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呀壽海

    因為清末民初是中國的思想啟蒙、文藝復興時代。是思想長期禁錮後的噴發,是春的萌動,是思想一個大解放時期。

    時勢造就了英雄、時代孕育了大師......

  • 2 # 秋水長天H

    清末民初,國家積貧積弱,戰亂頻繁,但各個領域的確出了許多"大師“,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朝代更迭,直至整個民國,內外戰不斷,治學環境相對寬鬆。類似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的亂世,反而有諸子百家,文化上空前繁榮,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大一統王朝不僅在政治上統一,通常也要求文化、思想領域相對統一。

    2、清末民初,中華遇“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西風東漸,不光文學、思想界,包括自然科學領域,都出現了許多開創者,奠基人。"大師"起點較低。

    3、雖處亂世,但處於金字塔頂的文化人待遇是非常高的,可以說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例如:魯迅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擔任科長,月工資是300銀元,家中請三個保姆,而北京的黃包車伕,一個月的收入也不過八塊銀元。由此可見,"大師“在當時絕對算是高收入群體。

    4、內憂外患,民眾苦難深重,文化人思想上得到了"昇華",將救國救民於水火不自覺地熔入到治學上。

    感謝閱讀!

  • 3 # 花世間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軍閥割據,但是卻出現了很多大師級別的人物,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雖然民國大師多如牛毛,而且個個造詣都很頗深,但當時的大師大多數都是文學上面有很大的造詣,理工類的大師及科學家寥寥無幾,但這些又是當時中國最需要的,說明我們的國學教育還是比較深厚的。來看下圖,是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這是兩篇民國時期, 小學語文課本上的文章。 白描式的語言, 寥寥數筆, 就把中文的魅力盡顯。

    這些課本大都是由蔡元培、 張元濟、陶行知、沈頤、 葉聖陶、豐子愷、夏丏尊…… 一流的學者、一流的教育家、 一的流藝術家、出版家等編纂。大師們絞盡了腦汁精益求精,逐字逐句討論。甚至為了, “來來來,去上學”和“去去去,去上學”, 用“來”和“去”哪個字更合適, 爭論不休好幾天。將傳統文化作為基石,又吸收了西方的理念。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石鷗甚至還說,當年錢學森發問的那句“現在的學生,為什麼不能跟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比?”,答案就在這本語文教材裡。 第二,士人治學精神與為國風骨,民國的時候思想解放了,有龐大的知識群體,又有各種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國家對於文化人給與了很高的地位,那時候的大師都出於名門望族世家子弟,他們的家庭有能力有實力供自己家子弟出國留學學習先進的西方文明思想。而且

    那個時代的國人還保留了中國最後一代士大夫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風骨,有擔當,有操守。

    陳寅恪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劉文典敢罵蔣介石、踹蔣介石肚子,梁思成林徽因病居李莊,在環境條件差得今人無法想象的情況下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建築史,其精神可見一斑。

    所以,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大師,不僅僅因為學術厲害,更厲害的是他們前沿的改革的思維,大師才擁有的氣節,這對當代人來說,是無法比擬的。

  • 4 # 煙雨江南141818606

    清末民初,戰亂窮苦,為什麼各個領域大師頻出?有道是亂世出英雄,國家到了危忘時刻,國人尤其是仁人志士,必須奮起救國家於危亡。眾所周知,要救國憑什麼呢?必須要從改變國民的整體素養做起,祛除愚昧,扶起意志,增強信念。而要做到這些,就要強化教育,戰亂貧苦就是那個時代學子們的學習動力。所以,他們在困苦中總能發奮學習,直至學有所成。事實上,當時的晚清政府也已經看到了,只有教育才可以救國,所以庚子年起分批,送中國學子出國留學深造,形成了一種尊重人才注重知識的文化氛圍。也的確在那個時代去國外留學的學子們,有相當多的人都學到了真本事,在各個領域都不乏有大師級的人物。中國現在的絕大多數學科學術,都是透過這些大師們而奠基的。感念那個時代,感謝這些大師們!

  • 5 # 平羅閒人

    清未民初,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世界資本主義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邁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時代。作為積貧積弱的大清王朝,在世界歷史飛速演進的橫流裡還抱殘守缺的做著大清帝國的春秋夢。就在帝國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轟塌清王朝的上層建築時,帝國主義殖民思想開始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猛烈的撞擊,這時候產生的火花雖然沒有照亮中華大地,但洋務派運動還是產生了。這其間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探索中國之命運,於是各個領域裡湧現了傑出的人才如:康梁的維新變法運動,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曾左理、李鴻章的洋務興國運動,孫中山、黃興的革命運動,以及後來李大創、胡適之的新文化運動等等,但蔡元培的文化團隊還是產生了。在他領導的校園內,可謂是群星璀璨,輝古爍今,陳師曾,趙元任,王國維,還有長辨子的辜鴻銘等等。但魯迅還是應用而生了,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以他為首的文化救國運動雖然在1919年五四運動達到了高潮,可新軍閥混戰的現實存在和各個帝國主義在中國代理人的戰爭並沒有降溫。生活在這個時間段的中國人是痛苦的,壓抑的,他們真正飽受了戰亂之苦,生活之痛,並且長時間的浸激在這些痛苦的裡時,現實逼迫他們去思考,學習,去拼搏,奮鬥…最終也印證亂世出英雄的古話……

    不管怎麼說清未民初這個時間段是中國最讓人眼花繚亂的時代,也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受到外來勢力傷害最深的時代,還是中外文化碰撞最激烈,媾之往生最鼎盛的時期,更是中國向西方學習最痛苦的時期…這一系列的時代之最也是產生大師大賢大智者最為理想最無可奈何的舞臺……

  • 6 # 文化歷史中的奇葩說

    清末民國初,各個領域的“大師”很多,這是歷史的必然。要準確、客觀的去看待這個現象,知道其原因,就必須瞭解中國近代史,還要了解“大師”的內涵。

    一、什麼是大師,大師是誰的大師

    我們現在講大師,或者是宗師,基本上是說一個人在一個領域的卓越影響力,或者是一個人開創了某個領域。比方說牛頓開創了經典力學,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他們直接開創了一個領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但是他們兩個在進入我國之前,並不是我們的大師,當我們受到了影響的時候,他們才是我們的大師。

    換成中國人也是一樣,那個時代的“大師”就是在那個時代裡的中國,在各個領域裡的引領者和開創者。

    說到這,很多人已經有些明白了為什麼那時候大師多了。

    二、我們有批次產生大師的土壤,清朝閉關鎖國造成的歷史空白

    清朝閉關鎖國數百年,中國在許多領域都是空白的或者是相當滯後的。比方說物理學,比方說化學,比方說天文學可能還處在看形象算命的階段……當我們被迫開啟國門之後,我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我們才知道我們世界差了那麼多年。

    我們的空白,外面的精彩,就有了產生大師的土壤,有了客觀環境。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肯學,肯引進,就有大師的產生。我們中國人也確實好學,我們的確產生許多“大師”,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成為大師不是說有歷史機遇就一定能成的,還需要個人能力。北大清華擺在那裡,全國能考中的也就那麼些人,不是。

    無論如何,土壤是我們產生大師的必須條件。

    三、中國人骨子裡的自強不息

    有一句話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很能說明中國人骨子裡的精神的。我們被閉關思想束縛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外面天有多大,我們是井底的蛤蟆。當我們跳出了這個井的時候,自強不息的精神又開始迸發了。

    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甚至更好!這是那一代的很多大師們持有的觀點。他們持有著,也證明著,的確我們不差的,的確,我們誕生了很多“大師”,他們開創了中國的各個領域,甚至超越西方。

    所以,自強不息是我們產生大師的精神所在。

    四、國家弱倒逼出來的悲壯

    中國在那個年代是很弱的,以至於現在很多人翻到那個年代的歷史就生氣。我曾經有個同學不學近代史,說生氣。國家弱倒逼有識之士的脊樑骨挺的更直了,這是骨氣,也是悲壯,因為不改變,不努力,中國就有亡國的危險。

    這種悲壯也是中國產生大師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清末民國初,儘管國弱,但是我們確實具備產生大師的各種條件,也的確產生了許多大師。但是這並非說他們強於現在,很多領域是發展的,儘管他們是大師,跟現在比起來,大部分領域,他們是比不過我們的。

  • 7 # 苗政4

    國家不幸詩家興

    賦到滄桑句便工

    亂世沒有統一的政府和思想管制

    反而可以讓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發揮到極致

    真正做到百花齊放 百家齊鳴

    類似於春秋戰國時代

  • 8 # 使用者6536935909540

    逼出來的人生[呲牙]、就如國難造就了多少英雄.......簡單的說處景、人類不是一般動物......生活是為了生存。

  • 9 # 宋偉明

    那個時代都不缺少大師,那個時代之所以出現那麼多大師,那是因為當時的政府腐敗被社會高壓所形成各領域各行業的領軍人物,歷史不停的改變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或者新的事物,這就促使一些有思想的人物脫穎而出!

  • 10 # 玄門道學

    民國時期才子才女大師遍佈全國,在那個時期出了一大批的大師,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比如:魯迅、林語堂、茅盾、曹禺、梁實秋、謝冰心、田漢、巴金、夏衍、柳亞子、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關山月、李可染、豐子愷、梁漱溟、陳寅恪、馮友蘭、朱光潛、胡適......

    民國時期那麼窮,國破家亡,積弱多年,為什麼還能出這麼多的大師?

    第一: 亂世沒有約束

    自古亂世英雄輩出,這是恆古不變的道理。中國歷史上有三大亂世: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民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時期奇人異士數不勝數;民國時期則是才子才女大師遍佈全國。

    民國時期前是晚清,晚清因為被西方帝國主義打得自顧不暇,朝廷每天忙著收拾亂攤子進而放鬆了對百姓的看管,而此時受到西方文化差異衝擊的中國大地也慢慢燃燒起各種學術學派,民間有天賦有背景的學子都紛紛出國留學深造,在回國後清政府統治不嚴,學子可以大顯身手。

    第二:當時的大師門檻低

    民國時期和現在比,群眾的平均知識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差距。在一個文盲率80%以上的時代,任何一個讀書人都會擁有比現在大的話語權和知名度的。而現在,一方面群眾們有了更高的文化水平,不再會像文盲一樣事事仰賴學者,另一方面學術走向了精細化和小眾化,學者不為人們所知。兩者相互綜合,也構成了大師們不為人們所熟知。也就是說那時候識文斷字的人少,會點啥的就成了大師。現在多了,都成了師字輩,自然就“大”不起來了。

    第三:文化衝擊

    那時候,中國幾千年的儒家體系全面崩潰,面對著那麼多的外來文化的衝擊,又是日本又是美國,又是歐洲又是蘇聯,又是馬克思又是杜威,又是泰戈爾又是羅素……大家都知道會產生個新體系,但誰也不知道最終會產生個什麼體系出來。被悶了幾千年的中國人終於一朝奔放,思緒滾滾而來,大師因此隆重誕生。

    第四:思想共鳴

    民國時期,內憂外患,中華大地一片狼籍,連平日裡坐在花園裡賞月觀柳,舞詩作畫的文人都不得安寧,因此就不得不開始思考救國救民之大徑。一個人是一種思想,很多人就是很多種思想,再加上亂世本身夠亂,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綱領來作為文化的主心骨,所以文人墨客們往往就自成一派,進而彼此說服,彼此吸收,結果是出現了一堆大家。這些大家又經過長期的沉澱和加工,把自己的思想又融入到抽象的文學藝術作品中,進而表達出來。就如同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德國會不會抓錯猶太人,他們是怎麼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