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依稀說史
-
2 # 寄暇學宮
當亞歷山大攻列印度的時候,戰國七雄早已擺脫了春秋時期那種依賴陣型的古板打法,戰爭的打法越來越豐富多彩了!
亞歷山大賴以成名的不過就是馬其頓方陣,在戰國七雄的眼中只是又一個宋襄公而已!
戰例一:
亞歷山大也看不懂究竟是哪國的旗號,反正是看到軍隊就開始列陣。只要列好陣型對方就撤兵,愣是把亞歷山大給晾在那裡。
反正就是不和他打,往前推進對方就往回撤。始終和亞歷山大保持一定的距離。只要亞歷山大一解散方陣,對方的就又逼了過來。
到了晚上剛剛睡著,戰鼓響起喊殺聲震天。剛剛集結起隊伍列好方陣,就又沒有動靜了!
亞歷山大不抗其煩最後只好撤兵。
戰例二:
亞歷山大分析了一下,覺得南韓比較好打,於是就開始去攻打南韓。
亞歷山大列好陣型開始緩緩往前推進。忽然天上一片箭雨落下,士兵紛紛中箭倒地。
亞歷山大的軍隊頓時一片恐慌,這箭雨是從哪裡來的?對方離自己大約有六七百米遠,居然都能射到自己。這也太可怕了!
戰例三: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逢戰必贏,一路追擊著不斷地前進。
沒過幾天忽然發現進入了一個狹窄的地形,如果繼續前進就無法擺出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決定暫時撤兵,卻發現自己進入了埋伏圈。
戰例四:
亞歷山大剛剛開始修整軍隊,就看到對面煙霧繚繞,整個大地開始震顫。
前面出現了大量的牛向他們衝了過來,亞歷山大趕緊列陣相迎。可是那些牛屁股上都是燃著火的,還有一些凶神惡煞跟在後面。
就舉這幾個例子吧,秦國就不提了,實在是不抗玩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3 # 名揚肆虐
毫無疑問,亞歷山大帝國方面是碾壓的!亞歷山大帝國無論人口地域大小科技水平全方面碾壓同期中國地區。亞歷山大帝國所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世界人口為1.3億左右,亞歷山大帝國佔領了世界高人口密度地區的三分之二,人口為4940萬至8160萬,同期中國為2100萬至3700萬之間,人口碾壓!軍隊數量上,亞歷山大帝國常年維持3到12萬的王師精銳部隊,各行省維持治安軍及地方輔助軍160萬上下,由於希臘城邦高度軍事化,緊急動員力不會低於同期中國,而同期中國,人口軍隊數量遠遠無法形成優勢。 科技上,亞歷山大帝國已經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衝擊騎兵建制化,而且戰馬品種為世界最優,在以後五百年的時間裡,亞歷山大帝國繁育出的良馬品種如埃及,土庫曼汗血馬等十幾種戰馬始終聞名世界!武器上,人類文明最早使用鋼鐵的赫梯人冶煉技術獲得了極大發展,中國直到漢朝武帝期間才透過大月氏人獲得了鐵砂技術,晚了整整四百多年,而亞歷山大帝國同期的中國戰國,普遍使用質量極差的青銅武器,亞歷山大帝國碾壓!即便在戰車水平上,由於古代蘇美爾人發明了馬車,且亞歷山大帝國由於大量裝備良馬,冶煉技術作坊化,出現大量衝擊型戰車,戰車水平上可能略微優勢。戰略補給上,亞歷山大帝國為海陸型帝國,擁有當時人類最強大陸軍同時還裝備有人類最強大海軍,帝國橫跨歐亞非,東西為五千多公里,已經達到人類極限!文化上,希臘大理石工程水平與埃及人大體無差別,亞歷山大大帝本人酷愛築城,全球可勘察的亞歷山大城為70餘座,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更是人類文明之光,且由於希臘佛教的貢獻,間接導致佛教極大發展,各類希臘鳳巨石像大量出現!且由於亞歷山大帝國金銀礦產資源極其豐富,且率先實現了帝國內金銀價值確定,補給稅收水平遠遠高於同期中國!負責任的講,無論經濟科技文化,亞歷山大帝國無疑是當時人類最高水平,同期戰國遠遠無法相比。
-
4 # 神仙沈慕佳
亞力山大的戰爭技術遠落後於同時期的戰同國列候,來了就是做奴隸和犧牲品的下場!可以說,不經打!方陣在文明低下的歐洲和西南亞地區還算先進,進入列國,都已是被淘汰的步兵戰法,想想當時馬車列陣都漸漸被淘汰中,何況人列方陣,只有被吊打的份!
-
5 # 喜文樂建
不能!
因為他們會神奇地發現:不是和一國戰鬥,而是在和“葫蘆娃家族”作戰。
他們將死於無補充 無給養 無後援之中!
-
6 # 藍天有約
不能,方陣也沒用,戰國時期兵法不會與他們硬碰,會智取,所以他們會一個不留死了。或許戰國七國會去找他們老巢,歐洲也行是現在中國一部分
-
7 # 上帝木馬
亞歷山大大帝如果來侵犯我華夏,世界歷史將發生重大變化。甚至改變幾千年以後的現代。我華夏也屬於尚武尚戰的民族,西方如有我華夏需要的和必要的資源,可以肯定一定會打過去侵略奴役它們。就看我西周(這個時候還是信奉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瞧不瞧得起它們了。我們的老祖宗有著非常的優越感,以我華夏周朝之外全是蠻夷,西周末年,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對於戰術,武器,戰略思維等一切興國亡兵之道已是博古通今了。老祖宗的兵書到現在,我們還在學,還在運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不談,熟話說上兵伐謀,孫臏,孫子,管仲,樂毅,范蠡,張子房等等......墨家,孔子也是戰略家。哪一個拉出來,亞歷山大受得了?文明的遙遙領先,已經決定了勝敗。(我驕傲,我自豪)
-
8 # 相城歷史小學生
亞歷山大大帝是古希臘的一位戰神級別的人物。他統一了希臘,不費一兵一卒佔領埃及,然後帶領他的兵團直指東方,先後佔據波斯,中亞和印度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他獨佔三個,據統計,當時他佔領的土地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面積達五百萬平方公里,超過了彼時中國戰國七雄的總合。
那如果亞歷山大從印度河北上,穿越西域的沙漠,到達中國,會有怎麼樣的遭遇呢?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以下。
以時間來算,亞歷山大到達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234年左右,當時中國處於戰國中期,各諸侯國之間正處於軍備競賽的時期。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如果亞歷山大突破西域到達中國,那麼他遇到的諸侯國,首當其衝的就是西方霸主秦國。秦國當時的國君是秦惠文王,關於他的成績想必大家應該也多少了解一些,秦惠文王當時採用連橫策略,北方他擊敗了襲擾秦國多年的義渠國,東邊,他連敗韓魏,收復河西,南面他吞併巴蜀,國土面積大幅度擴張。手下有張儀,陳軫,甘茂等謀士,還有樗裡疾,司馬錯等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可以說,當時的秦國軍事實力已經不輸給亞歷山大了。
那麼,如果亞歷山大突破西域後還有可能直接遭遇哪個國家呢?從地圖上來看,應該還有可能是趙國。而此時的趙國正是趙國曆史上最具文韜武略的國君趙武靈王統治時期,趙國剛剛完成胡服騎射的改革,一舉擊潰匈奴和東胡,北拓千里土地,騎兵作戰能力為天下翹楚,我相信亞歷山大在他手下也討不到太大的便宜。
說完了亞歷山大所遇到的兩個國家的情況,我們再看看亞歷山大當時的軍事力量。亞歷山大的軍團主力部隊大約三萬人左右,以步兵為其主要的作戰力量,同時以純熟的各兵種之間的配合來做到作戰時可以有效的打擊敵人。但是,在戰國這個動輒幾十萬人的大規模戰爭背景下,亞歷山大的三萬精銳就顯得不太夠看的了。更何況,他還要在突破西域沙漠戈壁,沒有後勤補給,沒有水源,沒有地圖的情況下面對虎狼一般的秦趙兩國。
不得不說,我為亞歷山大沒能踏足中國感到慶幸,因為一旦他來到中國,可能他戰神的稱號就要畫上一個句號了。
-
9 # 一丟丟改變
你看歷史上有長途奔襲能戰勝並且吞併的國家融合民族文化的嗎?就說近代的二戰德意日距離現在很近了,科學技術要不亞歷山大那時強多少。不也是沒能成功嗎。戰勝只是一個開始能融合長時間的留下來才是困難。
-
10 # 大小王攬天下
所謂亞歷山大走錯路是無稽之談。亞歷山大是西方尊崇的四大統帥之一,其他三人是凱撒、漢尼拔和拿破崙。無論從個人能力和征服地域來講,亞歷山大都排在首位。公元前334年至前323年十年間,亞歷山大發起征服戰爭,率領馬其頓4萬步兵,500O騎兵,先擊敗波斯帝國大流士三世百萬大軍,縱橫掃蕩西亞、北非和中亞安息、大夏,最後進入印度西部。建立了西起巴爾幹半島,南至尼羅河,東至印度河,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隨著他迅即病亡,這一帝國存世極短。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軍隊東征透過開帕爾山口,跨越了"波斯進入印度的門戶",與印度波魯斯王國(此時印度次大陸由幾十個王國、部族佔據,類似我春秋時期)對峙。印度軍與亞軍軍力相當,但有戰象200頭。亞軍以極大優勢取勝。而後繼續東進,征服三條河流域大大小小部族,接近印度河。由於十年征戰,部屬厭戰情緒強烈,加上當地天氣炎熱,疾病流行,兵變可能性大增,於是亞決定搬師回朝。亞歷山大連印度次大陸都未征服,何況去征服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的未知領域一一中國?我們假設他走另一條路(其實這個假設都沒有成立的條件,因為亞的所有進軍路線都不遠離海岸,這是他屢次取勝的重要地理環境),即內陸,靠向今後的絲綢之路,也就是千年之後大食與唐朝對進的怛羅斯城東西一線。我判斷亞軍恐怕還未到中國腹地,恐怕就自行解體了。亞軍以步兵為主,他的"馬其頓方陣"配合騎兵戰無不勝。可是西亞一中亞一西域走廊,天長地遠,重步兵長途拔涉,早累屁了。唐軍高仙芝部隊,一人三馬,才能越過帕米爾高原。亞軍的後勤保障,靠的是不斷前伸的供應線和基地,即"亞歷山大城",共18座。現存世的數座亞歷山大城,都是當時留下來的,這些城都靠海邊,透過海運保障供應。絲綢之路路線不是茫茫戈壁就是高山峻嶺,渺無人煙,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根本支撐不了數萬大軍跨洲遠征。所以不要用走錯路,來妄自菲薄。當然拍個帶科幻的歷史大片,讓亞歷山大到中國和秦始皇打起來,則另當別說。也可以讓秦軍進軍中亞西亞,就看編劇和導演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
11 # 麻衣白髮
對於這樣的偽命題,我們後人只能是靠著自己的想象力在閒茶飯後探討一番。
關於亞歷山大帝國沒有走錯路,是否能打敗戰國七雄。我們可以從雙方的實力來進行一個假設。
首先是壓力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兵力總共是4萬人,還不加上戰爭的損耗,其次,關於他們的戰略方針,他們主要是合理的使用了馬其頓方陣戰術,將原本雜亂的軍隊開始變為一個整體的戰鬥力。並將海軍和陸軍組織起來,形成聯合作戰,最終打敗了那些抵抗他的國家。
而反觀戰國七雄,首先兵力就達到了一個優勢。我們可以從七雄中較為弱小的南韓來看看當時戰國七雄的兵力水平,當時南韓的常備兵力就在20萬上下,更不要提那些其他的國家。
關於戰略方針,《孫子兵法》可不是開玩笑的啊,而那些錐形陣、 雁形陣、鴛鴦陣、魚鱗陣的組合形式怎麼著也比一個單一的馬其頓方陣戰術的戰鬥力強啊。
而我們再看看亞歷山大帝國軍隊進入中國的兩條線路。如果他們從陸地出發,進入中國,那首先就需要和秦國打交道,秦國當時號稱“百萬雄師”,這個說法肯定是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的,那我們就姑且計算為50萬。50萬對4萬,這麼明顯的數字,想贏應該還是不難的吧。更何況,當時的秦軍的戰鬥力經過商鞅變法的各種激勵,在當時可以歸為地表最強的戰鬥力了吧。
如果亞歷山大帝國的兵力從海路出發,那一定會碰到當時的另一個霸王楚國。楚國可是出了名的人多地多,更別提他們還有盟友,而壓力山大帝國的兵力可能還不夠成為他們的開胃菜吧。
在此,我其實是想為亞歷山大帝國默哀三秒鐘的,一來,就要碰到當時戰國的兩大巨頭,還沒仔細的看看這個古老的文明呢,就要被滅了,還真是挺悲哀的。所以關於亞歷山大遠征中國的結果都是有來無回。說不定,還給戰國七雄帶來了一次發現歐洲大陸的機會,使他們有了一次遠征歐洲的機會。當然以上都是我的一些想象,畢竟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任憑我在這裡再怎麼天馬行空的想象,那都屬於一場空想。
-
12 # 汽水蘇打泡泡
有沒有亞歷山大大帝此人還是兩說,眾所周知各國都喜歡篡改歷史,捏造人物,給自己臉上貼金,區別只是改動多少罷了,南韓排第一,現代西方國家可以排第二,他們編造的東西還少嗎?只是現在各學術界是西方把持罷了
-
13 # 大個兒525
這倆是同一時代的麼?別讓關公戰秦瓊。
即使這二位同時代,亞歷山大帝國折騰到秦邊,也已強弩之末!來送人頭還是送女人?須知,亞歷山大帝國不是蒙古帝國!以蒙古鐵騎之驍勇驃悍滅弱宋尚且精疲力竭,何況亞歷山大對戰國七雄?想多了,洗洗睡吧。
回覆列表
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崛起。年輕的亞歷山大登基之後,馬其頓王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亞歷山大穩定國內局勢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東征歷程。從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東征。
亞歷山大東征過程中經歷了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等戰役,佔領了波斯、埃及、兩河流域、亞細亞等地區,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面積達到了550萬平方千米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總面積比戰國七雄的總和還要多很多,人口也超過戰國七雄的總和。
亞歷山大東征曾經一度達到了印度河流域,並且擊潰了當地的政府,將該地區納入到版圖之中。亞歷山大本來準備繼續東征,結果軍隊內出現了流行病,官兵厭戰情緒非常嚴重。亞歷山大不得不結束此次東征,率領軍隊回到了巴比倫地區。亞歷山大回到巴比倫之後,開始策劃遠征羅馬或者印度,公元前323年,年僅33歲的亞歷山大突然病逝。
亞歷山大病死之後,依靠武力建立的亞歷山大帝國也隨之瓦解。亞歷山大帝國的遠征活動也隨之結束。
如果當時亞歷山大沒有聽從官兵的建議,而是繼續東征,並且成功地到達了中國,而且中途沒有損耗,也沒有阻撓。當亞歷山大直接面對戰國七雄的時候,他能打敗戰國七雄嗎?我覺得亞歷山大肯定打不贏戰國七雄,估計本人也很難再一次回到巴比倫。
亞歷山大帝國看起來轟轟烈烈,而且領土面積急劇膨脹。實際上亞歷山大東征的規模並不是特別大,戰勝的對手也不是特別多。亞歷山大東征之初的總兵力不到4萬人,其中3萬步兵、5000騎兵。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從埃及出發再一次東征的時候,總兵力也沒有超過5萬,其中步兵4萬,騎兵7000。亞歷山大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也要感謝波斯帝國腐朽,其實亞歷山大東征也主要就是滅了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東征的軍隊基本上以步兵為主。亞歷山大的步兵能夠依靠的利器便是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也是亞歷山大手中最重要的王牌,也是取得東征勝利的最大利器。亞歷山大東征過程中,馬其頓方陣多次在關鍵時間起到了扭轉戰局的作用。馬其頓方陣需要配合騎兵使用才能發揮最大威力,所以亞歷山大還配備了5000—7000名騎兵。如果亞歷山大與戰國七雄交戰的話,馬其頓方陣也會是亞歷山大手中的利器。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戰國七雄的情況。
公元前324年左右,中國正好處於戰國中期。當時秦國的國君為秦惠文王、楚國國君為楚懷王、齊國國君為齊威王、趙國國君為趙武靈王、魏國國君為魏惠王,南韓國君為韓惠王。當時戰國並沒有出現了一家獨大的情況,也沒有那個國家成為其他各國的公敵。當時,國家實力最強的是秦國、齊國、楚國,趙國依靠胡服騎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當時戰國七雄各個國家都有相當實力,各個國家常備軍都在30萬以上。各個國家的君主也都非常不錯。
如果亞歷山大來到了中國的話,從陸上面對的國家不是秦國就是楚國、趙國,遇到秦國的可能性更大。無論是秦國還是楚國、趙國,軍隊人數至少在30萬以上。秦國可以動員60萬軍隊,楚國可以動員100萬大軍,趙國也可以動員50萬大軍。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大國有極強的華夷之辨的思想。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便能將各國拉攏到自己的旗幟之下。如果亞歷山大進入中國的話,無疑屬於“蠻夷”的行列,戰國七雄自然會聯合起來對付亞歷山大。
如果戰國七雄聯合起來的話,各國總兵力將會超過200萬,刨除防守各國軍隊,能夠用於對敵的軍隊也將超過100萬。波斯帝國巔峰時期總兵力遠沒有那麼多,直接用於和亞歷山大對抗的軍隊更少。比如伊蘇斯之戰中,波斯帝國的總兵力也就是12萬。
亞歷山大想依靠不到5萬兵力攻滅戰國七雄根本不可能。亞歷山大不僅無法擊敗、戰國七雄,單挑秦國都費勁。秦惠王時期,秦國一次對外用兵的總兵力最多時也可以達到20多萬。如果拼上國運奮力一搏的話,秦國出兵50萬不成問題。
所以從總兵力上說,亞歷山大想擊敗戰國七雄根本不可能。
亞歷山大能夠依靠的馬其頓方陣面對戰國七雄的時候,也將失去應有的威力。
馬其頓方陣若想發揮最大威力,需要騎兵護衛,需要聚集在一起,優勢在於中近距離作戰。一旦對手在更遠的距離攻擊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的戰鬥力會大大減弱。如果和馬其頓方陣短兵交接的話,方陣會因為武器過長而威力大減。
如果馬其頓方陣的陣型一旦被打散的話,威力將更加有限,手持五六米長矛的馬其頓士兵行動將會不便。在這點上看,馬其頓方陣跟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戰法比較相似。春秋時期,晉國魏舒的毀車成行一役的作戰方式與馬其頓方陣就很相似。
馬其頓方陣的戰法及長處,對於波斯帝國來說是全新的戰法。亞歷山大利用全新的戰法得以在波斯帝國橫行無阻。但是馬其頓方陣的戰法對於戰國士兵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戰國時期,各國已經逐漸拋棄了戰車戰法,兵種演變為騎兵和步兵為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各國更是將騎兵戰法運用到出神入化的水平。亞歷山大不到一萬騎兵,根本不是戰國騎兵的對手。戰國騎兵很快就可以將馬其頓騎兵消滅,沒有騎兵護衛的馬其頓方陣威力又會大減。
戰國時期各國步兵配備了大量弓弩,尤其是秦國弓箭更是當時一絕。秦國的弓弩射程可以達到300米,有效殺傷射程也在150米。戰國士兵除了裝備弓弩之外,還配備大量拋石器。弓弩兵和投石兵最喜歡的就是敵人扎堆行軍,敵人越扎推就越能發揮最大威力。
馬其頓方陣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便是遠距離投射武器的出現,馬其頓方陣進攻戰國七雄等於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馬其頓遇到戰國士兵首先會被戰國騎兵減除羽翼,然後再被戰國的強兵硬弩射殺。亞歷山大4萬多馬其頓方陣步兵,最後又能剩下多少呢。一旦馬其頓方陣的陣腳被打亂,戰國精銳騎兵馬上就會衝入敵陣。一旦騎兵衝入馬其頓方陣,這些手持長槍計程車兵等於是騎兵的活靶子。
正式由於馬其頓方陣的這些缺點,所以後來才會被被羅馬軍團打敗。羅馬軍團戰爭理念難道能比戰國軍事戰術先進?據說後來有一隊羅馬軍團進入中國,被輕鬆擊敗。戰國時期,中國的軍事戰術、戰略思想遠遠領先於馬其頓。戰國士兵擊敗馬其頓方陣的難度並不大。
亞歷山大之所以班師西歸,最主要的原因是軍隊流傳疾病,而且士兵長期作戰產生了嚴重的厭戰情緒。如果亞歷山大來到中國的話,馬其頓士兵的厭戰情緒將會更加嚴重,再加上軍隊內流傳疾病,馬其頓士兵的戰鬥力將會大打折扣。馬其頓士兵軍隊戰鬥力大大減弱,已經成為強弩之末。正所謂“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馬其頓士兵已經強弩之末,而戰國各國計程車兵則早就已經養精蓄銳。戰國士兵以養精蓄銳、枕戈待旦之師,面對強弩之末的馬其頓士兵豈有不勝之理。
亞歷山大來到中國,戰線將會長達兩萬多里。亞歷山大許多新徵服的地區,並不非常穩固,亞歷山大的後方並不穩定。如果亞歷山大來到中國的話,後勤補給也會比較困難。
馬其頓王國並不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需要有一定後勤補給。當時能夠支撐起強大的後援支援的地方大多被戰國七雄佔據。亞歷山大想實現以戰養戰並不容易,缺乏後勤保證的亞歷山大很難戰勝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各國的戰術變化非常多,戰爭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長平一戰便進行了三年之久,秦趙兩國都險些被拖垮。如果戰國七雄跟亞歷山大形成拉鋸戰,缺乏後勤的亞歷山大勢必難以持久作戰。最終也免不了失敗。
亞歷山大非常幸運,他生活在希臘一帶。如果他生活在戰國時代的話,估計第八雄也輪不到他的馬其他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