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保傳達者
-
2 # 愛在當下5886
影響水產品運輸效率及存活率的因素
1.魚的體質 體質是活魚運輸中影響魚體成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健壯的魚體在不良水環境中的抵禦能力強於處於損傷狀態的魚體,運輸前篩選良好體態的活魚在很大程度上能減少商家的損失。處於損傷狀態的魚體通常會出現浮頭或沉於池底,魚體上的鱗片會有脫落,魚鰭出現破損,體表充血,黏膜損傷,對外界刺激反應緩慢或無明顯反應;而體態良好的活魚在池中游動平穩,魚鰭舒展,體表光滑,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
2.暫養 暫養即水產動物放流或移至養成池
養殖之前進行的適應性短期飼養,包括停餌、清腸和拉網鍛鍊等。運輸前停止投食,使魚體排洩代謝產物,降低新陳代謝和運輸途中的能耗,從而延長存活時間,提高活魚運輸的質量。停止投食後,運輸前的1~2天對魚進行拉網鍛鍊,每天1~2次,每次1小時,使它們腸內的食物最大程度地消化並排洩乾淨。
暫養密度直接影響到暫養池中的溶氧量,關係到魚的品質。暫養時的密度應根據暫養池的大小和暫養時長來定,密度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密度過大,魚肌肉長期緊張,乳酸大量積累,肌肉和血液的pH值下降,耗氧量增加,降低魚肉品質。暫養時間控制在48~72小時最佳。低於48小時魚體內代謝物不能充分排洩,導致活魚運輸品質降低;高於72小時魚體重會隨時間加長而下降,導致成本增加。
3.溶解氧 溶氧量與諸多因素相關。為降低運輸成本而提高魚的密度,會生成大量有毒有害的氨氮,水中的溶氧和氨氮成反比,即溶氧升高,氨氮含量降低;溶氧降低,氨氮含量升高。增加水中溶氧量可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含量,從而降低魚類氨中毒死亡率。此外,水體清潔程度降低或水溫過高,會減少水中的溶解氧,運輸途中若魚處於興奮狀態,耗氧加速,因環境不適造成的應激反應強烈,導致活魚死亡率增加。試驗表明,運輸溫水性水產動物的水溶氧量一般應控制在5毫克/升。魚在靜止狀態下耗氧量較少,興奮狀態下耗氧量高達靜止狀態下的3~5倍,且魚體耗氧量與體形成正比。
4.二氧化碳、pH以及氨氮 二氧化碳多由魚體內代謝產生,排到水中,溶於水顯酸性。若水中二氧化碳逸出,則水中二氧化碳的積累不會大到危及魚的生存;若水中二氧化碳無法逸出,雖然水中二氧化碳能降低非離子氨等對魚更大的毒性物質比例,但水中二氧化碳無法擴散,長時運輸時水中二氧化碳會積累到高濃度,阻礙水中氧氣分子與血紅蛋白質結合,造成高碳酸血癥,導致魚大量死亡。
-
3 # 四川張五
出塘前最好經過拉網鍛鍊後,將苗種暫放於網箱或捆箱內暫養4小時以上(至少2小時)。稱"暫養"或“吊水”,提前讓魚適應密集狀態,促使排除糞便及代謝黏液,避免運輸過程中糞便排在運魚器(含氧氣袋)內,代謝物大量分解,大量消耗氧氣,同時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惡化水質,降低運輸成活率。
(三)運輸水花魚苗
因體內儲存能量較少,不宜進行拉網鍛鍊。但要選擇老嫩合適、活力強壯為主要條件。
運輸魚怎麼才不會死?魚在運輸時會死是因為應激、溶氧不足。解決措施如下:
(一)賣魚前必須保持水質良好
氨氮、亞硝酸鹽超標會使魚中毒,處於危險狀態,拉網應激會雪上加霜。缺氧浮頭後的魚體質往往要幾天後才能恢復,因此,嚴禁在發生浮頭缺氧後拉網賣魚。
(二)拉網應激
處於拉網應激興奮狀態的魚的耗氧量會提高3~5倍,如果水體溶氧充足,魚會處於安靜狀態,耗氧也會保持在較低水平,相反溶氧不足,魚會蹦跳不安很快衰竭死亡。在網箱或苗種網中挑魚時要防止魚密集而缺氧。因此,魚類在捕撈前後須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活魚長途運輸注意事項有哪些?預防魚(鰓)病及寄生蟲滋生
(一)發生原理
1.鰓部因寄生蟲的寄生造成組織破壞、繼發細菌感染,形成鰓部病變。
2.鰓絲淤血、出血引起血液迴圈不暢,呼吸困難,呼吸頻率增高,長期如此可引起毛細血管壁脆化。
3.鰓絲末端癒合、發炎、增生、棍棒化,鰓絲相對錶面積減少,使鰓與水接觸的相對面積減少,通透性差,呼吸不暢,耐低氧能力差,長途運輸抗應激能力差,易缺氧死亡。
4.鰓除了是魚的呼吸器官,同時也是重要的排洩器官,鰓組織的病變將造成氨氮的排洩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高,將影響到魚體內滲透壓調節機能。
5.魚類受到拉網時將影響到魚體內滲透壓調節機能。魚類的血流加快、血壓升高,形成毛細血管滲透性出血使肌肉充血或出血,嚴重的鰭條、腹部表皮或全身充血、出血。
6.由於魚類的滲透壓調節機制因鰓和肝臟的病變而受到影響,可能造成在受到強烈刺激時黏液的再分泌功能減弱或失調,從而出現糙鱗、脫鱗現象。
(二)解決方案:殺蟲滅菌。
在水溫高於10℃時,應在售魚前有針對性的進行殺蟲滅菌魚病預防,特別要殺滅寄生在鰓上的寄生蟲等。孢子蟲、車輪蟲、指環蟲、三代蟲等寄生蟲感染率越高,在運輸中死亡率也越高。
長途運輸後,部分魚在水面遊動無力,呈缺氧狀況,第2~3天為死亡高峰,魚體體表缺少黏液,出現糙鱗、脫鱗片、出血、鰓絲髮白。
運輸魚怎麼才不會死?水質不良及不適容易導致魚死亡,因此要做好以下幾點
1.運魚的水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有機質含量少,水溫相對要求較低。因為水溫較高,魚的新陳代謝旺盛,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多,到一定的濃度後魚就會昏迷以至死亡。
2.可選擇山泉水或清潔水體為好,地下水當然最好經適時曝氣後使用為好。
3.地下水寡氧,水中營養元素欠缺,有些地下水還存在比如含有硫物質等不宜魚類生存的有害物質,並且與氣溫存在較大溫差,雖然能保障運輸中的高存活率,但在下池後會出現慢性(多在一月甚至兩月內)死亡,現實中,很多魚類下塘存活率低甚至為零,其中原因就在於此處,沒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4.池塘水不宜作運魚用水,原因是池塘水有機質多,生物數量多,運輸途中要消耗大量的氧。
5.在運輸過程中,魚類不斷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和氨等代謝產物,使水質惡化,可採取排、換水體予以保持水質優良。
運輸魚怎麼才不會死?注意水溫。
1.水溫越低,魚的活動能力越弱,對氧氣需求也越少,新陳代謝降低,運輸越安全。不過,魚不能經受溫度劇烈升降,通常一小時內,魚耐受的溫差不宜超過5℃。
2.夏季拉成魚(魚苗不宜加冰)時,加冰不能過多使用冰塊,要等魚裝滿後再加冰塊,防止與池塘和運魚工具的水溫差太大,不能降溫過度,否則會造成魚應激死亡或延後慢性死亡。
3.運輸水溫為6~25℃為宜,超過30℃會出現危險狀況。過高的水溫導致魚呼吸作用加強,對水中的溶氧消耗比較快,不利於長途運輸。
4.水溫過高或在高溫季節運輸時,成品魚調溫時,可以透過冰塊或冷凍恆溫車等來適度調節水溫。
5.苗種調溫時,不能在苗種器具(如氧氣袋、水箱車等)內直接降溫,可以在器具外放置冰塊物或利用冷凍恆溫車或車內開空調等方法調節,且降溫幅度不能急劇下調或上升,必須緩慢調溫。
6.夏秋季高溫季節運輸魚類最好在晚上進行。
運輸魚怎麼才不會死?控制運魚密度。
1.成品魚
運魚密度的多少直接關係到魚的生鮮程度。一般情況下,食用成品魚運輸時間為:2~3小時,可運700~800千克魚/米3水體;3~5小時,可運500~600千克魚/米3水體;5~7小時的,運輸量為400~500千克魚/米3水體。
2.苗種
苗種運輸因為還要繼續餵養,密度當然要小得多。水花魚苗可以800萬~1000萬尾/米3水體;小苗種一般情況下,50萬~80萬尾/米3水體;大規格苗種200~300千克魚/米3水體。
長途運輸魚怎麼才不會死?推薦使用裝車運輸時的預防方案
1.青黴素
每立方米水體400萬~800萬國際單位,以防魚病發生和運輸中水質變壞,但目前因屬抗生素藥物是禁用類,慎之。
2.食鹽
在水體中每立方米水體中加入1~3千克食鹽,可以減少魚體表黏液產生,防止脫黏,避免黏液在運輸過程中敗壞水質。使水的鹽度達1~5,也可調節魚體內外滲透壓和防治魚種外出血及感染。
3.改善水質
拉網前可以在池塘中潑灑調水劑,裝魚時可在運魚箱內或器具(如氧氣袋)內投放光合細菌、葡萄糖、水糖液等,有助於減少運輸對魚類的不適反應。
4.其他
新增抗應激藥物。運輸時在水體中摻入適量抗應激藥物,具有削弱應激因子的影響、減輕運輸脅迫症狀和增強機能免疫功能的作用,使機體適應新運輸環境,減輕氨中毒而出血發紅死亡,提高活魚運輸存活率,效果十分明顯。
-
4 # 貴州爛哥
裝車前準備工作 1.務必做好三個提前 ①必須提前半個月瞭解你的供貨方魚的具體情況。②提前一週告訴對方做好對魚體的檢查工作;檢視魚體是否健康,並做好練網工作。③提前兩天做好停食工作,保證魚群在運輸過程中保持空腹狀況。 2.裝車前應做到“一摸二看三開腹” ①一摸魚體表是否光滑,黏液太少或無黏液不易運輸。②二看魚體表顏色是否正常、有無光澤,魚體有無掉鱗、爛鰭、紅斑、擦傷、尾鰭邊沿是否有鑲邊,眼睛是否晶瑩發亮,有無外凸或內凹;腹部是否膨大等。凡屬於以上幾點都不宜運輸。③三開腹,隨意挑選2~3尾開啟魚體腹部,觀察腸道有無飼料,內臟是否病變等。 3.藥物預防要做好。 運輸應激的刺激會導致養殖魚類肝臟等組織的損傷,造成機體不可逆轉的生理變化,從而加速了魚的死亡,使得養殖魚類運輸困難。健康的體質是提高魚類耐運輸應激能力的根本,這包括腸道調節和肝膽調節。膽汁酸透過保肝護膽的作用,維護了養殖魚類肝膽健康,從而促進了魚體的整體健康。 4.裝車時還應注意 (1)魚箱加水開氧,運輸魚箱內要求水質無汙染,水溫不易過高(可用冰塊調節,但冰塊不要直接放入箱中。可用大規格氧氣袋套放,避免直接接觸魚體,使魚體凍傷。)開啟氧氣,檢查氧氣是否正常;裝魚時氧氣可比正常稍大,待行車時再調到正常範圍。工作就緒即可裝魚。 (2)帶水操作,因草魚性急善跳。不易離水乾稱,魚體會在掙扎跳動過程中造成掉鱗或擦傷,影響賣相。 (3)進箱秩序,在進箱過程中,不要一次性將魚同時放一個魚箱,應分批逐漸增加到合理密度。 (4)運輸密度,按魚箱體積的60%進箱。例如:魚箱容積為1米3,可放草魚600千克。 (5)規格搭配,不易大小混裝。規格相差不易超過1千克/尾,避免大規格魚攪動使小規格受傷。 運輸過程中應檢查 1.檢查氧氣是否正常,一般1.5小時檢視一次。氧氣過大會使魚體興奮撞箱,過小會造成缺氧窒息而死。 2.檢查水溫是否升高,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新增冰塊。 3.檢查水質是否變化,及時換水。 4.檢查是否有死魚,及時撈出,找出原因,並做好處理措施。 卸車時還應做到 1.滯留魚箱內的水源清澈無汙染,水溫要低於運輸車內水箱水溫。 2.卸魚時提前20分鐘把魚車上的氧氣關了,使箱內的魚處於缺氧狀況。這樣在打撈過程中避免魚體跳動受傷。魚體移入滯留箱內應及時開足氧氣。 總結分析 活魚長途運輸雖存在很大風險,但只要注重每個小細節,就一定能成功。提醒大多數活魚運輸員,拉多不如拉少,拉少不如拉好。只有好品質的魚才是提高運輸成活率、才是市場需求的。
回覆列表
活魚運輸死亡率較高是由於應激反應強烈導致的。可以在魚運輸時增加供氧,或者是魚在捕撈前的一週餵養優蘭寶可以提高魚的血氧含量,緩解應激危害,從而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