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而自由3

    德國:虎式坦克,(希特勒的電鋸)MG42通用機槍

    美國:航母戰鬥群,工業和戰爭機器的集大成者

    蘇聯:T-34,爛得快,修的快,喀秋莎火箭炮(斯大林的管風琴)

    日本:零式戰鬥機,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

  • 2 # 九品侍衛

    二戰中最能體現各國工業實力的武器裝備,基本上並不是進攻性武器裝備,而是負責後勤運輸的非戰鬥裝備。

    首先非戰鬥裝備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最好的尺子,畢竟在打仗之前非戰鬥裝備的普及量並不是滿編狀態,像是步槍、子彈、火炮之類的武器可以實現儲備,然而像是卡車、吉普車、運輸機、登陸船這類裝備又怎麼可能大量儲備,畢竟大量儲備這類裝備就是等於佔用有限的資金,而這些資金完全可以被用在更加需要的地方。

    縱觀二戰運輸裝置即使一面鏡子,它照出了參戰國的工業實力。就例如德國,雖然攻擊型裝備非常不錯,但是運輸裝備呢?最好的也只有一些半履帶車、卡車、還有一些比轟炸機都低一個檔次的運輸機,剩下的就是騾馬運輸車了。

    還有就是日本,它的工業能力就更加的糟糕了,陸地運輸最起碼還有卡車撐門面,最慘的當屬海軍了。當時日本陸軍想要登陸東南亞島嶼,可是連像樣的登陸船都沒有,只好使用普通船開到距離海岸足夠近的位置,然後士兵趟著水上岸。

    在二次大戰期間,工業能力最強悍只剩下美國了。畢竟空中有c47運輸機、陸地有卡車、吉普車、運輸裝甲車、海上還有希金斯登陸艇以及各種兩棲裝甲車。當然這些都只是一線運輸裝備,向後方運輸裝備的製造量就更加的誇張了,就比如鼎鼎大名的自由輪。

    從1941~1945年總共建造了2751艘,其中頂峰時期可達到每天下水一艘的速度。也正是因為有自由輪的參加,才使得美國可以把源源不斷的物資運往歐洲和太平洋戰區,好讓美國大兵可以攜帶足夠的武器與補給跟敵人作戰。

  • 3 # 夜探曹營

    戰爭初期,德國的前線部隊的一線裝備幾乎對盟軍和歐洲全境形成壓制性的優勢,用句時髦的話就是碾壓整個歐洲大陸。德國的閃擊戰是裝甲部隊與空中強擊梯隊交替掩護而大獲成功的。這一程序中,斯圖卡和裝甲擲彈兵的威力不可小覷。對盟軍的步兵及前線陣地的突破極為有效。但這一情況在冬季來臨時出現轉機,裝甲部隊的油料和補給成了主要的矛盾。而且蘇聯大量裝備的反坦克炮和火箭炮對德系坦克毀傷嚴重。本來的優勢變成劣式,德國的虎式坦克是二戰期間最好的陸戰之王。而蘇聯的卡秋莎則是改變歷史的陸軍火力覆蓋神器,用專業術語解釋就是集火團滅的神器!此外,英國的蘭開斯特,美國的B29都是二戰期間最優秀的戰轟。當之無愧的死亡之神。海軍方面,德國俾斯麥是公認的最好的重巡,而日本大和號不過是大點而已。殲擊機品種較多,零式和雅克是最優秀的殲擊機。雖然美華人最後控制了制空權。艦載機是日本和美國的天下。當然航母是二戰期間海戰之王,日美的多次大海戰幾乎包攬了所有的精彩戰役。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U艇,它是二戰期間毀傷盟軍戰略物資及總噸位最多的終極殺手,沒有一艘盟軍戰艦不懼怕大西洋下的群狼。當然最好的武器是美國科學家馮布勞恩研發的那個小玩意,即徹底摧毀了日軍的敢死決心,也從此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至此,世界永無寧日。最後說一句,但願世界上不再有戰爭,兒童們永無戰亂之災,用海明崴的一部書名來作為結束語:永別了,武器!

  • 4 # 人間小市民

    坦克和飛機在二戰是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的,蘇聯在二戰的時候能夠進行反擊柏林靠的就是鋼鐵洪流,美國之所以能攻入柏林靠的就是擁有數量和質量優勢的飛機。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二戰最能體現一般工業實力的是坦克、飛機、軍艦,這三個東西結合在一起,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就出現了。

    這些東西都是主戰裝備,需要消耗大量鋼材,相當考驗一個國家的生產工藝、人員技術水準、工業設計能力、工業生產能力。

    比如蘇聯的T34坦克,便透過其良好的生產效能,集約的生產管理,以及高效的自動生產線和效能均衡的設計,讓蘇軍獲得了強大的戰略優勢,絕對堪稱是最能體現蘇聯二戰工業實力的重灌備。

    蘇聯的飛機制造也還行,比較出名的有拉-3、拉-5、拉-7、雅克-9、IL-2、圖-2等等,效能不俗,規模驚人,產量相當大。

    與坦克、飛機比起來,蘇聯的海軍也實在是乏善可陳,幾艘扛把子的戰列艦全是繼承自沙俄,還有半拉子工程撂在船廠裡讓德華人拆了的,當時蘇聯的重心也不在海洋,所以還真沒啥可說的。

    德國的虎、豹、獅、象之流倒也算是戰場上的一張名片,但這些東西完全就是反面典型,要麼工藝複雜的令人髮指,要麼僅突出部分戰鬥效能,不僅沒有將德國的工業能力引匯出來,反倒還拖累了德軍的發展。

    反倒是三號突擊炮這種乍看比不上虎、豹的東西,在某些方面更能代表德軍,德軍制造了10500輛三號突擊炮,先是作為步兵的支援力量,後來又變成反坦克車,偏偏戰鬥力還挺不錯,以至於一直有人說“德國要是全造三禿子就贏了”。

    戰機上德國最具代表性的是梅塞施密特的BF-109和福克沃爾夫的FW-190,這兩種戰機是二戰中德軍的空中主力,生產規模和改型極多,也最常見。

    海軍德國完全沒法說,發展時間太短,納粹黨30年代初上臺,30年代末就要開大戰,根本沒時間發展,所以僅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以及零星幾個半拉子大艦、袖珍戰列艦、重巡等等,水面艦隊不值一提,也就U艇部隊還能幫著頂一頂,其中VIIC型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

    美國的M4坦克也是個不錯的典型,這種坦克雖然有“朗森打火機”這個難聽的名稱,但實際上它卻是二戰工業生產的佼佼者,美軍近乎瘋狂的生產M4坦克,還在生產中進行修改,不斷分化出各種變形車輛及新型號,將之塑造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美軍的標誌性飛機更多,戰鬥機中以P-40、P-47、P-51和F4U、F6F等最出名。而轟炸機方面亦凸顯出美國當時航空大國的地位,從B-17到B-29,美軍的轟炸機群鋪天蓋地,無人能撼動,當時連福特汽車都在造飛機。

    海軍方面,美國當年完全是以下胡蘿蔔燉菜的速度下船,戰列艦、航母、巡洋艦成堆的下水。最具代表性的是航母,美軍戰前也就企業號、約克城等一個巴掌的航母,但戰爭結束時,加上護航航母,美國林林總總搞出了147艘航母,還送了英華人38艘,這工業能力也是足夠令人瞠目結舌。

    再說日本,日本在坦克方面完全就不行,雖然有海陸馬鹿互啄的拖後腿的問題在其中,但日本坦克確實無論從設計還是投產規模,統統都未夠班,國家工業能力的短板體現的淋漓盡致,勉強“奇哈”算是個代表作吧。

    戰機方面,日本最具工業代表性的當然是零戰,不過這是海軍的戰機,陸軍戰機以一式陸戰為代表,這兩種戰機前者生產了10449架,後者生產了5919架。這兩種飛機極為相似,都是一個賽一個的輕量,追求極端機動效能。

    海軍是日本的立國之本,日本海軍雖然有扛把子的戰列艦“大和”,但其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航母,但他們的航母產量完全與美國沒法比,只有25艘,也就比22艘埃塞克斯級多那麼一點,還有許多船是其它艦船修改得來,而且有些後期完工的航母連出港的油都沒有,簡直就是悲劇。他們是既無工業的動力,也沒工業的血液了。

  • 6 # 東風浩蕩橫掃千軍

    德國:虎式坦克,虎王坦克,MP40衝鋒槍,MG42通用機槍,ME262噴氣機

    美國:M4“謝爾曼”坦克,P51戰鬥機,埃塞克斯擊航母,德梅因級重巡洋艦

    日本:零式戰鬥機,大和級戰列艦

    中國:中正式步槍

    英國:噴火式戰鬥機,“光輝”級航母,司登衝鋒槍

  • 7 # Mr史海拾遺

    同盟國:英國的噴火戰鬥機,二戰時期綜合實力最棒的戰鬥機。

    常人見到噴火的第一眼,都會讚美她那優美的流線型外形。局座曾經說過:“你看它戰鬥效能好不好,首先看它好不好看,不好看的裝備它肯定作戰效能就不會好,任何武器裝備都這樣”。與各國同一時期的戰鬥機相比,新銳的噴火憑藉著高顏值,迅速博得了航空業界人士的喜愛。而她高顏值的背後,是英國設計師獨具匠心的氣動外形設計,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流線氣動外形的幫助下,飛行風阻減小,噴火的飛行速度有了極大的提升。

    變矩螺旋槳的採用,使噴火在任何飛行速度下,均能利用發動機的最大有效功率;橢圓平面形狀的懸臂式下單翼,雖製造工藝複雜,費工費時,但氣動特性好,升阻比大;全金屬承力蒙皮和自封式油箱的採用,使飛機被擊中後也不易起火,提升了飛行員在空戰中的存活率……

    可以說,當時的噴火集合了英國航空工業的技術結晶,是英國工業實力積澱所孕育的產物。

    在武器裝備方面,噴火早期型號(Mk.Ia)搭載的是8挺0.303英寸(7.7毫米)航空機槍,但很快,一線飛行員就指出7.7毫米小水管威力不足,平均要打4500發子彈才能擊落一架敵機。飛行員們認為必須裝上20毫米機炮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在後續的改進型:Mk.Ib上,噴火搭載了2門20毫米西斯帕諾機炮(每門備彈60發)和4挺7.7毫米機槍(備彈350發),這成為了後期噴火沿用的主要武裝搭載方式。

    蘇聯的T-34坦克,產量居二戰時期首位,斜面裝甲和簡單的機械構造使其成為二戰價效比最高的坦克。

    T-34當然是一款極為成功的坦克。即使不比較詳細資料也能明白。如果T-34不強的話,德國也沒必要去設計生產豹式。德軍偏向於生產一些適合反坦克的坦克,這本身就說明問題。儘管德國坦克的強大反坦克能力是很多軍迷喜歡他們的原因,但是這種思路肯定不僅僅是“品味”問題,這肯定是被對方坦克的優勢逼出來的。能把德軍逼成這樣的也就只能是T-34了。

    坦克最初的目的,就是用來突破壕溝陣線的。到了二戰中,坦克主要的作用還是突破防線,快速突擊。德國將軍,作為閃電戰的大師,當然希望坦克可以突破敵人陣線以後,快速深遠突擊,迂迴,合圍消滅敵人,這才叫閃電戰。和敵人坦克正面硬扛不是主要考慮。但是德國後期偏偏設計了很多善於正面硬扛的坦克。討論正面單挑,當然比T-34強,否則還造出來幹嘛。但是這種思路本身就說明德軍意識到自己的裝甲力量整體上是劣勢的,是被動的,所以有必要大量生產此類坦克抵消對方裝甲部隊的攻擊威脅。反坦克的坦克,其實就是偏防禦的武器。那防禦的物件當然主要就是T-34。這本身就可以說明問題了吧。

    美國沒有特別經典的武器,要說最能反應其工業能力的,那就是美國下餃子一樣的海軍,截止到二戰結束,美國光航空母艦(含輕型航母)就有一百多艘。法國(滑稽)中國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支制式步槍,1935年列裝陸軍,相較於其前身毛瑟步槍而言更適合亞洲人的身材,威力上比日軍的三八大蓋要大。軸心國:

    德國經典武器就太多了,但是產量上比美國少,比較能反應其工業能力的有這麼幾個——豹式坦克、梅塞施密特109戰鬥機、mp40衝鋒槍、俾斯麥號戰列艦。

    日本的擲彈筒。日本的工業能力實際上在列強中倒數,在步兵裝備上沒有辦法大規模裝配迫擊炮,只能用輕型、易操作的擲彈筒代替。但是這種武器在中國戰場也是橫行四方,因為中國軍隊嚴重缺少火力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做出的花捲不會蓬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