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論語使者王蔚

    《論語》是一部洞察人性和充滿智慧的關係學鉅著。它提出了處理人際關係的具體原則與一般原則。學好《論語》,我們便找到了處理人際關係的鑰匙。

  • 2 # 前半圓後半圓拳

    讀論語,可能我的感受比較樸素:師者常伴吾身!

    《論語》無疑是一部崇高的國學經典,這從“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豪言就能體現出來,但我常讀《論語》,卻遺憾沒有那麼宏偉壯闊的體驗。

    我讀論語,只感覺常有時空置換的錯覺,彷彿師者和子路常常就在身邊,彷彿我也在羨慕師者對顏回的偏愛,彷彿我也和他們一樣會不時對師者提出一些問題,而他們也和我一樣對師者的答疑或沉默或徹悟。

    我很遺憾沒有領悟到聖人之學,也沒有總結出很多有用的處世方法。但一部論語,對我來說是一群同學,是一位師長。

  • 3 # 㔿先生

    一句話能概括,還要整本書幹嘛?

    半部論語可治天下了,不如題主用一句話概括如何治理天下?

  • 4 # 曹小怪

    如何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好像有點難度。《論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代表,很多精英人士都對論語有過研究。論語對我們人生的各種方面都有指導意義。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從不同的影響方面用一句話來概括。一自律:吾日三省吾身。二為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交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四心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五工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真的太侷限,從每個角度來用一句話呈現,這樣的影響或許更簡單,當然論語影響的方面還很多,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 5 # 王志毅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要說用一句話來概括並非容易。硬要用一句話概括我認為是“儒家的一方之言”或者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 6 # 天叔的書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論語》,“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勉強可以涵蓋。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致力於傳播、恢復從堯舜到周公的文化禮樂,《論語》就是孔門教化言論的結集。

    如果條件再放寬一些,那一定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從堯舜到周公,中華先賢開創了偉大的文明,尤其是周禮,在借鑑前代的基礎上,不斷革故鼎新,幾臻完美。但任何制度都要對抗社會發展的“熵增”,到了孔子的時代,文明式微,禮崩樂壞。孔子試圖教化民眾,影響施政者,重新恢復這些制度,《論語》就是這些言論的合集。它們可以按照“橫渠四句”大致分類:

    1.為天地立心:孔子提出“仁”的核心理論,賦無情天地以仁德,導民向善。

    2.為生民立命:提出誠、信、智、忠、恕、好學、孝等諸多道德準則,教化民眾、協和萬邦。

    3.為往聖繼絕學: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就是繼承和發揚堯、舜、周文王、周武王等往聖的將絕之學。

    4.為萬世開太平: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到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到明清科舉取士,甚至今天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長存,就是有不熄的文化之魂,而文化的主體就是孔子開創的儒家。

    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那要是沒有孔子呢?或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以上是從瞭解《論語》的角度擇言,注重對內容的全面概括。若是從學習《論語》的角度選一句,覺得應該是“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抓住根本所在,其他的都是衍生物。

    感謝提問,供參考切磋。

  • 7 # 梅語香魂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卷儒學悟人生。”從古至今,《論語》已然成為人生必學。諸多名家名臣都研究過《論語》,朱熹評過,張居正評過,王陽明也評過,都在學習並在學習的同時,不斷破解孔子的語境。

    學習《論語》,其實就是學習孔子如何為人處世,孔子怎麼說,世人就遵循孔子的方式去怎麼做。這種類似於“模仿”的形式,其實就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根基。

    儒家思想歸結為一個字,就是“仁”。不過,孔子認為仁慈和善良也是應該有原則和底線的,否則對好人壞人都是一種態度,又會失去原有的公平。

    在諸多名家評解中,個人比較喜歡王陽明的觀點。王陽明在朱熹的影響下,長久並反覆琢磨,最終創立了一套自己的“學說”,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把聖人的道理實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所以,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的話,那就是:君子如玉,切己體察,知行合一。當然了,《論語》這樣一本影響深遠、內容博大精深的著作,並非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總結出來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你們的觀點是怎樣的呢?一起來探討一下吧![可愛][玫瑰]

  • 8 # 風雨微言

    孔子:

    恢復和弘揚我們祖輩周朝的文化、禮儀、秩序和風尚吧!

    讓天下回歸仁、義、禮、智、信吧!

    天下已經亂得太久,殺戮太多,民眾所受的災難太深重了!

    醒醒吧,孩子們!

  • 9 # 鄉下人1個

    教化萬民。

    我認為這句可以概括。我認為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討論了許多問題,涉及面廣泛,但都是具體的實在的,而絕無鬼神之類的虛無荒唐。論語能因問題討論引出有意義的結論,開啟民智。孔子是在與人討論中傳播自己的主張理念,因其學識淵博有用,使人受到教益而被尊之為師,與我們今天的當老師做學生可能不一樣。

  • 10 # 上海莫律師

    論語的精髓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精闢,已經涉及到社會道德和秩序最基礎的要素,從這個角度講,論語是經驗哲學。但要透過論語的哲學觀去認識宇宙和萬物還是遠遠不夠的。

  • 11 # 文可之

    關於《論語》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理解為:做人、處事、為政之道。

    《論語》是儒家文化的經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曾是封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圭臬,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雖有誇張之嫌,但歷代帝王絕大部分都尊崇孔子,時至今天,《論語》依然有許多可借鑑之處。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仁者之道。《論語》通篇體現了一個“仁”字,就是要有仁心,做仁人、處仁事、為仁政。仁可以孕育萬物,有仁心,方可做仁人,做仁人方可施仁政,施仁政,則天下可安,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當下就要體現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樹立“人民生命大於天”的理念。

    二、禮儀之道。儒家文化講究以禮待人,倡導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約之以禮,方能相安無事,也就是遵守社會秩序和道德習俗,才能和諧相處,如三綱五常,德不孤、必有鄰等等,孔子對周禮的推崇可見一斑。在當下每個人就要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作為國家就要在注重依法治國的同時更加註重以德治國。

    三、中庸之道。儒家強調中庸,無論做什麼要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避免過猶不及,矯枉過正。注重適可而止,不走極端,以大多數人接受為標準。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等。在當下就是提醒執政者要為大多數人謀利益,做事求最大公約數,兼顧各方利益。

    總而言之,《論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博大精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明,但我理解核心意思即此。個人之言,未必完全準確,願學習交流。

  • 12 # 大明359

    一句話概括就是《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及教育原則等。

  • 13 # 流廣深

    論語是孔丘說,弟子記的一部傳世之作,是我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組成部份。具分十分深遠而廣泛的教育意義。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其實很難,如果非要概括,勉強概括,我覺得只能是,為人準則,處事之道,倫理道德,禮儀風尚,勸教勸學,釋疑解惑。最耳熟能祥的經典語言有,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曰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已復禮,仁者愛人,道不同不相為謀,有教無類,和而不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其位,謀其政,聽其言,觀其行。論語雖然只有區區兩萬字,但字字句句都乃金玉良言,值得多讀,值得深思,以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實現一部論語行天下,治天下。

  • 14 # 抱朴守拙214680522

    主要講的是,心靈之道。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惱。于丹經常在文中講的一句話:“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在的風骨!

  • 15 # 不老真言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論的書。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一,是經典中的經典,是儒家文化的源頭,更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曾出現過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然而,經過幾千年的歲月變遷,其他三個古國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不覓蹤跡,唯有中國屹立於世界東方,不斷煥發生機活力,這都源於儒家思想對炎黃子孫的滋養。

    宋朝的開國名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言語雖然有些誇張,但足見《論語》這本書對治國安邦之重要。“學而優則仕”是《論語》這部書裡的萬千思想之一,但就是這一點,就讓中國千百年來無數優秀的文人士大夫,為了國家發展、民族大義,不惜犧牲自我,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讓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成為人類的不朽。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論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正是因為《論語》的問世,中華文化才會凝聚為一體,沒有斷絕,為後世子孫的繁衍生息和思想發展不斷的提供養料和福祉。

    中國在這次抗疫中的優秀表現,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因為炎黃子孫的血液裡一直流淌著《論語》傳遞的思想——“仁者愛人”。正是有了這份濃濃的家國情懷,我們的白衣天使們才會不懼生死前往一線;我們的千萬企業主會平靜的接受停工關廠,不惜損失,配合政府;我們的億萬民眾才會安心宅家,自覺隔離,防止疫情擴散……

    《論語》是一本什麼書?我想怎麼評價都不過分。未來,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定是在《論語》思想和精神的引導下走向輝煌!

  • 16 # 浩然鍾情

    《論語》這部書涉及到政治、文學、音樂、倫理、教育等各個方面,貫穿著孔子仁與禮的學說,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華,是一本偉大的思想哲學體系的書。

  • 17 # 心智成長營

    “君子和而不同”。

    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

    感覺這句話無論用在個人還是國家的外交都是很實用的。

    當然《論語》的修身之道、處事之理還有很多精華,但讓印象無比深刻的還是這句。

    保持內心的獨立,任何時候你都擁有至高的自由。

    (請關注 收看更多心理分析)

  • 18 # 使用者9610265037192

    應該說論語是一部攙雜了一部分個人陳腐觀念的,中國古人傳統觀念和風俗習慣的倫理之作,它的大部分是總結了古人的習慣倫理風俗,值得繼續傳承,而有一部分是作者的陳腐觀念與時代格格不入,應該批判拋棄!

  • 19 # 謝青

    《論語》這部著作,是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要說這麼龐大的文集,用一句話來做總結,那就是論語是一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指導書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修心養性養身養德、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社會的工具書。

  • 20 # 斷劍66336482

    凡中國古代老祖宗的東西,不管涉及任何領域門類,均可由兩個成語概括。一是源遠流長,一是博大精深。成語自身,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論語》也簡單:中國博大精深的儒學源頭。或者:後人整理的儒家弟子們最古老的學習筆記。再或者:聖人孔子經典語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人明明很窮,為什麼還會給主播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