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蘿蔔魚520
-
2 # 街談巷議
全國各地確實有不少寺廟都稱是唐朝的名將尉遲敬德所建,或由唐太宗令尉遲敬德督造,光是華北地區就有三十所以上的寺廟。事實上史書上並沒有尉遲敬德大規模建造寺廟的記載,這裡就有幾種情況。
(門神秦瓊和尉遲敬德)
1、張冠李戴,以訛傳訛。比如雲南的楚雄大姚白塔,在當地志書中記載:
建於唐時,西域番僧所造,尉遲即番僧也。
又有另一則記載:
白塔磚有字曰:唐尉遲監造,與昆明東、西寺磚塔字同。又曰:唐天寶年間吐蕃所造。
除了雲南地區有番僧尉遲監造寺廟的記載外,三秦以及蜀地也有部分廟宇是番僧尉遲監造的。由此看,這個番僧應該是從西域或吐蕃那邊過來的對於寺廟的修建有專長的人才,他在大唐境內監造了不少的寺廟,名氣頗大。
雖然志書中記載得還算是比較清楚,但是一個名叫尉遲的番僧顯然沒有唐初名將尉遲敬德有名,民間往往以訛傳訛,直接就把此尉遲當做彼尉遲。
而且這種民間的誤傳影響力顯然頗大,最終除了少部分追根究底的人,大部分都已經信以為真。
(雲南大姚白塔)
2、明太祖裁撤寺廟的政策。《明史》中記載了洪武二十四年曾經出了一個抑制寺廟數量的政策,規定各州府縣只許保留有來歷的大觀名寺一座,僧眾們全都聚集到這座寺廟中居住,且人數也有限制。
《明史·職官志》:凡各府州縣寺觀,但存寬大者一所,並居之。凡僧道,府不得過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試給牒,不通經典者黜之。
這對於自唐以來逐漸興盛的寺廟遭到了沉重打擊。許多寺廟開始給自己找個“出身”。本來就流傳已久的“尉遲敬德監造寺廟”的傳說就被用上了,一方面藉由尉遲敬德來保住寺廟,另一方面尉遲敬德也可以提高寺廟的知名度。
3、民間演義小說的推波助瀾。宋元時期,尤其是元朝,各種隋唐的民間傳說以及隋唐歷史演義小說的大規模流行,使得尉遲敬德成為了一個神明——門神。這也使得尉遲敬德的名聲在民間幾乎是家喻戶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寺廟在託名上的選擇。
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出了不少傳奇性質的小說,比如《隋唐佳話》、《譚賓錄》和《逸史》等作品,裡面就記載了大量尉遲敬德的逸事,其中就已經有許多的神話色彩。
比如《逸史》中有個故事:有書生……所居抵官府,因穴而入……有錢數萬貫……有金甲神人持戈曰:“汝要錢,可索取尉遲恭貼來,此尉遲敬德錢也。”……
羅貫中也曾經編纂了《隋唐志傳》。
而對於尉遲敬德的崇奉早在其身前就已經開始了,百姓曾經為其立生祠。
簡而言之,民間開始了造神運動,而尉遲敬德威猛和兇惡的形象——此形象也不一定要符合史實——符合了人們對於門神鎮邪驅魔的想象,而佛教也利用了這種民間信仰。
4、尉遲敬德自身的經歷。尉遲敬德在天下平定後,並不得志,還受到過唐太宗的猜忌。
《資治通鑑·唐紀十一》: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最終尉遲敬德心灰意冷,向唐太宗上書,“乞骸骨”,也就是退休。大概是受打擊過大,以至於一員曾經赫赫威名的猛將轉而沉迷於佛道仙家,而且其沉迷的程度也頗為神異,十六年不與外人交流,這種種行為也使得尉遲敬德在後世人心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進而對此展開了豐富的現象。
個人以為這也是後來尉遲敬德成為門神的原因之一。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敬德末年篤信仙方,飛鍊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所以之所以有這麼多寺廟掛名在尉遲敬德名下,顯然是有深刻的文化含義和歷史根源。尉遲敬德作為唐太宗身邊的著名將領,其勇猛本來就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從朝堂引退後的經歷更是添上了神異的色彩,成為了後世話本、戲劇中的重要角色,再加上民間門神信仰的逐漸成型,明太祖對於佛教寺廟的抑制政策,以及張冠李戴的寺廟監造等等眾多因素才導致了邊地都是“尉遲造”的現象。
-
3 # 湘村大寶
尉遲恭造寺是唐太宗差尉遲恭在杭州為其師傅仙林和尚建造一座頂大的寺院。在修建的過程中,尉遲恭和仙林和尚產生了分歧,仙林和尚要建造方圓五里的寺院,尉遲恭認為太過奢華,不允。仙林和尚捉弄尉遲恭,尉遲恭以牙還牙,讓仙林和尚只得答應建一座五十丈見方的寺院。
典故詳情
寺院建好後,卻沒有建山門,仙林和尚仍舊妄圖擴大寺院規模,藉口仙林寺是大唐開國以來造的頭一座寺院,山門造得遠些,大唐江山就長久,要求山門建在五里以外。尉遲恭巧妙周旋,說:“我們汗馬功勞打下的大唐江山,難道只有五里路長嗎?”把山門規劃在隔著杭州一府一縣的海寧,讓仙林和尚計劃落空。
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面少了個山門。這座不尷不尬的寺院,據說是唐太宗時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時候多災多病,他老子怕他養不大,就讓他拜一個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師父。後來,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聽說杭州地方風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頂大的寺院,讓他養老。
唐太宗礙著師父的面子,不好推託,便答應下來。還差大元帥尉遲恭到杭州來,監造這座頂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遲恭到了杭州,兩人便商量這座頂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麼大。仙林和尚說:“這寺院是皇帝的師父養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遲恭一聽火起來:“誰見過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沒當大元帥時候,和七八個徒弟做生活,家裡打鐵的工棚爐房也不過五丈見方!你一個老和尚,除了吃飯、睏覺、唸經,又不做別樣生活,要那麼大的地方做啥?給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頂啦。”
仙林和尚漫天計價,尉遲恭就地還錢,兩個人從早晨爭到天黑,沒有結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請尉遲恭再去商量。尉遲恭到了仙林和尚門口,剛剛跨下馬鞍,只聽仙林和尚在屋裡大喝一聲:“聖旨下!”尉遲恭一聽聖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頭。仙林和尚篤定站在屋裡念聖旨,一字一板,拖長聲調慢慢來,幾十個字的聖旨,足足唸了半個時辰,唸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從清早唸到晌午。尉遲恭是個又黑又粗的大塊頭,你叫他馳馬上陣,三日三夜也不會吃力的;如今卻叫他跪著半日不動,真累得滿頭大汗,腰痠背疼,差點爬都爬不起來了。仙林和尚念罷聖旨,笑嘻嘻地問尉遲恭:“大元帥,這回聽清楚了吧?聖旨上講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頂大的寺院給我養老。頂大的寺院嘛,方圓五里地少得了嗎?”
尉遲恭仍舊搖搖頭,說:“聖旨上只講造一座頂大的寺院,卻沒有講要造五里大。我是欽差監造寺院的,說一無二,還是頂多五十丈!”
兩個人又爭了一天,還是沒有結果。過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請尉遲恭。尉遲恭心想: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嚐點味道!就從箱子裡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懷中,騎著馬去了。他剛在門口下了馬,仙林和尚的老辦法又用上啦——“聖旨下!”這一回,尉遲恭不慌不忙地走進屋裡去,往正中太師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賜如意在此,下跪宣讀聖旨!”原來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給尉遲恭的,因為尉遲恭打天下的功勞大,應該讓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沒料想他會有這一著,只好跪下來,急急忙忙把聖旨唸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遲恭說:“慢著,慢著,我耳朵不好,還沒聽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遲恭還是說沒有聽清楚。唸了一遍又一遍,唸了一遍又一遍,從清早唸到夜快邊,念得仙林和尚差點斷了氣。尉遲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讓他起來。仙林和尚觸了這回黴頭,知道自己拗不過尉遲恭,便乖乖地答應只造五十丈方圓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後,尉遲恭騎上烏騅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騎了一頭禿驢,“的嗒的嗒”一路追趕上來,一直追到海寧縣地界才追上尉遲恭。仙林和尚在後面大喊:“大元帥慢點走呀!還有一樁事要商量哩!”
尉遲恭勒住烏騅馬,問他還有什麼事情。仙林和尚說:“大元帥還不曾造山門哩,你倒說說看,天下哪有沒山門的寺院呀!”
尉遲恭想想也是的,就答應再給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補造一個山門。本來,這事情就好了結;可是仙林和尚偏偏節外生枝,說要把山門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遲恭問他:“這又是為什麼?”
仙林和尚煞有介事地說:“這個道理你都不懂呀?我這仙林寺是大唐開國以來造的頭一座寺院。山門造得遠些,大唐江山就長久啦!”
尉遲恭一聽又火起來,狠狠唾了仙林和尚一口:“呸!我們汗馬功勞打下的大唐江山,難道只有五里路長嗎!”
仙林和尚還當尉遲恭要給他比五里路還多,高興得差點從禿驢上滾下來。
尉遲恭跳下馬,拿竹節鋼鞭在地上畫了個十丈見方的圈子,說:“喏,山門就造在這裡!”便自顧回京去了。
這一來,弄得仙林和尚啼笑皆非。他原想拿大唐江山來哄一鬨尉遲恭這個老粗,好把山門以內五里路的田地都劃歸自己;哪知尉遲恭偏要把山門造得更遠!海寧杭州隔著一府一縣,一個和尚怎能管得這麼寬呢,他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
直到如今,這座仙林寺還是老樣子:寺院坐落在杭州,山門卻孤零零在造在海寧。
-
4 # 木般若
尉遲恭是大唐名將,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將之一,山西省朔州人。《西遊記》中說,唐太宗夢中承諾救龍王,可魏徵夢中殺龍王,引起龍王的怨恨,夜不得安,得尉遲恭和秦瓊守門,後繪二人像為門神,得民間敬重供奉!
-
5 # 命運的迎候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平魯區)人。
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傳說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鐵鞭,騎烏騅馬,據《西遊記》一書,尉遲恭與秦瓊因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兩位道教傳統門神,尉遲恭年少時曾為鐵匠,後世鐵匠常奉之為職業守護神。
回覆列表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平魯區)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傳說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鐵鞭,騎烏騅馬,據《西遊記》一書,尉遲恭與秦瓊因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兩位道教傳統門神,尉遲恭年少時曾為鐵匠,後世鐵匠常奉之為職業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