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快讀
-
2 # 好人必得福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歷史早有總結。一代霸王,霸氣太強,思想太累,個人英雄主義,觀念,死要面子活受罪!該有此下場!
-
3 # 大冰熊1
個人認為是無言面對江東父老,項羽被困烏江後,一是認為戰敗乃天意,遂自刎,還有一點,那就是死要面子。據《史記》記載:項羽面對烏江亭長,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遂與漢軍決戰,最終自刎身亡。胡曾有詩曰;“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體現了項羽的死要面子,而又有杜牧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假如項羽不死要面子,退回江東發展,最終誰的天下還不一定呢
-
4 # 舉頭望明月38
1 項羽自詡西楚霸王,成王敗寇,命數已定
2項羽覺得無顏面見江東父老
3愛江山更愛美人,虞姬也死了,生無可戀
4怕自己過江之後,劉邦追兵使江東生靈塗炭
-
5 # 頂級DIY
項羽過不過烏江,結局都是一樣的,因為他知道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一,劉邦可不是項羽,不會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一定會窮追不捨,直至追殺。二,江東百姓未必擁護項羽,此時的劉邦透過許多仁政,已獲得天下民心,當然也包括江東父老。農夫欺騙逃跑的項羽就是一個例證。
就在此前不久,劉邦就實施了所有戰死的每一個士兵,可以獲得一個棺材,由地方官吏掩埋的政令。這就是說,劉邦可以對士兵做到活著有糧食吃,死了可以用棺材埋葬。這對於在戰亂時期士兵來說,已經很奢侈了。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這將獲得多大的軍心民心。垓下之戰,大部分楚軍是直接跑到漢軍軍營的。所以項羽一早起來,只剩八百親隨衛隊。那跑了的楚軍士兵,未必沒有項羽的八千子弟兵。所以烏江自刎對於項羽來說,是最適當結局。
-
6 # 鄉村小白鴿
項羽為什麼不過烏江………………
首先,烏江首先是項羽大本營,楚漢相爭以後,項羽已經連連吃敗仗了,等到四面圍困時,人心以經散亂了,士兵們紛紛流淚想家,項羽面對軍心動搖時,但是他項羽也沒有灰心,而是允許他的人自行離去,項羽的隊伍又失散了一大半,項羽可以說也是一個仁慈的主帥啊,,滎陽之圍時,他竟然要求和劉邦單打獨鬥,他項羽這樣認為!可以免除天下戰亂之苦啊。
他也是一個極度兇殘的殺人魔王,火燒阿房宮,多少諸侯王不敢直視他啊……你說項羽多麼的兇殘啊"!如果他要是按照行軍路線來看的話,他也只有向東奔向烏江的,因為他的大本營就在烏江!但是也有很多痛恨他的故意誤導他,讓他誤入大澤,這也是第一次看清了一個自命不凡的自己竟然這樣不得人心!這對驕傲自信的項羽是多大的打擊呀………………
-
7 # 藍海夢想666
人人都知道項羽是個英雄,可是沒人知道項羽的治國能力有多差。項羽自刎於烏江岸邊,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心裡明白,即便自己度過烏江可以東山再起,那又如何?以自己的治國理政能力打敗劉邦嗎?顯然他自己心裡一清二楚,不能啊,與其再去爭奪無果,不如去做個一世英雄,自刎於烏江可青史留名,自刎不過烏江就成了項羽最終的選擇,這也成就了項羽萬世美名。
自從項羽揭竿而起,一路血雨腥風走來,打了多少仗,流過多少血,誰又記得清楚呢?項羽自然心知肚明,作為孤傲的項羽,起義開始便以楚人自居,因為楚國被滅的最冤枉,對秦國有刻苦的仇恨,秦國的暴政也更容易讓楚人反抗。這就是項羽揭竿而起的群眾基礎,再加上項家的在楚國的威望,讓項羽在眾人的幫助下,破咸陽與劉邦分天下而治,取得的成功。
但是楚漢戰爭中,並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一方面是項羽性格使然,另一個方面項羽治國無方,獨斷專橫,不會使用人才導致最後自己身邊沒有多少棟樑之才,再加上自己能力的缺乏,只靠自己想打贏劉邦已經沒有可能了。而劉邦做的恰好相反,要人才有人才,又會治國理政,所以項羽打敗只是時間問題。
而從別的方向講,項羽不肯過烏江而自刎,一方面是愧對愛戴自己的人,一方面真的有點心累了,也不全是為了自己青史留名,純粹性格所致.
-
8 # 心懷家園
談起項羽,大家腦海裡閃現的大多會是一個金剛怒目、英姿勃發、一派正人君子氣質的男人。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一生跌宕起伏,戰無不克,卻死得令人唏噓。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專門寫詩祭奠——“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來表達自己對這個男人的敬佩之情。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可項羽作為失敗者卻屢屢收穫後人的同情,甚至被捧上神臺。有人說他是悲劇英雄的代表,也有人說他是正人君子的悲哀。千年過後,項羽也早已化為塵土。站在今日的視角,重新回到那個時代,你會看到一代梟雄的末路悲歌。
要想理解項羽為何在四面楚歌時不選擇過江,東山再起,就必須對其成長曆程有一番瞭解。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少年時跟從叔父項梁一起討生活。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描述,項羽自幼聰慧過人,但不好讀書,喜愛練劍,想學萬人敵。後來項梁起兵反秦,作為親侄子的項羽自然揭竿而起,毫不猶豫地響應。後來項羽在軍中屢屢打勝仗,官職也一路上升。
項羽真正成名的戰役是鉅鹿之戰。當時起義軍的首領宋義被秦軍章邯包圍,眼看就要被消滅。各路前來營救的起義軍都左右觀望,天下的命運就取決於鉅鹿之戰的結果。項羽當時在宋義手下任職,心中對當前軍事戰略非常不滿,便與謀士范增密謀。項羽憑藉軍中威望,取代首領,自稱上將軍,並號令三軍,破釜沉舟,展開生死之戰。這次勝利,奠定項羽的霸王地位,也為後來與劉邦奪天下,埋下伏筆。 後來劉邦率先進入函谷關,滅掉秦朝,成為名義上的關中王。項羽自然不滿,可剛打勝仗,也不好對身為同盟的劉邦發動攻擊。請記住,項羽在秦皇宮做的選擇極其重要。他沒有選擇秦朝的大一統,而是繼續沿用西周的分封制,西楚霸王的名號也是由此而來。回到故土的項羽,以為恢復戰國時代的制度,就能安心返鄉,天下安定。可時代的變遷,遠不是個人能左右,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歷史將歸於統一。
我相信讀者能從上述中,嗅到一點點項羽不過江東的選擇緣由。首先項羽一生失敗極少,屢次獲勝的人生中遭遇致命一擊,是難以承受和麵對的。不過江東,是一種自我逃避,是過往生活的累加。其次,即便過江東,他覺得也不會勝利。劉邦這邊的韓信、張良、蕭何等人才濟濟,實力雄厚,天下歸心。重頭再來的希望,對項羽而言微乎其微,很可能最後落個會被歷史嘲笑的結局。最後,項羽身邊的愛人虞姬和親戚朋友幾乎全部死掉,人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尤其是古代,沒有周圍人的支援,可以說寸步難行。還有一點是項羽身上那種楚國貴族氣息,無法做到臥薪嚐膽,隱忍不發,人物性格所致。
不過,歷史沒有如果,項羽也沒有重新選擇的機會。項羽雖敗猶榮!
-
9 # 芸煙一縷
自古成敗論英雄,項羽在與劉邦的競爭中雖失敗了,但他仍是後世的英雄。杜牧曾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世人為他不肯過江東感到惋惜,如果他捲土重來歷史是否會改寫?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他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我認為有3點。1、哀莫大於心死:此生摯愛虞姬已死,這對於他打擊較大,心如刀割,心灰意冷。另一方面過了烏江之後,就算能招兵買馬又能怎樣呢?他為霸王時,尚不能戰勝勢弱的劉邦,更何況新招的散兵遊擊之士;項羽在軍事上精通兵法,也知出奇制勝的道理,但即便是破釜沉舟也要有足夠的能力才行。他深刻的知道自己如果逃了,也不可能再度集結起像當年那般英勇的軍隊了。
2、心中有愧:項羽最開始從江東帶八千子弟兵,此時逃至烏江邊時,只剩下一人,心生羞愧,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3、疑心過重:項羽是個多疑的人,他連自己的部下都提防著,更何況陌生人,他不信任老者,擔心被他謀害,與其背上逃兵的標籤,他寧願光榮死去。個人認為以上3點是他不肯過江東的主要原因,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歷史都不會重演;只嘆英雄氣短,悲劇收場。 -
10 # Shuai為愛停留
秦國滅亡後,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就開始了四年爭天下的戰爭,結局就是劉邦在張良,韓信,蕭何三人的輔佐下打敗了項羽,項羽敗走垓下,自刎在烏江邊上。
當時,烏江亭長曾經勸項羽渡過烏江,回到江東重新起兵,項羽卻以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拒絕,事實真是這樣嗎?
項羽本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後代,自從楚國戰敗之後,一直遭到秦國的追殺,好不容易在江東安定下來,項氏家族也就寥寥幾人。秦末大亂時,項梁項羽憑藉威望也就聚集了八千人,北渡攻秦,打下了半壁江山。當時的項羽也是一無所有,為何現在卻不敢渡烏江再起兵呢?
首先,項羽是一位真君子
項羽殺伐數載,從來沒有敗過,但他面對劉邦卻屢屢吃虧,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邦更是一位政治家,而項羽則是一位真君子。鴻門宴上,范增好幾次示意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卻不以為意,難道項羽真的傻嗎?錯,是他不屑於那麼做,他要打劉邦,不過是奮力一擊的事。後來劉邦率領二十萬大軍打項羽,卻被項羽四萬軍隊打的四處逃竄。所以不是項羽不殺,而是他想堂堂正正的殺。這也就是為何項羽不過烏江的第一個原因,在他眼裡,敗了就敗了,他沒有劉邦那麼奸滑。
其次,虞姬之死讓項羽無心戰爭
在項羽被圍困在亥下的時候,韓信用楚歌瓦解楚軍的軍心,項羽也被驚動了,但他當時依然有一戰的信心,只要他渡過烏江,絕對能重頭再來。但虞姬為他劍舞,最後自盡而死就瓦解了項羽最後的信心。項羽是非常重情義的人,對虞姬的愛更是無人可以代替,心愛的女人一死,他本就已經心存死志。但他還有將士,他為了那些將士考慮,希望帶他們回家,所以才選擇突圍,然而到烏江時,將士死盡,支援他的最後的動力也失去了,他也無心再渡烏江。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項羽看清了劉邦的為人。
如果項羽過了烏江,劉邦一定會追殺過去,但江東作為起兵之地,項羽不忍心讓自己的家鄉再起戰火,重要的是他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願意再陪自己一戰,當年的八千子弟只有自己一人,他已經不再是那八千子弟的將領,而是他們的兄弟,兄弟都死了,他也無顏再江東父老。
回覆列表
這需要從項羽的性格跟他所處的環境來分析。
首先,項羽是什麼樣的性格?史書上說項羽自幼習武,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即使在人才濟濟的吳地,有他這樣能力的也是鳳毛麟角。況且,他又是楚國名門之後,所受的教育及掌握的資源是常人不能比的。這就造就了他自身天然的優越感和極強的自尊心、虛榮心的性格。
我們從他瞧不起諸侯王,以各人好惡隨意分封諸侯和放棄帝業基礎咸陽,堅持回江東定都就可以看出來。像這種性格的人,只能在順境中生存,一旦遇到逆境,心理就極其容易崩潰,其自殺、自殘或者心灰意冷的機率就會大大加強。
這種情況放到我們現在,案例也是比比皆是。有資料顯示,那些已經自殺、自殘、抑鬱或者有這方面強烈意願的人,有許多是在別人看來很優秀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他們就是對自己或者對未來期待太高,如果達到了自己的要求,那很好。可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失敗,那心理的挫敗感就急劇增強,當承受不了這種煎熬時,再做出極端舉動也就順理成章了。
說白了,當代的我們從小太缺乏挫折教育了。這是必須要引起重視的。
其次,從當時項羽所處的環境上來分析。楚敗漢興,這已經是當時不可更改的大趨勢了,就像當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一樣。即使偏安一隅,對項羽來說也是最好的結局。以我們霸王寧做鳳尾不做雞頭的性格,他會受的了嗎?哎!算啦,那就士可殺不可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