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標籤
4
回覆列表
  • 1 # 暮小聊

    我們太習慣給孩子評價了。不是自豪地猛誇孩子,就是恨鐵不成鋼地說自己孩子是“惡魔”,什麼笨蛋、認生、小氣、內向、害羞、懦弱、暴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極評價脫口而出,甚至當著孩子的面說。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後天環境的複雜影響。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誇孩子、損孩子,是當前兒童教育中,典型的“貼標籤”行為。而且父母經常貼的是“負面標籤”,這是家長非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不可否認,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有調皮、搗蛋,或有其他許多的小毛病,但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作父母的,總是把眼光盯住這些地方,長期抱怨自己的孩子,其實,真正出問題的,是父母自己的內心世界出現了認知偏差。

    當我們給孩子貼標籤時,他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可以稱為“標籤效應”或“暗示效應”。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同時,這反過來強化了“貼標籤”的人,使其更“堅定”自己的看法。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給他貼上“自私”的標籤,他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私;你給他貼上“膽小”的標籤,他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我想,你一定會發現,當你為孩子貼上這些不良標籤的時候,你的孩子就會”如你所願”變成你嘴裡說的那個孩子!

  • 2 # 花麻麻正面管教

    生活中我們常常有一個標準的尺子來衡量,這個人是好的,那個人是壞的,這樣乖巧懂事才是對的,那樣自由叛逆是錯的。

    殊不知我們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限制了我們的生活,當凡事只有一個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為人父母,當看到孩子是錯的,勢必竭盡全力糾正他,讓他成為父母眼中的”對”。

    為人師表,當看到學生是他眼中的壞,竭盡全力的去引導糾正,甚至是批評懲罰,讓他成為老師眼中的”好”。

    而這背後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叫:“我是為你好!”

    只要“我是為你好”,那麼在這過程中,無論以何種方法管教孩子似乎都變得順理成章。

    當孩子或學生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我們就進行人格評判“笨蛋”。

    當孩子面對陌生環境適應能力較弱慢,我們就說他”害羞膽小的孩子”。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缺乏情緒管理技能而打人,我們批評他是個”壞孩子”。

    這些羞辱、評判,都在給人貼標籤,而非就事論事。

    另外,孩子年紀尚小缺乏判斷力、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每天都在觀察成人世界對他的看法與評價,來決定成為什麼樣的自己,甚至迎合標籤,認定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其長期後果卻往往被我們所忽視了,有些成年人甚至還在迎合童年時期別人給他們的標籤,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

    我們給孩子貼標籤後,我們也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因為貼標籤更多時候是在針對人,當出現問題,我們更多想到的,關注的是改變他這個人,然而不給孩子貼標籤的時候,我們才可能接納每個人的不同,當出現問題,我們集中精力針對事,對事不對人,那麼我們更容易想到的是關注解決問題。

    當一個孩子笨,我們也許就放棄了教他如何從錯誤中學習,因為他太笨了。

    當一個孩子被認定為害羞膽小,我們也許也忽略的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因為他天生就是害羞內向,沒辦法。

    當孩子被認定為壞孩子,我們不知道可以幫助他學習情緒管理技能,花時間訓練,因為他太壞了,只能以暴制暴。

    貼標籤導致的結果可能時“惡性迴圈”。

    例如,在多子女養育的家庭,為人父母總是忍不住給孩子們做比較、分類。老大很調皮,老二很乖,有時候我們不僅自己這麼想,還逢人都這麼說。這樣的結果會使我們過分強化了孩子某些特質,這種標籤效應會有怎樣的影響?

    老大看到在父母眼裡自己是個調皮的孩子,而自己的弟弟很乖,他可能會迎合這個標籤。看到弟弟,去欺負弟弟變得理所應當,這時候通常父母會不自覺的批評老大,維護老二,不去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認定了:“不管怎樣肯定都是老大的問題,因為老大調皮,老二乖”。

    然而很多時候在多子女家庭,我們用心去觀察,會發現通常老二由於年齡特點,大腦發育未完善,會去“挑起事端”,並不是惡意的,只是適齡行為。

    例如,有時候是動作發育不完善不小心,有時候可能用一些行為引起注意,尋求大人關注,或者僅僅用某種方式想和哥哥互動,一起玩。

    比如我們家哥哥在玩玩具,一週多的弟弟可能無聊或好奇,先去推到哥哥搭的積木,在哥哥的繪畫作品上到處塗鴉,把哥哥辛苦擺的棋子全掀翻等等。

    老大通常玩的正起勁被打擾,一下子被激怒了,下意識地打了弟弟,老二立馬大哭。這時候家裡的老人通常第一時間跑出來不分青紅皂白訓斥老大,在他們心中已經有把秤,認為老大調皮,會欺負弟弟,而弟弟小,乖巧,只是不懂事。一邊安慰弟弟,滿臉同情與憐惜,一邊批評老大“你怎麼不愛弟弟,弟弟小,你要讓著他。”

    讓我們進入老大和老二的內心世界,老大會有什麼感受、想法、決定?

    憤怒、傷心,為什麼明明是弟弟先把我的東西弄壞了,卻沒人理解我,還要我讓著弟弟,這不公平,下次我決定繼續打弟弟。

    而老二會有什麼感受、想法和決定呢?

    我好可憐,我沒有能力,只要我哭大人就會來幫助我,哥哥會被批評教訓。

    當我們帶著評判,給孩子貼標籤的情況下,事情演變成這樣的結局是不是很常見?

    那我們要怎樣我走出給孩子“貼標籤”的陷阱,關注解決問題呢?

    我們首先在心態上要接納每個孩子的不同,不帶評判,不貼標籤,我們才能更客觀看待問題。同時,帶著好奇心,觀察孩子們之間究竟發生什麼?更能理智的,中立的化解孩子們的衝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同樣當我們看到老大與老二起衝突,老二哭了起來,我們可以先認同感受,安撫情緒:“你哭的很傷心,想哭就哭吧,媽媽抱抱。”

    瞭解情況:“剛才發生了什麼事?”

    理解老大:“弟弟沒有經過你的同意,把你的積木推倒了,哥哥很生氣,辛苦搭好的東西倒了也很難過。”

    恢復關係:“哥哥弟弟都很傷心,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的時候,但推倒別人的作品,打人都是不尊重的,當我們犯錯誤了我們要怎麼做?現在還可以做什麼讓大家感覺好起來?”(互相道歉,擁抱。)

    啟發式提問,關注解決問題:“讓我們一起想想看,有什麼辦法幫助哥哥玩玩具的時候不會被弟弟影響,同時弟弟也能開開心心的?”

    頭腦風暴,教孩子學會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哥哥弟弟一起玩,哥哥也可以在房間裡關上門玩,也可以給弟弟分一些玩具玩,哥哥想自己一個人玩的時候注意和弟弟保持距離,可以請求大人幫忙帶弟弟去其他地方玩……”

    讓我們再次進入老大和老二的內心世界,這次老大會有什麼感受、想法、決定?

    被理解,被尊重,媽媽是公平對待我們,還想到了一些辦法來解決問題,並且知道傷心生氣是可以,但是打人是會讓別人傷心,需要道歉幫助對方感覺好,下次和弟弟在一起玩的時候得想些辦法避免衝突。

    進入老二的內心世界,可能會有什麼感受、想法、決定?

    我們都會犯了錯誤,犯錯誤很正常,但需要道歉。我也被理解,被尊重,犯錯誤後等我們感覺好了,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下次我要注意不能推倒哥哥的東西,我們從錯誤中學習。

    同樣的事情演變成這樣的結局是需要父母的智慧,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籤”,關注解決問題,孩子能從中學到有價值的品質與技能。

  • 3 # 壹父母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J是一個漂亮又能幹的高階白領,見到她的時候,她整身懷六甲。我問她要做媽媽的感覺是什麼樣,她說很幸福,她接著說,自己絕對不會像媽媽那樣對待即將出生的孩子。然後她講起了自己的經歷。

    因為從小就長的很漂亮,J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很受老師的關注,並被選為舞蹈隊的成員,但是因為年齡小,手腳總是不太協調。幾次下來,老師就讓她離開了舞蹈隊,並跟她的媽媽溝通了此事。結果,每次有人誇讚J長的漂亮,J的媽媽總是對別人說,別看她長的好看,手腳笨著呢,跳舞舞蹈隊都不要。

    J回憶這段往事時,她說媽媽說這話時,是笑著的,好像只是一個玩笑,但是在當時,這話就想一根刺深深地扎進了她的自尊。她感到自己的確就是一個手腳不協調無法跳出優美舞姿的醜小鴨,長著一張漂亮的臉又能怎樣呢?於是,小學、初中,每一次老師選她進舞蹈隊,她從來都是拒絕,因為她認定自己就是一個肢體不協調的女孩。

    那天,J很平靜的說,媽媽在說這些玩笑話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在有意給孩子貼上標籤,但是試問,又有哪個父母是有心的呢?誰都希望我們的孩子有美好的一生,卻總在不經意間給這些美好加冰加霜。

    比如,有些爸爸媽媽總是愛說,我們家孩子就是個愛哭鬼,什麼事兒都哭,結果孩子就真的成了“愛哭鬼”;比如有些父母總愛抱怨,他們家孩子不愛吃菜只愛吃肉,結果孩子就真的挑了食。

    雖然,一些玩笑話不算標籤,但如果家長們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斷將對孩子的評價重複強化,就會變成“標籤”,以至於會長在孩子心裡,影響了孩子一輩子。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哪一類人,就不要給他貼這些負向的標籤。尤其是孩子6歲以前,他們沒有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更容易,按照這樣的心理暗示去尋找自己的定位和歸屬。

  • 4 # 陪寶寶寫日記

     著名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從小曾經被認定是一個壞孩子。母牛走失了,樹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個人都認定是他做的。甚至父親和哥哥都認為他很壞。人們都認為母親死了,沒有人管教是拿破崙·希爾變壞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他也就無所謂了。有一天,父親說要再婚,大家都擔心新媽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希爾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媽媽放在眼裡。陌生的女人終於走進家門,她走到每個房間,愉快地向每個人打招呼。當走到希爾面前時,希爾像槍桿——樣站得筆直,雙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著她,一絲歡迎的意思也沒有,“這就是拿破崙,”父親介紹說,“全家最壞的孩子。” 令希爾永生難忘的是繼母當時所說的話。她把手放在希爾肩上,看著他,眼裡閃爍著光芒。“最壞的孩子?”她說,“一點也不,他是全家最聰明的孩子,我們要把他的本性誘匯出來。”繼母造就了拿破崙·希爾,她相信他是個好孩子。對一個人有這種信心,他就會成功。

    如果沒有拿破崙的繼母的話,他已經被家人定性為”壞孩子“的狀態,被別人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家長怎樣對待孩子,將決定孩子不同的命運。可是,當孩子表現不好時,許多家長卻往往一味地指責,抱怨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過自己的責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作為父母可以仔細想一想,有的時候跟孩子鬧彆扭的時候,大人生氣的說:你不是好孩子,我不喜歡你了。這個時候的孩子非但不會朝著大人希望的”好“的方向去發展,反而會更加耍賴或者搗蛋,彷彿這樣才更加符合父母嘴裡的所謂”壞孩子“的形象。

    如果你常常在孩子面前說他笨,他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笨,連父母都覺得我笨了,父母是大人,說的一定是真的,那我肯定真的很笨。他遇到事情就不會再想去想辦法解決,而是一味歸結於自己笨這方面。

    相反,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你鼓勵他自己想辦法,等他解決了問題,你表揚他善於自己想辦法,那孩子就越來越聰明,遇到困難不會一味的報怨和等待,而是想辦法自己去解決。

    這就相當於一種心理暗示,你一味的暗示你的孩子他是這樣的人,結果他真的變成了這樣的人。

  • 5 # 鍾勇180607335

    有些孩子性格粗野、暴戾、偏激、脆弱等不良習慣的養成,往往由於大人從小給孩子都明白自己有些什麼不良習慣,只是這種“明白”大都來源於家長對他們胡亂下的以偏概全的斷語。例如當家長經常說某孩子“笨”的時候,反映自己“笨”的鏡頭便會一幕幕在他頭腦中疊映出,使他很自然形成“自己確實笨”的自我意識,從而牢固地束縛著他的上進心,使孩子不願意用腦,從而真正變成反應遲鈍的孩子。又如:孩子偶然和小夥伴打了一架,媽媽就罵他粗野,不文明。殊不知,孩子真的會在母親的叫罵中變得粗野、不文明。家長鬚知,若形成了對孩子有某種不良習慣的輿論。妓那麼孩子會由此認為周圍的人很注意他的這些習慣,並且往往自己也這樣認識自己也這樣認識自己。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很低,他們大都反別人,特別是心目中的權威人士——老師、家長等對自己的認識當成自己對自己的一面鏡子。所以,我們絕不能粗暴地對孩子的某些不規範的行為下以偏概全的斷語,使孩子心理受到創傷進而影響行為。同樣,父母也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弱智”的標籤。智商測定既然存在許多弊端,就不能僅以一次智力測驗為根據,輕易地給孩子下結論。在平時,也不應以某一事得出孩子弱智的結論。孩子都有其長處和短處,父母應該看到孩子的長處面多加鼓勵,對短處要進行具體的幫助,使短處變為長處。父母切記:教子先教心。

  • 6 # 心靈之客棧

    貼標籤只能算一種策略,還沒有有效到你給孩子貼什麼標籤他以後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至於深不深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7 # 暖媽桐花萬里路

    每一個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是父母的小天使。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隨便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比如:“自私鬼”、“膽小鬼”、“笨蛋”、“懶蟲”等。幼兒本是一張白紙,父母給他貼上什麼標籤,他往往就會照著這個標籤的方向發展。你給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籤,他可能會表現的更膽小;給孩子貼上“懶蟲”的標籤,他可能會表現的更懶惰……貼標籤的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當你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就等於把孩子侷限在某一個框架內,孩子的興趣、性格等就很難會多元化發展。孩子有缺點是難以避免的,我們做父母的要耐心引導,而不是用犀利的語言或標籤來評價孩子,這樣做是對孩子的否定,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每一個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強,父母只要方法得當,完全可以幫孩子糾正缺點。多給孩子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勵,特別是孩子進步的時候,誇讚可以更好的激發孩子改正缺點的積極性。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更加充滿Sunny。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扔了都沒人要的小龍蝦,為什麼現在反而那麼多人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