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代哲學思考

    做好準備,來好好談談這句話的意思。我就喜歡這樣的問答。

    先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翻譯為:靈巧的人做的活多,勞累,聰明有學問的人呢,想得多,心累,那些不靈巧又不聰明的“愚者”呢也沒什麼追求,吃飯混日子,就像沒有繫繩索的小舟,蕩阿蕩,這才是心境虛無自由灑脫的人。

    這段文字符合莊子一貫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點。莊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人,在亡妻前擊缶而歌的人,分不清夢裡夢外的人……這位大師一直是我非常崇拜敬仰的大師,道家大家,對於道家大牛,我個人是遠比其他宗教來的憧憬嚮往。首先,道家本來就是我們本土宗教,說白了,更接近華人的思維模式,尤其顯得接地氣;其次,道家某些派系雖然也有不切實際的追求,比如長生不老,但是對於普通大眾而言,道家言行反倒是給予世人很多的思想上的警醒和實際的意義。後者這話怎麼說?我絕對不是說其他思想不好,只是在我淺薄的知識面裡,任何一種思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都要是對人類有積極向上意義的,而且是可以落地,被我們“凡人”可以很好的吸收的,那它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讓人歡喜肯定的。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崇尚道教的。

    莊子的這段話乍看起來倒是消極逍遙的,無所欲無所求,那麼你就贏了!這倒是給很多懶惰、自控力差的人提供了一句“名人名言”的理論支援,那麼實際意義呢?小夥伴們,錯了!大錯特錯!

    莊子是什麼人?道家大成者,人家是大成之後在那無所欲無所求了,那是悟道之後的事情,而我們呢?大成之後的“歸墟”和沒有追求、一事無成是兩回事的好嘛?!莊子是個簡單的人嗎?看莊子寫文章懟孔子的人才不會這麼覺得!

    每一個時代背景,有每一個時代背景文化思想存在的意義和他的色彩。若是把莊子的思想拿到現在來,那一定是有另一番含義和啟示的。我一直崇拜莊子,但是對於這位大家的一些觀點也並非一定多麼認可贊同,畢竟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看事的角度自然也有所不同。古有陶淵明追求個“不求甚解”,我倒覺得這和莊子有些雷同,只是一個是因為鬱結只得不求甚解,一個是太通透了,難得糊塗。就拿這段文字來講,要說那些技巧多的人多勞苦,也並不一定見得啊,說不定人家就喜歡這份工作呢,就比如一些為畫而生的人,就喜歡這個,就是執著進去了,作品是自己最大的歡喜,收入算作是錦上添花;莊子有說“知者多憂”,但是後世又有“庸人自擾”,所以這個心累的智者也不見得是真的聰明瞭,再反觀莊子,是不是也是一位智者呢?沒能力又沒追求的人就真的自由嗎?真不見得啊,在這個社會,還不是為了一日三餐在奔波。

    古語云,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哪來著?我個人覺得,在現在這個社會,這句話才是莊子所說“不繫舟”的近義詞。我們有所追求,有所期盼,為此付出努力,追逐的本身就是一種人生的悟道。莊子作為大智慧的人,給予後人很多啟迪和指引,即使放在現在也是不為過的,但是千萬不要把自己狹隘了。

    關於領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體會,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這是我對於這段文字的理解,不要噴我,哈哈哈。

  • 2 # tonrry

    結合第二句話,你就可以知道按原文意思來說,大部分翻譯都是錯的,也證明他們都沒理解莊子的意思,同時證明他們更不會懂老子的意思。心靈手巧者就愛勞做,有智慧學識者就愛憂愁(思考問題)。什麼都不會就很少去追求什麼,吃飽了就瞎晃盪,像沒拴著的船,晃盪到哪裡都無所謂目的。

  • 3 # 質躍

    因為這個呀!顯然不是莊子的正統思想。莊子不一定就是道教啊,可說是道家。《列禦寇》是雜篇,也就是說是莊子後來的門徒所作的可能更大。文中借真人說“真人”的話,打著聖人旗號說聖人的話,其實都有巨大偏差的。

    什麼列子、莊子、孔子等都在裡面發言,顯然時候人假託所作。“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 舟,虛而敖遊者也!”這句話在原文中是借伯昏瞀人的口說出的。“伯昏瞀人”顧名思義大意是一個昏暗的眼瞎的老人。這就已經遠離莊子大鵬展翅九萬里,逍遙的境界了。所以這話根本就代表不了莊子思想。莊子逍遙但不是消極。境界不在一個層次。

    就像有人說的敗壞佛的是念佛人,敗壞道的是修道士,當然不一定壞事,譬如,所謂的內丹術,被修道士們弄成旁門左道,鉛汞煉丹結果歪打正著貢獻了四大發明的火藥,長生不老丹藥多少也促進王朝更替哈!這都不能一概而論是壞事吧!

    但是,要了解真正的莊子還是要讀他本人所著的文字,這也未必真能瞭解,因為言不盡意嘛,然而多少比較準確些,莊子著作可以肯定的至少一共七篇即:《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把這幾篇好好讀讀,光看題目你就知道莊子是怎麼個情懷了。譬如《應帝王》這是啥,與帝王交流呢。

    至於後來,唐朝追蹤封莊子為“南華真人”,什麼《南華真經》離譜遠了,心裡有個底,讀書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是真理。

  • 4 # 蓋世神算

    莊子的思想,是哲學終端,向來教科書不敢十分牽涉。因為要理解它,不僅要學識,還要有思想。

    我從來不以自己有學識自居,但經常以有思想而頓悟。因為人畢竟有意識有思想才會領悟得了知識。

    莊生於上面說的那些話,正確含義為——手巧身靈的人,因為解決了某次小難題而狂喜於自身擁有靈巧,帶著那份優越感去挑戰必須靈巧才可以完成的工作,從中獲得持久優越感。殊不知為了那份虛榮,即使遇見極限負荷的難題也拼命死挺,變成一直勞累著;常因聰明於某次解決小困難了,沉緬其中優越的感覺,然後以智者姿態存在,反而因智力受到太多壓力而常憂慮著;沒什麼長處的人,吃過飯則閒適地遊玩,心無掛礙。就像不被主人繫結的空船敞開心在水面左遊右擺絲毫不沉重。

    注意這裡的繫結,是指裝貨了的船,主人怕水流衝或風搖曳,而縮短綁繩長度,船頭緊靠系樁石眼的緊綁。而莊生的“不繫之舟”是不關心的舟,代表不裝貨沒緊綁的閒置船!

    在思維定勢迷惑下,很多人理解不了莊子這位大思想家的意思,曲解後扯到遙遠的地方。

    證據為:如果因“不繫”而理解成獨漂江心的舟,事實上船不會順流而下遇漩渦而覆沒?莊子會那麼傻?說出這樣讓同時代人笑掉齒的舉例來?

    所以全文語意中心思想,在於有才的人常被綁架而負擔重,平凡者不被虛榮綁架而悠然自得其樂。

    諸位讀者,不要以為我不謙虛,只有最淳樸的人才可以準確告訴你正確答案。想互相學習,就關注;只喜歡這次,點個再離開。

  • 5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個人理解:莊子以出世之心,述說入世之事。

    因此推測莊子之意:勞,苦,憂均為外用,自由來之心境。無心,則無勞,苦,憂。

    無心者出世也。

  • 6 # 高考寶

    “飽食而遨遊中的飽食可以理解為滿足精神上的追求,遨遊可以理解為自由。世俗意義上的追求:名利或者用處會讓人陷入不自由的狀態。莊子提醒大家警惕我們的有用和能耐會讓我們陷入精神束縛,因為巧和智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有用。所以巧和智也使我們非常的不自由。而世俗意義上的無能者,沒有追求,反而可能獲得更多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講,莊子推崇減少世俗追求。《逍遙遊》中講知足常樂,就是告誡世人減少對世俗名利的追求,才能達到內心和精神的自在。”

    這是範美忠老師(範跑跑)對這句話的解讀。

    範美忠老師1972年出生在四川的一個貧困的農村,用他的話說,他是出生於一個“文化層面”滿目瘡痍的時代。從他讀書以來就有一種內心荒蕪空虛的感覺,後來他自己漸漸明白自己內心對豐富精神世界的渴望與現實文化環境的貧困造成了他巨大的痛苦。即使是當他考上了中國第一學府:北大。他還是沒有找到精神上的快樂,所謂的“知識”並沒有解脫他。

    在大學時期範美忠老師閱讀了大量哲學書籍,包括西方哲學,佛經,還參加了兩年的基督教會。範老師曾經是西方哲學和科學的崇拜者,類似於近代國民革命時期的先驅陳獨秀、胡適等。因為範老師是歷史系的學生對中國近代歷史有深入瞭解,當時中國科技的落後令他感到恥辱和失落,從而讓他全盤否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他曾無條件的崇拜西方的哲學,文化和科技,閱讀大量關於黑格爾,希臘哲學等書籍。

    但範老師在當老師的生涯中,卻教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東西,包括唐詩宋詞,現代詩,魯迅、北島等等。2011年的一個契機,他重新開始教《莊子》,忽然發現自己大學的時候根本沒有讀懂《莊子》,從此開始了他的莊子研究之路。

    世界文化的奠基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世紀,中國的文化的核心期是春秋戰國。中國文化核心的奠基者之一就是莊子。大家所熟悉的“內聖外王”不是出自孔孟,而是出自《莊子》。孔孟的很多核心思想其實都出自《莊子》,所以莊子兼總孔老,是孔子之後集大成者。這也是《莊子》吸引到範美忠老師的原因,用他的話說:莊子太豐富了。範老師說:“《莊子》就是中國文化中的“聖經”,莊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就是基督。”

    《莊子》是中國古典典籍裡面唯一一本完全把關注力完全放在精神層面的分析和探索上的,文字美妙,精神浩大。

    非常多的中國成語都出自莊子:鯤鵬之志,莊周夢蝶,每況愈下,朝三暮四等等。莊子中的《齊物論》,《易傳》,《老子》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核心經典。光是研究《齊物論》的論著就不計其數。

    範美忠老師專注研究《莊子》數年,最終在莊子研究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堪稱中國莊子研究第一人。最近範老師也在“手播課”平臺上開了“範美忠讀莊子”系列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7 # 當歸160944971

    這段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巧者勞而知者憂,無所能者無所求”是作者透過列子故事(見原文)而總結出的社會現象,既便是放在現代,民情也是如此。

    (二)“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敖遊相當於現今的“採風、體察民情”,飽食即類前文列子之事如“何不食肉糜”者,汎同泛,虛者空意。

    整體今譯如下:世上的事,從來都是能者多勞而智者多思,能為低下者沒有更高的要求。你要是吃飽後(自己都無所求了)再去體察民情,那是白去一趟放空槍,怎麼能真正瞭解大眾的需求?

    該文提出了“實事求是過程”中的效率和方法問題,對目前中國相當一批管理幹部有指導意義。

  • 8 # 煙雨立凡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本事的人,不僅有理想和追求,而且心懷憂患意識。沒什麼本事的人,整日裡無所事事,填飽肚子就到處遊蕩,就像沒有纜繩維繫的小船一樣,沒有人生目標,虛度光陰。

    這句話出自中國古典名著《莊子·列禦寇》。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華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提出的 “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學派的思想與學說影響深遠。他的著作與理論學說集中收錄於《莊子》一書。莊子的代表作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一句,極似孔子學說理念,充滿著積極入世的態度。此語堪為警句,規勸人們要珍惜光陰,不斷地努力開創一番事業,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造福他人與社會。

  • 9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我對這句話怎麼沒有印象,出自外篇還雜篇?

    巧者勞而知者憂,這個是承老子棄聖絕智的,主張返樸歸真,以素守拙,反對智巧,即反對縱橫家之煽惑。

    無能者,不以巧不以智為能者也,不關世用利祿,惟道是從,與天地齊(飽),在神真聖至之中,也算是亂世濁世中的聖人吧。因為不務實,能虛心,故無所拘繫,如孤舟橫野渡是也,或者鯤鵬之屬吧。

    道家之無,是個玄關也!比喻,道家之指月也!

  • 10 # 從煙火聲裡醒來

    個人淺見,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張無為,無為的意思就是關心靈魂為第一等要事。(無,不是決對沒有的無,而是指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就如靈魂,生命),莊子在這裡講三等人,第一等是側重實幹,第二等側重思想,但都是從人活著該有意義(都有生命價值的思考)為出發點,至於那些飽食終日沒有什麼人生目標的人,那人生就虛度了。因為沒有思想就是沒有靈魂生命,也就不稱為人。不繫之舟隨波逐流後來哪裡還找的到它?

  • 11 # 嗨嗨希

    這分明就是在指吃“大鍋飯”嘛!能者多勞本是應該的,卻被投機取巧者而拖累,領導者雖看的明白,卻因政治或制度而不敢多言,這樣一來,還不如同乘一條舟,隨波逐流!你好我好大家好!這難道不就是儒家思想學說的……中庸嘛?

  • 12 # 有書共讀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這句話出自《莊子·列禦寇》。如果從字面理解,說的是才華出眾的人,會為才華所累,自然比別人多付出很多辛勞;有智慧的人,由於懂得許多宇宙人生的道理,便會思慮過多,每日殫精竭慮,憂愁苦思。而無能者呢,因為無所希求,故飽食終日,閒而遨遊,無所羈絆,如一艘不繫之舟,逍遙自在,好不愜意……

    這麼說,難道人人不作不為,不學無術,人生反而更美好?非也!先讓我們來了解莊子乃何許人也?

    莊子可是歷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是中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與眾所周知的另一位偉大人物老子並稱為“老莊”,可見,他也稱得上是道家學派的鼻祖。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怎會有如此消極的言論?

    這要從莊子追求的境界說起,莊子是極為注重個人價值的,心內之物遠遠貴重於外物。其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在這個境界裡面,一切都是虛的,都是假的。

    然所謂的“虛”和所謂的“假”,又是辯證、相對而言的。

    例如道家學派“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難道一個統治階層,真的什麼都不做,就能夠把國家治理好嗎?大錯特錯!那樣會天下大亂。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透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

    “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講究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統治方法,統治者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德行去教化民眾,完善社會的制度框架及道德體系。

    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下取得。

    因此,有書君對“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的理解,結合《莊子·列禦寇》全文,是為莊子對人所表現的狀態,及其境界的描述。

    所謂巧者勞而智者憂,是指某些人的才華和智慧,停留在表層,比較在意靈巧,聰明,富貴,權勢這些為世人所看重的東西。因此,為了維持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必然多些勞碌和憂慮。在有書君以為,此等屬於悟道不深之人,執著於外在之物,自然無法解脫。

    而“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無能者”,不指真正的無能者,可作“無為”的同等理解。此處的無能者,思想已經達到不同一般的境界,對於外物無所執,無所求,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大道至簡。

    綜上所述,莊子意在告誡世人,應孜孜不倦地學習,不斷地修為,發現真理。真正無為大德之人,通曉世事迴圈之天理,順應環境與自然,不為結果所羈絆,強調平和在修為中的意義,盡人事而應天命。修為至此等境界,“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豈不快哉!

  • 13 # 南山軒轅

    看了這麼多答案,全都千篇一律,在儒家的框架裡去理解道家,用儒家的進取思想去臆測道家的無為思想。

    莊子說的,就是不上進,毋庸置疑的,不用再遮掩,或者粉飾。沒必要,所謂正能量不過是我們當下的價值觀,用正能量去理解所有的事物,那是主觀的,那不是莊子的觀點,那是你的觀點。

    莊子老子,都是不求知識上的進步的,而是道的進步。為學日增,為道日損,道家想說明的問題是,知識是禁錮是累贅,違背天性,培養出來的全都是功利燻心,掙扎扭曲的人,結合我們每個人,自己思考一下是否是。

    道求的是自由,通達。自由通達不是什麼你學了很多知識後通達,那就是扯淡。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知識只會越學越不通達,你那些所謂的通達是在籠子裡的通達,是自我安慰,就像莊子說的籠子裡的烏龜。

    區別在哪裡?如果你用知識思考,你也會通達,比如親人死了,你用知識安慰自己說有來生或者怎樣。但如果你壓根沒有死這個概念,你沒學過死,你沒有那個意識,你就直接通達。有人說前者比後者高階,我說那是扯淡。至少在道家面前,是扯淡。

    道家是唯一一個看透人性的,人性的本質不會有任何變化,從古至今,社會變了,什麼都變了,但是人沒有變,一丁點都沒有。貪婪恐懼功利,等等等等,古代發生的事,現在在上演,一模一樣的劇本。這說明什麼?知識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知識就是謊言,他的確是你生活必需品,但你沒有理由說他高階!知識是一種被迫選擇,不是主動選擇。就像女人化妝,這是被迫選擇,但你能說化妝高階?素顏低階?

    道法自然,道家認為學習就是化妝,道家講的是素顏,所倡導的就是人原始的生態。他所倡導的的確就是我們今天的所理解的“消極”行為,也就是不上進,至少不是世俗的上進,所謂的排名,功名利祿,金錢結果論。

    但是道家雖然行為上不倡導上進,但是心態要自然,不能因此而患得患失,這才是難的一點。你可以不上進,但你要經得住世俗,然後追求你認為的灑脫,你可以不化妝,但你不要覺得自己丑,如果你起了這個美與醜的念,那麼你就離開道了。

    所以,其他那些答主的答案,在我看來簡直是狗屎,不懂道,瞎論道。

  • 14 # 命理師陳一宏

    古人的話,其實很樸實的,不需要去解釋的太華麗,結合生活實際來註解即可,不然也解釋不對。就像“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這句話,其實根本就很容易懂。

    這是莊子的一句話,巧,指的是工巧技藝。知,很多人總會聯想到通假字智慧的智,其實當知道的知,就行了。汎是泛舟的泛字。這幾個字搞明白了,解釋就非常恰當和不困難了。

    註解:會工巧技藝的人,就要付出勞動,這是一定的,不然無法體現工巧的作用。知道並明白一些大道理的人就會更多的憂心一些別人所看不到弄不懂的事情。一個人不聰明到沒有技藝也沒有懂得那麼多道理事情的,他就不會去求取太多什麼東西,吃飽喝足就足夠了,剩下的就是無所事事,用四個字形容叫“吃喝玩樂”。就像一隻船浮在水面,沒有繩子拴住,隨波逐流。因為船,是虛浮的,只會隨著風浪走。

    莊子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在講勸世語,他告訴大家,你勤勞,是因為能者多勞,因為你有能力,不管是擁有技藝還是擁有力氣,如果你沒有擁有,你也做不了。你會多憂天下蒼生福祉,會想的長遠,那是因為你知道的更多,懂得更多,那是有遠見。別人沒這麼憂心,是因為一葉障目,是因為見山是山,山後面是什麼,不知道。那些只會吃喝玩樂,終日不知所以的人們,其實是因為他們無能,跟無能沒有區別,他們即使有能力,也是沒能力,沒用能力創造價值。即使本來有遠見,也變成沒遠見沒智慧的人,只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們已經如在水面上的船,沒有划船的人也沒有拴好,風一吹就動,水流往哪裡,就漂到哪裡,只會隨波逐流。這樣的船,已經失去了主心骨,是漂的,沒用。

    解釋到這裡,也可以理解,“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這句話是在讚揚會勞動的人有遠見的人,也在批評那些只會吃喝玩樂的人。

  • 15 # 微投機

    這話等同於,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巧者智者都是庸人也!人生於世本是匆匆過客,為而不能留,思而不能得,不如飽食而遊,當好這幾十年的遊客!

  • 16 # 好玩的國學

    首先我們要正確的斷句,這句話正確的句讀應該是: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我們知道,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大師,道家學派一般和我們正常的認知反著來的,你認為好的,他認為沒有意思,你認為沒有意義的,他樂在其中。這種思想叫清靜無為。知道了這種思想,就能夠很好地理解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很幸運地才華橫溢,那對不起,其實你很不幸啊。因為你才華橫溢,就會被才華所束縛,為自己的人生付出更多的代價,因為能者多勞,你可能比別人多加班,可能比別人做的更多,因為你有才,你的期望值更高,一旦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自己就會很失望。所以一個聰明人往往也要付出聰明的代價。一個什麼都能看清楚通達智慧的人,一般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什麼,是看得太清楚。別人對你好,你看清楚了,其實這個人是想利用你,你很痛苦,你聰明到沒有朋友,聰明到沒有夢想,這就是太聰明的憂愁。

    一個人既不能太有才,又不能太聰明,那麼,我們該過怎樣的人生呢?要是按照孔子的觀點,不管是否有才是否聰明,不管有沒有前途和夢想,自己努力幹就是了,幹到天荒地老幹到無能為了,幹到感到自己,實在幹不動了,就算了,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觀。莊子可不是這樣。莊子強調無為,不是不做事,是不作那些違背規律的傻事,不作那些沒有用的多餘的事。人生的大境界是絕聖棄智,什麼聰明智慧,什麼富貴利祿,什麼聲色犬馬,到最後都是一樣,動物總會死去,植物總會腐爛,人總會掛在牆上,如果把歷史拉長了來看,我們的一生也就是白駒過隙的一瞬間,我們的快樂和悲傷,也就是過眼煙雲而已。

    既然人生都這麼悲觀灰暗了,那人到底該過怎樣的生活?那就是每天吃飽不餓就出去溜達唄。這就是莊子的理想生活狀態。莊子還打了個比方,就像一條沒有繫繩子的船,隨風飄蕩。這種境界,就是“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狀態。逍遙啊。

  • 17 # 無知先生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這句話出自《莊子·列禦寇》。

    這句話的含義與《道德經》中“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含義類似。

    巧者勞而智者憂

    當一個技術高明的工匠,當他的名氣大了,就會天天有人找他做幹活,這就累了吧;

    當一個人出名了,大家都認為他很聰明很智慧,於是就會有人天天兒找他出主意,拜師問道、求疑解惑,最後弄得煩也煩死了。

    無能者無所求

    這裡的“無能者”可不能用“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的人”來理解!

    用比較精確的現代化的語言來表達,應該是“超越了塵世間的能和不能的得道者”。

    就好比我文章《和光同塵:這才是真正的得道高人》裡曾說過的一個修道者的故事。

    古代有一名做帽子的工匠,他一輩子都在做帽子。

    人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人是修行人,他做帽子實際上就是修道。

    有一天,他死了。他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笑了笑,就坐化了。

    他死後好久,肉身仍然不爛不壞,就好像慧能大師一樣。

    有一個道人看到了,覺得很神奇,就把他的肉身給供了起來。

    這個做帽子的人就是莊子所說的“無能者”。

    真正的得道高人就如同道一樣,在世間一點也不起眼,沒有一絲絲鋒芒,真人不露相。

    一般的普通人,但凡有點成就、有點技術就大肆炫耀,總是害怕別人不知道他似的。

    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不同,他就像一把藏在劍匣裡的寶劍,一點鋒芒都沒有,就好像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點都不起眼,不炫耀、不自誇。

    歷史上有很多修道者都是這樣的,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他得道了。

    所謂的“和光同塵”,就是像這樣。

    他們修得很好,但沒有人看出他們的境界和特殊。

    他們混跡於塵世之間,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路人,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修行人,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得道者,沒有人知道他們已經超越了這個紅塵世界。

    當然,他們也不在乎,他們安住於他們的光明和寧靜中,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好像乘著一條自由的小船,隨心所欲地遨遊於這個世界。

  • 18 # 安小念說情感

    這句話很美,簡單又輕巧的字詞勾勒出深刻的哲學道理。從字面意思看來,這句話是說靈巧的人要做的事情多,智慧的人要思考的多,這些看起來很累人。然而,對於一個每天該吃吃該喝喝的人而言,看似沒有什麼本事,但他們的心靈自由,如同沒有繫繩子的舟,灑脫又自在。

    從字面意思來看淺顯易懂,很好理解,因為這句話本身清淡但格局恢弘。但是,當我仔細咀嚼品味這句話時,我又得出了不同的收穫,在我看來,莊子的思想本來就比較“無拘無束”,如果用一個固定思維去看這句話,很容易被捆綁。

    結合全文來看,對於這句話我品味出了這兩種意思。一種是我們往往總是注重“有能力”的人,忽視“沒能力”的人,我們把某種“能力”當做評定個人行為的“準則”,實際上這種想法以偏概全。如若我們一視同仁對待身邊的人,不去貼標籤看“能力”,而是真誠真意對待,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另外一種意思,我認為是“大巧若拙”與“大智若愚”,即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人,實際上最懂生活美學與生活道理,因為他們放得開、看得淡、不糾結也不固執,這樣的人不以物質捆綁自己,而是放飛心靈,像風自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秦朝和隋朝,歷史上的短命王朝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