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經典致敬者
-
2 # 蒹葭堂主人
首先要祝賀您,您的感覺是對的。其實好多人都有類似的認識。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據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古人經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至於“年”的概念,最初大約是由於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說:“年,谷熟也。"如果說禾穀成熟的週期意味著寒來暑往的週期,那就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現代叫做太陽年。以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
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陽曆年比陰曆年一年多出約11天,積三年就是一個月,這就是閏月的來歷。
清明本是傳統農曆中的二十四個節氣之一,現在清明時節的活動內容,原先卻都屬於另一個傳統節令——寒食節。因為寒食的正日子是冬至後的第105天,恰巧趕上清明,於是它就逐漸和清明混為一體,而寒食節寒食、掃墓、踏青的內容就變成清明節的內容了。
至於寒食節的來歷相傳是春秋時代的晉文公“火燒綿山"逼恩臣介子推下綿山的事,說來話長,不再贅述。
-
3 # 水刃木聊文史
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即冬至日後的第104天。相傳始於周代,到唐代開始形成節日。清明節既不是按照陰曆算,也不是按照陽曆算,而是按照“農曆”,農曆按照標準又被稱為“夏曆”,也叫“漢歷”。是根據月相週期變化,結合地球繞太陽運動規律來制定的歷法,這是一種陰陽曆。
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被稱之為“迴歸年”,太陽在太空背景下的執行線路被稱之為“黃道”。我國從清朝開始,把“春分”定為零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稱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因此而來,我們用360除以15算一下。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執行一年中的位置定的,因此變化不大。
接著來科普一下我國的陰曆,陰曆又稱之為“太陰曆”。他是以月亮的圓缺絕對一個月時間的長度,和農曆演算法不同。農曆既重視月亮的圓缺變化,又要照顧一年中的四季寒暑。而陰曆只關注一個月的變化。農曆要把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協調起來一起算,陰曆只算一個自轉週期就可以了。
由於受西方公曆(即陽曆)的影響,由於我國公民對農曆陰曆演算法的區別有誤解,搞不清楚陰曆農曆也是情有可原的。
-
4 # 曉閒讀書
“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按陽曆設定的“節日”。
接下來,小閒將從24節氣的來歷、陰曆陽曆農曆的關係、清明節的發展變化3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01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回事?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為了方便農耕而設定的標誌性日期,是嚴格按太陽運轉來制定的,能夠準確反映氣候變化和農耕生產規律。
中國古人發現,以地球為中心,太陽每年繞地球一圈,給這個圈起個名字,叫做“黃道”。一年分為四季——春夏秋冬,這個圈也就被分割成4塊,黃道0度、90度、180度、270度分別叫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60度均分24等分,就有了二十四節氣。
“清明節”,就是二十四節氣中,屬於“春季”的第5個節氣。
02 “農曆”:“陰曆”還是“陽曆”?中國的農曆,綜合考慮了太陽和月亮的執行週期,是“陰陽合曆”。
年:按“陽曆”,以太陽的運轉計算。
月:按“陰曆”,以月亮的圓缺計算。
但是,問題來了!
按陰曆的月,每個月29天或者30天,12個月下來一共354天。
按陽曆的年,一年365天。
中間差了的11天怎麼辦?
於是,古人想出了“閏月”的概念,每19年額外增加7個月。
03 為什麼其他的節日是陰曆,而清明節卻是陽曆呢?這要從清明節的發展說起。
清明節原本是24節氣中很普通的一個,只和農耕有關。後來融合了許多其他的節日,增加了文化功能。
1. 融合寒食節。寒食節原本是春秋時代紀念介子推的節日,有禁火、冷食的習俗。清明節和寒食節很近,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
2. 融合上巳節。上巳節是陰曆三月三,也是傳統節日,最早文獻記載在漢代,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宴飲、郊外遊春。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說明當時清明和上巳節已經融合,到了宋代,基本上已經不見上巳節的記載了。
-
5 # 小汪影視文化
首先問題是:自古就有清明節,那是按陽曆還是按陰曆來算?
關於今天這個話題——“清明節”相信各位有很多疑問,那清明節到底是按農曆來算還是按陰曆來算呢?希望我今天的解釋能給大家帶來幫助!眾所周知,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清明節)還有另外一個名稱,那就是寒食節,這與我們今天聊的話題相關。第一:與太陽的公轉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在農業這方面是比較發達的,聰明的古人制造出了“二十四節氣”
由於太陽公轉是365天,古人把它按天數大致歸為二十四節氣,對於現在而言還是沿用的,其中二十四節就含有清明,久而久之就有了這掃墓的習俗,同時與清明節有一首相關的詩——《清明》,其中有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形象的特別準確。
第二:一般而言,清明節在4月5號左右。透過今年的日曆,我們發現今年清明節是在4月4日
然而去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5日。
透過2020年與2019年對比,我們發現今年清明節與去年相比,遲了一天,從而可以斷定,清明節這一天不是固定的,但是一般而言都是在4月5號前後,其實說農曆也對,說陰曆也對。
綜上所述:清明節跟太陽公轉有很大的關係,同時後來產生的二十四節氣相關,一般而言都是在4月5號前後。
-
6 # 樹德漢碩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以節氣為節日的節日。從陰曆看節氣,節氣都不固定在某一日,變化都大,清明節也如此,有時在陰曆二月下旬,有時在三月上旬,今年則在三月中旬。以陰曆看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固定在某一天的,如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天,春節是一年開始的一天一一正月初一。更喜用重月重日,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易記不易忘,好處多多。除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外,還有冬至也是節氣作為節日的。
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執行規律特點而創制的,並不是依陰曆月亮的執行特點而定。所以節氣歷其實就是陽曆,節氣反映了太陽行度的特點,氣溫物候變化,對指導農耕與日常生活有幫助。清明是二十四氣中的第五個,代表歷月辰的到來與開始,也即季春的開始。清明的意思清淡明智,氣清景明,清潔明淨。清明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上,公曆一般固定在4月5號前後,今年的清明是4月4號陰曆十二日申時15點38分。
清明又作為傳統的一個祭祖掃墓節日,那是有歷史淵源有典故的,一與大禹治水有關,一與晉文公紀念介子推有關。清明祭祖,緬懷先人,祝願美好未來,反映了人的心志與期盼。清明盼天明景清,天氣晴朗,但天公常常不美,總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明天就清明瞭,我這裡正在下“清明雨”,因為疫情關係,今年的清明祭祖只好推遲了。但清明養生保健不可放鬆,特別對防疫抗疫不可大意,要做了細。
-
7 # 蓋平3
,,,,,,臨江仙
清月殘,路邊火,借塵土,牧青牛
明乾坤,上紙錢,問蒼穹,童子游
時相同,行相近,酒入腹,遙籃夢
節儉安,人無掛,家合興,指微掐
雨無度,欲悲喜,何可依,杏林旺
紛飛羽,斷滅盡,處景生,花色無
紛飛羽,魂魄離,有情別,村喜靜
-
8 # 鄧工280
自古就有清明節,為何我感覺清明節是按照陽曆算的而非陰曆?
✍
如果要正確回答題主的命題,本人認為應該弄明白什麼是陰曆和陽曆的含義。
在很久的我國古代(也許可以說是兩千年左右的歷史),就有很清楚的記載及解釋。
陰曆——在漢武帝太初年間,鄧平等人創制的《太初曆》,又稱為《八十一分律歷》,他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為便於從《四分曆》過渡到《太初曆》,又使之更接近於實際天象,他們在推算的過程時,採用‘’先借半日‘’的辦法,先借者謂之‘’陽曆‘’,不借者謂之‘’陰曆‘’,形成大小月相間的格局。
《漢書•律曆志上》:‘’法,一月之日廿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藉半日;名曰陽曆,不藉,名曰陰曆。
從上面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國古代所使用的歷法(農曆),實際就是陰、陽合用的歷法。他們為了方便平均分配地球環繞太陽一周天(一圈)的時間,而分配成二十四段,並結合我國農事的規律,定製了廿四的季節,清明便是其中之一的季節。而我國的歷史是部文明史,我國的民族是個文明的民族。他們知恩圖報,飲水思源,便用這一天舉行祭祖掃墓的活動來紀念祖先。
清明,不但是廿四季節中的一個季節,而且也是我國四個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中,唯一一個用季節來當節日的季節。
因此我們可以說,清明節的計算方法,並不存在分別用陰曆或陽曆的計算方法。
-
9 # 辛福先
中國的歷法是農曆,由陰曆(月亮歷)和陽曆(太陽曆)合併而成。
陰曆一年355天,陽曆一年365天。每隔三年,陰曆多一個閏月,就是與陽曆同步。
古代的農曆只有陰曆計月份,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登高節、臘八節、灶王爺昇天、元霄節,都是按陰曆月份安排的。
陽曆365天,分成24份,每一份稱為節氣,節氣是與陽曆掛鉤的,所以清明都在陽曆4月4日或4月5日。
回覆列表
你好,清明節來自陰曆。主要與我們國家的的傳統二十四節氣相關,線面說說它的來歷與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據史籍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當年避難逃亡在外地,隨行的侍從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曾經在晉文公斷糧時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動不已。後來晉文公回國繼位後,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當時有人為其鳴不平,寫詩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晉文公耳中。
晉文公羞愧不已,親自帶眾大臣前往綿山請介子推回朝廷做官。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來。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插柳、盪鞦韆、放風箏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