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覺五千年
-
2 # 曾經得酒
首先,問題有誤,子午谷奇謀是魏延提出來的。不是諸葛提出,只是諸葛沒有采納。
其次,至於這個奇謀勝算有幾成,我個人估計三四成吧:
一,是奇謀,但是我們要看其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都符合沒有。魏當時並非速完之國;魏延雖然是堅定的抗曹份子,畢竟是武將,能力是有但是不強,不然後面也不會這麼容易被冤殺。
二,諸葛亮一生為謹:做事有七八成以上把握才去做的主。手下當時這麼點兵都是蜀國的命根子呀,怎麼可能給魏延去冒這麼大風險?權衡再三所以沒有采納。請不要冤枉為蜀一生嘔心瀝血的諸葛!
-
3 # 一斗樓
:沒這麼大的本領。今人想決定古人的決策對否,並判斷對錯,有點異想天開了。要知道地形是會隨時變的,一年不割草,祖墳都難找。那子午谷的山路180O年都不變?沒有泥石流地震?孔明那麼弱智怎麼會領導魏延?所以今人的一些判斷才是弱智的,當丞相又當元帥,孔明考慮的問題很多好,從糧草,兵力,援軍,國內經濟,東吳外交情況,魏地變化,情報如何,軍隊當前情況等等千百個問題綜合起來考慮的。評論家們只看一點就斷言誰對錯是很幼稚的。呵呵,今人最好不要談論歷史的事,就是你親身經歷的事,你也未必看清楚,因為你只在你的小山上,看不到大山上的風景。
-
4 # 一貳一橙
目前關於子午谷奇謀,一共有兩種說法:為陳壽《三國志》所記: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為魏華人魚豢所寫《魏略》記載: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來,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可以看出:《魏略》所記的子午谷奇謀比起《三國志》的要詳細得多,也是第一次提到子午谷這個位置,接下來,我們先從比較具體的“魏略子午谷奇謀”入手,來看看這兩種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
對“魏略子午谷奇謀”分析魏延所提的“咸陽以西可定”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三點:
魏延從褒中出發,十天之內要到達長安城下;到達城下後,長安總負責人夏侯楙要立刻逃走,其餘御史和京兆太守等要麼是無能,要麼是不敢抵抗,極速拿下長安;洛陽支援關中部隊要二十天才到(這還不包括魏延出子午谷的那十天),在這二十天內,諸葛亮要達到長安,和魏延一起據守。首先,要知道戰場形勢千變萬化,一秒可能就一個樣了,魏延從崎嶇不平的子午谷出發,十天之內能不能到達長安呢?其實是有可能的。
魏延在漢中鎮守了十餘年,除了修築防禦諸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打掃了四條山間小路,以便到時配合大軍北伐,這四條道就是散關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魏延對漢中、關中一帶的天氣,以及子午谷的地利和隱蔽性都是相當的瞭解,這一切都是他鎮守漢中以來所得到的經驗和自信。
所以魏延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自然是因為已經掌握了關中雨季的規律性,確定了當時關中不是雨季,才敢從子午谷出兵,遇到像曹真和曹操那樣因為雨季來臨而行軍緩慢情況的可能性較低,魏延急行軍到達長安,十天的時間是可以做到的。其次,夏侯楙逃走,長安城無人可守的可能性有多高,這一點是未知數,萬一夏侯楙堅守呢?長安可是一座大城,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政治、地理、軍事的重要性在歷朝歷代都是排名前三的,曹魏也不可能例外,而且就算長安不守,在其背後的潼關、武關等戰略要地,難道就真的連一個拿得出手的人都沒有嗎?
夏侯楙雖然打仗不行,可他畢竟是曹魏宗親,對於長安這座城市的情況不可能一概不知,如果他真的棄城而逃,回到曹魏也得受到重罰,誰敢保證夏侯楙會賭上全家性命和家族榮譽,單單為了自己的性命就放棄長安呢?
再者,又有誰能保證長安城裡的官員們就全都是庸才,一個拿得出手的都沒有?公元213年,馬超兵敗關西,最主要就是因為趙昂、王異夫妻,和楊阜、姜敘等人的反攻,這些在過去可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在國難當頭還不是照樣抱成一團,一致對外。所以依照魏延的情報,長安城中可能沒什麼能人,但眾志成城,誰知道長安城裡還有沒有王異式的人物呢?
最後,洛陽軍隊要二十天才能到達長安救援,諸葛亮必須在二十天內到達長安,這是個很大的難題。諸葛亮不確定能不能在二十天到達長安,因為他得對付鎮守隴右的郭淮、費曜等人,還得爬山涉水,越過千里秦嶺,要知道蜀漢軍隊多是山地兵,戰馬稀缺的北伐大軍是很難做到強行軍的,不過洛陽援軍到達長安卻是用不了二十天的。
據《後漢書.郡國》記載:洛陽離長安不過一千里,而司馬懿奇襲上庸、斬殺孟達時,孟達也是錯誤地認為司馬懿到來需要一個月的時候,足夠他做準備了,可結果司馬懿八日急行軍一千多里,猛地出現在上庸城下,把孟達都嚇懵了。此外,曹魏精銳虎豹騎在長坂坡追殺劉備時,是一日急行三百餘里,搶在劉備前頭佔據了江陵。長安是關中命脈,更是國都洛陽的西北門戶,長安一失,曹魏自然舉全國之力來救,在數天之內強行個一千里並不是什麼難事,這一點也可以從後面張郃進攻街亭時看出來:以地理位置而言,街亭明顯離諸葛亮大軍更近,離洛陽較遠,可曹叡在聽到諸葛亮兵出祁山、三郡降服後,立刻派了張郃率兵前來救援,結果就是在馬謖在街亭還在排兵佈陣時,張郃大軍就殺到了,打了馬謖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以上三點子午谷可行性來看:第一點是優勢,第二、三點都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所謂“出奇制勝”,打仗講究的是“正奇結合、虛實並用”,魏略子午谷奇謀有一定的可行性,成功的機會則是一個確定和兩個未知相比,勝率大概是一半一半吧!
對“三國志子午谷奇謀”的分析這個計謀就簡單得多了:
依照漢初韓信暗度陳倉故事,魏延以奇兵兵出子午谷,佔領潼關;諸葛亮以正兵後面趕來,扼守潼關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慢慢蠶食整個隴右。魏延這個建議自然也是基於他對子午谷地理的熟悉,趁曹魏沒有準備之時,兵出子午谷,繞過郿縣、長安等堅城,直接拿下“關門可扼九州”的潼關,切斷三輔之地和中原的聯絡,慢慢蠶食。至於這個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實和“魏略子午谷奇謀”一樣,機會都是一半一半的,甚至更低:
對諸葛亮來說,第一次北伐的奇兵已經有了,那就是趙雲在褒斜道所用的那支疑兵,魏延再出奇兵就違背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兵法了。如果再出魏延奇兵的話,那分兵太多自然會造成主力薄弱,不利於進軍,也容易夭折在隴右曹魏守軍手裡,況且當時蜀漢能用得上的大將也不多,連七十歲的趙雲都搬了出來,要是連魏延都離開主力部隊,那諸葛亮還能得靠誰來取隴右地區,對付郭淮等人呢?
-
5 # TonyDeng
這個話題老生常談了,別處說過的,不再重複,在這裡只說幾點。
第一,魏延的獻策,後世名曰“子午谷奇謀”,其實卻不走子午谷穀道,仔細看原文而古文水平又不算低的,都看得懂,他走的是秦嶺南側,一直到子午谷出口處才突出北向長安,那些分析子午穀道路的分析,全部不用理會。
第二,所謂“勝利”,正如基辛格對越戰的總結,是如何界定勝利的問題。魏延突襲長安,意圖能夠實現的可能性的確很高,這個意義的勝算是有的,但若說到“北伐”的勝算,則不大。同樣,孔明“平取隴右”的意圖,事實已被馬謖之戰否定掉了。“北伐”的勝算,也是本質上就不可能有的。
第三,魏延的策略,屬於戰術層次,而“北伐”是戰略,在當時的形勢,“北伐”是肯定不可能成功的,某些戰術勝利,決定不了大局。衹不過孔明失敗之處,連戰術也失敗。
-
6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子午谷之謀是奇謀,奇在無人想過,魏文長守彊已久,早把長安守將看透了,早已窺視己久,早有了出征統一天下,首拿長安的設想,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長安城內有了他的內應沒有,使他那麼有把握?沒施行,也沒露,不好說,但健議諸葛走大路,(當然掩旗息鼓最好,即使暴露了,魏延一邊也好隱蔽前行)是″雙管齊下"比走一邊好。魏延來到長安城下後白天也可一部化裝進城,一部隱蔽待進。晚上攀爬可聲東擊西把最熱鬧的一面攻打也是最佯攻的一面攻打。也可多角度攻城讓敵人摸不清誰是主攻誰打掩護。魏延早看敵主將不行就有更好辦法,我只是打比方。後來鄧艾用更少的人,更艱難的舉動,反過來給.西蜀一個教訓。打下蜀國,更證明魏延取一城的可能性。既便沒成功,也比只一城城的只一邊.打要好,搞亂敵人使其驚慌,可使敵忙於應付有利調動敵人尋找戰機。戰略上敵人也怕失掉長安,因長安城最大物資也多.人也比洛陽多,很顯重要,誰得誰可再利用,延伸去打取。長安被作以前都城居說水多糧豐,所以我也認為兩面合取長安為首取。
-
7 # 戶外遊玩劉
個人認為子午谷奇襲並非妙計!而是魏延自己的一條愚見。諸葛亮率大軍正面做牽制,魏延率精銳出子午谷直逼長安。第一這個計謀風險太大!魏延獻計是諸葛亮幾次北伐失敗的情況下提出來的,一旦失敗後果很嚴重!因為現在蜀是進攻方,魏是防守方,一旦魏延在進攻中遇到頑強抵抗而速攻不下,這是非常危險的!這是孤軍深入!沒有援軍!甚至會全軍覆沒!第二就是個人認為你魏延率精銳奇襲長安,一路不會被發現?一點也不被察覺?既然是奇襲帶的人不多,即使到了能攻破城池?還是圍魏救趙?吸引魏軍回救?一路奔襲到了地方還有多少戰鬥力?
所以個人認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錯誤的!諸葛亮不採納是正確的!
回覆列表
首先;從地理角度來看,子午谷隱藏於山間小道,不易察覺距離長安僅需十日可達,如若準時出谷,則距潼關僅130公里,約三日可達,此時魏國多年未與蜀交戰,兵力未多,潼關旦夕可下,折返長安約5日可到。若長安可定關中可為蜀漢有也。
其次;從指揮官來看,魏延乃不世出的名將,而夏侯茂作為附馬沒經歷陣仗,高下立判,根據魏延的戰前偵察,魏長安守將是安西將軍夏侯楙:
《三國志·夏侯惇傳》記載:“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魏略》記載:“楙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與茂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茂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記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由此可見長安瞬間也可下也,其時諸葛亮出斜谷入長安其時也夠了,到時潼關以西關中大地及隴西諸郡不復為魏也。
再次;兵力對比,首次北伐,諸葛亮帶有精銳漢軍八萬,魏延一萬,而關中僅兩萬魏軍,以天才對飯桶,勝算無慮也。諸葛亮為蜀國實際掌控者,其時孟達未反,手中尚有八萬大軍出上庸阻擊宛洛援兵,萬無一失。若能說吳參與,魏亡亦可待也!
最後;意外因素,若遇天降大雨,指揮官如曹真、司馬懿之流恐有變數,若潼關未能及時拿下等等,最後歷史證明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況且之所以叫作奇謀就是要出奇制勝,就算這些事情發生了,總比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強多了,畢竟就算全輸了也不過魏延及一萬漢軍,反正魏延也不可能受諸葛亮重用,為自己的理想而死總比憋屈死好。
總結;我們也基本肯定它的可靠性,並因此指出諸葛亮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勝”,謹慎,以至錯過了時機。但我以為,對這件事的分析和評判,還應該從諸葛亮的性格入手,小心有餘,魄力不足,不能培養人才,事必躬親,有能力者棄之不用,後期無人可用。又怕有才者難以駕馭,不給機會出人頭地,哪怕誤國也在所不惜。最後一句話-諸葛亮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