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泥瓦人

    我書法愛好者,有點體會不知正確否請同仁多指導。臨帖是學者生似者死,完全象是不可能。原來碑帖是刻出來的不是原作,有些筆劃可能進行加工了。古人寫一篇作品很難筆筆到位,我覺得學他的筆意和章法就可以啦!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學書法,主要學的是法理,關鍵是寫的對不對?

    帖,只是一個訓練用品,相當於練拳擊那個沙袋子,練的是基本功技術,所以,臨帖的目的是研究範本的筆法、字法、章法,學習掌握傳統書寫技藝,並不是單純的為了寫像。

    ▲圖為本人書寫的毛筆小楷

    要說比誰弄的像,我敢說,書法家幹不過畫家。實際上,書法界很多人在畫字,並不是寫書法,甚至連寫什麼字型應該以中鋒為主,還是以側鋒為主,小常識都弄不清楚。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

    實不相瞞,我學習書法幾十年,各種典型的書體、字型都練過,說實話,哪個也不像,原本就沒有打算寫像,事實上也做不到。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

  • 3 # 素里布衣楊半

    從要求上來說,臨帖就要臨的分毫不差,要最忠實的

    反映出原帖所要表達的所有藝術資訊,只有盡所能去

    掌握原貼的全部精髓,才能保證書法學習體系的嚴肅性

    和權威性,才能讓法貼在學習者的意識裡建立起完整

    和完美的潛意識影像。

  • 4 # 齊氏書法

    臨帖有時要分毫不差,同時掌握筆法和結體,以期達到能夠自由創作,是臨帖的最終目的,二者並不矛盾,不是二選一。

    初學書法時,臨帖要務求分毫不差。這是認識字帖的需要和鍛鍊控筆力的必要手段。

    分毫不差是天花板,也許是我們臨帖的畢生追求,始終要力求夠得著。但需記住,這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最終要出帖,寫出自己的面目、風格。

    前面說過,務求分毫不差,首先的是練手,使能夠達到心手相應。同時,逼著我們仔細觀察對照,細心揣摩,來鍛鍊眼力、腦力。這就是讀帖。

    臨帖是動手,讀帖是動心。孫過庭書譜中就強調,“擬之者貴似,察之者尚精”。臨的越像,讀帖也就越精深;讀帖越走心,臨的也就越像,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臨帖力求越像越好,那麼我們的眼力和手力才能共進,達到心手相應,心手雙暢,掌握筆法和結構也就不難了。

    以上淺見,供參考,希望方家斧正。

    (插圖為本人臨作和習作)

  • 5 # 伍增傑書法詩詞歌賦

    臨帖臨什麼?

    記得蘭亭序的大佬——王羲之本人想再寫,結果呢?大家知道的啊!所以臨帖,首先決定自己取什麼?取一不取二,多次臨就達到目的了。取法一二就不錯了。

  • 6 # 存希齋書法

    “臨帖是要臨得分毫不差還是要掌握用筆結體之道?”我認為:臨帖和掌握用筆結體之道不應該分而論之,二者都是學習書法所必備的條件,首先要明確怎樣臨帖,其次就是用筆和結體之道了,因此,二者之間有承接和過渡的關係。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什麼是臨帖,臨帖的意義是什麼?理清了這個概念有助於書法的高效學習。

    何為臨帖,臨帖的意義何在?

    何為臨帖?簡而言之,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一種方法,通俗地講就是照著字帖上的字臨寫,因此又分為對臨,意臨,備臨。

    通常和臨帖一起使用的是摹帖,所以我們常說臨摹,其實臨和摹是兩回事。

    宋代姜夔在《續書譜》裡很好地說明了臨和摹的含義以及各自的作用:

    “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臨帖的意義何在?可以說書法的全部要義就在於臨帖,臨帖是學習書法者放棄自我,繼承你所臨的字帖,初求形似,後求神似,從入帖與出帖當中豐富自己書法羽翼。進而最終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這是習書者終身追求的目標。〈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

    題主說臨帖是否要臨得分毫不差?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學習書法首先要經過選帖讀帖的過程,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臨帖。

    著名書法家荊霄鵬老師說過:“學習書法的方法就是臨摹,方法是斤斤計較。”這句話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說學習書法的方法就是臨帖,二是說臨帖的方法就是要做到精臨。

    練習書法貴在精而不在多,哪怕你一天當中只寫好了一個字也要比一天亂寫一百字效果好得多,因為臨得少,是精準臨習數量的累積,大腦記憶和肌肉骨骼記憶都非常強烈,所以日積月累自然而然能寫好了。有著書法初學者經常問“每天要練習多長時間?”“每天要練多少字?”其實這些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

    老一輩書法家在練習或者教授書法的時候,要求是“合掌”或者“重影”,也就是要求臨的字與字帖上的字要像兩個手掌一樣能合起來,要達到影子重合的地步。

    孫過庭在他的著作《書譜》裡談到臨帖,他的看法和要求是: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說明歷代書法家在臨帖時方法都是精臨,也就是要做到分毫不差,這雖然難以辦到或者說根本沒法辦到,但是要求高了自然進步空間就更大了。

    當代草書大家于右任在練小孩子練習書法的時候,每天只讓小孩子寫好一個字,很多書法門外漢不懂,認為每天只學一個字是浪費時間而且所學不懂,其實于右任的方法是得當的,你想想每天學好一個字,而且是完全掌握,一個月就是三十個字,三個月呢?一年呢?況且字與字之間是有共性的,“舉一反三”是在熟練之後水到渠成的事,因此,看似每天只學了一個字,其實必那些每天盲目練習百字,千字的人進步要大得多。〈草書大家于右任草書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我們經常說“量變就能產生質變”,而啟功先生則說得更加準確,他說:“書法練習是準確數量的積累。”因此,要想書法練習進步快,就要做到臨帖時的分毫不差。

    在確立了臨帖的意義以及如何臨帖之後,只是奠定了書法學習的基礎,而進一步的提升則需要掌握用筆和結體之道。

    掌握了用筆就掌握了筆法原理

    用筆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筆法,筆法落實到具體表現就是筆畫。每一個筆畫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態,也有自己獨特的用筆方法。

    汪法在《書法管見》中說:

    “多寫使熟而已,不能古也。多臨所以仿其間架而位置而已,於神理不能得也,蓋欲學書,先求筆筆中鋒……不然雖熟而無骨。”

    這些都是古人對於學習書法的方法和用筆方法的論述。可見掌握用筆之法是十分重要的。

    用筆包含了很多內容和法則,因此稱為筆法,例如中鋒行筆是根本之筆法,除此之外,還有藏鋒,露鋒,方起圓收等等用筆之法,而這些豐富多彩使書法筆畫表現力豐富的用筆方法又全在筆法的起筆,行筆,收筆之中來體現。〈橫畫筆法示例〉

    例如在這個歐楷橫畫的筆法示例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個筆畫起行收的三個過程,起筆決定了整個筆畫的形態,包括切筆,頓筆,調鋒行筆等等,而行筆過程則豐富了筆畫的變化,行筆力度的大小,快慢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筆畫表現形式,並且還可以由此形成不同的書體風格,起筆是表現筆畫的最後一步,收筆動作完成,筆畫的整體形態也就躍然紙上了,收筆一般包括提按等動作。

    所有筆畫的豐富多彩的姿態都可以用起行收三個步驟來完成,卻能形成不同的筆畫態勢,這說明掌握了用筆其實也就掌握了書法的筆法原理,為書法學習打開了一扇大門,敞開了一扇明窗。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也說:“凡學書,欲先學用筆。”

    掌握了結體之道就掌握了書法的間架結構

    結體就是構成字的結構原則,具體而言就是書法的間架結構,間架結構是整個書法的核心,筆畫差了一點還無傷大雅,而結構要是一塌糊塗就不能算作字了,也就更談不上書法了。〈王羲之書法結構精妙嚴謹〉

    王羲之說:“結構者,謀略也。”

    古人在論到書法結構也說:

    學有規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結構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

    這不僅說明結構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結構和筆法之間的相互聯絡。

    排疊,避就,頂戴,穿插,向背,偏側,相讓,補空,覆蓋,貼零,粘合,捷速,滿不要虛,意連,覆冒……

    這些都是歐陽詢《三十六法》當中對於結構法則的精確提煉。〈歐陽詢楷書結構安排妥帖,字字生輝〉

    從古代書家到現代書家,沒有不在結構上狠下功夫的,因為結構相對於筆法來說難度更大一些,筆法的寫法和表現形式比較單一,而結構不僅法則眾多,而且在具體書寫的時候還因字型搭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對於結體的掌握不僅需要多讀結構論著,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加以把握和區別。

    透過以上論述,我們就可以理出一條清晰的書法學習線路:首先明白臨帖的意義所在和精臨是臨帖的最好註解,其次是對於用筆之道和結體之道的準確把握,當然了,書法所包含的內容絕不僅僅侷限於此。

    所以,書法從來都是一個複雜且豐富的整體,不能將書法中的內容分割開來,那樣的話,每一部分都會失去生命力。如果要問“臨帖是要臨得分毫不差還是要掌握用筆結體之道?”我的最終回答是,這並不矛盾,臨帖做到分毫不差是為掌握用筆結體之道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是否掌握用筆和結體之道又是對是否精準臨帖檢驗。

  • 7 # 嘉哥64

    當然要分豪不差,查字典有筆劃偏旁形字兩三百個,你一定要多練習到熟能生藝,字的結構你能熟練編排組合,到時你就能好似蘭庭集序楷正行草三種書法瀟灑組合在一起了,帶仙氣就是藝術了!

  • 8 # 王超人寫字

    簡單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資訊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二,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三,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4,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透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透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 9 # 雲雪書畫

    不用臨得分毫不差,要講究精氣神。還可以誇大特點,像畫漫畫人像一樣,雖然很醜但很像。如幾位名人看他們的標準像沒啥意思,但看他們的漫畫頭像就有趣多了。臨帖要能這樣也算一樣境界。

  • 10 # 王乃棟說書畫

    臨帖如果能臨得分毫不差,那就再不用臨帖了,已經成為書法家了,可以寫字上市場經銷了。

    因為臨帖是很難臨像的,何況臨得分毫不差?就說《蘭亭序》,從唐代到現代沈尹默,無論是姓趙的,還有文、董等大書法家,竟無一人能臨得一模一樣。

    因此學書法要去死臨帖,應是死路一條。

    正確的臨帖方法是選擇一個字帖,向書法老師請教專業筆法,分析字帖的筆法特點,然後儘量按筆法寫像字帖,慢慢就會有進步,從不太像到比較像。

    關鍵還是要得筆法,如果不得筆法,臨得再像也是木偶。這裡介紹一個古人的學習書法觀點,供參考:

  • 11 # 墨池煙雲

    不似何必臨,太似恐無我

    遺貌取其神,此語庶幾可!

    臨帖難,臨的像更難,臨出神形兼備難上加難。我覺得,既然臨就要

    首先,“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所謂“貴似”不是說“太似”。不必分毫不差。這是臨書第一階段,追求形質,也是量的積累。

    其次,“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在追求形質的基礎上,再多讀,多悟,揣摩用筆之法,思忖結字之妙。貴在書出神採。這是質的飛躍。

    那麼再來補充一“遺貌取其神”,這個放到出帖階段更為確切。自我作書,不必再拘泥於形質,在融入有我之境時,依然能看到出處,有原帖之神韻。

  • 12 # 錦業書法56662

    臨帖臨的越細越像越好,臨的分毫不差是不切實際的,即便是作者本人再次書寫其作品也不可能分毫不差,藝術品不可複製,據說王羲之本人多次臨寫蘭亭集序也沒原有的好,這就是毛筆書法作品具有不可複製性,即便是字形很像,但神韻很難再現!因此學習書法臨的像不是目的,臨寫只是一種過程及必要的手段而已,臨帖的目的是要掌握其筆法與結體,掌握其用筆特點及結字規律,為我所用。以上是本人在學習書法中的一點體會與感受,有不妥之處請廣大朋友們斧正!

  • 13 # 呂永亮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相信寫毛筆字生活的古人經驗為好,在筆法上“用筆幹古不易”,在字型形態上“以時代為準”。

    從趙孟頫提出這個論點起的幾百年間,實際情況的書寫進展也確實如此。所以,我們只需按照傳統做就好了。

  • 14 # 中國書法大課堂

    臨帖,旨在求“法”——筆法、章法、墨法、字法。初學者,先攻“筆法”,可暫且忽略其他幾法,否則會顧此失彼。待嫻熟掌握各種筆畫的正確書寫方法後,再去琢磨章法、墨法和字型結構。比如:鉤畫在楷書裡有六種:豎鉤、橫鉤、橫折鉤、臥鉤、戈鉤、豎彎鉤,這些鉤畫要各個擊破,才能把帶有鉤的字寫好寫像,其他各種筆畫也如此。筆畫是一個字的組成部件,好比機器的零件,假若零件加工不好,組裝成機器,這機器也是次品。大多數人不知其法,白白浪費時間,有甚者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終生不得覺悟。

    臨帖,好比仿造一部機器,要想仿得好,必先拆解原裝機器,然後研究每一個零件,研究透了再去仿造,零件造好後,再去組裝。臨帖就是這個過程,所以必須要把筆畫分類突破,然後再集畫成字,這是最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捷徑。學各種書體都要這樣去學。書聖王羲之就是這樣學習書法的。老朽近作隸書《滕王閣序》順便發一下,拋磚引玉。

  • 15 # 李禾書畫藝術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要過程。但臨帖初期主要是學古人的方法,包括一是運筆,如楷書的八個基本筆畫,要筆筆中鋒;二是結構,顏歐柳趙各有不同,但共同的結字法則還是基本一致,如上緊下松,左右結構的字,左緊右松等。臨帖要分毫不差,我不贊成,這和一個人的造型能力有關,當然也是審美能力的綜合體現,我認為首先要臨象筆劃,一定要做到中鋒運筆,憑能力盡量寫象。

  • 16 # 塗之人995

    王羲之寫《蘭亭集序》,多有修改,事後重書幾幅,皆不如先前,只好以草稿示人。

    今人臨帖,除非響拓,“分毫不差”肯定做不到。王履論畫山:“手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寫字也一樣,只不過那“心”,包括法帖書寫者和臨習者自己的心。“分毫不差”是師跡,不是師心。

  • 17 # 戒你如煙1918

    在書法練習過程中,臨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臨帖的過程中,能臨到分毫不差當然非常難得,也代表了一定的功力,但個人覺得在臨帖過程中還是要去深刻體會用筆結體之道的,只有掌握好了用筆結體才能體會其中的精髓所在。也只有真正的體會會到了精髓臨出來的作品才會具有神韻。而且在日後的習作當中才來做到運用自餘,形成自己的風格!當然真正的要掌握這當中的精髓也需要自身不斷的堅持,不斷的練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希望你能早日練有所成!以上個人愚見。

  • 18 # 方寸精舍

    臨帖臨的分毫不差固然很重要但是用筆的結體之道更加重要。臨帖是要講方法的

    1,讀帖 不是像讀書那樣看帖上所寫的文字的內容,而是分析字帖的風格。分析筆畫的起筆、收筆、藏鋒、露鋒、方圓及轉折等運筆特點,結體的鬆緊、收放以及正側、疏密等組字特點,讀帖第一眼記大致輪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腦海裡自然浮現。對初學者幫助很大。

    2,對臨 是對照字帖逐筆臨寫。但它僅僅是初學者的扶手,不能依賴,基本瞭解並掌握對臨方法後,應直接在方格內臨寫。對臨最好先易後難,先臨簡單易寫的字,或按部首歸類練習,然後再選臨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具有典型性的範字,由淺入深,最後再按字帖上的順序通臨

    3,意臨 是結束形似階段後的新開始。描紅、影摹、對臨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決“入帖”的技法問題。

    4,背臨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筆下反映出來。背臨著要對此帖的技法熟練掌握,並能舉一反三,甚至連字帖上沒有的字也能寫出來,而且風格基本一致。

    致此臨帖才能結束,可以換一本風格相似的貼再反覆的練習,融會貫通。

  • 19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為什麼一定要有在這兩者選其一。

    臨得分毫不差的目的是為了,歸納總結自己的一套用筆結體甚至章法。

    臨帖臨得像,才能夠證明你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掌握這個帖的“筆法”。想臨得像但臨不像的,絕對不可能掌握。不要逃避,不要找藉口。

    提問者的問題有些像在逃避,臨帖當然最基礎的要求就是像原帖。

    連我們書聖王羲之都臨過帖,而且臨到已經“亂真”的地步。鍾繇被尊稱為“楷書之祖”,他的《宣示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上圖《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原為三國時魏鍾繇所書,真跡不傳於世,只有刻本。此刻本專家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

    如果現在看到的《宣示表》真的就是王羲之的臨本,我們不少對鍾繇字的各種感受,其實就是王羲之臨出來的字。這已經超出了分毫不差,直接就是“原本”。

    可是王羲之他自己的小楷和《宣示表》,相差非常的大。

    上圖王羲之《黃庭經》,也叫《換鵝帖》。

    王羲之從臨寫《宣示表》,到自己寫出《黃庭經》是不是算是“掌握用筆結體之道”。

    你臨帖的最終目的當然是掌握“這個帖中的用筆方法"。如果你想要臨得像,可是你又做不到,那麼你不可能“這個帖中的用筆方法"。

    一人有感

    書法是白紙黑字,不管你說什麼,說的多好,你寫出來的字是最有說服力。

    舉個例子,有些人質疑田英章的楷書寫得不好,是完全不入流的,不堪入目的那種不好。

    不說田英章的字寫得怎樣,就看他寫得基礎筆畫。那些覺得田英章的字一文不值的人,他們寫楷書的基本筆畫能夠寫成這樣嗎?

    有些人批評田英章的字像不像歐楷,臨得不像,但是臨寫歐楷的時候,所寫的基礎筆畫水平有沒有田英章高。

    臨帖臨得像,才能夠證明你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掌握這個帖的“筆法”。想臨得像但臨不像的,絕對不可能掌握。

  • 20 # 墨書先生

    臨帖就是臨的意、神和氣,簡言之就是書法之道。

    古人聖賢留下的名作不計其數,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是首先條件,每個人的性感和生活環境不同,寫出來的字各不相同。書法的奇妙之處在於直抒胸臆的個人特色,不同的情景下寫出字往往都是不同的。

    真因為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才會有那麼多傳世精品的產生。一般的名家都有喝酒喝聽歌識曲的喜好,就是在不同的情緒下,書法能把當下的心意完美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有時候寫書法會有不斷想寫的習慣,書法的魅力吸引著不同的人。

    臨摹名家作品可以讓自己的性情吸收沉澱

    臨摹可以讓自己看到古人聖賢的心境和修為

    臨摹能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劉關張“三英戰呂布”,如果換成趙雲馬超出戰,結局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