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極
-
2 # 建寧之聲
曾國藩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有升有降。低谷過,繁華過。有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之功,也曾有放縱屠城之過。為什麼有人推崇曾國藩,我感覺是因為他這個人太像我們普通人了,沒有什麼過人的才敏,一步一步讀書,做官升遷。低潮時想過自殺,也有迷茫時不知所措。
但曾國藩的有的優點也是我們能夠學習堅持達到的。識人,知人善用;眼光,遠見非凡;自律,堅守本心。
最大的汙點是天津教案事件,終是喪權辱國。
時也命也,那個時代還是應慶幸有曾國藩這一號人物,雖學儒家,卻不算迂腐!
-
3 # 筱筱馬鴿
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全面的介紹了曾國藩的一生!寫的簡略得當,文筆很好!是我看到的幾個寫曾國藩傳記的不錯的一個!方方面面都恰到好處!沒有明顯的遺漏和敗筆。
關於人物傳記,近幾年也看了些,是所有介紹藩傳中寫的較好的一部。
筆端記錄的詳實客觀,較中肯的評述了曾國藩的一生。從青年時代到晚年垂暮,風起雲湧間指點江山,奮發圖強時心繫中興,有功有過,有得有失。曾幾何時,眾多國內外名家熱衷於評點曾國藩,
究其原因,確是被曾公無與倫比的人格品質與諄諄教誨的家風家訓所傾倒。
作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與留洋運動的早期創始人,曾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義舉當做吾輩之楷模。歷史的沉淪搖擺,進步遷徙,
雖不以個人情勢為轉移,但縱觀華夏五千年,不得不說,曾國藩實乃古往今來不可多得的奇才志士。
-
4 # 霸氣小綿羊吖
大家好我是影視領域的霸氣小綿羊,我來答
曾國藩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有升有降。低谷過,繁華過。有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之功,也曾有放縱屠城之過。為什麼有人推崇曾國藩,我感覺是因為他這個人太像我們普通人了,沒有什麼過人的才敏,一步一步讀書,做官升遷。低潮時想過自殺,也有迷茫時不知所措。
但曾國藩的有的優點也是我們能夠學習堅持達到的。識人,知人善用;眼光,遠見非凡;自律,堅守本心。
最大的汙點是天津教案事件,終是喪權辱國。
時也命也,那個時代還是應慶幸有曾國藩這一號人物,雖學儒家,卻不算迂腐
-
5 # 三羽鳥
♢曾國藩影象
大凡讀過史書傳記,對曾國藩其人略知一二,其評說也是褒貶不一、譭譽參半。在史學界,曾國藩一度成為了史上名人傳記研究的文化符號。
在情防控期期間,蝸居“宅”家拜讀梅寒著的《曾國藩傳》,別有一番滋味。掩卷之時,感觸良深。
據我所知,曾有唐浩明、張宏傑、蕭一山、朱東安等諸多文學大咖,都寫過《曾國藩傳》,並獲得不少“粉絲”。梅寒作為青年女作家,近年來著述宏富、絃歌不斷,但要寫好一部別出心裁的《曾國藩傳》,的確富有極強挑戰性。
就像作家梅寒自己所言:“因為寫《曾國落傳》,差不多把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歷史翻了個遍”,而且研讀了大量曾氏史料,進行整理、甄別、篩選之後,才動筆行文寫就,並幾經修改,終於有了後來廣受好評的《曾國藩傳》。
曾國藩,從一個山村的小秀才一步步走向晚清的著名重臣。他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寫下了大清官場上的神話。他隻手建立湘軍,
被人譽為湘軍之父。他不擅領兵作戰,卻率領著這支軍隊轉戰國大江南北,縱橫捭闔,力挽晚清將傾的大廈,還迎來晚清難得的幾十年同治中興時光。他也曾因為鎮壓農民起義軍,被稱為殘酷的劍子手;在洋教案中與洋人的談判交涉,揹負“吾祖民賊”的千古罵名…………
——梅寒
曾國藩,從一個鄉下子弟走出來,七次考試才考中秀才,到三十歲才考中進士,步入仕途連升十級,最後成為大清國的勳高柱石
一代名臣,壽命止於61歲。
61年連軸的心路歷程,好像一把摺扇,以時間溯源為扇軸,事件脈絡為扇骨,條分縷析向讀者徐徐開啟無限延伸的扇面,將曾國藩
置於人性的舞臺上進行勾勒,科舉之路、京官生涯、鎮壓農民起義、與同你甚至弟子的鬥智鬥勇、創辦與經營湘軍、興辦洋務運動等場景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充滿大人物的無奈與掙扎,是一部曾國藩的血淚成長史,一路的堅持以及刻苦還有偶爾的運氣讓他走
到金字塔的頂端。
無奈與掙扎更多的是與小人物聯絡在一起的,大人物走上人生顛峰,背後的苦楚和無奈往往會被忽略。作品裡把眾晚清大小人物作為襯托的表現物件,反常合道為趣,努力別開蹊徑,敢於開拓題材領域,寫別人未曾寫過的,避免雷同性,著意想象的新創,透過觸手可及的觀感,由此以達彼,可見梅寒老師的才識和膽量。
縱觀全篇,《曾國藩傳》分為七章共26萬字。從曾國藩出生到去世,逐年逐事寫完了他61個人生春秋。梅寒老師秉持了“史聖”
司馬遷的撰史筆法,還原歷史人物到現場去,多視角、全景式地展現出晚清數十年的社會永珍,將曾國藩這個人物的複雜性以及自身的矛盾性明晰地凸顯出來,作家面對眾多紛繁複雜的歷史材料,不是全盤複製和任意堆砌,而是客觀史料與主觀評析相結合,用歷史辮證的眼光,生動地闡釋了曾國藩一代名臣的功過是非和得失成敗,再現了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落的真實形象。
作品語言平易近人,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摯細膩,不只是記述鮮活的人物,更是向深處去探究崇高的人性光輝,並將這一切置於對歷史的或現實的文化思索當中,視野開闊高遠,表達嚴謹獨到,資料豐贍翔實,筆調雄壯渾厚。在此基礎上,又加以明亮的感性,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走進曾國藩的複雜人性世界,感受這位家國情懷的精神力量。
可以這麼說吧,梅寒著的《曾國藩傳》,是中國近代歷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也是一部文學性、思想性、現實溫度很強的作品,在當下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回覆列表
《曾國藩傳》
以下為聽書內容總結,不代表個人觀點。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名臣,起點極低,可是成就極高。曾國藩天賦並不高,秀才就考了七年,甚至有一次還被主考官當作反面例子批評了一番。也就是因為這次打擊,曾國藩知恥而後勇,一路順利進入翰林院。進京做官之後,曾國藩得自己定了12條規定,每天寫日記反省自己,因此朋友越來越多,但曾國藩從不攀附權貴,與上級相處都是點到為止,也因為這點,後期不管是穆彰阿倒臺還是慈禧政變,曾國藩都沒有受到牽連。
道光期間,曾國藩盡職盡責,但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曾國藩也沒有做官的耐心了。咸豐上臺一改糜爛作風,曾國藩心中又燃起了希望,更加賣力處理事物,最嚴重的時候身兼五部。可是曾國藩太天真了,被小氣的咸豐皇帝穿小鞋,從此被冷落,後發配回鄉。
由於太平軍的進攻,在家守孝的曾國藩再次被啟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曾國藩建立了自己的“湘軍”。湘軍治理十分嚴格,可是在第一次戰爭中湘軍就慘敗,還好另一路湘軍大獲全勝,此時曾國藩卻遭受排擠和同僚傾軋,加上咸豐皇帝重視嫡系部隊又瞎指揮,曾國藩被解釋兵權,陷入人生低谷。
在家期間,曾國藩懂了一個道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必要的時候需要和光同塵。兩年後曾國藩再次被啟用,後與胡林翼合軍攻打南京水路要塞安慶,由於咸豐皇帝的亂指揮,江北江南大營接連被攻破,曾國藩被認命為兵部尚書,堅決圍打安慶,在全域性戰略上獲得成功。最終安慶收復,這也是湘軍與太平天國戰役最重要的轉折點。曾國藩是一個清官,但又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清官,他知道一個人鶴立獨行,必備他人排擠,所以曾國藩做到的是公私分明,不用一兩官銀去補貼到自己的私事上。
咸豐去世,慈禧發動政變,曾國藩並未被削權,反倒是升職了,曾國藩也開始發起對太平天國的全面反攻。前期中湘軍並不得勢,可最後卻攻破南京,本以為這是一等一的功勞,可是卻遭到慈禧的問責。此時曾國藩自覺裁軍得以保全自己。太平天國戰爭後,湘軍的左宗棠和曾國藩決裂,左宗棠雖然受曾國藩提攜,但對於曾國藩存在“瑜亮情懷”。儘管如此,曾國藩也不曾因為個人原因在國事上刁難左宗棠,曾國藩去世的時候,左宗棠送來輓聯,承認自己不如曾國藩。曾國藩為官期間網羅了大批人才,他對人才的培養是因地制宜,對於下屬也是“已欲利而利人,已欲達而達人”。對於自己的接班人,曾國藩選擇了李鴻章,為了培養李鴻章,曾國藩從生活品行各個方面糾正李鴻章的不良習慣,並且把自己在建軍外交等多方面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李鴻章。李鴻章也沒有辜負曾國藩,在各個方面都做的很好,之後兩人更是合力剿滅捻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讓曾國藩知道了洋人並不是以往接觸到的蠻夷,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並且大力推動洋務運動。對於外華人,曾國藩的外交觀念是平等對待、誠信外交和著眼實處。曾國藩晚年爭議極大的是天津教案事件,其實那是曾國藩給朝廷背了黑鍋。由於武蘭珍迷拐案,天津民眾相信洋人挖眼剜心以製藥之說,焚燒教堂,打死領事館人員,惹得法國軍艦鳴炮示威。曾國藩明知接手此事會對自己名聲造成極大風險,但他還是決定接手。曾國藩知道此時不再適合莫名和洋人爆發戰爭,於是先調查案情,證實並無洋人挖眼剜心之說,隨後給朝廷上折,從洋人和民眾兩方面說明事情原因,可是最後朝廷卻只保留了為洋人說話的部分,這讓曾國藩背了一個實實在在的黑鍋,也由此曾國藩受到民眾的攻訐。
自我總結:
《曾國藩傳》中將曾國藩塑造成了“古今第一完人”,曾國藩是一個庸人,但他確實成功的。
不當聖賢,便為禽獸。
心至苦,事至盛也。
結硬寨,打呆仗。
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便做之。
這些都是曾國藩曾經說過的話,曾國藩對於自己相當自律,他的人生轉折點也是在40歲,也是所謂的大器晚成,但他就是這麼的有韌勁,曾國藩正向的很多內容都在以上提到了。所以現在很多人將曾國藩視為成功學鼻祖,但是有一個問題,能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做到和光同塵,能一步一步爬到那麼高的位置上,曾國藩肯定有另外一面,很恰巧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提及到。
首先看一下曾國藩對於湘軍的籌建過程,曾國藩喪母期間接到命令要大辦團練,他的主張就是大張紳權,只要是被鄉紳送到衙門的立即處死並且還不能和鄉紳講理,由此他有了一個外號”曾剃頭“。對於湘軍將領的選擇,雖然同系可以加強戰鬥力,但同時也造成了一種軍閥的氛圍——只聽曾國藩一個號令。
在和太平軍的戰鬥中,湘軍被說的是勇猛異常,這點是事實,但是在攻佔城池之後燒殺搶掠、屠城的還是湘軍,所以湘軍並不是一個治軍嚴格的部分,在某些方面只能算是一群賊匪,而曾國藩為了維繫湘軍的這種戰鬥力對於手下的行為表示默許。英法聯軍侵佔天津,威脅到了滿清皇族,這個時候“古今第一完人”絕不馳援,堅決攻打安慶;英法搶佔圓明園咸豐逃亡,曾國藩還在內戰中掙扎。成功攻佔南京之後,湘軍將南京的財物搶奪一空,而在給朝廷的彙報確是南京已被燒盡,不遺一物,這也導致了左宗棠攻擊曾國藩兄弟吞沒財寶,之後的讓曾國荃辭官,湘軍裁軍也有掩蓋湘軍暴行的原因。
當時的中國已經被外來侵略者“瓜分”,這個時候曾國藩卻將洋人視為救命恩人,將洋人視為“有德於我”,要聯絡他們“共保人財”。最後的天津教案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也不可得知,但當時曾國藩對於洋人的態度確實是諂媚,甚至在其家屬中有“在洋人有必洩之憤,在中國為難得之機,自當因勢利導,彼此互商”。
《曾國藩傳》中對於曾國藩的描寫是片面的,和上一本書大概一樣,都帶有比較強烈的主觀色彩。曾國藩確實是一個庸人的楷模,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的一些行為可能是正常的,但是現在卻不是這樣,甚至他還有很多行為在當時和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這就是曾國藩的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