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度狼gg
-
2 # 追逐蘿蔔的毛驢
玩過即時戰略遊戲的玩家都知道,戰場的態勢取決於戰爭節奏,戰爭節奏是跟著經濟節奏走的。自古以來,有糧就有兵,抗戰和國共內戰為例,為什麼空地一體化,作戰意志堅定的日本在人最後輸了戰爭,歸根結底是,日本人無法控制農村。他沒有理論,也沒有能力,更沒有兵力去控制農村,而農村掌握著糧食。日本人沿著鐵路和長江打仗,國民黨也安全依賴鐵路。挾洋人和經濟寡頭的威勢以為就天下無敵了,卻不知道,他雖然控制了工業機器,教育機器,國家機器,乃至於國家信譽但是,他沒能力和辦法控制農民,如此一來他沒發控制糧食,也就沒法掌握兵源。最後導致因為糧食短缺,兵員枯竭而喪失戰場主動性。
再以東北為例,國民黨當時佔據中樞,和蘇聯簽署有中蘇友好協議,保障國民黨軍隊的東北權益,而且他們有美國人幫助和制衡蘇聯人執行。國民黨軍隊得以快速佔領重要城市和鐵路沿線,但是他完全無法掌握東北鐵路沿線以外的廣袤農村和中小城市。於是,他們的兵員成了問題,糧食成了問題,他們不得不分兵把守鐵路沿線,放棄不重要的據點或者城市,導致部隊被迫分散,因為他們依賴關內得鐵路運來補給和裝備。
最後說到底,仗打輸了很大程度是政治上的問題。
-
3 # 菸酒閣小學士
名將制勝之道:爭奪戰爭(戰役)主動權。
圍棋中有“棄子爭先”之說,寧願捨棄區域性利益,也要爭奪先手,即對弈主動權,以贏得大局。同理,戰場上也要爭奪主動權,是致勝的關鍵。
什麼是戰爭(戰役)主動權,即一方具有自由支配戰爭發起的時間、地點和方向的權力,戰爭主動權一般掌握在兵力、兵器佔據優勢方。
如果雙方勢均力敵,就會出現爭奪戰爭主動權,那如何在戰爭中爭奪主動權?
判斷失去戰爭主動權的依據,是某方失去了主動進攻能力,進入被動防禦狀態。軍事學家對於二戰蘇德戰場轉折點存在爭議:通常認為斯大林格勒是戰爭轉折點,而蘇聯教科書認為庫爾斯克戰役才是蘇德戰場真正的轉折點。
蘇聯人認為,雖然蘇軍在1942年成功挫敗了德軍佔領頓河大彎曲部和高加索油田的作戰目的,殲滅約100萬德軍及僕從國軍隊,但是德軍的進攻勢頭沒有被完全遏制。
當時德國戰爭資源和軍工製造力還未完全爆發出來,甚至連戰爭總動員都沒有啟動,德國兵力和兵器源源不斷運往東線。
得到增援的曼斯坦因元帥率領南方集團軍群透過收縮戰線、集中兵力,重創蘇軍西南方面軍並殲滅第5集團軍,重新奪取哈爾科夫和戰爭主動權,蘇軍再次進入戰略防禦。
1943年7月5日,90萬德軍發起了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堡壘行動,戰爭異常激烈,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坦克戰。
戰役結果,蘇軍的損失遠遠大於德軍,然而德軍損失了東線最後的機動兵力和大量技術兵器,損失在短期無法彌補,此後德軍進入了戰略防禦,再也沒有奪回戰場主動權。
戰爭(戰略)主動權一般難以逆轉,但可以增加盟友或離間、對方聯盟改變實力對比。戰爭中力量強大的一方佔據主動權,可以隨時隨地發起戰爭。弱勢方只能被動應戰,容不得半點失誤,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蘇德戰爭等等。
弱勢方要想掌握戰爭主動權,首先可以透過外交,尋求強援改變力量對比。
如楚被吳所滅後,楚臣申包胥赴秦宮“立庭院而哭,七日不決”,終於引秦王動容,為之賦《無衣》,下令秦師出兵,秦楚聯盟瞬間改變吳楚力量對比。
而在蘇德戰爭中,由於美英的武器、石油、技術等源源不斷輸入蘇聯,很大程度改變蘇德軍事力量對比,對蘇聯能夠堅持衛國戰爭,起到關鍵的作用。
其次戰爭力量對比,可以依靠靈活運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數,掌握一系列戰役主動權,積小勝為大勝,徹底奪回戰爭主動權。下面看看淝水之戰如何變化主動權:前秦符堅統一北方,形成北強南弱的戰爭態勢:戰略進攻的主動權掌握在前秦手裡,東晉整體上呈防禦態勢,但是沒有坐以待斃。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集結80餘萬大軍,號稱百萬大舉伐晉。但實際上是東晉主動挑起的:晉將恆衝率10萬大軍出荊州,主動出擊伐秦,牽制中路秦軍20餘萬。
符堅主力是沿徐州南下淮西,晉將謝石、謝玄率北府兵8萬(實到7萬)列陣於淝水南岸,在秦軍主力未到前,在洛澗擊敗秦將梁成、王顯兩支大軍,斬殺6萬餘人。
苻堅、苻融率秦軍主力15萬人到達淝水北岸,不待後續到齊準備決戰。有人建議秦軍後退以便讓晉軍渡河決戰,苻堅認可晉軍半渡而擊可獲全勝,下令秦軍前鋒退後,讓出渡口。
晉軍果然北渡決戰,秦軍陣中朱序藉機大喊:“前方秦軍敗了!”秦軍頓時陣腳大亂,15萬大軍爭先逃命,大將苻融被晉軍所殺。前秦因淝水之敗而四分五裂。
東晉在荊州北伐、洛澗戰役中牢牢掌握戰役主動權,甚至在淝水決戰也主動發起攻擊,積小為大,堪稱以弱勝強的典範。
經典戰例:國軍如何在淮海戰役中一步步丟失戰爭主動權。1948年下半年,解放軍已經掌握了戰爭主動權,東北、華北丟失已經是時間問題。但是國軍在華東、華中仍據有部分戰役主動權。
華東、華中國軍對比華野、中野有80萬比60萬的兵力優勢,其中一半為機動野戰兵團。解放軍兵團一級的武器、協同和戰術能力與其主力兵團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攻克濟南後,華野採取的是防禦態勢。國軍有兩種選擇:一是以邱清泉、李彌、黃百韜、孫元良兵團收復濟南或攻打華野後方;二是按國防部守江必守淮預案收縮到蚌埠,再撤到淮西、襄陽一帶。
由於蔣介石優柔寡斷、瞻前顧後,整整兩個月毫無動作,將戰役主動權拱手讓給了對手。於是粟裕抓住戰機,制定了奪取海州、殲滅黃百韜兵團的方案。
國軍不但沒有主動出擊和轉進,更沒有將各主力兵團集結起來,形成一個拳頭,成為攻守不能的散落陣型。導致黃百韜兵團被華野11個縱隊圍在徐州東五十公里新安鎮。
但這時國軍還沒有完全喪失戰役主動權,杜聿明提出:乘華野、中野沒有匯合,集中邱清泉、孫元良、李延年、黃維4個兵團直撲宿縣,包圍那一帶的中野。
中野肯定無法招架4個兵團攻擊,即使突圍也會遭受重大損失。杜聿明這一招,能夠有效化解華野、中野攻勢,即使黃百韜兵團被殲,雙方算是打了平手,各自仍具有部分戰役主動權。
但是合圍中野方案被否則,改為全力救援黃百韜兵團,但最終無法突破粟裕在大許家的防禦,眼睜睜看著華野一口口吃掉黃百韜兵團。
碾莊戰後檢討會上,杜聿明提出決戰應集中全國兵力,至少5個軍以上迅速加強李延年兵團,與黃維兵團一起夾擊中野,重新奪回戰役主動權,否則徐州主力與黃維兵團應立即撤往淮河兩岸。
如果蔣介石真能從空運西安第1軍,南京39、52軍及青浦第4軍、華中第2、15、20軍至固鎮一線,彌補黃百韜兵團被殲帶來的損失,仍能奪回戰役主動權。
但國軍軍心已散,胡宗南不願意調動第1軍;白崇禧扣住第2、15軍;蔣介石擔心南京有失,更不願意抽調最後老本;導致淮海作戰國軍最後翻本機會喪失,徹底丟失戰役主動權。
-
4 # 海中生物
國軍被共軍打的屁滾尿流,他們總結得出的教訓不值得參考。就以我軍失敗的戰役來找找答案吧。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役,由於左傾機會主義軍事路線佔據了我軍領導地位,紅軍採用了陣地戰試圖禦敵於國門之外。結果不能大量消滅敵人,反而在損失了很大力量後仍不能阻敵前進,被迫實施戰略轉移,開始長征。有此可以得出結論,戰爭進行到我不得不被迫改變既定戰略戰術時,戰爭主動權就喪失了。
-
5 # 陳天恩
戰場的主動權,是一個國家民心士氣的體現,也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比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認為中國處於災害中,沒有力量同印度一戰,而印度是大英帝國的兒子,續承了大英帝國的衣缽,二戰中印軍跟看英國到處打勝仗,而且印度獨立後,武器比中國的好,又有蘇美支援,,因而放心大膽地進攻中印有爭議地區,越過實際控制線,毛主席下定決心打,華人民解放軍打仗刁鑽古怪,打的印軍落花流水一樣,印度靠近中國的地方,長官跑了,銀行把錢扔到河裡,居民跑光,戰敗的訊息傳回新德里,謠言四起,說中國軍隊馬上就到,城中一片混亂。尼赫魯忙向美國求救,印軍失去主動權,國家的精氣神全沒了,華人民解放軍一戰打出三十年和平,如小刀切黃油乾淨利索,把印度的狂忘自大洩了火,
回覆列表
1948年6月21日,華野“陳唐兵團”完全解放古都開封,全殲蔣軍整編第66師及地方武裝38000餘人。開封是當時的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以訊息傳來,南京上海等地與論一片譁然,部分河南籍的“國大代表”又哭又鬧,老蔣為挽回顏面,先後調動五支野戰兵團反攻開封,並尋求與華野主力決戰。
先後抵達開封周圍的這五支部隊分別是:邱清泉整編第五軍、胡璉整編第十八軍、劉汝明第四綏靖區部隊、區壽年第七兵團和黃百韜臨時兵團。我們重點分析一下這五支部隊的兵力構成,尤要注意這一時期蔣軍的兵團規模,與後面出現的大型機動兵團有本質的區別。
邱清泉整編第五軍下轄整5師、整70師等兩個整編師,以及一個騎兵旅和直屬部隊等等;胡璉整編第十八軍下轄整11師、整3師以及直屬部隊;劉汝明第四綏區部隊下轄整55師和整68師以及直屬隊;匆忙組建的區壽年兵團下轄整72師、整75師和新編第12旅,而區壽年的原職務是第六綏靖區副司令官。
而最後登場的黃百韜兵團規模最小,僅以整編第25師為基幹,配屬了第三快速縱隊(旅級)和交警第2總隊(加強團級),也就是說,黃百韜兵團連兩個整編師的兵力規模都沒有達到。可以發現,上述各部隊兵力均在30000到50000人之間,也基本反映了在1948年6月,蔣軍野戰兵團的兵力規模。
豫東戰役的過程和結果不囉嗦了,之前多有文章介紹,在整個戰役中區兵團幾被全殲、黃兵團遭受重創、整五軍和整十八軍被華野和中野節節阻擊完成突破非常困難、而西北軍出身的劉汝明更是有自知之明,乾脆躲在後面不冒頭,五支機動部隊戰場總兵力明顯佔優,卻差點損失其中之二。
我們知道,從1946年6月起,蔣軍在各戰場搞的是“全面進攻”,就是在所有方向都依仗兵力優勢主動進攻。而自1947年3月起,由於損失慘重兵力不足又改為“重點進攻”,即在其它戰區保持均勢或者守勢,集中精銳攻擊山東和陝北解放區,但畢竟還是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攻勢,所以總體而言,仍然掌握著戰爭主動權。
在全面進攻時期和重點進攻初期,蔣軍一個整編師(軍)通常就敢脫離大隊單獨活動,還是很驕狂的。比如被華野圍殲的馬勵武整編第26師、張靈甫整編第74師等部,包括在南麻和臨昫戰役中,胡璉的整編第11師就敢於孤軍深入山東解放區腹地,而李彌的整編第8師亦敢單獨來援。
而在1948年的豫東戰役期間,蔣軍野戰部隊已經根本不敢以一個整編師單獨行動了,所以五支試圖“收復開封”的援軍均以兩個左右的整編師為基幹。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訊號,即雙方的戰鬥力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孟良崮,華野是以五個縱隊殲擊敵一個整編師,在豫東,粟裕已經敢用不足四個縱隊(主力為華野1、4、6縱)圍殲敵人一個小型兵團。
豫東戰役全部三個階段是於1948年7月結束的,雙方轉入休整和對峙後,8月份蔣軍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期間正式決定組建大型機動兵團(同時將整編師番號恢復為軍)。隨後的一段時間裡,整編第五軍擴編為四個軍的第二兵團, 整十八軍擴編為四個軍的第十二兵團。
而黃百韜也被任命為擴編後的第七兵團司令官 ,下轄第25、第63、第64共三個軍,蔣軍大型機動兵團的建立,其根本原因在於我方的正確判斷:“敵人一二個軍已經不敢出來單獨活動了”。這個事實和結論就是一個標誌,即蔣軍的戰略主動權已經徹底喪失,同時也是戰鬥意志的分水嶺,從此以後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所以在解放戰爭中,蔣軍野戰兵團編制的不斷擴大,反而說明其軍事實力的下降和軍事形勢的不妙,等到開始組建10幾萬人的大型機動兵團時,標誌著已經缺乏對決的勇氣以及戰略主動權的易手。也正因為如此,儘管華野西兵團在豫東戰役中折損不小,然而僅僅一個月後,粟裕就揮師發起了濟南戰役,而屯兵徐州附近的蔣軍三個機動兵團,楞是遲遲不敢來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