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大喊大叫,不管你幹什麼他都要參與稍有不從孩子就大喊大叫的,不順從就蹲地上哭而且是沒完沒了的哭,只能哄。而且特別沒禮貌不聽話。怎麼教育引導?
10
回覆列表
  • 1 # H1靜靜

    這種情況父母還是先反思一下自己吧,看看自己平常對待事情是不是一遇到不順心就大吼大叫,因為很多原生態家庭就是爺爺吼爸爸,爸爸吼兒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2 # 浪子哥555

    我覺得對於孩子動不動就哭這個問題來看,取決於性格,遇到這種情況下做父母的應該教他們怎麼樣如何去做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列如:某小寶她的媽媽帶她去玩剛好路過一家玩具店,某小寶跟媽媽說我想要這個玩具,媽媽對小寶說如果這個玩具超過¥元錢就不買了,小寶點點頭說好的!緊接著售貨員說✘¥隨後小寶跟著媽媽回了家,可小寶不知道的是媽媽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媽媽把他最喜歡的那個玩具給他買回來了,媽媽對小寶說你知道媽媽為什麼會給你買這個玩具嗎?小寶一臉不解!媽媽說那是你很講誠信!說到做到,小寶開心的笑了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怎麼引導他才是最關鍵的問題!關鍵是方法!

  • 3 # 中國式家教

    先解決言傳身教的問題,也就是是俗話所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監護人或長輩是否有類似的言行舉止?有的話需要改正。這是源頭,如果源頭是毒水,他怎麼治你沒有用啊!

    發脾氣的時候多抱抱,多陪伴,溝通,探尋原因,規則按規則執行(規則一定要儘量的合理,具備很強的可執行性),偶爾可以進行一定的通融,特殊情況可通融。其他情況全部按規則來。態度可以好,語氣可以輕。

    方法千千萬跟你舉一個場景的例子,你舉一反三一下吧。

    如果他在商場鬧起來了,把他帶到安靜的空地上,公園裡等,跟他交流詢問具體的原因,能夠好好的交流並解決問題一切OK,如果他並不願意好好的跟你交流和解決問題,你就告訴他,只有你好好的跟我溝通,我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我才能夠解決你的問題,如果你只想哭鬧的話,我在這裡陪著你,你想哭多久都可以,等你哭好了,想說了,或者問題解決了,你認為可以走了,我們再去商場,或者是回家。

    然後就靜靜的陪著她,就可以了。

    沒有原則和規則,或者時而執行,時而不執行。孩子就會認為只要他鬧鬧得足夠的嚴重,家長就會妥協。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鬧大鬧的原因。

    家長在制定規則的過程當中,第一要嚴謹,第二,要接地氣,不要太死板,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因素。

  • 4 # 雄大的健康

    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影子。要想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首先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來感化影響孩子,只有父母做好了,沒有做不好的孩子,同時孩子一定會優秀。孩子由於年齡的問題,不太可能聽懂聽明白父母的大道理,只有透過實際行動才能感化 影響孩子,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 5 # 孩子的二三事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孩子身上出現了什麼問題一定是父母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孩子的性格培養最佳期限是三歲以前。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等大了再說吧,這是極其錯誤的育兒觀念。孩子雖小卻極其聰明,他會察言觀色,會從父母的反應判斷自己怎麼做。寶爸寶媽們一定不要等孩子的習慣已經形成了再去糾正,而是從源頭上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還有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長一定要首先做到。這樣對孩子才更有說服力。

  • 6 # 哈爾濱營養師王丹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難道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01

    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

    情緒的英文是Emotion,有種解釋是Emotion= Energy in Motion,即情緒是流動的能量。

    管理情緒,並非壓制它,而是需要給予出口,讓它流動起來。

    孩子對情緒的認識、表達,還處在懵懵懂懂的階段。

    他們大喊大叫、摔東西、發脾氣,都是在用直接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而情緒本身,其實,是有輕重之分的。

    如果把它比喻為一個情緒溫度表,溫度越高,等級也越高,情緒便越激烈。

    不同的情緒等級,還有著不同的身體語言訊號。

    0-60度,屬於輕度的情緒波動,例如不耐煩、說話沒好氣等;

    60-90度,屬於中度情緒,有比較明顯的生氣,會大喊大叫、扔東西、摔門、挑釁父母等;

    90-100度,屬於極度的情緒爆發,往往伴隨著孩子竭斯底裡的尖叫大哭、惡語毒言的詛咒,甚至拳腳相加的行為。

    如果我們能比壞脾氣早一步,及時察覺到孩子的情緒溫度,在達到爆發區之前就積極介入,那麼,很多時候,也許就能避免孩子的情緒,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02

    父母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發脾氣?

    《正面管教》裡一個挺形象的理論——″掌心大腦″,清晰又簡單地演示了當情緒來臨的時候,大腦是如何喪失理智的。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拳頭,大拇指是最可怕的情緒怪獸,另外四個指頭是″大腦蓋子″。

    當我們平靜時,大拇指放在手心裡握成拳頭,″大腦蓋子″是合上的,情緒怪獸也就被關在裡面。

    而當我們發脾氣,與人發生衝突時,情緒開關被觸碰,四個指頭一張開就打開了″大腦蓋子″,情緒怪獸瞬間上身。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他們就能平靜下來。但僅僅認同情緒還不夠。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Ta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Ta困擾的事情。

    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

    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03

    數9個溝通案例養成孩子高情商

    在孩子鬧脾氣時,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

    下面不同的溝通、處理方式,值得所有父母思考,一起來看看吧。

    1. 當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時

    ד不要再亂扔東西了!”

    √“你扔這些玩具,我會以為你不喜歡和它們玩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越說什麼我偏不要做什麼。

    不如換個角度來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你正在做什麼,這個行為無法表達你想說的意思。″

    2. 當孩子生氣動手打人時

    ד你再打人試試!”

    √“你生氣、你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對了。”

    我們要明確一點:情緒是沒有錯的,錯的是表達方式。

    打人、踢人這種傷害他人、傷害自己都是不被允許的,拿別的東西出氣更不是解決憤怒最好的方式。

    3. 當孩子做錯事需要受到懲罰時

    ד夠了,你到那邊站著,沒我允許不能出來。”

    √“我們可以找個地方冷靜下來。”

    這種計時類的懲罰,只會讓孩子的憤怒再度升級。

    對孩子來說,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比無意義的懲罰更重要。

    4. 當孩子跟父母對著幹時

    ד現在就給我去刷牙/吃飯/睡覺!”

    √“你想要先給小兔子刷牙,還是先給自己刷牙?”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是他們想要掌握主動權的方式之一,當他們想要獨立就會發脾氣。

    這時候父母就要用一些小技巧,給孩子一個巧妙的選擇:不讓他們選擇做或者不做,而是選擇什麼時候做,或者以什麼方式做。

    5. 當孩子聽不進你的話時

    ד跟你說那麼多遍,你到底有沒有聽進去?”

    √“我說一遍,然後你小小聲地在我耳邊重複一遍,這樣我就知道你有沒有聽進去了。”

    用不同的音量說話,孩子會因為很好玩記住這件事。重複一遍,還能起到鞏固的效果。

    越是大聲地吼他們,他們越不容易聽進去。

    6. 當孩子無心學習時

    ד不要走神,集中注意力。”

    √“這個很難是嗎?那我們先休息17分鐘,再回來。”

    根據研究生產力的公式,休息17分鐘效果是最佳的。

    中場休息時間能幫助孩子從重壓的環境中抽離出來,集中精神,重新再來。

    在孩子平時做作業、彈鋼琴或者練習時,都可以用這個方式找回注意力。

    7.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時

    ד你這樣很丟人。”

    √“我們找個沒人的地方,解決一下這件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加倍訓斥孩子,事情發展可能會更糟糕。

    將他們帶走,找一個適合的地方解決這件事,既避免了事情的進一步惡化,也能有個更好的結局。

    8. 當孩子無理取鬧時

    ד你在無理取鬧。”

    √“你現在很難受,我們一起來面對。”

    心理學家約翰·戈德曼在他的書《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裡分享了一個故事:

    3歲的女兒因為媽媽顧著招待突然來訪的客人,沒時間和自己玩,就生氣地在沙發上亂畫。

    發現後問她怎麼回事,她拿著畫筆就說:″我不太清楚。″

    戈德曼很生氣,他告訴女兒,自己很生氣、很失望,因為她選擇了撒謊。

    他沒有像往常一樣理解孩子,而是一起清理了沙發上的痕跡,並告訴了她關於說實話的重要性。

    約翰·戈德曼認為:

    ″如果孩子和父母有著堅固的感情聯結,當父母傷心、失望或生氣時,孩子的心裡會很難受,以至於他們願意成為一個守規矩的孩子。″

    9. 當孩子情緒崩潰大哭時

    ד我數321,你給我停下來!”

    √“如果綠色代表平靜,黃色代表沮喪,紅色代表生氣。我現在就是從黃色的房間走向紅色的房間。你呢?你現在是在哪個房間,我們怎麼走能回到綠色的房間?”

    當我們生氣時,身體會發生應激反應,讓我們產生不安全感。

    父母除了陪著孩子,還需要給情緒一個可視的形象,讓捉摸不定、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我們先滿足了孩子們對於父母依賴的需要,才能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品格。

    幫助孩子管理好情緒,有以下幾點可參考:

    同理共情,認可孩子的情緒;

    劃定界限,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正確引導,教會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

    一個孩子在傷心、生氣或害怕時,也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時候。

    認同孩子的情緒時,我們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這種能力將讓他受益一生。

    ①關於寶寶厭奶

    ②寶寶這幾個表現就是新增輔食的訊號!

    ④讓寶寶(我們)的腸道迴歸自然--益生菌與水蘇糖(營養師王丹)

  • 7 # 貪吃竄天猴

    首先無論做什麼,孩子都希望參與,第一,這表明孩子很聰明,很活潑,是優點.第二,這說明他很希望引起家長的注意,渴望關愛.如果再有一次您認為的非常非常無理取鬧的事情發生後,那您可以把他帶到臥室裡,一直看著他鬧完,然後用溫柔的語氣問問他因為什麼要這樣,然後徐徐漸進的告訴他這樣是不好的行為.慢慢的讓孩子接受.以後也要用平和的心態好好的有耐心的教孩子一些事情.溫柔 耐心可以感染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性的肌膚用什麼品牌的洗面奶效果會比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