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5
回覆列表
  • 1 # 中和至道

    原出自《孔子家語》王言解第三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對曾子的問題進行回答。

    孔子所說的七教是指: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孔子所說的三至是指:至禮、至賞和至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 2 # 行走的番茄

    七教:

    1、上敬老則下益孝

    2、上尊齒則下益悌

    3、上樂施則下益寬

    4、上親賢則下擇友

    5、上好德則下不隱

    6、上惡貪則下恥爭

    7、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

    1、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2、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

    3、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裡“上”指的是領導,長輩。這裡講的主要就是孔子認為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具備哪些品德,作為一個領導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較高的品德修養。換言之,你想有一個什麼樣的團隊,就要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三至主要是說,給賢良之士予尊崇,予祿位,予名譽。天下的人會重視名譽,繼而希望自己也能成為有賢之士。

    純粹自己見解。

  • 3 # 小青年書法

    感謝邀請回答,孔子七教三至出自於《孔子家語·王言說》,孔子說的七教指的是““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弟;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三至指的是“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這來源於曾子參拜孔子是,曾子請教孔子問題是孔子的回答,以下是孔子與曾子的對話,看了對話你可能更能深入理解其含義:

    1、孔子閒居,曾參侍。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言聞也。至於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出不戶牖而化天下。”  2、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者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閒也難,是以敢問。”  3、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摳衣而退,負席而立。有頃,孔子嘆息,顧謂曾子曰:“參!女可語明王之道。”曾子曰:“非敢以為足,請因所聞而學焉。”  4、子曰:“居,吾語女。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可以守;三至行,然後可以徵。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其徵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5、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徵,關譏市鄽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  6、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弟;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樸,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7、曾子曰:“道則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參以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貶不肖。則賢者說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弟,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刑,民懷其德,近者說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周制,三百步為裡,千步而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國;乃為蓄積資聚焉。恤行者有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復,其跡可履;如飢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王之守,折衝千里之外者也。”

      8、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9、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如此,則天下之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鹹通,然後可以徵。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共命而已矣。夫明王之徵,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猶時雨之降,降至則民說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

  • 4 # 任東昇

    內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透過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國,實現德政相兼的治國策略。

    七教: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則是治國之道!

    與我而言,七教三至似乎無關痛癢,處江湖之遠,何須妄談治國之道!但計生於國企,內心還是有些期許的。尤其對七教中的最後兩教充滿了希冀!

    也是想將七教化解為當官之道,讓三至成為員工理想!但孔子已去千百年,屍骨已腐朽成雲煙,奢談七教三至,猶如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了,雖然此話有些辱沒斯文,卻也很實際。

    從來百無一用是書生,即便是孔子,再有為國之道,治國之本,又如何,總還是逃脫不了“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之喪家犬”的定論。作為倡導愛人、知賢和官能儒文化的鼻祖,尚且這樣的命運,其他人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說到底,“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的理想,終究是遙不可及的,就當吟詩般的想想罷了

  • 5 # 敬之

    “七教”與“三至”

    “七教”與“三至”出自《孔子家語》,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對“明王之道”的認知。

    《孔子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

    透過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國,實現德政相兼的治國策略。那就是英明的帝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創始人。

    【七教】

    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

    上敬老則下益孝: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麼下面百姓會更加遵行孝道;上尊齒則下益悌: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長的人,下面百姓會更加敬愛兄長;上樂施則下益寬: 居上位的人樂善好施,下層百姓會更加寬厚;上親賢則下擇友:居上位的人親近賢人,下面的人就會擇賢而交;上好德則下不隱: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養,百姓就不會隱瞞自己的觀點;上惡貪則下恥爭:居上位的人厭棄貪心之徒,下面就會恥於名利之爭;上廉讓則下恥節:居上位的人廉潔謙讓,下面的人就會以不講氣節德操為恥。

    做好這七項工作,四海之內就太平無事。

    【三至】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最高的禮節是不謙讓而天下得到治理;

    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最美妙的音樂是沒有聲音而使百姓和睦。

    “三至”體現了孔子禮樂治國的為政理念。孔子認為,明王只有達到“至禮不讓”“至賞不費”“至樂無聲”這三種境界,即天下最明智的人,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天下最英明的人,能任用天下最賢良的人。這三方面都做到了,然後可以向外征伐。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則是治國之道!

    “七教”修成,就可以守衛國家;“三至”實行,就可以征伐外敵。

    在內實行“七教”,國君就不會因政事而煩勞;對外實行“三至”,就不至於勞民傷財。這就是所說的古代明王的治國之道。

    孔子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主之道也。”

    —— 《大戴禮記·主言》

    孔子認為,修身是從政的前提,修身其家治國平天下,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百姓才會效法學習,社會風氣也才會隨之改善,社會治理才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孔子說:“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孔子認為,“七教”是人君治國理民的根本,只有人君堅持德教,整個社會才能和諧有序。

  • 6 # 大寶今天說事

    內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透過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國,實現德政相兼的治國策略。

    七教: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則是治國之道!

    與我而言,七教三至似乎無關痛癢,處江湖之遠,何須妄談治國之道!但計生於國企,內心還是有些期許的。尤其對七教中的最後兩教充滿了希冀!

    也是想將七教化解為當官之道,讓三至成為員工理想!但孔子已去千百年,屍骨已腐朽成雲煙,奢談七教三至,猶如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了,雖然此話有些辱沒斯文,卻也很實際。

    從來百無一用是書生,即便是孔子,再有為國之道,治國之本,又如何,總還是逃脫不了“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之喪家犬”的定論。作為倡導愛人、知賢和官能儒文化的鼻祖,尚且這樣的命運,其他人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說到底,“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的理想,終究是遙不可及的,就當吟詩般的想想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農機的馬力越來越大嗎,小馬力的拖拉機難道要淘汰嗎,你怎麼看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