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流風
-
2 # 找不回來的心
不是被電商打敗,電商其實是另一個形式的實體店,由於這種“實體店”的存在,造成行業的洗牌加劇,這種實體店的營運也是全新的,傳統的模式由於效率低下,一時沒有適應,所以又有一種說法是實體店被自己打敗了,就是這個道理。
-
3 # 王明
謝謝邀請!個人理解電商的發展與實體的發展是不相違背的,倆者相輔相成。我一直認為網際網路電商是傳統實體線下的產品搬到了線上而已,只是驗證了時代的象徵。而幾千年的實體經濟也是經久不衰的,只是網際網路電商突然出現起來的太快,驗證了人性的慵懶。因此當傳統實體與當今電商的碰撞,我認為不存在誰打敗誰?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一個是線上一個是線下,做生意的本質不會變的,就看各位怎麼去結合倆者來應對市場變化了。
-
4 # asyasy
中國自古有句話叫水至清則無魚,商業也是如此,電商平臺上所有產品價格的高度透明讓大家都賺不到錢,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運營成本高昂的實體不倒才怪!但是實體都倒了產生大量的失業者怎麼辦?難道都去送快遞嗎?何況快遞也在搞無人化了
-
5 # 鬼魁
首先要確定,實體是指實體店還是實體經濟。這兩不是一個概念。如果是實體店那是肯定的,包括大型批發市場都不可倖免。如果說實體經濟去看下全年零售商品增長幅度是正還是負就基本知道了。
-
6 # 萬速達電配
電商也是銷售渠道的一種,市場營銷的核心就是(消費者需求、產品、廣告、促銷)!就是把所有的環節,透過網路進入虛擬更有效的推送與針對性的客戶,就像你的手機,你收索的什麼,每天就會給你推送什麼, 這種大資料分析針對性的推送,減少庫存最佳化供應鏈,產品的研發費用降到最低庫存最最佳化,
什麼叫實體?(靠廣告包裝讓你眼睛看到的,生產廠家的物料呆料庫存、基金管理公司的高樓大廈、基建的高投入拉上的GDP、中央銀行高速印錢的m2透過房地產再回流到政府手中)你說的實體,在大資料分析最佳化與供需經濟模式下,資源會集中的更少數人手中~這就是BAT價值。
實體零售店,像人的身體面板上的毛細血管,連鎖店大規模的服務體系平像美電器、蘇寧等(包括BAT),像人的一部分再生器官,太多資源進入到少部供需的時候就像得了腫瘤。至於新良性還是惡性的?
(網商與零售店沒衝突,只是轉移了部分話題,你看不到背後的金融服務體系話語權)但是你的選擇與需求,決定的這些平臺的價值,誰的服務更合理更便利,也不能養活壟斷!
-
7 # 風相伴80313660
按題主說法,除去中間環節,中間商都去工廠打工。沒有了合理的利潤分配,製造了堆積如山的商品賣給誰?製造商要那麼多打工者,福利待遇工資製造商是否能吃的消?如果,你是製造商你可能要那麼多打工者製造不必要的庫存嗎?
其實電商與實體店一樣,都是銷售終端也同屬於服務業,同樣都是二道販子或是三道販子。兩者都不製造商品,製造商品的都是實體公司企業。兩者不同之處就在於一個在網上做服務銷售商品,一個在網下做服務銷售商品。既然是同行,必會有所競爭。服務業要做競爭,必定要在服務質量下功夫。可惜,電商卻用了一種損害製造商實體企業的做法,那就是低價傾銷。此類銷售方法,不但損害了實體店長期積累所建立的合理利潤的鏈條,也間接切斷了實體企業輸送新鮮血液的動脈。低價傾銷暫時會讓消費者滿意少掏了腰包,但是消費者也不能笑得太早。“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想必都懂,到時候如果電商勝出一定會從消費者身上剪回去。
如果實體店、批發商、分銷商都被電商搞垮,那誰為製造商實體企業當免費的庫房?誰能做到讓製造商投入的資金快速回籠?誰能讓一個貧瘠的地方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也許有人會說馬雲能做到!不可否認,馬雲有錢也有這實力。但是馬雲能力再大,也無法做到一個人去拉動消費整個國內市場。他不是孫悟空,無法變化出無數個他去各行各業消費。能做到各行各業去消費的,只能是國內民眾。
所以說,一個人拿再多的錢,也只不過是個數字。錢能讓大家掙到,又能捨得花出去的,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錢!
-
8 # 我是小海728
實體商業和電商似乎與生俱來就是死對頭,自電子商務在中國興起以來,湧現出一批如淘寶、京東、噹噹網這樣的電商平臺,這些平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為國內電商巨頭,搶佔消費者市場,形成多頭鼎立的局面,發展勢如破竹。
然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傳統實體商業開始走下坡路,發展遇到瓶頸,一年不如一年,很多實體店主叫苦不迭,不得不關店或者轉型。這其中有不少的實體業主把罪責歸於電商,甚至歸於馬雲,說是馬雲打破了原本一片和諧的局面,讓實體店走投無路。
除了小的實體店之外,就連大型實體店也頻繁關店或裁員,比如前段時間最受關注的美邦,3年內關店1500家,虧損4.32億;萬達百貨、百麗、七匹狼、GAP、人人樂等大型連鎖店也頻有關店的訊息爆出;甚至連全球連鎖超市沃爾瑪近日也宣佈將裁員7000人。照此看來,實體商業確實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就讓很多人不禁想問,這真的是電商造成的嗎?我想這其中有電商的原因,就像噹噹和亞馬遜當初就是靠搞垮實體店才贏得了市場,並在此基礎上做大做強。那麼,面對一日不如一日,急轉直下的實體經濟形勢,是不是就意味著實體店真的幹不過電商了呢?我想未必!
一方面,雖然頻頻有實體店關門,但是這兩年其實實體經濟在復甦,很多電商都在開始佈局線下業務,比如前面說到的踩著實體店上位的當當和亞馬遜,噹噹去年就宣佈要開1000家實體店,亞馬遜去年也在西雅圖開了一家實體店。除此之外,淘寶和京東也在有條不紊的佈局線下業務,淘寶線上下開淘寶體驗廳,京東線上下開綜合服務中心。
線上發展得好好的,各大電商為什麼又要調轉船頭來搶佔線下市場呢?我認為不過是出於這幾個原因:一是雖然大多數人買東西都會選擇網購,但是即使如此,網購也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還是有很多時間會花在網路以外的現實世界,而且網購還要考慮花費在物流上的時間成本,所以線下實體店仍然有很大的優勢,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再配合電商線上的優勢,自然可以從中大賺一筆。
二是電商發展了這麼多年,其實也遇到了一些瓶頸,比方說線上使用者基本飽和,想要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有很大的難度。而且網際網路就像一個大雜燴,電商平臺上的商品也是魚龍混雜,使用者體驗不斷下降。所以,電商如果能開發線下市場,開線下體驗店,再把線下的客戶引流到線上,確實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所以各大電商正在嘗試著這麼去做。
另一方面,實體店面臨關門的窘境,有一部分是電商的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其本身的戰略失誤,當然這隻針對大型實體店,比如3年關店1500家的美邦。
美邦從年盈利10億到虧損4.32億,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定了錯誤的發展戰略。美邦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百億目標,並大手筆請周杰倫、林志玲這樣的當紅明星做代言,一時之間吸引了不少青少年顧客。在2008年之前,筆者對美邦的銷售火爆記憶猶新,周圍的同學朋友買衣服十個有九個是選擇美邦。
然而,從2008年開始美邦決定做快時尚品牌,並推出時尚品牌ME&CITY,還花了大價錢請《越獄》男主做形象代言。然而即使這樣也並沒什麼用,由於美邦急功近利、倉促上市,從2009年開始接連虧損好幾年,到2012年多家ME&CITY旗艦店因連年虧損而關門。雖然之後美邦有做過調整,也有向網際網路轉型,但是似乎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挽救銷量下滑的局面。
所以說,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遇到問題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任何問題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大型實體店應該制定制定正確的、符合市場發展的戰略,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解決自身問題。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未來實體店和電商不會以對立的方式存在,而是會互相成就,且是一種傳統為主,電商為輔的局面。
-
9 # 電商藍海
電商可以說是實體引爆的導火索,但不是全部原因,實體店大規模的倒閉主要還是因為現代社會資訊流通的加快。貿易的本質就是資訊不對等,古代從一個城市拉貨到另一個城市去賣的行為屢見不鮮。到了八九十年代這種行為都還存在,就是因為資訊流通的速度太慢,讓這些人有機可乘。
網際網路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切,一件商品在一個地方賣多少錢,一眼就能看出來,想要像以前那樣倒賣貨物賺取差價也就不行了。再加上電商的橫空出世,不管租房成本還是中間環節,都比實體店更低,實體大規模倒閉也就很正常了。
-
10 # 木易三壽
網際網路打擊只是一部分原因。14年的時候我這邊市區6/7百平方一年房租15萬。現在旁邊蓋好的小區樓上樓下2百平方左右。一年15萬。
-
11 # 江西優優出行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經有專門論述:
“相當多所謂的個人網店都是成規模的公司化運作,而且享受到了比實體店更特殊的超級待遇!比如:可以無照經營、可以不繳納稅收、可以無固定經營場所……這些特殊待遇背後就是競爭的不公平和對實體經濟的事實傷害!無照經營、缺乏監管導致假貨橫行,不依法納稅導致過度價格競爭、劣幣驅逐良幣,不依法經營導致電商從業者的五險一金被大面積犧牲……”
原來,劉強東認為電商衝擊實體,是淘寶這樣的C2C電商因為不交稅,所以和實體不公平競爭,進而衝擊了實體!
再來說實體自身不爭氣,零售的本質永遠是成本和效率,電商之所以發展快,對實體產生了一些替代,就是因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面對電商的大發展,實體不思進取,不擁抱網際網路,才是最大的問題。誰說網際網路就是電商的專利?
可喜的是,今年開始,新零售的潮流來了,新零售的本質就是電商與實體的融合,叫做online merge offline,OMO,本質上就是電商和實體深入結合。電商有便捷的優勢,實體有體驗的優勢,兩個結合,才是能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體驗,所以就能有更好發展。
比如實體,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就做的很好,藉助app,可以擴大銷售半徑,半小時送貨,加入一些人臉識別、大資料,實體店也可以追蹤使用者,給使用者畫像,進行精準營銷。
我相信,中國經濟的主體還是實體,實體積極擁抱網際網路,將能帶來一個新的實體經濟的春天!
-
12 # 地獄小裁判
我感覺吧,不是電商擊垮了實體,可是實體自己作死把自己給搞垮了。
美國也是電商大國,亞馬遜,易趣,沃爾瑪,家樂寶等十大電商,其中做的最大的是亞馬遜,以及易趣
亞馬遜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商,易趣是世界排名第二大的電商,
但美國實體業怎麼沒有受到電商衝擊?
國內早期電商還沒崛起的時候,實體店各種坑蒙拐騙,嚴重傷害到廣大老百姓,這是一個眼錚錚的事實,但那時沒辦法,沒地方買,只能去實體店買,後來淘寶,京東,等崛起了,讓廣大老百姓多了個選擇,實體店不是坑蒙拐騙嗎?我去網上買,總可以吧?的確初期的淘寶坑蒙拐騙事件也很多,後來管理規範化了,支援7天無條件退貨了,淘寶就迅速崛起了。
比如現在去淘寶買個東西,不滿意可以直接退貨,
實體店能做到嗎?現在實體店還在搞那種坑蒙拐騙的一套,你能怪淘寶衝擊你?就去年我一個朋友在電腦市場買電腦被坑了2000多,找誰說理去?
今年我一堂弟去實體店買個小米8手機,居然被導購忽悠買了個高價低配的VIVO去了,導致我堂弟發誓再也不去實體店購物了,這也怪電商?
反正我是不會再去實體店購物了,除了必須日用品,食品會在實體店購買,其他一率網購,
因為我被實體店坑怕了,最坑爹是我老婆去超市買幾個麵包,然後被樓下賣珠寶的狗東西忽悠說什麼中獎了,給300塊就可以拿一個24K真金項鍊走,結果給了300買回來發現是個鍍金的假貨(網上賣20幾塊錢的垃圾東西,找過去要求退款,就是不給退)
這要是在淘寶,京東購買,壓根就不存在的事情,直接申請退款,不給退申請小二接入,百分之白能退,這就是我想說的,實體店是被你們自己搞垮的,電商不背這個鍋。
-
13 # 在路上覓尋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先看看最先進的美國,最發達的日本的國家,為什麼電商的發展基本上沒有我們這麼的厲害呢?我的哥!
即使美國的亞馬遜也是九死一生,連續虧損十幾年,現在才開始盈利不久,而且,亞馬遜的經營模式和阿里巴巴完全不一樣,京東就是亞馬遜的模式!
電商的實質和最底層邏輯是什麼呢?那就是祭起了最古老商業武器 那就是“價格戰”!而這樣的武器只有在我們國家,或者是比較貧窮的國家效果才能最好,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和日本對於價格因素不是特別的敏感,或者是不是所有大眾都對於價格那麼敏感!
可在我們國家,就是億萬富翁,也擁有支付1塊錢想獲得10塊錢東西的獵奇心理。或者說是根子裡的貪婪,更不要說廣大普通的民眾。這也是貪圖佔小便宜的惡習!這種惡習踐踏了商業的基本價值規律,從而不顧及商品必須有利潤的基本屬性。
在品質,價格,服務,物流等要素裡面,我們的國民一定會把價格排在絕對的第一位,而把其他的排序往後放!
有了如此的大環境,電商在中國就如魚得水,有了廣闊無垠的發展土壤。而電商就是發現了人們的人性的弱點,發展起來了電商!
阿里巴巴的淘寶和天貓最為典型,京東次之。他們的最底層邏輯就是價格戰,把商品的價格放在即使沒有利潤的前提下,也要祭價格戰的大旗,一味地將價格戰進行到底!
典型的雙十一,京東618等都是典型的典型!
而這樣的惡性競爭必然傳到到商業的前端,那就是製造業,從而壓縮製造業的利潤。
因此,電商的危害不僅僅是在商業範疇,現在已經擴充套件到上游領域。大眾也不需要聽什麼忽悠,就是現在的什麼“新零售”也是一個最大的騙局!是電商大佬們被逼無奈的選擇!不是什麼流量紅利結束,即使在實體店也是需要流量紅利的,只是我們原來叫:“顧客盈門”,在現在的語境下,就被叫做“流量紅利”!
現在又提出什麼體驗,場景等,其實,我們的商業原來就是服務至上。只是我們原來叫做:“顧客是上帝”!
因此,電商真的沒有什麼先進性,先進僅僅是在某些方面而已!
實體商業難過,困境等不是已經結束,而是剛剛開始,因為電商現在提出了什麼線上線下!這才是實體店的噩夢開始!
-
14 # 大力牛魔王
說一說最近流行的主打零售模式,即廠家在線上設立企業店,即自產自銷模式。。。這種零售模式出臺,意謂著什麼?中國99,99%的中小商家全體進入破產倒計時,無論線上線下。。。什麼線上線下相結合,都沒有用。。。那麼,實體店如何存活呢?商家只能進入網商影響相對較小的行業,如飲食等行業。。。那麼,實體店是不是就沒救了,也不是,除非廠家全部線上線下售賣一個統一價。。。但是,估計馬雲等線上房東又不同意。因為全國一個價,雙11就沒存在必要了,誰還來網上買東西?收益要降低。並且淘寶天貓沒賣點了。。。
-
15 # 實體店老王
你說的有道理,但並不是那麼回事,但電商的確是摧毀了實體經濟的主要原因,但並不是全部原因。
實體經濟不好做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電商的衝擊,畢竟省去中間環節,讓廠家直面消費者,價格肯定會降低很多;另一方面,土地貨幣化,導致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佔收入的比例不成正比;最後的原因是,因為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訊傳遞較快,曝光了商品的價格、成本、利潤,實體經濟很難透過之前的套路賺到錢,既然不賺錢那也就到了一個行業衰退的時候了。
雖說發展電商促進了實體經濟,但促進的其實是終端廠商,因為基於大資料,消費的行為其實算是參與了生產,廠商生產的產品越來月符合顧客的需要。而摧毀的卻是中端銷售端、基層消費視窗與渠道的同樣是電商,網際網路、網購雖然減少了門店運維的成本,也打破了實體店過去的行業枷鎖,比如價格虛高、利潤不透明、地域限制、季節限制等。
但網購看似東西相較於過去便宜,但成本並沒有縮減,就拿包郵來講,如果不是為了刷銷量,這個郵費的成本其實已經包含在商品的價格裡了,電商雖然看似省去了中間環節,實則是破壞了之前的生態。
我們舉個例子:A是裁縫,B是布商,C是養蠶人,D是導遊,E是遊客,假設養蠶人欠導遊120元錢。接下來我們模擬下消費生態,當E想委託D做一件當地服裝時,他支付給E200元,E拿著180找A定做衣服,A拿著160元,找B購買布料,B拿著140元去找C購買蠶絲,最後C又拿著120元去還了D的錢,D又拿到了衣服交給了E。最後我們發現,這200元讓大家都獲得了利潤,同時這錢週轉了一圈,雖然有所減少,但最終回到E的手裡,但在這一大圈的資金週轉過程中卻養活了好多人。假設E直接找C去購買蠶絲,再找B生產布匹,再去找A加工成衣服,那麼D很可能就失業了,而且養蠶人會因為還不上D的錢而養不了蠶,布商、裁縫因為沒有生意很可能因為沒有生意或生意少而關門。
不知道各位從上面的例子能領悟到什麼,當E能直接面對各大店鋪老闆時,即是好事也是壞事,雖然它的成本減少了,但利潤卻增多了,但衣服本身的價值其實沒有變。按照現在的電商模式來講,就是消費者雖然花少量的錢購買到了產品,但實際上利潤並沒有減少多少,減少的只是那些中間商的利潤,所以最終才會導致實體經濟的崩潰。
雖然說中間商的確會分潤一些利潤,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是好事,但同樣也是壞事,雖然省去了中間環節,但也同樣失去了銷售渠道,要知道無論是電商行業,還是實體經濟都是無利不起早的,當之前賺錢的商品沒有利潤時,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都會失去銷售它的慾望,雖然電商打通了廠商與消費者的VIP通道,但同樣也減少了產品銷售的渠道,從而導致某些平臺一家獨大,當年的平臺一切還沒有利益最大化,而如今的平臺卻形成了壟斷,很難再有人能與其大體量抗衡,甚至有電商行業的老牌賣家抱怨,現在開一家網店投入的費用甚至比開實體店還要大,既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那麼錢去哪了?
而且所謂的中間商其實並不僅僅是分潤利潤那麼簡單,這就好比一個品牌先不要推廣,我們把它比作強龍,強大的企業背書,非常厲害的產品宣傳,以及高質量的產品,但當我們需要落地普及時,就需要地頭蛇來幫忙,即所謂的供銷商、代理商。雖然他們分潤了產品的利潤,但同時也在維護產品的形象,所謂的中間商其實是與廠商合作共贏的,但電商的出現直接將這部分嫁接給了平臺,且是單方面約定的平臺,至於我為什麼這麼說,也只有行內人有體會。
-
16 # 二五八Group
電商和實體店一直都是現如今大部分企業考慮的問題,首先這本身就是線上與線下的關係,不存在於摧毀,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使用者來說也是可供選擇的豐富。
同一個企業有電商專案那肯定會有實體店,不同的專案延伸出來的實體店會有更多的區塊鏈。
就比如淘寶
購買-運送-到達,其中購買包括實體店與無實體店,但是即使是無實體店那肯定也有一個批發廠。
然後就是運送,快遞公司不用多少,順豐、申通等都是實體的。
電商不過是促進了經濟行業和一些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方便了年輕人的創業,並不能說是摧毀了實體店。
個人認為卻是發展電商促進實體經濟,電商只是省略了中間環節,對實體我不懂為何成了負擔。如果說是增加了企業負擔那估計是增加了經銷商的負擔,也就是俗話說的二道販子的負擔。個人認為電商促進了消費,省略了販賣環節,很多東西便宜了,老百姓消費得起了,促進了實體企業的發展。而二道販子制約了實體的發展,增加了實體的成本。發展電商的好處在於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原來的二道販子可以去工廠工作,而不是靠著嘴皮子賺差價。就像一件衣服在網上買會便宜很多,而在店裡買要貴許多。而對做衣服的廠家來說出廠價都一樣。消費的多了,自然提高了需求,廠家就獲得了更高的利潤。而那些二道販子賺的就少了,就要考慮其他的途徑去賺錢,也許去工廠工作就是一個選擇。這就提供了勞動力資源。這樣老百姓也消費得起得到了實惠,工廠也能多賺錢也得到了實惠,促進了實體的發展,只是原來的店裡的銷售上不去了,這些人賺不到錢了。僅是個人見解,不喜勿噴,歡迎交流看法!
回覆列表
2015年,百勝、瑪莎等百貨大規模閉店;麥當勞表示今年將在中國關80家門店,沃爾瑪表示將關閉30%中國門店……以下表格盤點了2015實體店陣亡全名單。透過這些資料,你感受到了什麼?
其實在我看來,實體店是被自己打敗的
實體店其實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被自己打敗的。只是他們不知道,或者不願知道而已。
舉個例子,一個女裝品牌,線下款加價率在5倍左右,網路款加價率在4倍左右。但是線上競爭激烈,網路款要走量,所以實際上網路的零售價最後加價只在3倍左右,活動款在2.5倍左右。哪怕做了產品區隔,大部分消費者的感性認知,還是會認為網購更便宜,因為是真的便宜啊。於是,網購流量越來越多,實體店流量越來越少,關店潮開始流行起來。同比整體銷量增加並不多,利潤還下降了一點。
然而,實體店的衰落真的是因為電商的衝擊嗎?有沒有應對之策?
答案是,實體店被電商打敗是表面現象,其實是被自己打敗的。何出此言?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優衣庫(專題閱讀),2009年進入天貓,現在已經發展6年了,一直堅持線上與線下同款同價。2015年雙11優衣庫在線上做特別促銷,拿了幾個子類目的第一,全品類排名第四,當日銷售額達到6億。目前實體店有200多家,網上渠道以官網和天貓為核心渠道。總體來看,其實體店發展穩步上升,網上渠道的發展也穩步上升。
優衣庫的例子,可以引發這樣的思考:
網路購物,解決的到底是什麼問題?
消費者自然是希望越便宜越好,可是不賺錢的買賣真的可以持久嗎?
電商倒逼銷售渠道改革是必要,但是實體店真的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
可否在降低銷售成本和銷售價格的同時,做到線上線下同款同價?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樣的購物場景:實體店可以買,網店也可以買,而且同款同價,消費者自由選擇購買渠道。實體店既是購物場所,也是體驗場所。
2016年實體店趨勢
以下是對2016年實體店趨勢的幾個預測:
① 開始重視"同款同價".這意味著"大變革"的開始,也是實體店崛起的起點。
② "類直營"加盟方式開始流行。其基本加盟策略是——加盟方負責出錢,品牌商負責經營,雙方分利。
④ 社群店鋪搶手。除了餐飲、美容美髮、娛樂等生活服務類的店鋪之外,超市小型化、果蔬食品店、品類專業店都是增量市場,社群店鋪會越來越搶手。
⑤ 超市小型化。社群會有越來越多的知名小型連鎖超市,比如沃爾瑪、步步高。
在現今的網際網路時代,零售業一直在發展改革,儘管電商大熱,但依然在一個非常關鍵領域上有所缺失,那就是購物體驗。這將非常有可能導致未來幾年,零售商將減少對電商的過度關注,轉而重新投入到實體店銷售。
如今網上購物一二線城市大多市場飽和,競爭慘烈,而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天長路遠,物流難以有效抵達。實體店的機會就在此。一二線城市需要良好的購物體驗並且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為線上引流,三四線城市和農村需要倉儲和物流,實體店都可以為它們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