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能電影天堂
-
2 # 大冬瓜影視劇
現在還能有人紮紮實實拍二戰,拍英雄,難得。好萊塢已經沒人願意投戰爭片了,耗資巨大,沒法拍續集,連艾默裡奇都不得不滿世界找投資。《決戰中途島》完全不是《珍珠港》那套披著戰爭片外衣的爆米花邏輯,氣質更偏六七十年代經典老片,當然技術要比以前進步太多。電影用了大量飛行員主觀鏡頭來展現美軍出奇制勝的關鍵--俯衝轟炸,臨場感極強(拍空軍海軍確實比陸軍視覺更刺激)。除前線外,還展現了後方情報部門、指揮部門的工作,讓這一歷史轉折點充滿玄奇色彩:“我為美國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情報失誤負責。”三線並行之下,片中群像人物也都非常精彩。包括對日本海軍將領的複雜刻畫,對善良的中國底層村民的刻畫,還致敬了一下約翰·福特導演,揭示對於當前局勢下的今天,和平究竟意味著什麼
-
3 # 易哥D影視B
1976年的那部《中途島》中,由於技術條件限制,不得不從美國電影《東京上空30秒》、《虎!虎!虎!》、日本電影《太平洋の嵐》、二戰新聞影像、甚至英國電影《不列顛空戰》中借用了大量的海空大戰影像鏡頭,這些鏡頭清晰度和色調五花八門,甚至武器型號也和中途島之戰不符合。至於老版電影自己拍攝的場面,很多是在美國“列剋星敦”號和“奧里斯卡尼”號航母上完成的,令眼尖的軍迷感到齣戲。
然而,時代變了,《決戰中途島》藉助電腦特技技術,肆無忌憚地製作出以假亂真的場景,特別是戰機戰艦的近景。什麼航母滿舵轉向,大機群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穿梭,SBD式俯衝轟炸機的機尾機槍手與零式戰鬥機激戰,華麗的海空大戰似乎就在眼前,所以不得不說影片效果還是不錯的,還是得到了觀眾的好評!
但是, 中途島海戰應該是由歷史演變過程而拍攝,但電影《決戰中途島》歷史不夠清晰,顯得架構散亂,像是一部經過加工的美國主旋律軍事紀錄片,還附贈了「珍珠港事件」和「杜立特空襲」,而且兩個插片悉數的話,感覺更加明瞭,清楚事情由來結尾。
-
4 # 一起看電影大家
日本指揮官在指揮失敗後,主動要求與自己的戰艦共同毀滅,反映了這類人的內心,如果人活著不能被人尊敬,反被人唾罵,就是對自己的折磨,自己就是不存在的,不如快速的自我了斷來的解脫,這是過度自戀的表現。
-
5 # BT手遊愛好者
本質上就是常規的好萊塢大片,但是看慣了抗日神劇再來看這部電影,差距真的太明顯了。
我們被抗日神劇殘害多年,已經快要忘記正常的戰爭片是什麼樣子了。正常的戰爭片裡沒有褲襠藏雷、手撕鬼子、八百里開外一槍幹掉鬼子……有縝密的情報工作、精心策劃的戰略、以及抱著必死的決心和敵人拼個你死我活。敵人的戰艦更多、裝備更現代化,但是他們也有最頂尖的情報人員,最不怕死的戰士。
不是把觀眾當傻子的抗日奇俠,而是血淋淋的惡戰。迪克貝斯特這種以身體、以未來為代價取得勝利的軍人值得銘記,布魯諾這種寧死不屈、絕不洩露機密的軍人同樣偉大。日本軍官選擇和軍艦一起沉入海底的鏡頭讓人印象
深刻,這不是美化敵人,而是尊重敵人。
優秀的戰爭片尊重敵人,拙劣的戰爭片醜化敵人。因為醜化敵人就是醜化自己,尊重敵人就是尊重自己。
-
6 # 透過牛眼看世界
以大製作、大場面、大手筆見長的羅蘭·艾默裡奇再一次用新作征服了觀眾。《決戰中途島》中恢弘的特效場面、龐大的航母艦隊、加之逼真的飛機轟鳴聲為觀眾完整地呈現出中途島海戰這一場以少勝多的歷史戰役。毫無疑問《決戰中途島》有著一部史詩級特效場面,1億美金的投資讓這部電影成為21世紀投資最大的戰爭片之一,絢爛的特效也沒有讓觀眾失望,強烈的視效成為至大殺器,更是成功地讓我對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不得不說作為一部電影,《決戰中途島》還略顯單薄、缺少戰爭藝術作品該有的核心主旨。中途島戰役美軍只損失1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32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簡而言之,人人都知道中途島海戰扭轉了太平洋戰爭的戰局,但看完電影我相信多數不瞭解這段歷史的觀影者沒有意識到此次海戰的重要性。
由劇情說開。
《決戰中途島》只是單純在於敘述整個歷史過程,沒有過分渲染戰爭的殘酷,更像是一部歷史記錄片。但若作為歷史記錄片,又略顯內容空洞。影片並沒有系統地為觀影者展示必要的知識背景,讓不瞭解這段歷史的觀影者會遲遲無法進入劇情。都知道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讓日本海軍遭受到“降維打擊”,但影片中缺沒有讓觀影者感受到以少勝多的氣勢和戰役的重要性。
而作為一部戰爭片,決戰中途島又缺少電影的支撐點和高潮部分,就像是一鍋大雜燴。為鋪墊中途島海戰,電影先用大篇幅講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導致整部電影時間線拉鋸太長,想把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呈現,卻讓觀眾看得雲裡霧裡。所謂處處是重點,又導致處處不是重點;缺少起承轉合,讓觀影者產生相當的視覺疲勞。觀影途中我甚至會不耐煩到自言自語什麼時候才能到真正的中途島海戰。如果開篇只是簡單闡述一下珍珠港事件給美軍帶來的影響,對比偷襲珍珠港美軍的情報系統知恥而後勇,再過渡到最後的海戰本身,說不定能更吸引觀影者的眼球。
真正的中途島海戰,本應為高潮部分,但缺少激烈的交戰場面,讓觀影者所記住的不過是迪克的兩次俯衝,很精彩,但是不過癮,除特效外太難給人以心靈震撼的感覺。
同時,這部《決戰中途島》除了戰爭元素摻雜了太多其他感情:友情、愛情、親情、戰友之情。這些交織在一起太過於弱化應以“海戰”為主的整部電影。
電影是一道西餐,從開胃菜到主菜再到甜點咖啡,循序漸進才好看。
再說人物。
我認為導演在重現中途島海戰的同時是想刻畫幾名人物角色:機智情報官萊頓,英勇無畏的飛行員迪克,不懼生死的機槍手布魯諾,嚴謹忠實的軍官上校韋德,膽小堅毅的僚機默裡……片中出現了太多太多的主角或配角。而導演似乎想將所有人物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都展現出來,結果適得其反,塑造了太多人物性格形象的代價就是壓榨了太多主角的成長空間。拿迪克來說,天才飛行員無疑是自負的,然而從自負到謹慎再到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完全看不到迪克的成長過程,就算是說服僚機默裡也只是莫名其妙一堆鼓勵的話。另一位主角情報官萊頓,中途島海戰首功在於情報的獲取,對這位情報官的性格刻畫我居然什麼都沒有看出來,太過於簡單。歷史上他分析出的情報,準確度90%,堪稱奇蹟(資料來自於少將張召忠的節目,要知道在上個世紀40年代,情報真假參半,在當時落後的通訊裝置下能破譯出90%的情報,能力可見一斑)。更不要提對面日本海軍,無論是山本五十六這樣的軍官還是不起眼的小兵卒,基本都是一幅“天皇是我爸,鞠躬盡瘁,死了光榮,死了偉大”的忍者表情。根本沒有任何人物角色的塑造。
但值得讚揚的是,幾位美軍人物角色有著很高的還原度。原以為布魯諾(被日軍投海的機槍手)和林賽(自殺式衝向“加賀”號航母的飛行員)不過是導演為了反駁那句“他們沒有自殺的勇氣”而杜撰的角色,不成想歷史上確有其人。機槍手布魯諾,被俘後日本人將他綁在裝滿水的油桶裡(電影為鐵錨)投入海中。飛行員林賽,為表彰其英勇犧牲,1944年美國以他的名字“林賽號”命名了一艘驅逐艦。
除了迪克的兩次“俯衝轟炸”,還有兩幕讓我印象深刻。同樣都是他在甲板上迫降,第一次在訓練飛行中完全是為了炫技,那時候的他自負、視紀律與無物,因久久不能提拔而滿腹牢騷。第二次在油耗用盡的情況下迫降,此時的迪克已經完全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官(可惜的是中間的轉變並沒有著力的刻畫)。兩次迫降的對比,以及在兩次迫降前後韋德對他的評價,可謂首尾呼應。一樣的迫降,不一樣的心境,不一樣體驗。這是戰爭帶給一個男人的成長。
本片另外一個可貴之處在於尊重強大的對手,沒有低估日軍實力。真正的戰爭片,不會貶低敵人,不會美化己方,只會客觀的展現真實的歷史,讓我們看到那個戰爭時代的縮影、體驗戰爭的殘酷。
電影無法像資料和文字一樣直白的表現出一場戰役的偉大,所以我想說:艾默裡奇先生,其實您可以再狂熱一些,再大膽一些。畢竟電影是一門藝術,不僅需要觀影者用眼看,更需要用心體會。
最後,即使《決戰中途島》有著諸多問題,仍然不影響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於我而言,這是一場歷史愛好者的狂歡。但還是希望: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就像片尾那句話:the sea remember its own 。
-
7 # 紅燈記
從頭到尾我們也認識啦幾位有名的美軍官兵,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伍迪哈里森飾演),領導《企業號》的公牛,小威廉.哈爾西上將,(丹尼斯.奎德飾),這部電影,平鋪直敘的重現了太平洋戰爭頭幾個月來,從偷襲珍珠港到大戰轉折點中途島戰役。(1942年6月)之間的事,故事主要以倆位美國官兵視角展開,一個是在中途島率領俯衝轟炸機中隊,迪克貝斯特上尉,(艾德斯克林飾),另一個是領導破密團隊預言中途島襲擊的情報官艾爾汶萊頓少將,(帕特里克威爾遜飾)。
-
8 # 皮上冰
《決戰中途島》是一部戰爭題材片,影片裡雖然也有感情戲,但更多的都是正常的愛情婚姻,從軍人家屬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火下家人對在前方作戰親人的牽掛。絕不是像當年《珍珠港》那樣, 編出一段狗血的三角戀,硬生生把個大片拍成了大時代背景下的蹩腳愛情劇。
在劇情結構上,影片一開始的引子是1937年羅斯福總統針對日本侵略中國發表的著名的“防疫演說”,接著是美國駐日本大使館海軍武官萊頓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對世界局勢的討論。看似和影片主題很遙遠,其實恰恰緊扣了戰爭這個大主題,可謂頗具匠心。
正劇則是從偷襲珍珠港開始,接著是美軍對馬紹爾群島的反擊、杜立特空襲日本東京,用電影語言一路娓娓道來,將中途島戰役的前因介紹清楚。把中途島戰役時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不利局面交代很明確,從而更加突出了中途島戰役美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一舉扭轉不利局面的重大意義。
片尾又用劇中真實歷史人物的照片和字幕介紹了這些人後來的情況,和影片中的角色可以有所對比,從藝術又切換到歷史,構思很巧妙。
人物設計上,主角並沒有像大多數這樣史詩級戰爭片將統帥作為一號的套路,而是以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情報參謀萊頓少校和“企業”號航母上第6艦載轟炸機中隊中隊長貝斯特上尉這樣兩位中級軍官作為主角,而雙方的統帥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以及雙方一些高階將領哈爾西、斯普魯恩斯、南雲忠一、山口多聞等都成了配角。
在中途島戰役中,他率領第6轟炸機中隊兩次出動,兩次攻擊日軍艦隊,他投下的炸彈命中了日軍“赤城”號和“飛龍”號兩艘航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的幹掉過兩艘航母的英雄。但他因為飛行時間過長,吸入了飛機發動機的廢氣,引發了肺結核,從中途島戰役後就不能再上藍天飛行,並在1944年因病退役。但他的功績卻足以名垂青史。
萊頓和貝斯特,都和珍珠港事件有關聯,正好和影片的脈絡相契合,人物經歷貫穿全劇,而且兩人,一個在前線浴血奮戰,一個在後方運籌帷幄,正好表現了兩個不同戰場上的鬥智鬥勇。這樣的設計確實是用心了。
-
9 # 影約星域
與《獨立日》、《愛國者》、《後天》、《2012》、《驚天危機》這些優秀作品一樣,《決戰中途島》也是由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可想而知,此片一定錯不了,事實也確實如此。
1、大製作、大場面,十分過癮。航母戰隊、飛機戰隊,包括艦載機的起飛降落,非常寫實,軍迷們估計都驚呆了。密集的防空火炮形成的光線煙團,魚雷劈開海水潛行向目標,轟炸機呼嘯著向著敵艦俯衝而下,雙方戰機在空中閃電追殺對抗……恢弘的戰爭場面,扣人心絃,痛快淋漓。
2、故事前後呼應,線條清晰。電影以1937年羅斯福總統發表的著名的“防疫演說”開篇,接著將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對馬紹爾群島的反擊、杜立特空襲日本東京等事件一一呈現,讓觀眾清楚瞭解了中途島戰役發生的歷史背景,之後便開始這場扭轉太平洋戰局的關鍵一戰,即使結局早已知道,但過程仍讓人無比糾心。電影的結尾介紹了主要人物的現實情況,進一步增強了電影的可信度。
3、人物設計合理,表演到位。電影主要設計了兩條主線,一條圍繞飛行員貝斯特展開。開始的貝斯特給人的感覺是不受約束的刺頭,愛嚼口香糖耍帥炫技,但是一個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個潛在的英雄。那就是每次飛行前都要把家人的照片,貼在飛機上。不出所料,關鍵時刻。正是貝斯特率領著第六轟炸機中隊成功地對日軍航母進行了兩次轟炸,保證了戰爭的勝利。這條線表現的是令人血脈噴張,熱血沸騰的英雄主義。而另一條主線則這主要展示冷靜和智慧,情報官萊頓對珍珠港事件中情報分析不利而深感自責,下定決心要將功補過。付出總有回報,之後萊頓透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精準分析出了日軍的戰略意圖,為中途島戰役中美軍以弱勝強奠定了基礎,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影片中同樣也有對人性的思考,面對殘酷戰爭,退縮害怕是本性使然,而能夠為了家國情懷不怕犧牲勇敢抗爭,這才是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
結語,好片不容錯過,評分9分。
-
10 # Biucan
該片沒有過多描寫個人情感,更沒有像《珍珠港》那樣以三角戀穿插始終,整個戰爭過程儘量以大視野展開,讓觀眾站在上帝視角,看著人類如何像棋子般被“下棋的人“控制著去戰鬥。
戰爭場面做得非常寫實而剋制,幾乎沒有展現肉體被炮火襲擊時血肉橫飛的場面,但是對各種飛機、戰艦、潛艇的外形和戰鬥場面做得非常逼真,軍事迷應該會非常喜歡。很難得一部戰爭電影的故事可以做得沒有明顯偏向性。
回覆列表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非常好
1.電影總投資一億美金左右,其中中國博納影業投資8千萬美元,電影中加上了關於當時中國的內容。
2.在演員的選人用人上,沒有強加任何黑人,拉丁裔,亞裔等政治正確元素。
3.這種全景式,空戰第一視角震撼特效讓人體驗到了真實的轟鳴感,讓觀眾體會到真正的海空大戰試聽盛宴。
4. 本片沒有《珍珠港》長達一小時屎一樣的談戀愛,一切角色為戰役劇情服務。
5.細節太棒了,龐大的戰艦看起來就像從70年前原封不動搬過來的。
6.看完整部電影會讓人感受到二戰時期軍人們讓人難以置信的英勇,體會他們的故事,珍惜軍人用生命換來我們今天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