位何在。
在整個過程中,上百個學生與他們爭辯。就連兩個信仰基督教的女孩都不認同他們:“他們的言論不代表真正的耶穌,我們信仰我們心目中的耶穌。”也有學生當眾吹起了避孕套,唱起rap跳起舞。
“對中國的偏見何時能停?”
@Leo
遇到一些對中國有很大敵意的同學,他們住的公寓外真的會寫“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以說非常drama了,書中讀到的故事真的發生在了眼前。還有一個印尼華僑,非常反華,到哪裡都會說“我從來不用中國造的東西,中國的東西都是便宜劣質貨”,我就對著他指指他用的iPhone和mac。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時候還是選擇忽略。我只是覺得,大家都是華人,不應該那麼有敵意。
“性在美國真的很開放”
@Mia
對於文化衝擊,我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避而不談。最不能接受的可能還是性觀念吧,有很多同學不停地換人have a sex,太過性開放,但是我的幾個美國朋友對比較保守的性觀念也會包容,沒有什麼偏見。
“在生活起居方面,
文化衝擊比想象的大”
“英語課上教的都是騙人的”
@Iris
我遇到的國外同學都很有禮貌,前面的人都會給後面的人拉門,等你進門。但素!我說“Thank you”的時候,人家從來都不說“you"re welcome”,人家都是直接“嗯哼”,接受你的謝謝。所以英語老師教我的都是假的嘛。。。和中國還是很不一樣的,華人比較客氣,別人說謝謝我們一般都會說沒事。
@Vivian
最大的文化衝擊就是英語,生活中用到的和英語老師教的完全是兩種英語好嘛???
然後就是不要怕自己的英語帶有口音,來美國才知道很多人都在刻意保持自己的口音,保持自己出身的identity(可能跟北京人以一口純正京片兒為傲,廣東人以流利粵語為榮是一個道理?)
餃子居然沒人叫dumpling,更多人都會努力說“jiao zi”,雖然發音和“餃子”差了十萬八千里,但還是非常可愛了。總之就是自信面對文化衝擊,所有衝擊都不再是衝擊了。
@Coco
從來沒聽到老美打招呼說How are you?,也沒聽到過老美回答說I"m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一般都是How"s it going? 回答Good就可以啊,說fine的一般都是不fine的,意思是“還行”。
“說起客套,最擅長的還是老美”
@Echo
美華人見面喜歡笑,認識不認識,都會跟你笑一下。只要對視了,就會跟你笑。無論你馬上要做presentation很緊張,還是你剛丟了錢包,對面走來的美華人看見你總要對你微笑,你還必須smile back否則就會很尷尬。可能我這就是傳說中的臉上笑嘻嘻,心裡XXX吧。
@Emma
其實你沒必要很刻意要改變成什麼樣子,你照你原來的樣子穿衣打扮,美華人喜歡你照樣誇你。一見面,Nice dress!I like your bag! I like your shoes! 讓你見識到什麼叫真正的彩虹屁。一開始還不習慣,畢竟在中國陌生人還是很少搭理你的,後來就習慣了,說個謝謝或者微笑迴應,甚至有種自己是穿搭小公舉的錯覺
“有些在國內很正常的行為,到了國外卻踩紅線”
@James
原來國外是不可以跑去老師辦公室問問題的啊!
要去老師辦公室都要預約office hour,除了office hour都是老師的私人時間。想起出國時爸媽的諄諄教誨,“不懂就要多問問老師”,其實還應該加上一句,“記得預約”。
@Jackson
作為一個學社會學的學生,第一次發現歪果仁對於年齡和收入這樣的問題是真的避諱。就連我們設計調查問卷,在國內年齡收入這樣的問題都屬於很好回答的問題,要放在問卷的開頭;但在國外這樣的問題要放在最後才顯得沒有那麼冒犯。
“除了融入當地同學的群體
其他都很好適應”
“身邊人都獨來獨往,可我習慣成群結隊”
@Charlotte
在國內上高中的時候,大家都比較成群結隊,我是屬於上課吃飯上廁所都要和閨蜜一起的那種;但是到國外讀大學,沒有班級的概念,同系的選到不同的課都見不了面,更不用說不同專業的了。上課的時間段大家都不一樣,每天吃飯都找不著伴。所以開學的時候大家就會交換課表求飯友,就很好笑,也很孤獨。我和華人玩得多,和美華人還是覺得玩不到一起。
@Aaron
在國外實習,我感覺同事間的距離會比較大,基本下班就各走各的,下班了就是陌路人。我一開始還不習慣,怎麼下了班就走了,說好的一起吃晚飯什麼的呢,之後就習慣了。在新加坡大多用slack(一款企業聊天工具)嘛,有些同事我只有他們的slack,電話都沒有♀️
(《東京女子圖鑑》劇照)
“圈子不同,很難強融”
@Eric
在國內過慣了本地人的生活,突然反轉成了外地人,在交往過程中會有一些恐懼感。我還屬於比較好的,因為語言關過得很快。
人際交往中我很驚訝的一件事是,新加坡人吃飯付錢會算得非常精,會很摳門,會AA到小數點後面一位。我在大學裡的每頓聚餐,新加坡人會做一個excel表來記賬,還有一個人會把所有的打車、飲料費用都記進去,蠻有意思的。
@Bob
其實,除了融入英華人的群體之外,其他都很好適應。他們聊的東西、說話的方式以及他們的想法,都會和華人很不同,導致很難跟他們打成一片,除非你非常開放。
現在跟中國同學打交道,他們更多比較喜歡關注國內關注微博上的東西,時興的流行的必須跟上才行;跟老外打成一片需要懂他們關注的文化,比方說英華人,好像同學中關心政治的比較多,對於脫歐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所以要和他們聊的時候,自己可能也要多做一些功課瞭解一下。
這是我在英國的第5年了,如果“適應國外的文化和生活”這個方面滿分是10分的話,我覺得我在7.5分-8分。我自己因為個人原因,那兩分還是丟在主動跟別人社交這一點,也是我即將在研究生階段要做的一個事情。
(《英華人在紐約》劇照)
“在國外比一般人還不如,我只是個foreigner”
@Vicky
感覺出國留學是個全新的開始,從零開始。就像你有個100級的遊戲賬號然後棄號了,你開了個新號。一切都很難。你的夢想、你之前已經小有成就的事業,都因為環境的變化中斷了。你不屬於之前的圈子了,跟美國同學也沒辦法很親密,最多聊聊愛好什麼的,秘密啊經歷啊不太可能跟他們分享,語言也是一個原因吧,每次都感覺不自在。
@Lucas
在國外的社會角色和在國內的社會角色會不一樣。在上海,我的社會角色會比在國外的更高,從小讀書、看病,一切一切都會被照顧好,有關係;在國外就是比一般人還不如,是個foreigner.
社會地位的變化吧,我覺得是最大的shock.
(《東京女子圖鑑》劇照)
“衝擊歸衝擊
但我在舒適圈裡不舒服”
其實,文化衝擊無處不在,但好在,留學生們也總會想出各種辦法,努力克服困難。
主動適應不同的文化,最大程度地利用每個機會,讓自己這個學不白留。
@Olivia
之前在國內上課,大家都是聽老師講比較多,美華人上課同學講的很多,比較愛積極發言愛交流,我就不行了,所以我就努力改唄,多跟美華人一起玩。改變的過程蠻困難的,畢竟像改掉自己很久的習慣一樣,還要提高英語能力,就是一點一點在努力。
@Jason
在新加坡,高中畢業以後大家都會以跟家裡要錢為恥,會互相比誰跟家裡拿的錢少,拿的多的就會不好意思,除了一些大富人家。一般的中產或中產以上家庭的小孩,都會盡量自己去打工賺錢,然後會存下來。
我有幾個好朋友,當時知道他們有幾萬刀的存款,我被驚到了,幾乎個個都會去打工。有些時候要做實習,但是實習的工資是很低的,他們還會週末去做額外的兼職,這個是我很respect的。因為他們家裡也是不缺錢的,都是中產階級。他們更不會買奢侈品什麼的,和我在新加坡看到的中國學生很不一樣。
至於我自己,從高中開始炒股炒期權,之後就經濟獨立了,算是比較好地適應了這種推崇獨立的環境吧。
@Henry
我出國最大的改變就是變得主動了,不管是交朋友還是networking. 以前陌生場合都是等著別人來,或者就跟身邊的幾個聊聊天,現在會主動出擊,然後學會各種small talk. 我覺得改變不一定是不好的,變得更主動給我帶了很多沒想過的機遇。
有個實習,是我在電梯裡和人聊天拿到的。Nothing to lose嘛,被拒絕也沒什麼。以前就會怕怕的,怕別人拒絕,怕別人覺得我很奇怪。現在就會想,只要我的出發點是好的,不用怕。特別是大學裡,變了很多。
找工作的壓力迫使我改變哈哈,因為學的商科嘛,我這個行業,很多機會就是跟別人打好關係拿到的。
@Ethan
二八定律也適用於這個問題。80%的人遇到文化衝擊就習慣於待在舒適圈裡,不去接觸陌生人,但是另20%就是在努力地跟不同的人接觸,去實現夢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吧,反正我在舒適圈裡不舒適。
我經常參加一些職業分享會、正式或不正式的party,就會遇見新朋友,和他們交流;有時候也會認識朋友的朋友,network都是一種資源嘛。我還在學校組建了個network的社團,後來請的分享嘉賓都是之前就認識的職場人士,還拉到了經費贊助。
(《大學新生》劇照)
跟他們聊完,能看得出來,每個在外留學的小夥伴都會遇到文化衝擊,也都在努力而積極地想解決辦法。
其實,跳出來看,應對文化衝擊的這個過程,不僅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國外的留學生活,也增加了我們的人生高度和厚度。在留學經歷裡,遇到的這一個個文化衝擊,其實也正是我們生活中需要努力面對的難題。
解決了這些,回頭看,突然發現自己其實也長大了很多,再遇到其他問題,也就能夠從容應對了。
想想看,這樣的蛻變和成長,好像也是在其他環境中無法企及的。
主頁君覺得,這些,也許就是留學帶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吧。
1.個人
認清你處於文化適應的哪個階段
分析你的情況和反應;隨機應變;包容差異;期望改變
耐心;不要妄圖短時間內理解一切;找找什麼能夠給你減壓
找找把事情往好處想的辦法;保持幽默感;別把啥事都放在心上;允許自己失敗
弄清真相
2.社會
看看你能從哪裡找到幫助(老師、系裡的其他職員、朋友、家人、學術顧問等),各方能給到你最好的幫助是什麼
提前計劃你將來怎麼和家人朋友聯絡
別自己待著!找找朋友找找組織,分享分享興趣愛好,擴大社交圈兒
3.身體
吃好睡好
反省自己:天天喝酒了嗎?暴飲暴食了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安全、規律、有趣地健身
帶上必須的藥物
帶上“沒了它就活不下去的”洗漱用品
希望這些tips,能夠成為你刷通留學副本的利器~
-
17 # 芳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教師本應全身心投入教學,教育好每一個學生,而職稱評定過程卻消耗了老師們的很多時光,有的老師終其一生,都上不了高階教師,悲傷退休。
-
18 # 無事翻書有空說話
狹義的文化特指人類的精神財富,文化的分類簡述為文科與理科。對我最大的文化衝擊是哲學不屬於文科:古典哲學起源於自然科學研究。比如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共有十三卷著作;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描述了運動的三大定律;柏拉圖學園門口掛著“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這樣看來,哲學與科學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我們的哲學研究被歸類於文科範疇,這種學科分類,是否形響了我們的科學研究,而只能在技術層面學習他人的東西。
-
19 # 風雅頌春秋
我覺得是基督教在中國農村的傳播!雖然讀的是同一本《聖經》,但與國外基督教徒相比卻像兩個宗教!老人們都信,卻又有些貌合神離的感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督徒!
-
20 # 老李有刀
小時候經常會聽到一個農村老太太去了紐約,看到摩天大樓,看到都市繁華受到的巨大的衝擊,大概這就是文化衝擊最大的一種體現。於自己的生命體驗來說,並沒有受到這種文化上的衝擊,但還是有那麼兩次感受到了文化衝擊:
中考結束後,從農村的初中轉到了城市的高中,大概高一的上半年,整個人一直處於一種緊張的適應期,身邊同學的穿著,喜好,言談確實與在農村時候有所不同,而我自己所習慣的還是村子裡小夥伴的交往方式,這種差異就造成自己做事情就有點瞻前顧後,想適應想融合到這種文化之中,卻總是感覺自己很是笨拙,與周邊同學有所差異。大概有半年時間,自己慢慢找到了一種兩相平衡的方式,能夠平穩住自己的生活。
高考結束後來到北京上大學,雖然前兩年學校在離北京很遠的郊區,完全沒有大城市的繁華,但那兩年時間自己還是感到了又一次文化衝擊。身邊同學來自天南地北,老師也都是起碼博士水準,自己一方面想在五彩繽紛的同學中有所表現,又發現自己並沒有太多才能,又擔心自己的表現會讓別人笑話,整個人還是一副猶豫的狀態。後來自己就把主要時間放在了圖書館,讀天下的好書。
到畢業時,基本一個世界觀的框架也搭建了起來,不再有太多的文化衝擊感。像後來上研究生期間,去東南亞待過一個月,在俄羅斯待過一個月,見到了當地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當地不同於中國的文化習俗,但對於我個人來說已經沒有了那種文化衝擊。
回覆列表
文化衝擊是一個跨文化的概念和現象,指一個人從其原屬的文化環境中移居到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所產生的文化上的不適應。文化衝擊可以有不同的層級,有地域文化,如南北方的文化差異,西安和上海的文化差異,也可以是跨國的,如中美、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什麼,通俗地講,文化就是衣食住行,透過吃喝打扮表明我們的文化領地和文化遺產。中美的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異,就是文化差異。然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同文化人們互相瞭解的機會增多,文化衝擊比以前小了不少。儘管如此,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東西,文化衝擊依然存在,或者以更隱秘的方式存在。
文化涉及的方方面面,文化衝擊都存在,如氣候、飲食、語言、服飾,行為舉止,政治經濟環境等等,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自然,更有精神和社會因素。在一個嶄新的客居文化環境中,文化衝擊使得新移民無所適從,小到日常生活,大到與人溝通的能力,甚至失去心理平衡,失去價值標準。
隨著異地求學、兩國奔波,我一直在經歷文化衝擊。
二十多年前,我從西安到上海求學,就遭遇了南北文化衝突。我發現上海菜裡放糖,而陝西家常飯以酸辣為主,也有面食和米飯主食的差異。
我的舍友,來自北方,她寫了一篇文章《上海的小》,寫到上海的小蔥細細的,是蔥苗,不像北方的大蔥,上海人買蔥就幾根,北方一捆的捆的。我在上海第一次發現,茄子是那樣細細長長的,不是胖圓圓的。
朋友的先生是杭州人,他在西安上學時,感覺餃子、涼皮是零售,怎麼都吃不飽,可是對於陝西人,這些就是主食。
博士師兄是山西人,剛到復旦時,主食是米飯,無論吃多少,總是缺少飽腹感。
當然,這些是低層面的文化衝擊。
十五年前,第一次出國,去倫敦訪學。在倫敦機場,聽著機場廣播裡的倫敦腔,我簡單要失聰了。要知道,多少年的應試中,我的英語成績是呱呱的,還當過多次英語課代表。和我同行的還一位同事,她是教大學英語的,以前還去過其它英語國家,竟然和我一樣蒙了。
文化衝擊最大的,還是價值觀。
朋友講過他的經歷。多少年前他來美國做博士後,來之前給老闆(華人)帶了兩瓶酒,老闆斷然拒絕,你是想讓我犯罪?這在美國是違法的,在工作場合接受超過25元的禮物就是行賄。後來,在大家一起聚會時,這兩瓶酒喝掉了。
每年美國的教師節,我們和其他家長們會給老師送禮品卡,也最多是25元。幾周前女兒的教練家快生小寶寶了,開了個Baby Shower,我們也是買了個小禮物,加上25元的禮品卡。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半徑越來越大,求學、旅遊、移民,文化衝擊就一直伴隨著。
文化衝擊不全是負面的。文化差異、文化衝擊的存在,讓我們看到,人們以各自的方式生活著,世界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經過文化衝擊,人們更容易有包容、開放的心態,海納百川,求同存異,學會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