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北派三叔

    郭嘉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 現在流行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郭嘉還在,曹操一方有可能在赤壁之戰中避免失敗,甚至取得勝利,進而扭轉三國鼎立的局勢,強大的魏國甚至能一統天下!這個我可不敢認同。

    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最後一句話“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足以看出郭嘉的能力如何,很多人因為這句話,都覺得郭嘉是有可能改變戰局的,連曹操本人都這麼說了,這其實是不對的。

    赤壁大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它鑑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使曹操一統天下的計劃落空,影響巨大。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句話——“不使孤至此”。曹操說的意思是:如果郭嘉還活著,不會讓我到這個地步啊。很多人錯誤理解成了:如果郭嘉還活著,不會讓我敗啊。

    那麼假如郭嘉沒死,三國的戰局就會如們預料的那樣嗎?郭嘉真的是扭轉時局的關鍵任務嗎?其實,這也未必!

    首先,郭嘉沒有遺計定遼東,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其次,如果郭嘉能活到赤壁之戰,曹操也未必能取得戰事勝利:

    第一,曹操統領的北方將士不善水戰,而且水土不服,士氣低落。

    第二,劉琮方面投降的荊州兵士,雖然慣於水戰,軍心不穩,同樣士氣不高。

    第三,近代有史學家提出當時曹營內瘟疫橫行,士兵多數已經染病。

    第四,赤壁之戰時雖是隆冬,但仍然有刮東南風的可能(不是諸葛亮借的,周瑜夜觀天象發現的),致使周瑜火計成功。

    綜上所述(客觀分析了幾點原因,有不正之處請予提出指正),曹軍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縱使郭嘉在世,曹操赤壁之戰也不會獲勝。

  • 2 # 無聊時看哈子

    如果郭嘉在就不會讓曹操打這一戰,以郭嘉的戰略眼光東吳能看到的他也看得到,曹操看不到是因為他自大了瞧不起東吳,其他謀士如賈詡是不願意說,說了曹操也不一定聽的進,這時候郭嘉的作用就凸現了,他是可以勸住曹操的,而且曹操非常信任郭嘉,這才是曹操說假如郭嘉在我不會變成現在這樣的根本原因。其實曹操當時應該穩定荊州,在鞏固荊州防線,大力發展水軍,以曹仁守南郡,文聘守江夏,東吳就沒有任何辦法,帶曹操滅了馬超之後,以全國之力滅東吳就是翻掌之間的事

  • 3 # 回望夢想x

    我覺得郭嘉只不過是一個謀士,他左右不了統帥的意志,就算他在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在曹魏內部荀彧荀攸賈詡都比郭嘉強多了,如果荀攸不在伐吳途中去世,曹操是有可能統一中國的。我覺得郭嘉只是曹操為後人儲備的一個人才,和司馬懿一樣。

  • 4 # 閒的蛋痛來研究三國

    我不喜歡看什麼正史,正史完全沒多大的作用,總是喜歡用郭嘉和孔明對比,只是因為一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戲言,曹操劉備周瑜孔明司馬懿等等這些人三國志自成一卷,郭嘉...?演義的話更是扯淡,孔明用兵如神,多智近妖,呼風喚雨,郭嘉除了一個遺計定遼東,就是一些奉承的話,穩定曹操的心可以,打仗不行。郭嘉只是演義中被神話了的人物,能讀懂人心,實際上只算曹操核心的第三梯隊的謀士,與孔明龐統周瑜這些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所以結局並不會變,而且,歷史沒有如果……

  • 5 # 怒懟精神美麗奸

    曹操赤壁失敗是必然的,二荀被排擠,南征帶的是程昱賈詡,而孫劉聯盟這邊是周瑜諸葛亮龐統三大謀士。周瑜的反間計都沒有識破,龐統的連環擊也沒有識破,黃蓋的詐降也沒有識破。即使冬天沒有東南風,撐過一個冬天,春天有了東南風,照樣一把火燒光。赤壁戰前有一連串的小戰役曹操都失敗,可見無力進攻了。明智的選擇就是消化荊州,不作集結主動進攻。

  • 6 # 兵哥129472092

    假如郭嘉沒死,曹操在赤壁之戰中不會敗給周瑜。司馬懿不會岀山。曹操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吞併江東,進而改變中國的歷史。赤壁之戰,最大受益者劉備,得荊州。從而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7 # 清史宴

    曹魏極有可能在曹丕這一代完成華夏一統,成就即兩漢以後的又一盛世。

    郭嘉的功勳,在此就不在一一贅述了,我們單就聊聊赤壁之戰,如果郭嘉沒死的話,赤壁之戰或許不會來的這麼早,也或許不會敗,更不會敗的那麼慘。

    其實當曹操統一北方以後,首先應該採取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急於南征,因為北方剛剛平定,人心尚未歸附。如果郭嘉活著是不是支援曹操馬上南征的,因為郭嘉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

    如果曹操一定要南征,郭嘉也未能勸阻的話。在南征的征程上郭嘉一定會參與的,那麼在曹操收復了荊州以後,準備渡江作戰,一局蕩平江山,郭嘉是一定會提出要求曹操謹慎為上,由於曹操對郭嘉的信任,非一般人能及,所以他的話,曹操都是會仔細斟酌的。

    郭嘉如果活著的話,絕對不會讓曹操因一時大意中計,而誤殺了蔡瑁張允,導致兩員水師大將,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幫助孫劉去除了一大患。雖然曹操後來知道中計了,可為時已晚。

    歷史沒有假設,事實就是事實,郭嘉的死,不是偶然的,因為他太過放縱自己了,酒色過度,焉能長壽。

  • 8 # 雪劍痕

    一個謀士並不能怎麼左右戰局,一場小戰爭的勝敗還可以說一個謀士可以決定,但天下大勢郭嘉卻難以左右,何況曹操本來就是在謀士們的建議之上斟酌而定,並不是只聽一個人

    何況論赤壁之戰,曹操擅長陸軍,並不擅長水戰,但江東水戰能人多,經驗豐富,而且東吳不弱,還形成了孫劉聯盟,加上長江天險,曹操大軍又是水土不服,急於一統天下的曹操打東吳本來就不明智……打東吳本來就是一場賭博,穩妥應該是趁劉備在西蜀立足未穩之時滅劉備,奪四川,一步一步慢慢來,或者暫時不管,讓孫劉爭鬥,再慢慢破壞孫劉聯盟

  • 9 # 城市裡穿梭的魅影

    郭嘉沒死,赤壁贏了,孫權認慫,劉備諸葛亮也慫了,然後平西川東川,輔佐曹操登上帝位,然後曹操開始清算開國功臣,整死司馬氏一族,然後子孫千秋萬代,然後你的夢醒了,吃點藥,歷史沒有如果。

  • 10 # 巴山夜雨涮鍋

    現在有些人對郭嘉之死,認為影響巨大,主要源自幾點。一是郭嘉本身屬於曹操謀士中較為出色的一位,偏又英年早逝,38歲就死。二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嘆息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故而引起了無盡的遐想。

    然而這些並不能作為歷史推斷的強證據。

    首先,郭嘉本身雖然是才華出眾的謀士,但他在曹營並不具備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史書記載來說,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賈詡等都並不弱於他。郭嘉在曹操統一北中國過程中,發揮的價值並不如荀彧、荀攸等人,而他的奇謀和料敵,也不見得強於賈詡。在戰略方面,甚至劉曄都未必輸給他。

    其次,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的誇讚不能說明問題。曹操在赤壁之戰打了敗仗,自己當然晦氣,除了承認技不如人,總的找點草皮太軟了、草皮太硬了之類的理由來搪塞下,免得一個人尷尬。這時候,誇誇死去的郭嘉,敲打下現有的謀士,就是不二法門。但實際上曹操赤壁之敗根本不是因為缺少好的謀士,程昱、賈詡都曾勸過他,他沒聽而已。

    順便說一下,曹操性情中人,夸人和扁人其實很隨意的,當真你就輸了。比如夏侯淵,在漢中之戰前被他吹得上了天,等漢中之戰夏侯淵被斬殺後他又頒發命令把夏侯淵諷刺了一頓,說人是白地將軍,問題是知道白地將軍你還用他當主將?

    所以如果207年不是郭嘉死,而是荀攸死,那麼赤壁之戰後他估計又該嘆息荀公達在,必不使孤在此了。

    其三,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兩大節點,在208年的赤壁之戰和219年的漢中之戰。赤壁之戰如前所說,主要曹操胃口太大,以疲勞之師同時進攻孫劉兩家,遭到敗績。這事兒程昱賈詡已經給他說的很清楚了,就算郭嘉在,也沒理由曹操一定會聽郭嘉的。而219年漢中之戰,曹操最大問題是年齡太大,暮氣深沉,進取心不足。這更不是郭嘉能把握的了。

    其四,假設郭嘉能獲得再長些,會不會對曹操死後產生影響?恐怕也難。曹操死後早期的問題是曹丕自己太浮華,迫害功臣,對外戰略動搖,坐失良機,這根本不是郭嘉能改變的。而要指望郭嘉活到高平陵之變,活過司馬懿去拯救大魏,那也太難為了。別說高平陵之戰,就是234年諸葛亮去世時,郭嘉都已經60多歲了。三國中能活過60的畢竟是少數,咱也不能假設郭嘉是老妖怪吧。就算真活到高平陵時候,年屆八旬的郭嘉是否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是否還會為了曹魏盡忠去抵抗司馬懿,年輕氣盛的曹爽又會不會聽這個比司馬懿還老的老傢伙的,那就更是懸念了。

    綜上,郭嘉就算不死,歷史多半還是這樣發展。

  • 11 # 品茗聽雨1982

    如果郭嘉不早死,我估計就沒有劉備的西蜀政權,因為郭嘉一直都建議曹操軟禁劉備的。鬼才郭嘉號稱算無遺策。所以劉備想逃出郭嘉的手心是難上加難

  • 12 # 天山月3

    真是異想天開,郭嘉不死對三國的鼎立不會起任何作用。曹操的五大謀士都不弱於郭嘉,荀彧、荀攸甚至還略強於他。曹操的變化還很可能使他後來無所作為,曹操自平定北方後,開始驕橫跋橫,目空一切,加上野心膨脹了,已很難從簡如流了。曹操這個人只能同甘苦,不能共享樂。早期他沒那麼殘暴,後來殺人太多,只要不順者就殺,也難保郭嘉會被殺的可能。

  • 13 # 歷史簡單說

    郭嘉真的不死,赤壁就能贏了嗎?顯然不能。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這個也就是曹操自我安慰的話而已,郭嘉真在的話,也是改變不了三國的局面的。

    另外我們在看看郭嘉之前都出了什麼樣的主意。

    官渡之戰,十勝十敗嗎?那個和荀彧的四勝四敗,有何區別?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荀彧和荀攸,程昱,許攸,一個鎮守大後方,一個獻計斬顏良,一個解決糧食問題,一個扭轉乾坤。郭嘉的也就是給曹操打個強心針的作用,主公,你行的,你沒有問題的!最關鍵的時候,曹操因為斷糧想回去,是荀彧死槓回來,要真的回去,就一切都完了。

    北征烏丸,為什麼曹操要賞那些勸他不要去的那些人,因為此次討伐差點全軍覆沒,你看郭嘉就掛在這次征途之中了。

    【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

    【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在孫策會不會偷襲許都的事情,要麼那個刺客是郭嘉派的,要麼就是郭嘉的運氣實在太好。孫策每次都是孤身行動,仇人又多,遲早要出事,但是剛好是官渡的時候死的,這個只能是一種巧合了,要是孫策晚一點死,那許都真的就危險了,那曹操背腹受敵,就尷尬了。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曹操為什麼這麼喜歡郭嘉呢,主要三點原因。

    一,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二,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

    三,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

    總結一下,就是郭嘉年少,而且和曹操有共同的愛好,比較會拍曹操的馬屁,主公,我和你想的一樣。

    郭嘉去,就去了,三國的歷史照樣轉,即使三國曆史少了一個郭嘉,曹操只是少了一個知心人而已,一切還是那樣,沒法改變的。

  • 14 # 想念天空再藍些

    我個人非常喜歡郭嘉這角色,畢竟印象中中給人一種放蕩不羈又才華橫溢的人。但雖然印象分很好,但絕不至於淪落到郭吹的地步。

    這裡我要說,如果三國裡郭嘉不死,改變的事情也很有限。並不會因為他的存在而阻礙歷史車輪的發展。在很多時候在大勢所趨下,個人的能力是很難改變事情的發展的。而順應大勢的人往往會取得成功。可能在有些小的方面郭嘉會有一定作用,但還不至於左右歷史。

    郭嘉之所以被如此推崇似乎也是因為易中天吹的一波導致的。

    其實不論是歷史還是演義。郭嘉的地位遠不如荀彧和荀攸。可以說曹氏集團的軍事參謀長是荀攸、政治委員是荀彧。而再往下還有諸如賈詡、程昱、劉曄、司馬懿等。

    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荀彧、荀彧、賈詡列為一傳,將郭嘉、程昱、劉曄、蔣濟、董昭列為一傳。主要是因為前者屬於德才兼備的標杆。後者卻在品德上都有瑕疵。

    而荀氏叔侄可以說撐起了曹氏集團的大半邊天。一個近乎全才一個軍事能力極強。

    可以說曹操在評價這兩個人時,都毫不吝嗇的給予好評。相比於和曹操的默契度,郭嘉可能不如荀攸。

    而且兩個人一開始就跟隨曹操,並且給曹操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可見其對曹操的重要性。

    賈詡和程昱兩人是十足的正反面。一個低調,隱忍,被動。一個激進、傲慢、自大。兩人的處事風格完全不同。賈詡是那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貨。程昱是那種藝高人膽大。沒啥不敢做的。

    相比於前面幾位,郭嘉卻是人氣最高的一個。這可能是因為在他短暫的生命裡書寫了一段不平凡的傳奇。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在郭嘉生前曹操一路勢如破竹,一直在打勝仗,但自從郭靖去世後,曹操打的勝仗便聊聊無幾了。但這不能說郭嘉的作用就這麼大。因為越往後面,發動一場戰爭規模都比較大,而前期由於還弱小,所以打的仗基本都是小仗。

    郭嘉作為曹操的謀士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大概就是

    十勝十敗論、郭嘉勸曹操滅呂、軟禁劉備、神預測孫策之死、曹操擊敗袁紹後,準備趁勢北進滅袁譚,袁尚,郭嘉卻建議退兵。果然,二袁發生矛盾,相互攻打。曹操乘機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遠征烏丸、郭嘉正確的判斷了劉表和劉備的關係,勸曹操北征。

    其實郭嘉的這些功勞有一些別人也提出來了,就像荀彧的四勝四敗論、而預測孫策之死上,曹操那時候也曾寫信問過荀彧。荀彧也堅決反對曹操退兵,理由很簡單:兩軍對壘,曹操本來就處於弱勢,一旦主動退兵,士氣就會立馬低落,這樣一來,只要袁紹乘機追擊,曹操必敗無疑。

    可以說郭嘉在提出自己的觀點後別人謀士也能想到問題的關鍵。

    而作為一位謀士,郭嘉的諫言就很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相比於荀彧,雖然兩人的諫言差不多。但荀彧一般喜歡用長句,分析出事情利弊,讓曹操自己拿主意。而郭嘉喜歡用斷句從語氣上更加肯定。讓人信服。

    所以在猶豫不決時曹操往往會聽取郭嘉的意見。

    郭嘉善於判斷。在局勢不明朗的時候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曹操之所以喜歡郭嘉一方面除了才華外,另一方面是因為郭靖有缺點。因為一個優缺點的人才會不拘小節。而和那種完美的人在一起會很不自在。

    還有郭嘉年輕,曹操曾經說要託孤於郭嘉,可見曹操對這個年輕人的期望與喜愛。

    但領導喜愛歸喜愛,就算是潛力股吧,但倚重的人還是那些老資格的人,

    雖然曹操說郭嘉:“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但是曹操還誇過荀彧說:“吾之子房也”

    更誇過荀攸“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也誇過程昱“卿當終為吾腹心”

    可見作為領導有時候誇誇下屬,下屬就會拼命給你幹活。

    所以郭嘉作為一位謀士,在曹操集團裡相對來說能力是很有限的,但這不妨礙曹操對其的喜愛。而在歷史的車輪下,即便郭嘉復生也沒辦法。要知道曹操打呂布的時候還不是用了挺長時間。

    所以雖然我個人很喜歡郭嘉,但郭靖並沒有被吹的那麼神乎其技。

  • 15 # 文史狩獵者

    歷史不能假設!在此只作閒聊。如若郭嘉不死,以他的戰略眼光和謀略,當不至於有三國,曹操有機會一統。其一,若郭嘉在,赤壁之戰或許會類似於官渡之戰、伐呂布、徵劉備等,在關鍵時刻,因郭嘉的全域性剖析,而不致慘敗。在赤壁之敗時,曹操自己也說,若奉孝在,孤不致如此!若無赤壁之敗,則劉備無立足之地,無以取川,三國難鼎足。其二,曹操比較聽郭嘉的諫言,就算仍有赤壁之敗,以郭嘉的策略和一貫行事方式,或許就是鞏固地盤,發展生產,壯大實力,讓孫劉內訌,趁機坐收漁翁之利。

  • 16 # 飛翔烏鴉

    有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郭嘉不死,赤壁之戰結果會不會發生改變? 如果郭嘉不死我認為有這樣兩個可能性出現 1,郭嘉能夠勸阻曹操攻打江東,當時曹操另一個謀士賈詡也提出了這樣的提議,先治理好荊州,等到水戰實力成熟後,再圖江東.可惜曹操沒聽,不過在當時情形來看,這確實是最合理的戰略.以曹操之英明之所以不聽,我想應該是,第一,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第二,賈詡不敢過於直言堅持.而且曹操對賈詡的信任,遠不如對郭嘉的信任.所以.賈詡提議曹操不聽,郭嘉提議曹操未必不聽. 2,即便是曹操也不聽郭嘉的提議或者郭嘉也不會提議不打江東,還有一個問題,以郭嘉的軍事才能,會敗給周諭嗎?單純看兩個人所參加的大小戰役所用的軍事策略來看,應該不會.周諭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帥才,但郭嘉卻是一個軍事天才,所以我想,周諭絕對不是郭嘉對手. 如果以上兩點假設有一點成為現實,那麼諸葛還有必要出山嗎?他一生中最為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只能成為一篇空話.所以,我認為諸葛是在等郭嘉的死,如果郭嘉不死,別說是三請,就是百請,千請,他也不會出山.

  • 17 # 镹伍兩柒

    個人拙見,不足為道。

    首先咱們假設郭嘉和曹操同年過世。那就從征討烏丸開始說。

    征討完烏丸,接下來最大的事兒就是受降劉琮,此段按下不表,想來應該不會節外生枝。劉琮投降後,曹營充斥著一種“天下無敵”的氣氛。但對比之前奉孝在對策分裂關頭冷靜的頭腦和思維,我想他會想辦法制止赤壁之戰轉而選擇經略荊州,而他一定也能找到讓魏王信服的依據。

    如此,劉琦和劉備困於江夏,以大耳賊的做事風格和孔明先生隆中對的思路,借兵東吳是比較可行,機率較大的對策。但此時已非荊州新降,孫劉聯軍失去了較大的戰略主動性和地緣優勢。

    這就到了分歧點。

    ①孫劉聯軍最終敗於以奉孝為首的魏王智庫的奇謀妙計之下,彼時孫權可撤軍議和,劉備卻再無戰略轉移的機會和路線,難逃被俘的命運,關羽,趙雲等將疑有歸順之機會(至於歸順與否就未可知了)。而劉備,經過下邳之事,怕是郭嘉也不會再保他的命,不過他活下去的機率還是很大的(整體的歷史背景不太適合殺劉備),但劉備勢力必定徹底覆滅。

    當時東南有孫權,越南有士燮,西南有劉璋,西北有馬氏,張魯。天下局勢並非明朗,但三分之格局卻要取決於曹操倒數第二個消滅誰了。

    ②孫劉聯軍仍有一戰之力,並且僥倖在孔明和大都督的合作下戰勝。即使沒能盡攬荊襄之地,也一定能打通前往益州蜀地的道路。北面的壓力會一定程度分散劉備的力量,漢中之爭奪鹿死誰手也成了未知數。但彼時曹操奪得漢中的機會更大。

    如此,蜀漢政權的生存壓力極大,不過荊州地區的壓力減小,卻可以避免關羽戰敗帶來的連鎖反應,劉關張也會活更久,整個蜀漢的核心不會解散,孔明也能更穩健地策劃北伐東征等事宜。而荊州和漢中將成為漢魏對峙的兩個風暴眼,這進一步牽制了魏的兵力部署和協同,東吳有機會坐大,但三方彼此吃緊,都會寸步難行,這就和史實的三國鼎立區別不大。

    以上分歧,最終都不會讓某一家瞬間託大。往長遠點看,司馬懿干政濫權,司馬家坐收漁利似乎又成了必然的事兒。

    我一直以為,時間是有個中軸線的,已知的歷史其實也是各種真是發生了的“如果”,最後,一切都會回到中軸線上。

  • 18 # 文史宴

    郭嘉即便沒有那麼早去世,三國局面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因為郭嘉是三國最被嚴重高估的人物之一。郭嘉被高估的原因,主要是曹操赤壁之戰後說了句“郭奉孝若在,不使孤有此敗”,以及《三國演義》少有的給蜀漢以外的郭嘉加料,加了“遺計定遼東”等情節,以及與曹操的基情CP感。

    如果我們從史書來考量的話,則郭嘉的光輝遠沒有《三國演義》裡面那麼耀眼,郭嘉在其謀士生涯中主要表現出來的是知人之明和對天下大勢的把握,對具體的戰術和謀略沒什麼造詣,治政上也沒什麼成就。

    郭嘉的亮點主要有:發現袁紹不能成事,離開袁紹;在曹操打呂布佔上風但打疲了的時候給曹操鼓勁,一鼓作氣消滅呂布;料到孫策在江東濫殺會招致報復,被暗殺而死;袁曹開戰後料定袁紹動作遲緩,勸曹操先趕走劉備;袁紹死後勸曹操緩攻河北,等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內鬥,以免逼急了讓他們聯合。

    這都是戰略面的預測,因為對人心的把握預測得很準,很牛,但也僅此而已了。真到了赤壁之戰,郭嘉肯定能預測到孫劉結盟,但也僅此而已了,這對曹操的戰術和部隊情況沒多大影響,除非他能勸曹操暫且退兵。

  • 19 # 得得得得de

    雖然我很喜歡郭嘉,但不得不說結局不變!

    為什麼呢,拋開三國志不說,熟讀演義的也知道當時荊州城門大開,曹操僅有江東(揚州),充州和益州沒有收下。別說是曹操,任何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選擇先打江東。蜀道難,益州自然是最後才打,充州位於荊州南,戰線太長且荊州有失恐南征部隊去而不返。而且自己幾乎擁有了七成土地,我憑什麼不敢打你?!

    而郭嘉如果在世,會拼命勸阻曹操按兵不動。此時再提前實行什麼屯田制度天下唾手可得。但是曹操未必會聽!在一統徐州兗州之後曹操已經不像之前那麼言聽計從了,他有點飄了。就算郭嘉隨軍出征,也是必敗之局。

    其一,周瑜離間計把曹操僅從荊州搞來的為數不多會打水戰的武將弄死了,周瑜水面上指揮能力無敵,你沒得打。

    其二,兵力多為北方人,水土不服

    其三,他敬重人才,對龐統鐵鎖連環計並沒有感到疑問,郭嘉若在恐道破玄機,最多阻止火燒赤壁輸得沒那麼慘罷了

  • 20 # ygrdf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後了說了一局話,若郭奉孝在,孤不會失敗至此!郭嘉不死,曹操赤壁之戰就不會失敗,赤壁之戰就會勝利一統中原,根本沒有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