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木豆丁

    這就是現實與夢想的區別!

    活在現實中你會更加務實,活在幻想中你會覺得總有一天可以征服世界!

    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人,一邊譏笑著我搬磚掙那百多塊錢,一邊湊在一起張口閉口幾十上百萬的工程,捱到中午飯點卻為了今天應該誰買單而爭的面紅耳赤!

    這種場景完美的展現了脫離當下,活在思維幻相的現實狀態!精神方面就靠這種群體聚集的思維模式來填充,一旦脫離就會空虛而無所事事,毫無主動意識去感受當下時刻的真實!不相信當下應該解決的是增加收入緩解生活壓力,卻更相信幻想出來的一夜暴富,天賜貴人!

    這種人永遠無法理解“有的人終其一生忙忙碌碌,好像永遠不會死去;在死亡來臨時卻發現自己好像從未活過”這句話包含的內容!

    不要活在夢裡,要活在當下!

  • 2 # 袁天東

    這並不矛盾。沒有一萬塊,說明他現在沒錢,說明他過去賺得不多或者存下不多,這都是過去的事。但他們會認為,過去不代表未來,過去沒有賺到二十萬,不代表未來他賺不到二百萬,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雖然現在他沒有二十萬,但縱使有二十萬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畢竟二十萬也買不到什麼東西,最多就一輛車的錢或者結婚交個禮金,甚至在很多大城市,三個二十萬或許都還不一定夠交房子的首付。所以,不是隻有年輕人覺得是小錢,而是大多少成年人可能都覺得二十萬不是大錢。有同感的網友,歡迎給我留言。

  • 3 # 海德青年說

    年輕人總得給他們一個機會,體驗一下社會。他們所謂的可能錢在他們的眼裡只是一個數字,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一天能賺多少錢,他們滿腦子全部都是理想,他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將來和馬雲一樣成功,幻想著自己有一天成為一個明星,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這就是學校給他們的美好環境,對於這件事,我們是需要寬容的,我們希望年輕人能夠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對未來的規劃!其實回頭想想,我們何嘗不是呢?我也屬於年輕人,但是我屬於那種已經打工了的年輕人,我沒入社會之前,我也覺得我這一輩子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要怎麼怎麼樣?我一定要怎麼怎麼樣?後來入了社會,發現並沒有書本里想象的那麼簡單。總得要社會磨一磨,就跟孫悟空一樣,總得要磨一磨才能成佛。年輕人要寬容他們闖蕩。最好是能闖蕩出一片天地!這就是對年輕人的態度!

  • 4 # 餘沫

    我覺得很正常啊,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花錢都是大手大腳的,而且趁著年輕,肯定也會有各方面的支出,享受生活還有提高自己方面,但是十萬二十萬放在現在的社會確實是不算是大錢。

    我覺得你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是站在一個存款的角度,很多年輕人可能沒有一萬塊錢的存款,因為年輕人他並不是站在存款的角度,雖然他現在沒有這麼多錢,但是他以後可能會賺到更多錢,而且十萬二十萬比如說開的店,也要幾十萬,或者是隨便買個車也要幾十萬,這在他們的概念中可能不算是什麼大筆資金,但是按照存款的話,他們可能現在更多的放在提高自己,以後可能有更多存款吧。

  • 5 # 小幸運那些事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明明兜裡一千塊都沒有,卻認為幾十萬不算錢?

    前兩天有個朋友對我說,他發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現在很多年輕人月收入3000,並且花錢還大手大腳,兜裡可能連1000塊錢都沒有,但卻普遍認為幾十萬元是小錢。還有一部分年輕人,明明沒車子、沒房子,卻認為那些開豪車有房子的人也不過如此。聽完他說的問題之後,筆者也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發現這種現象的確是存在的,並且持有這種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那麼,當下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想法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從小生活富足,對錢沒有概念

    現在很多95後,00後,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都是比較優渥的,所以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對錢都沒有概念,甚至會對自己的家庭財產產生“誤判”。什麼意思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小明出生於1998年,從小生活富足,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小明的潛意識會認為,自己父母的收入應該還不錯,家底也比較充實。

    但現實情況是,小明父母的經濟實力可以為其買一些名牌衣服、名牌鞋子,但卻無法給他買一輛幾十萬的汽車、上百萬的房子。正是因為這種潛意識心理和現實情況的衝突,才導致很多年輕人對錢沒有概念。也正因如此,才會出現很多年輕人沒車沒房,卻看不起有車有房的那類人,因為他們潛意識認為,自己只要想買,就隨時能買起。

    第二:各類借貸金融產品層出不窮

    以30萬元為例,如果一個年輕人的月薪是3000元,那麼他至少要工作10年的時間才可以攢夠。但我們會發現,很多年輕人存款1萬元就敢買二三十萬的汽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可以選擇透支消費?自己手裡雖然沒有存款,但是可以找借貸平臺借款,反正分期之後每天才還八九十元,看著也不是特別多。

    第三:既然行動上買不起,不如嘴上安慰下自己 現在別說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就連三四線小城市的房價都普遍漲到了七八千元/平方米,隨便買一套小戶型的房子就需要100萬元左右。除了房子之外,年輕人還要考慮結婚的彩禮錢、買車的車錢,以上幾種費用加起來,起碼也需要近200萬元。那麼問題來了,別說月入3000元,就是月入3萬元,想攢夠200萬元恐怕也需要幾年時間。所以,不排除一些年輕人已經麻木了,可能他們內心已經暗自拋棄了這些東西,因此活的非常“瀟灑”。

    第四:錢越來越不“值錢” 10年前,5元錢就可以吃一頓豐盛的午餐,現在起碼要15元,而且還不能算吃好,只能算吃飽。由此可見,貨幣貶值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正是由於錢越來越不“值錢”,所以一部分年輕人看不起“錢”。 筆者想說,無論是上述哪種原因,年輕人都不應該眼高手低,甚至不把幾十萬元放在眼裡。要知道,即便是1億元,那麼它最初也是由一元錢攢起來的。所以,我們既要想辦法增加收入,又不能養成“看不起錢”的壞習慣。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 6 # 橋鑫話生活

    個人認為,這與現在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現在有很多家庭雖然不算富裕,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溺愛也絕對不弱於他人。

    就像現在國家所強調的,為什麼要加強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缺乏對勞動,對生活的深刻體驗。

    古話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像我們很多人現在不心疼糧食一樣,以為只要有錢,就是大爺。

    過度的溺愛只會讓孩子缺乏對生存的體悟,對很多美好的事物缺乏珍惜。不珍惜糧食,不珍惜機會,不珍惜時間,不珍惜感情。

    身在基層而不下“基層”,好高騖遠是難免的事情。一個官員不下基層,無法深刻體會到動人民的疾苦;一個老闆不下基層,不懂底層的辛酸;一個孩子不下基層,不知糧食來的不易。

    處身社會而不下“基層”,就體會不了消費者真正的需求,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推銷,往往抓不住機會。甚至也不懂得珍惜機會。

    我記得在我們年幼的時候,也一樣。用別人的話講,叫不知天高地厚,年少輕狂。自信是好事,但還是隻有腳踏實地,才能幹好事。

    人生沒有那麼多捷徑可走。當我們在社會中真正領悟到,不努力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時間可能已經過去很久了。有時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機緣不到,人的悟性也很難達到。好像一切都懂,但其實一切都不懂。

    後來,我覺得如果真的懂了,可能你就成功了。

  • 7 # 萌魚聊生活

    emmmm;

    人家現在沒有不等於以後沒有(反正人還年輕),自己暫時賺不到不等於家裡拿不出來更多,再有,一個人自己丑卻不代表他沒有審美認知,別人是否長得好看,他心裡也會有個衡量標準。

    現在對於有錢人的定位的確高了,如果只趁個十幾、二十萬,確實沒什麼可拿來炫耀或被人在意的,畢竟在一線城市二十萬連個房子首付都夠嗆。

    喜歡我的回覆,請點點我的關注喲~

  • 8 # 認知差

    第一、年輕人喜歡談愛情,談夢想,談人生,唯獨不怎麼談金錢,認為談錢太俗。

    第二、90、00一代人,有爸媽、爺奶、姥姥姥爺6位老人愛護這著,不會缺錢。

    第三、各種校園貸、手機貸款、刷單、編寫程式等副業都能夠讓手裡有閒錢可用。

    第四、現在自媒體、多元化工作、低成本創業,讓年輕人不在認為生存是件難事。

    可是,一旦遇到緊急用大額錢時,他們又沒有提前儲備,或者進行合理理財,就會覺得很缺錢。

    所以,當年輕人步入成年,就知道在​成年人的世界,錢就是活著的籌碼,​他們並非多愛錢,而是沒錢真的寸步難行。

  • 9 # 活性多糖

    錢多錢少是相對的問題。

    比如,我們買一個房子,大概100W。那麼我們如果能找到一個品質與這個房子差不多的房子只需要90W,那麼這是便宜還是貴呢?

  • 10 # 白水90944696

    首先,雖然年輕人可能沒有一萬塊的存款,但是花唄,信用卡什麼的累加起來,也不是個不小的數目,所以年輕人雖然沒有準現金,但是人家有各種其他方法弄到錢啊。

    其次,現在很多人年輕人,尤其是沒有掙過工資的年輕人他們對於錢是沒有概念的。具體體現在,錢對於他們而言是個數字,他們不知道要想獲得這個數字,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很多大學生花錢很豪邁,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家自己不掙錢。

    再次,資訊傳導。類似問題還可以引申成:為什麼感覺很多人月入十萬?各種新聞、各種宣傳讓很多人感覺:大家都已經收入高。但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很扎心。同理,年輕人見慣了網上經常曝那種貴貴的美好生活,所以感覺十幾萬不是個事,似乎大家都是那樣的生活。

    最次,年輕人年輕,認為自己未來可期。各種要求,未來都會有的。

  • 11 # 星辰夜風

    周圍環境投射的結果。

    包括身邊的現實環境和大腦思維想出來的虛擬環境

    就拿我來說,之前我在國企上班的時候,大家普遍工資3000-4000,見到月收入能達到6000的同事,我都會非常羨慕。

    後來去了北京工作,發現在北京“6000月光,一萬能活”是種普遍情況,身邊的人收入一般都在一萬以上。從那時候起,我就覺得,月薪一萬根本就不算什麼。

    後來2015年我開始玩知乎,遇到的幾乎全是“年薪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高收入人群。

    雖然那個時候我經常出差,滿足了“剛下飛機”這一條,可惜人家大V身在巴黎,我在八里屯。

    我當時收入不算高,僅剛過萬而已,而且每月所剩無幾,所以你讓我拿一萬我肯定是拿不出來的。但我身邊全是月入過萬的人,在知乎看到的也都是年薪百萬的人。受現實和虛擬環境的影響,一萬塊錢在我眼裡真的不算什麼,甚至談及100萬的房子,在我看來就像說100塊錢的玩具一樣。

    但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銀行賬戶,才發現輕描淡寫中100萬的房子,我還差99.9萬,不吃不喝、並且維持目前的收入大概要10年才能買的起。

    一切皆是幻象。我們眼前的世界並非全部的世界,更多的是我們思維的投射。

    古代的叫花子冬天圍在一起曬太陽聊天,聊的內容只會是諸如此類:

    還是當皇帝好啊,不用受凍,現在肯定正圍著火爐吃大肥肉片子呢。

    是啊,下地種田肯定用的是金鋤頭。

    皇后娘娘烙的肯定是白麵餅,不用蒸玉米麵的窩窩頭。

    我們其實和那些叫花子差不多,只不過時代變了,他們不知道皇帝的日子,咱們不瞭解有錢人的生活。

    我們周圍充斥的資訊太多了,會誤以為那就是自己的生活。

    只說原因不給解決方法不厚道,所以我要多說一句:

    少刷B乎,多讀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在海拔多少的情況下會有高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