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心的路上
-
2 # 老馬識途47112543
以下是百度出來的,整個日本軍隊大約用過60個不同的軍序號,而每個時期從屬的師團是不一樣的。
侵華日軍序列一、“中國派遣軍”序列(1945年8月)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參謀長:高橋坦中將第一軍:司令官 澄田賚四郎中將;轄第一一四師團、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第十四旅團第十二軍:司令官 鷹森孝中將;轄第一一0師團、第一一五師團、騎兵第四旅團等第四十三軍:司令官 細川忠康中將;轄第四十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一旅團等方面軍直轄坦克第三師團,獨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團,獨立步兵第二旅團等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參謀長:中山貞武少將第十一軍: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將;轄第五十八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團第二十軍: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將;轄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師團,獨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團方面軍直轄第一三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團第六軍: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將;轄第七十、一三三師團、獨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團第十三軍: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將;轄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師團,獨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第二十三軍兼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將;轄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團、獨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團“中國派遣軍”直轄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師團,第十三飛行師團以上“中國派遣軍”共105萬人。二、第十方面軍(1944年9月,“臺灣軍”改稱第十方面軍)序列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第三十二軍:司令官 牛島滿中將;轄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團方面軍直轄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師團,獨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團,第八飛行師團以上第十方面軍共約12.8萬人。三、“中國方面艦隊”序列(1945年8月)長官:福天良三中將參謀長:左近充尚正少將第二遣華艦隊:長官 藤田類太郎中將香港、廈門、上海、青島、長江等特別根據地隊以上“中國方面艦隊”共約6.3萬人。四、“關東軍”序列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總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第一方面軍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參謀長:櫻井鐐三中將第三軍:司令官 村上啟作中將;轄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師團,機動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團第五軍:司令官 清水規部中將;轄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師團等方面軍直轄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師團第三方面軍司令官:後宮諄大將參謀長:大坪一馬少將第三十軍:司令官 飯田祥二郎中將;轄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師團第四十四軍:司令官 本鄉義夫中將;轄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師團,獨立坦克第九旅團方面軍直轄一0八、一三六師團。獨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團,獨立坦克地一旅團第四軍:司令官 上村幹男中將;轄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師團,獨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團第三十四軍:司令官 櫛淵鍹一中將;轄第五十九、一三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團等
-
3 # 手機使用者54676289865
進關前日軍是以一個師團對我們一個軍團(6個師)準備的。沒考慮紅軍。實際作戰一個大隊就能突破國軍一個師的防禦,一個師團能把一個兵團打的望風而逃。淞滬會戰兵力是1一8。國軍精銳盡出,8倍於敵的兵力仍敗於小鬼子。多數師被打殘,導致南京失陷。
-
4 # 摩天輪的祝福
日軍一個軍大約有四個陸軍作戰師團,大約有七八萬人左右,不包含航空部隊,航空部隊事另外配屬給師團的,不受師團直接指揮,美國是可以直接指揮的,雖然可以呼叫空中支援,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的第十一軍,出動兩個半師團,外加一個獨立混成旅團,共五萬日軍,國名黨以一個整編第十軍抵抗五萬日軍的瘋狂進攻,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
5 # 獨孤梵宇
這個看情況的
比如寺內壽一大將為華北方面軍司令官,轄第1軍和第2軍,直轄第5師團(坂垣徵四郎)、第109師團、中國駐屯混成第11旅團(鈴木重康)、臨時航空兵團。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下轄第6、第14、第20師團;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中將,下轄第4、第16、第108師團。這就管轄了8個師團,松井石根大將擔任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日方稱:中支那方面軍),將上海派遣軍(第3師團、第9師團、第11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第16師團)和新從華中方面軍日本本土調來的10月20日剛剛編成的第10軍(第6師團、第18師團、第114師團)納入其戰鬥序列,共計9個師團。梅津美治郎大將擔任關東軍司令官時,1941年底,有13個師團,1942年10月,編成有14個師團。山田乙三大將擔任關東軍司令官的1945年5月,關東軍有24個師團1939年9月日本大本營組成“中國派遣軍”,以西尾壽造大將為總司令,下屬華北方面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一軍及第三飛行集團等,共有二十三個師團又十七個旅團,兵力八十五萬。
-
6 # II白日飛昇II
謝邀。日軍的軍級單位不是固定編制,師團及以下才是。軍是按照戰役需要臨時編組。首次出現在甲午戰爭中,1893年臨時編成山縣有朋指揮第1軍轄2個師團,大山岩指揮第2軍轄3個師團。1894年又有變動,第1軍擴至4個師團,第2軍達到5個師團之多。至抗戰時更是花樣繁多,前面已經有達人回答過了。日本國小力微,一貫奉行精兵政策,至二戰前未遇規模浩大之戰爭,所以一直沒有軍級固定編制。
-
7 # 魚仔153861101
日本一個甲種師團編制8000到12000,武器裝備精靈,兵種也比較全面,著名的如板垣師團,有宣傳報道抗日時這個師團逐一擊破國軍30多個軍(30萬人分批來阻擋進攻,擋不住一萬人),日軍一個軍編制大概三個師團,全面的兵種也包括特種旅團和聯隊,大概少的話,4,5萬人
-
8 # 第五玥璋
謝謝!日本軍隊一般由師團為基本單位,除非日軍發動大規模作戰才建立軍一級,而建立軍一級所轄的師團也是根據戰爭規模而定,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徐州會戰為例:日本是由兩個方面軍參戰(這裡與軍一級應該是兩個概念)。一是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為寺內壽一,下轄第二軍,司令官是東久邇稔彥王,所轄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末松茂治的第一一四師團、土肥原賢二的第十四師團、磯谷廉介的第十師團和中島今朝吾的第十六師團等五個師團,其中甲等師團四個,乙等師團一個。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沒有設軍一級,下轄稻葉四郎的第六師團、吉住良鋪的第九師團、荻洲立兵的第十三師團、伊東政喜的第一零一師團,是三個甲等師團和一個乙等師團。如果按照華中派遣軍算軍制,那麼日本一個軍應該是三個甲等師團和一個乙等師團。但隨著戰爭的延續,日本軍一級的師團雖然多,可編制不滿,幾乎是雜牌的乙、丙級師團。各師團還互不協調,造成日軍在戰爭後期戰鬥力急劇下降。湘桂會戰就特別能反映當時的日軍混亂狀況。
-
9 # 冰糖心180985046
上面的回答廢話太多了,簡潔地說,日本軍隊的最大基本單位為師團,甲種師團有大約三萬人。
特殊情況下,日本會成立軍這個單位,如長沙會戰的第十一軍。一般軍由二到四個師團和一些獨立混成旅團組成。
至於關東軍,南方軍等,則是日本的總軍,相當於西方的軍團群,蘇聯的方面軍等,由大約十到二十個師團和若干旅團組成。
戰爭後期日軍的師團數更多,但是人數更少
-
10 # 蕭十一瀾
二戰日軍的軍是臨時編制,為達戰役目的臨時編成,一般下轄三到五個師團,若干獨立旅團或混成旅團或戰車旅團,若干炮兵聯隊騎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以及陸軍航空兵等等。戰役結束,一般軍的番號就撤銷了。
-
11 # emwm2009
舊日本陸軍的建制一般由旅團,獨立混成旅團 ,甲種師團,乙種師團,丙種師團,軍,方面軍,派遣軍這麼幾種編制。日軍中軍一級作戰部隊就是集團軍一級的編制,少到2個師團,多可以到10個左右師團,沒有完全定兵員數量的軍的編制。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為軍司令部,司令官稱作軍司令官,不叫軍長。例如,日軍攻佔武漢以後,保留在中國大陸的唯一機動作戰力量就是第11軍。沒有阿拉伯數字的軍就是方面軍,例如日本為發動太平洋戰爭而組建的南方軍全稱就是南方方面軍,本身就是方面軍的規模,下轄若干個軍,軍以下為師團。
-
12 # 我家的貓叫皮蛋
二戰中日軍的軍並非常設單位,一般是為了應對特定的戰局而臨時成立的作戰單位,日本陸軍的作戰核心單位是師團,一個軍往往由幾個師團組成,但是由於沒有固定的編制數,所以各軍的兵力差距很大。
以侵華日軍第十一軍為例
在二戰中的中國戰場上,日軍最著名的恐怕就是第十一軍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兵力捉襟見肘,第十一軍一度成為日軍在關內戰場最大的機動兵團。
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剛剛組建的第11軍則成為日軍進攻武漢的急先鋒,組建之初的第十一軍下轄三個師團,即第6師團、第101師團、第106師團及波田支隊,此外還配備有舟橋、高炮等附屬隊。
日軍攻佔武漢後,也無力持續作戰,加上後來南進計劃的實施,第十一軍成為日軍主要擔負主動進攻的兵團。
第十一軍的兵力一直是變動的,全盛時期轄7個師團,即第3、第6、第9、第13、第16、第101、第106師團,接近20萬兵力。
抗戰期間日軍一個師團往往都對正面戰場的國軍造成極大的壓力,擁有7個師團的第十一軍是當時關內日軍最大的作戰集團。
由於日軍師團兵力也不一,尤其是中後期師團兵力銳減,所以第十一軍雖然在後來一度號稱有12個師團,但實際上兵力還沒有武漢會戰後擁有7個師團時的兵力多。
第十一軍首任司令是岡村寧次(當時是中將),接任者比較著名的有阿南惟幾、冢田攻、橫山勇等。像岡村寧次和阿南惟幾後來都成了日本陸軍的重量級人物。
第十一軍是二戰日軍軍級機構的一個縮影,抗戰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戰場組建有十幾個個軍級戰鬥單位,軍是日軍的臨時作戰機構,大部分的軍無論是兵力還是存在時間都不如第11軍。
-
13 # qzuser
軍隊的編制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戰略需要來決定的,舊日本陸軍在二戰前確切的說是盧溝橋事變前在陸軍編制中是沒有軍級編制存在的.換句話說在和平時期日本陸軍的最大作戰單位就是師團,盧溝橋事變之前日本陸軍共有17個常設甲種師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挽馬師團,每個師團人數可達2.8萬人左右相當於中國軍隊一個軍的編制.戰鬥力非常強悍!但是由於中國國土面積巨大,日軍在作戰過程中師團編制已經不適合中國戰場的需要,日本陸軍就組建了乙.丙.丁等幾種不同型別的師團,在1939年萬家嶺大捷中差點被中國軍隊全殲的106師團就是乙種師團編制!像在南京屠殺我30萬同胞得第六.第十六師團就是甲種師團,編制的增多會造成指揮的混亂和不便,為了更好的協調作戰日軍就設定了軍級編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國戰場的第11軍.該軍最多的時候轄10餘個師團.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時,在緬甸的日軍33軍就只轄3個師團.可見在日軍中軍這個編制是作為戰略單位存在的.根據作戰地域和擔負的任務不同,所轄的師團數量也不同!要看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戰爭結束軍級編制就會撤銷.二戰中和日本相同情況的還有就是美軍了。二戰結束後美國大裁軍,軍的編制就撤銷了,這也是為何我們今天聽到美軍比較有名的都是某某師而不是某某軍的原因.如我們比較熟悉的82空降師.第一騎兵師等.
-
14 # 德魯伊不變熊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編制是以師團為主,太平洋戰爆發之前日本一共有17常設師團,就是甲種師團,但是這個師團編制不能單純的看我們常說的師一級的編制,從字面師團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團的師,一堆的師,實際上就是軍一級的編制了!通俗點師團就是軍,而它們的軍實際上就相當我們所說的集團軍了。
說到它們的軍,一般下轄三到四個師團,比如說緬甸戰場第一次戰役時的第十八軍,它就由十八,三十三,五十五,五十六四個師團組成。第二次戰役時又加入好幾個其他的師團組成緬甸方面軍。
-
15 # 聯合防務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編制是和其他國家都不太一樣的。日本陸軍中,師團是最大的固定戰役編制,而師團以上的編制則基本都是臨時編組,而很少固定存在。
日本陸軍的編制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更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之前的歐洲陸軍,其特點就是師的編制很大。二戰中,其他各主要國家的師下大都轄若干個團,其編制人數多的也不過1.8萬,大多數只有1.5萬左右甚至更少。而日本的師團在戰爭初期下轄旅團,旅團下面再轄若干個聯隊(團),這種編制就是典型的一戰及之前的歐洲陸軍編制。戰爭初期的日本師團編制人數普遍超過2萬,多的甚至達到2.3萬人以上,這在二戰中是最多的。
正因為師團的編制太大,而無論在中國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都不太用得上比師團更大的單位來整體作戰。在中國戰場是因為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基本上不足以對日本的師團構成威脅,在太平洋戰場則是因為島嶼作戰壓根用不上比師團更大的單位。
另外,日本的軍銜和職務制度也有一點小小的影響。日軍中的最高軍銜是大將(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上將),但師團長的軍銜就已經是中將了。再往上設定更高的單位,會造成軍銜職務體系很尷尬,多少會有一點小小的影響。
所以,無論從實戰的角度還是編制的角度,日軍都沒有太大的必要設定固定的軍級戰役作戰單位。
抗戰中,日本編成的第一個軍級單位是淞滬會戰期間的上海派遣軍,該軍最初轄第3、第11師團,後來又增加了第9、第13、第16、第101師團。但派遣軍本身是日軍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級別,事實上是要高於軍的。戰爭末期的中國派遣軍下轄若干個方面軍和軍,實際上相當於西方的集團軍群這個級別。
真正的第一個軍還是1937年10月編成,用來在杭州灣登陸的第10軍,該軍下轄第6、第18、第114師團。但正如前面所說,日軍的軍本來就不是固定戰役單位,所以下轄的師團數量也不固定,負責華中地區作戰的第11軍最多的時候曾經有7個師團外加3個旅團;而沖繩戰役中的第32軍下屬就只有2個師團加1個旅團;1945年駐紮在內蒙古的駐蒙軍更是隻有1個師團加1個旅團。T
-
16 # FriedrichWang
方面軍---集團軍 師團---軍 旅團---師 聯隊---團 大隊---營 中隊---連 小隊---排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制。
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製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製為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總編製為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從以上日軍的編制看來.可以發現其實日軍雖然並不是以機械化為主要作戰部隊.但是其武器編裝基本上是以支援步兵為主.這是國軍除了少數部隊擁有類似如此的兵力結構所想像不到的.其次國軍的編制採三三制.在兵力編制上與日軍就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國軍一個步兵營有三個連.假設每連的足額編制為150人.那一營加上營部了不起就是500人.但是換成日軍的話以國軍的編制為例就是有四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另外還有一個砲兵排.750人加上一個砲兵排及營部.一個大隊(營)少說也有800人以上
-
17 # 天空之城150241340
二戰中日本人的軍隊編制和其他國家的基本不一樣,由於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受德國影響極大,所以軍隊編制方面也是深受第二帝國影響,可以說日本陸軍最初編制師承自第二帝國甚至於完全仿製。這一點和中國的北洋陸軍編制相似。二戰中日軍在七七事變後陸軍組建了總軍,方面軍,軍司令部擔任合成部隊指揮侵略戰爭。但是日軍的作戰單位還是師團,一個師團相當於一個軍,旅團相當於一個師,聯隊相當於團。
抗戰初期的時候日軍設十七個常設師團,並且每個師團還有自己的代號比如第一師團是玉,第三師團是幸,更譬如“大名鼎鼎”的大阪師團第四師團代號是澱,抗戰中期以後隨著戰事變化,日軍為了更好的發揮軍隊戰鬥力,又在原來編制基礎上將師團細分為甲乙丙丁四種,但這和上世界八十年代中國的甲乙師編制還是不一樣的。隨著戰爭消耗越來越大,日軍將原來的一部分編制改為三單位制師團,到了一九四四年,此時的日軍由於兵源上的匱乏,戰爭資源的日益短缺,已經無力再維持四單位制師團,遂將師團重新分為甲乙丙三種。日軍二戰中除了步兵師團還設定了戰車師團譬如諾門坎戰爭中的國寶第一坦克師團就是當時日本僅有的一個坦克師團,還有高射師團和航空師團。
-
18 # 繁華萬里
對於經常看戰爭劇的朋友,對日本軍隊的編制肯定不陌生,例如聯隊和大隊等等。但是現在的很多影視劇都不怎麼負責任,經常出現錯誤的編制,或者等級很多的編制。其實,日本軍隊中級別最高的軍事單位是軍,比如最為強悍的11軍。那麼,日本軍隊的一個軍有多少兵力,當時面對一個軍,為何會那麼難對付。其實,日本軍隊的一個軍堪稱巨無霸。
日本在19世紀後期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開始在各方面學習西方國家。作為國家的實力後盾,日本在軍事方面也是積極學習西方。當時,日本軍隊以法國為學習目標。不過日本軍隊也沒有完全照搬西方的軍事編制,日本的軍事編制就很有特點。日本軍隊的編制從上到下分為: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其實,師團是日本最高的常用編制。按照日本軍隊的標準,日本軍隊的一個甲級師團由2萬多兵力。
日本軍隊起初只擁有17個常備師團,這些部隊都經過嚴格的訓練,而是裝備比較精良。這些師團在此之後,也都成為了甲級師團。但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再強,也只有2萬多人,那種大規模的戰役根本不夠。如果調動幾個師團參戰,那好幾個師團長究竟誰聽誰的,這也是一個問題。為了解決統一指揮的問題,同時統籌各路的部隊。在1938年,日本高層將各個師團劃入了軍。軍是新組建的軍事單位,每個軍的總體兵力也不一樣。
師團是常用軍事單位,因為每個等級的師團人數都有標準。但軍就不一樣了,作為臨時性的軍事單位,每個家擁有多少兵力都是不一定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同樣一個軍,有的軍只下轄4個師團,但有的軍甚至下轄7、8個師團。一個軍每個時期的兵力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最為強悍的第11軍。在1938年,11軍只下轄了3個師團。但是到了1941年,11軍已經下轄7個師團,外加一個獨立旅團。所以說,軍的兵力並不固定。
一般來說,日本軍隊一個軍的兵力在10到20萬之間。有的軍只有10萬餘人,也有的軍甚至接近20萬。比如第11軍,在鼎盛時期,擁有接近20萬的兵力。這是日本陸軍中最能打的野戰機動力量,統帥第11軍的日本將領後來都赫赫有名。對於這點歷史,相信各位並不陌生。但在強悍的11軍,在長沙也栽了大跟頭。由此可見,日本軍隊也並沒有什麼可怕的。
總體來說,日本軍隊的一個軍,比當時其他國家的一個軍要大得多。有的類似於現在的集團軍,屬於各兵種合併組成的部隊。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沒有出現圍殲一個軍或者一個師團的戰績。在廣西地區,曾經圍殲了第5師團的第21旅團。在萬家嶺,曾經包圍了第106師團,可是最終106師團突圍而出。當然,對於美國和蘇聯來說,能夠做到這一點。1945年8月,150多萬蘇聯軍隊參戰,直接分割包圍了60多萬日本軍隊。
-
19 # 錢塘澎湃
舊日軍的“軍”最早出現於明治時代,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均有“軍”一級建制存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的最初一段時間,其海外部隊有四個軍級建制——北韓軍、關東軍、臺灣軍和中國駐屯軍。除北韓軍有常設師團以外,其餘軍的實際兵力均不超過一個師團。
關東軍在“9.18”事變後迅速膨脹,從1932年起,常年保持3——4個師團,2——3個混成旅團和2個騎兵旅團(總兵力約五萬人)的實力。此後,關東軍實際上為方面軍建制,1942年升級為總軍級別(總軍>方面軍>軍,三者均為非常備建制)。
日本在1937年7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中國駐屯軍改編為第一軍,與另建的第二軍一道歸於華北方面軍建制序列。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先後編成了60多個軍(含6個航空軍在內)。至1945年8月日軍戰敗時,陸軍總共有52個軍。
舊日軍陸軍最大的常備編制是師團,而“軍”不是常設建制而是戰時臨時編組。所以,各軍的狀況相差比較大。少則幾萬人,多則十餘萬人。編制規模較小的,如1941年的關東軍第二軍和第六軍,實際兵力都只有一個師團和一個邊境守備隊;而關東軍第三軍則有四個師團、四個相當於旅團建制的國境守備隊、一個獨立守備隊、一個坦克團(下轄三個坦克聯隊)、八個炮兵聯隊、五個重炮兵大隊、三個臼炮兵大隊、一個野戰防空司令部(下轄四個高射炮大隊)、兩個工兵聯隊。在關內作戰的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在其鼎盛時期下轄五個師團、兩個混成旅團和一個野戰重炮旅團。侵華日軍序列裡,實力最為強大的是在華中地區作戰的第十一軍,其鼎盛時期的兵力在20萬人以上(其高峰時期下轄九個師團、四個混成旅團,以及軍司令部直轄的戰車、機甲、炮兵、工兵、鐵道、通訊等技術兵種)。
侵華戰爭期間,日軍的“軍”就其兵力而言,相當於國民革命軍一個集團軍的規模,其實際兵力往往還多於國軍的集團軍。就其作戰使用上來看,國民革命軍的軍為常設的高階戰術兵團,師為常設的基本戰術兵團;而日軍的師團則是戰術兵團,軍為戰役軍團。而且,日軍沒有“集團軍”一級建制,“軍”以上建制為方面軍。因此,日軍的“軍”實際上相當於同時期中國軍隊和西方軍隊的集團軍。
-
20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這個問題如果按照現實說來,其實不好回答的。
如果按照一般情況來說,師團的上級是軍,軍可以指揮師團,所以日軍每個軍應該配屬一個師團。
理論上,確實應該如此。但事實上,日本在二戰中的情況不是如此的,甚至某些軍的兵力上還可能比一些師團還窘迫。比如日軍第37軍,在1942年4月成立的時候,僅僅只管轄兩個獨立守備隊,如果按照編制來說,獨立守備隊大概類似於獨立混成旅團。
不僅在擁有部隊的實力上會遠遜於一些日軍的師團。甚至在人事方面上,這些軍司令官也是底氣不足的。第37軍司令官前田利為是預備役中將。在日軍當中,預備役就算是少將或者中將,也不一定權力很大的。據當時在東北日軍機關供職的華人回憶,這些人可能還不如一個陸軍現役的中佐有權威。
如果說日軍的軍是固定單位,輕易不能撤銷的話,那師團就屬於臨時工了。而且師團的臨時調動之大,連日本人自己也想不到吧。
比如在華的第十一軍,在1941年年底,第十一軍有五個師團,分別是第三,弟六,第三十四,第三十九,第四十師團。可以說是中國派遣軍中使團數量最多的(如果不算方面軍直轄部隊的話)到了1945年年8月,第十一軍只剩下了一個第五十八師團。如果再多說一句的話,在45年的8月中旬以後,第十一軍其實不屬於中國派遣軍了,日本調第十一軍去東北作戰。
說到底,日軍的軍這一級單位在師團擁有數量上會隨著戰局的變化,而數量在逐漸減少的或者增加(起碼在中國派遣軍中就非常常見)。而且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一些軍可能在抗戰時候,麾下就沒有存在師團。即使這個軍的資歷很老。
比如日軍以地名為軍名字的臺灣軍。臺灣軍比侵華日軍37年後的任何一個軍的資歷都老。1919年8月,臺灣守備隊編組成臺灣軍。但是出於地理環境的關係,在1936年的臺灣軍的部隊序列中沒有一個師團存在,甚至連旅團都沒有。
而且根據前文的內容來說,日軍在二戰期間開始組建軍的時候,大概是出於一種“師團長不好管理地方,軍司令官可以管理地方事務”的心理,在1942年後,開始瘋狂的擴充“軍隊”,例如1944年1月到3月設立的3個軍,第27軍,第28軍,第29軍。如果看這三個軍的經歷,就會發現,這三個軍,還不如師團的“命”好一些,第27軍在1945年的2月就撤銷了,第28軍還有三個師團(第二,第五十四,第五十五)作戰,第29軍的任務主要是管理地方事務的。雖然在後來,第27軍曾經管理的地方是有師團駐紮的,但日本人把這個軍撤銷了,可見這個軍的作用之小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軍以外,日軍還有其他各種軍的單位,麾下的師團數量更是不一而同的。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不叫“軍”,它有多種編制,最初一個師團完全仿製德國一個師的編制,約1.8萬人。但是後來隨著戰事的變化,作了多次改動,有的擴大,有的縮小,分為很多等級。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1)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2)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3)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4)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於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5)獨立混成旅團:與師團一樣是獨立的戰略單位,一般有2-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的人數比丁種師團還少,大約有6000-8000人。承擔輔助的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