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粵新農人

    根據對香菇各級菌種製作和出菇袋生產的觀察,危害菌絲體的常見雜菌主要是真菌和細菌。真菌類有鏈孢黴、青黴、木黴根黴、毛黴、麴黴等,由於這些真菌的侵染,在培養材料上常表現為發黴的症狀,所以又稱之為黴菌。真菌的生物學特徵及共同的特點是有細胞壁,不含葉綠素,無根、莖、葉,以腐生方式生存,能進行有性繁殖,菌絲體比較發達但子實體很小。

    細菌類有黃單胞桿菌、芽孢桿菌等,這些雜菌主要發生在菌絲體階段,與香菇菌絲爭奪養分,同時有些雜菌分泌出有毒物質抑制菌絲的生長。在出菇階段直接侵害子實體的雜菌較少,但是在極端的高溫、高溼與通風不良的情況下,出菇後期菌袋上也會發生雜菌而危害到子實體。

    鏈孢黴

    鏈孢黴菌絲白色疏鬆、較長,呈網狀,在氣生菌絲叢的頂部形成支鏈。菌絲在5~44℃均能生長,一般在25℃以下生長較慢,在30~35℃生長最快,耐高溫,在40~44℃仍能快速生長。分生孢子為紅色或橙紅色,在空氣中借氣流或風力傳播,在10~40℃均能萌發,在20~30℃萌發率最高。鏈孢等是一種氣生菌絲生長迅速的氣生真菌,主要發生在7~8月的高溫季節。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菌袋一旦被鏈孢黴汙染,就會在料面上迅速形成粉紅色或橙紅色的蓬鬆黴層,這層黴會把菌袋的塑膠膜撐起,看起來非常光滑,就像袋內注入了氣體一樣如果塑膠膜上有孔隙,則黴層又會快速地伸出袋外,在袋外的塑膠膜上佈滿呈球狀或團狀的橙紅色分生孢子堆。在用罐頭瓶製作的原種瓶內發生鏈孢黴汙染時,橙紅色黴層也會拼命地從塑膠膜蓋的封口處擠出,併產生一個橙紅色的球狀或團狀體,就像掛在瓶口處,可見鏈孢黴的這種氣生性、好氣性是十分頑強的。在母種被鏈孢黴汙染時,也會在棉塞外產生橙紅色的小球狀體,特別是在棉塞受潮時,棉塞上會佈滿這種橙紅色的團狀物。

    ※鏈孢黴防治方法※

    首先是栽培料的滅菌要徹底,實踐證明,透過發酵後再高溫滅菌可以有效地防止汙染。其次是要把握好接種環節,除了保持環境整潔外,嚴格按接種要求進行操作,母種的棉塞、原種的瓶蓋、菌袋的口圈與紙蓋都要封嚴實,不要漏氣,防止菌袋被硬物等劃破。在菌絲培養過程中,注意溫溼度與通風的管理。一旦發現汙染後,要及時地把汙染源拿出室外,在遠距離的地方進行掩埋或燒燬處理,防止出現二次汙染。如果汙染面較大時,要立即停止生產,待將全部的汙染源處理完畢後,再對空氣、牆壁、地面等整個環境進行一次徹底的系菌消毒,方可再進行生產。為了防止有可能出現的再汙染,有條件的話新生產的菌袋最好與舊袋隔離分開培養,以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否則反覆的汙染將使一個生產季顆粒無收,甚至會影響到全年生產計劃的安排與實施。

    黃麴黴

    黃麴黴除了對香菇菌絲造成危害外,更重要的危害是其代謝產物黃麴黴毒素對人體具有極強的毒性和致癌性,它能使動物發生急性中毒死亡與致癌,目前已發現的黃麴黴毒素有20多種,黃麴黴毒素耐熱性很高,在280℃才能使其裂解破壞毒性,但在強鹼性條件下,可使黃麴黴的內環結構破壞形成鹽類。因此,在香菇無公害栽培基質的用料選擇中,對黴變材料,特別是懷疑有黃曲汙染的材料要堅決廢棄不用。在各類食品中,花生、玉米的黃麴黴汙染最重,稻穀、小麥較輕,豆類則很少受到汙染。故在栽培料配製時不僅要求主料無黴變,輔料的選擇同樣不能有黴變,此外在發酵處理前調高栽培料的pH,使其呈強鹼性,對消除材料中可能存在的黃麴黴隱患是有好處的。 黃曲需適宜在溫度為25~32℃、溼度為80%~90%的環境下生長繁殖,在試管培養基上菌落初期為黃色,隨著分生孢子產生,逐漸變為黃綠色至褐綠色。在菌袋培養料中,黃麴黴易在發菌的初期或出菇後期發生,發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材料中自然存在,培養基配製時含水量偏低,造成發酵不均勻、滅菌不徹底;二是在接種過程出現操作問題,菌袋封口不嚴實、有破損等,使黃麴黴分生孢子進入,造成再侵染。

    ※黃麴黴的防治方法※

    主要是不用發黴變質的花生殼、棉籽殼、玉米粉、麩皮、米糠等作為培養材料。拌料發酵前調整pH至10左右,透過發酵後再降到適宜的pH7~8的範圍。培養料含水量要適宜,不能太低,充分地翻堆,使發酵均勻利於滅菌。嚴格按操作要求進行接種,注意菌袋不要破裂,封口要嚴實,防止脫落。

    黑麴黴

    黑曲莓適宜在溫度為20~30℃、溼度為70%~90%、中性至偏鹼性的環境下生長繁殖,在培養料上菌落初期為白色,隨著分生孢子產生逐漸變為黑色,分生孢子為球形黑色。黑麴黴廣泛存在於土壤、空氣、各種有機物及作物結杆上,同樣在栽培原材料中也有存在,尤其是在選用玉米芯作主料栽培時,黑麴黴危害可能性更大,因為玉米在田間生長期間,玉米德軸的前端常頂出苞皮而暴露在外,長時間的雨淋日曬,使暴露在外的玉米穗軸前端被黑麴黴菌侵染變成黑頭。而玉米芯在粉碎時,由於量大也不可能把黑頭部分全部揀出,黑頭經過粉碎後就混在了料中,因此選用玉米芯材料,最容易在栽培種和出菇袋中發生黑麴黴的汙染。

    ※黑麴黴的防治方法※

    一是在玉米芯的粉碎前,儘量揀出黑頭玉米芯;二是拌料發酵前將pH調整至10左右,含水量要適宜,充分地翻堆使發酵均勻,再透過高溫滅菌即可基本殺滅黑麴黴菌。

    青黴

    青黴菌絲在培養料上初發生時為小白點,隨著菌絲髮育,會發育成白色絨毛狀的平貼圓形菌落,菌落形成後,菌落上會滋生出大量的綠色分生孢子,導致菌落的中間變成藍綠色或者深綠色的粉狀菌斑,這種菌落一般擴充套件較慢,而且有侷限性,即當菌落擴大到一定程度時,邊緣會呈收縮狀而基本不再擴充套件,但是其菌落上的綠色分生孢子在空氣或人為的作用下,會飄落在培養料的其他部位或緊臨其原菌落,繼續萌發成大小不等的菌落,這些菌落密集產生時就自然連線成片,菌落的表面再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層膜狀物,不僅使培養料的透氣性變差,嚴重阻礙香菇菌絲的生長,同時還會分泌出毒素使菌絲死亡。

    ※青黴的防治方法※

    保持接種間、培養室的於淨衛生,嚴格按照接種程式進行操作。由於分生孢子的傳播是發生青需汙染的主要途徑,因此在發現青黴初次侵染後,千萬不要在培養室或菇房開啟菌袋去撥動青黴菌落,否則會使其分生孢子在室內傳播開來,造成人為的擴散。如果汙染的菌落不大,菌袋透過處理還可再用時,應拿出室外先用石灰泥全部蓋住汙染的菌落,然後再把它挖出埋入土中。

    木黴

    木黴汙染的特點是其菌絲在與香菇菌絲接觸後發生纏繞,同時分泌出毒素切斷並殺死香菇菌絲。其汙染髮生過程:如果是在母種培養基上,先長出纖細略透明的菌絲,然後變為白色絮狀的菌絲充滿試管,接著很快產生綠色的分生孢子,同時在培養基內分泌出淡綠色的色素;在原種瓶或菌袋內發生汙染時,先在培養料上長出白色緻密的菌絲,然後形成邊緣不清晰的菌落,無固定的形狀,接著產生綠色的分生孢子,使菌落從中心到邊緣逐漸變為深綠色的黴狀物。木黴菌在25~30℃條件下生長較快,適宜在酸性條件下生長。其分生孢子的傳播是發生再汙染的主要原因,分生孢子在高溫高溼的條件下萌發快、萌發率高,當溫度在25~30℃、溼度在95%左右時很快萌發,溼度低於85%時則萌發率較低。因此,在生產上6~8月的高溫季節如果培養料呈酸性且含水量偏大,在溼度大、通風不良的情況下,最易發生綠色木黴的汙染。香菇出菇後期,料面被木黴汙染後,子實體也會被侵害,菇體柄基部會滋生出綠色黴狀物,然後柄基部腐爛導致菇體萎縮死亡。

    ※木黴的防治方法※

    在菌種或出菇袋培養階段,加強通風、降低溼度非常有效,採取預防措施,每隔5天左右定期在室內噴酒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或60%克黴靈可溼性粉劑300~400倍液,效果很好。在出菇階段,要及時清理菌袋的料面,如菇根、死菇等,噴水時可在水中加入一點石灰,使水略呈鹼性,防止培養料的酸化,並具有防止木黴汙染的作用。

    毛黴

    在試管內培養基上發生汙染時,毛黴菌絲初期為灰白色呈絮狀,產生孢子囊後逐漸變為有光澤的黃色或褐灰色。在菌種瓶或菌袋內發生汙染時,在培養料上首先長出稀疏的灰白色氣生菌絲,並快速生長佈滿料面,繼續生長菌絲會越來越密集,在密集層上形成孢子囊組成的許多圓形灰褐色的顆粒。此外,毛黴菌絲還可快速地深入料內生長,使菌袋變成黑色。

    ※毛黴的防治方法※

    不要在悶熱潮溼的環境下接種,在菌絲培養過程中,注意溫度、溼度與通風管理,適當將溼度降低在80%以下,如果溼度較大時,一定要加大通風量,儘可能地保持較乾燥的環境。

    根黴

    在試管母種培養基上發生根黴汙染時,根黴初期在培養基的一定距離就長出與基質接觸的假根,透過假根從基質中吸取營養和水分,然後在基質表面產生許多黑色的圓球形顆粒狀孢子囊,看起來就像許多倒立的大頭針,這是根黴最明顯特點。在菌種瓶或菌袋內發生根黴汙染時,在培養料上首先長出白色匍匐菌絲,在向四周蔓延中菌絲與培養料接觸處長出褐色的假根,接著在假根處長出黃白色的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後破裂散出黑色的孢囊孢子,孢囊孢子靠氣流傳播發生再侵染

    ※根黴的防治方法※

    搞好場地的環境衛生,場地清掃乾淨後,再用2%石灰乳劑噴灑。原料選用新鮮無黴變的,料、水配比要適宜,適當減少細料的比例,如米糠、麥麩等。加強菇房的後期管理,經常通風換氣,降低空氣溼度,減少和控制汙染的機會。

    細菌

    細菌是一類單細胞形態的微生物,營養體不具絲狀結構,繁殖很快。在母種製作時發生的細菌汙染比較明顯,如果滅菌不徹底,在接種前就可發現培養基斜面上有點狀或片狀、白色或無色的黏液,說明試管已被細菌汙染,不能使用。在接種後出現細菌汙染時,一般先是在接種塊或其旁邊產生白色或黃色的黏液,如果在接種塊上出現時會造成菌絲不能萌發,或稍萌發一點即被細菌黏液包圍,無法生長。在接種塊附近出現的細菌斑點不大時,如果菌絲萌發很快,生長迅速,香菇菌絲就會把細菌斑點覆蓋,如果沒有及時把這種被細菌汙染的試管挑出來,那麼這樣的試管母種就不純,帶有雜菌,再轉接母種或原種時還會造成新的汙染。原種或栽培袋發生汙染時,培養料會發黏、發酸、發臭,菌絲萎縮死亡。在出菇階段,如果用存放時間太長的水或河水等不潔淨水噴酒菇體時,由於這些髒水中存在著大量的細菌等微生物,極易造成子實體的汙染,特別是幼菇的死亡。

    ※細菌的防治方法※

    在配製培養基時要適量多加人瓊脂,尤其是在夏季高溫的季節,滅菌後要等試管壁上水珠沒有後再接種並按照接種要求操作。接種後要仔細觀察有無細菌汙染,防止把帶有細菌的菌種轉接到原種中。原種、栽培種和出菇袋的培養料含水量要適宜,不宜太大,否則易在積水處發生細菌汙染。在出菇期間噴水時,特別是在高溫、高溼的條件下,不用不潔淨的水噴灑菇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房裝修放置多久可以入住?需要提前做些什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