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真滴喜歡你

    如果是魏延接替的話,蜀漢至少在魏延死後20年不用擔心曹魏的威脅。如: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4]

    而事實也是如此魏延死後他的接班人王平繼續使用魏延的方法守漢中。而且魏延也文武雙全,曾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議出兵子午谷,直襲長安。後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高迎祥也學習魏延(只不過被明軍孫傳庭打了埋伏)。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尤其得罪了荊州黨的楊儀,導致被荊州黨冤殺(蔣琬、費禕都是荊州黨的),埋下惡名。

  • 2 # 初心如舊

    如果魏延接替諸葛亮,那就是公元二三四年,因為曹操劉備諸葛亮都死了,屬於三國後期。按諸葛亮的建議應該是蔣琬接班,再後是費禕,提問假設魏延接班明顯對蔣,費二人後期治理蜀國不太滿意。其實,諸葛亮這個安排已經吸取他自己的教訓,蔣琬,費禕時期雖然有姜維多次北伐,但文武雙方的關係處理較好,沒有大的矛盾衝突,總的國內局勢還是不錯的。如果魏延掌權的話,以魏延性格能否與姜維處好關係,與其他官員和睦相處很難說,還有最重要的吳蜀聯盟還能不能繼續保持也難說,還有魏延的上級--劉禪能不能指揮魏延更不好說,因為那時老資格的老大隻有魏延了,因此,蜀國的國運能否延續到炎興二年正月存在很大疑問。

  • 3 # 眾裡尋她仟百渡

    這個是不可能的。首先魏延是將帥之才而非相宰之才,與諸葛丞相不是一條道。《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吹到天上,實際上諸葛亮在軍事上就是弱智,多謀而寡斷,缺乏起碼的勇氣。當然,這也是文人的通病,非十成而不足以令其行,這在軍事上顯然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如果曹操像他一樣,那徵烏桓,打袁紹就都不可能發生了。

    歷史上,諸葛亮的主要成就則是內政,不可否認,諸葛亮是個盡職的丞相,但似乎不太稱職,儘管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可以看出其專權跋扈,不善宰治。蜀漢並非無人可用,連他自己都承認“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

    可見,諸葛亮是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丞相,其之所以事必躬親,權傾蜀漢,且窮兵黷武,緊握兵權不放,其原因無非與曹操相同,“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當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眾心所向,無有違逆。但歷史上諸葛亮身邊還是危機四伏,風險很大的。否則他也不會除掉李嚴,軟禁阿斗,大權小權都獨攪了。

    當然,諸葛亮的能力還是要肯定的,尤其是在內政外交方面。在《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應該是相當中肯和準確的:“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而魏延則完全不同,他就是一個武夫,即使不死,也不可能接替諸葛亮。《三國志魏嚴傳》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顯然,他善於養兵,但情商不足,以致“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最後被楊儀算計,死於非命。顯然,魏延在政治上就是個腦殘。他要是真的接替了諸葛亮,那蜀漢會速亡。

    不過,從李嚴,魏嚴之事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諸葛亮排斥異已,擅權自專的行為方式。以致他死後,素來人傑地靈的蜀漢人才凋敝,難以為繼,最終導致滅國。

  • 4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總體來說,魏延是蜀漢後期唯一一個文武雙全的帥才,從姜維接替其駐防漢中之後的表現來看,魏延用兵之才能要遠遠高於姜維。那麼如果由魏延接替諸葛亮成為蜀軍的領導者,蜀漢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北伐是不是可能勝利呢?這件事要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是魏廷領兵的才能絕對是蜀漢後期的巔峰,其實就算是將魏延放在劉備時代,其綜合能力也是數一數二的。關羽守荊州最終敗給他剛愎自用的性格,而魏延守漢中近十年,屢次擊退曹魏大軍的進攻,其戰績比起關羽只有過之而無不及。漢中為蜀漢北大門,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當時劉備挑選鎮守大將時群臣都以為會是張飛,當時魏延語出驚人:“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雖然魏延守漢中沒有遇到“曹操舉天下而來”,但漢中這扇門在魏延手中從來沒被丟過。

    但是,魏延與關羽一樣,也有性格上的弱點,關羽的孤傲在魏延身上同樣明顯。諸葛亮死後,蜀軍欲退,魏延大怒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直接將後退的棧道燒燬。這一行動導致魏延與當時以楊儀、王平、姜維為首的另一班將臣盡數對立,而魏延原本與楊儀有私怨,楊儀藉此便將魏延斬殺,並誣其謀反,誅了魏延三族。

    其實諸葛亮與魏延關係不錯,至少沒有《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般對立。但魏延的性格同樣霸道,除了諸葛亮之外也沒有人能製得住他。魏延叛蜀是一樁冤案,但這和魏延不得人心的作風有極大關係,可想而知這樣的人如果真的繼承了諸葛亮的職務,也很難服眾,蜀漢的北伐要成功恐怕也很困難。

  • 5 # 內蒙農夫

    三國後期,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這時的魏延有取而代之之意,諸葛亮死前有察覺,命馬岱趁其不備時殺之,丞相死後,馬岱將魏延殺之,如魏延不死,蜀漢必不長久,延手下精兵五萬,忠於延,姜維等反對魏延,內戰之際,死多小人呀,精兵強將死於內戰,司馬家族豈會放過戰機,一舉滅了蜀漢豈不美哉,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再無對手,就算讓魏延與司馬懿一戰,又有幾分勝′算,弄不好來反水,蜀漢必亡。

  • 6 # 劉一千五

    魏延的能力是有,但是,要接諸葛亮的班的可能性還是不現實的。畢竟魏延只是一介武夫,與治理國家這樣的大事還是有差距。

    一,說魏延,就不得不把劉備拉出來了。

    劉備在劉表手下時,碰上曹操來了,曹操要踏平荊州再下江南。劉備被幾十萬曹兵追到荊州城下,劉備想進去。荊州城門不但不開,反而射下無數的利箭。劉備失望,只得退走,這時是魏延開啟城門,招呼劉備進去。但是,劉備已經走遠了。魏延也回不去了,只好投長沙韓玄那裡去了。

    後來,關羽戰長沙,魏延救了黃忠投降關羽。劉備感激魏延當初的恩德,所以十分地待見魏延。諸葛亮申飭了魏延一番,也僅僅是出於警告魏延別再跳槽了。其實也是另外的一種保護。在在件事情上,有人就說諸葛亮待不得魏延 ,其實是一種誤解。

    二,劉備打下漢中,魏延當了漢中的第一把手。諸葛亮也沒有反對。

    劉備打下漢中後,張飛覺得自己就是漢中的老總了,他很是自許。但是劉備讓魏延當了漢中的第一把手。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魏延說得出這樣的話說明他不只是個武夫。他分得清輕重緩急。以後,魏延是一直在升。

    劉備稱帝后,魏延已經封侯了。

    建興五年,諸葛亮寫了《出師表》後,駐紮漢中,魏延卸職了,改為都督前部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戰於陽溪,魏延大破淮等,穩定了蜀國西北方向的大局,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這說明諸葛亮沒有忘記魏延的功勞,一直是在以另外的一種方式保護魏延。

    三,但是,我們還是隱隱約約地覺得,魏延在諸葛亮手下幹得不稱心

    於是,姜維出現了。姜維的出現,諸葛亮無意中就在魏延這樣的上一輩與下一輩之間劃出了一道鴻溝。諸葛亮為了國家,需要姜維一樣的人物加以培養,以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畢竟是年紀大了。再說魏延在戰場上拼殺了一生,也應該退下來了。魏延還在軍中聽候安排。魏延跟所有的老將一樣,久必驕傲,自滿心思流露出對諸葛亮的領導不滿。這是任何一個統帥都不能容忍的。

    諸葛亮應該早做準備,或者把魏延安撫, 或者是把他解職高掛。諸葛亮已經在軍中的時間不久了,卻把大事託付給書生楊儀,不要說魏延不服,就是許多人都不服。就算是合適的,諸葛亮可以早點替楊儀的順利就位"剔刺",把魏延高掛起來,解除兵權 ,調回後方安排個其他工作。這是諸葛亮的不明智,差點給蜀國造成動亂。

    三,諸葛亮如果把大權交給了魏延,魏延會安排一部分人把諸葛亮送回成都,自己帶兵繼續同魏國司馬懿作戰。

    魏延有了權利之後,他會爆發出更大的力量來證明自己比諸葛亮高明,那麼蜀國的災難可以提前發生。魏延與司馬懿較量,可能會處於下風。後果就很嚴重了。

    魏延是一個過時的人物,顯然是被潮流拋棄的一代老將,他反對楊儀,但是因為動了兵 ,也就是反政府了。即使魏延沒有反對蜀漢政權的心思,他也上不了臺。如果他上了臺,他會把蜀國引向更曲折的道路,因為魏延的血性會大規模動兵。諸葛亮動兵討伐魏國已經使蜀國承擔不起了,魏延的繼續跟姜維的後來一個樣,也是差不多會耗幹蜀國的財力民力。

  • 7 # 優己

    那麼蜀漢會陷入窮兵黷武的怪圈,然後國力被耗盡,國家被拖垮了前線將士不戰自潰!這是因為魏延沒有政治頭腦,不懂民生不懂經濟,空有一身軍事天才,其實更適合魏延當發展舞臺的其實是曹魏勢力!

    從魏延子午谷奇謀可以看出,魏延在軍事上是大才,但是卻也暴露了大格局上面的行政不足。原因在於,就算蜀軍能夠奇襲攻下長安那也守不住,將直接面對曹魏軍的反撲,逼雙方決戰!蜀漢的實力本就不如曹魏,又在敵人腹地決戰,從實力到民心上面都處於下風。蜀漢不僅耗不起,還損失不起。也就是說,魏延帶著這五千人出發,不管能否攻克長安,那是回不來了。而這是蜀軍總兵力的十分之一。這是魏延軍事冒進的一個證據。

    其次,蜀漢政局錯綜複雜,蜀漢在當時可謂是傾軋嚴重,朝中黨爭嚴重。魏延長期在外,對內政不熟悉,管不住中央朝局。比如,姜維就被攔住無法進朝廷。以魏延個性肯定會發兵朝廷清君側,則內戰不可避免。

  • 8 # 馮林浩

    魏延不死曹必亡,將才中善文能武者眾多,技壓眾雄者唯呂布第一,魏延笫二,孫策第三,此前兩者是遭自己親信自相殘害,孫策卻死於自暴故不如前呂,魏,二人。呂布為太義而戰,魏延為固主而戰,況守漢中面監曹屢戰屢敗,足見魏延在治理軍政,眾心歸一以弱勝強,是全才大將。三國時期戰爭是拼將帥定吉凶輸贏,當年項羽八千弟子兵橫掃敵方四十多萬人馬,全勝,是項羽智勇力壓群雄,可謂是順者生,逆者亡。再論魏延正是此等雄才,只可嘆死於村夫孔明之手。正所謂最堅固的城堡,毀於內部。

  • 9 # 泊圖泊途

    魏延想必會來一次“子午谷奇謀”。費禕曾對姜維說過,丞相都不能完成的大業,咱們更不行了,咱們比丞相差太多。似乎可以概括魏延北伐的結局。

    蜀漢太弱了,經不起什麼風險,一步下錯,滿盤皆輸,也就是所說的“容錯率低”。而曹叡也不是劉禪,手握重兵就投降顯然是不可能的,魏延能取得區域性勝利也難以繼續施展,收益和付出的比實在是比較低。

    魏延更像是個執拗的北伐者,不像是個處心積慮的小人,魏延死後,楊儀踩著他的頭說:“看你今後還作惡不!”這完全是報復行為,而且還有點向“小學生”式的報復。

    魏延在軍事上接替諸葛亮是完全沒問題的,他曾獨當一面,鎮守漢中,也說過豪言,如果魏兵來犯,我就替大王吞掉他。這麼個軍事能人政治上卻差了很多。

    政治上他做不到蔣琬那樣,可以說相去甚遠。

    他能做的大概就是類似後來姜維的職務,魏延太剛猛,早晚被讒言害死,他比姜維更不喜歡委曲求全,何況他還是元老。

    姜維則比較“識時務”,吞併在外,不回成都,以避小人之嫌。

    只能說,,蜀漢基本上還是難逃厄運。

  • 10 # 小夏日常生活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因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追上並斬殺,並被夷滅三族。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魏延劇照

    蜀國後期本來就人才凋零,而魏延文武雙全,善養士卒,勇猛過人,戰場上也是戰功顯赫,可謂是蜀國後期能力最出眾的將領。魏延之死,蜀漢也失去了一員大將。是蜀國後期一大重要損失。每一想及此,倍感遺憾。那麼,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位,蜀國又會是怎樣的一番結局?蜀國能不能攻克中原、一統天下?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諸葛亮劇照

    首先,魏延對蜀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他如果接替了諸葛亮的職位,一定會繼續守護蜀國,北上伐魏。對於魏延的忠心,可能大多數人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對此可能嗤之以鼻:一個腦生反骨、在諸葛亮死後反叛蜀國的亂臣賊子也配談“忠心”?其實這只是小說之言,正史中根本就沒有魏延腦生反骨這一說法記載的,而且魏延是死於和楊儀爭權,說白了,也就是死於內訌。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魏延劇照

    當初劉備委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時曾問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回答:“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端的是氣壯山河,豪言壯語哉!魏延是這麼說的,在後來的實踐中,也確實履行了自己的誓言。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有如蜀漢長城,曹操攻之不動。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劉備劇照

    再有諸葛亮駐軍漢中時,任命魏延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後又升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可見諸葛亮對魏延也是相當重用的,諸葛亮用人的最重要標準是人品,即忠誠度,以諸葛亮之聰慧,與魏延相處數十年,如若魏延不忠,他能看不出來?魏延還能得到如此重用?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魏延劇照

    由此可以看出,魏延對蜀國的忠心是不必懷疑的。

    而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不同意軍隊歸蜀。一來是與楊儀不和,不願聽從楊儀調遣;二來也是想繼續北伐,保證諸葛亮的北伐戰果。所以,如果魏延接替了諸葛亮,也會繼承諸葛亮的北伐意志,為蜀國一統天下繼續戰鬥;

    其次,楊儀和魏延一直不和,曾經魏延甚至舉刀對著楊儀。諸葛亮是十分欣賞楊儀的才華和魏延的驍勇,常恨二人的不和。他在世時還可壓制兩人,但是死後兩人勢必出現兩虎相爭。就連孫權都說過,如果沒有諸葛亮,楊儀和魏延必為禍亂。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楊儀劇照

    如果魏延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因為楊儀的存在,兩者不和必然會導致其他朝臣分別站隊,由此就會形成兩大明爭暗鬥的集團,內鬥就會損耗蜀漢的根基,這對蜀漢的發展也是大為不利的。而諸葛亮在世時,蜀國上下還算精誠團結,五次北伐都幾乎無功而返,無法奈何魏國。而魏延在楊儀的掣肘之下,還能心無旁騖的順利北伐、上陣殺敵嗎?要知道,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就是因為李嚴運送糧草不及時,而且對劉禪撒謊,才導致北伐失敗的!如果魏延北伐途中,楊儀也來類似的手段,魏延如之奈何?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姜維劇照

    再次,不管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姜維九攻中原,他們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力使然。儘管有高超的智謀,能征善戰的勇將,但是蜀國整體國力和魏國相比,差之太遠,就算是和東吳聯合也有極大的欠缺。因此諸葛亮當初在《隆中對》時才說要靜待時機才有可能成功。也就是說曹魏內部不亂,蜀漢和東吳根本沒有機會。而魏國此時正值巔峰,所以,就算魏延在與楊儀的爭權之戰中戰勝對方,完全取得軍事領導權,也是沒有可能打敗魏國,統一中原的。

    綜上所述,如果魏延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不但不能帶領蜀國走向巔峰,一統天下,反而會因與楊儀的不和,加上他向來性矜高傲,與朝中文武大臣不和,極有可能導致蜀國內部分裂,反而加速蜀國的滅亡!

  • 11 # 星鵼下的誓言

    三國時期的事蹟,簡單的來說就是圍繞三個國家爭權奪勢來展開的,其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件,蜀漢王朝當中的世界最讓後人感興趣。就像蜀漢王朝將漢中這一塊重要戰略要地給收復回來後,原本全軍上下將士們全部都以為張飛是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在鎮守漢中將禮名單沒有公佈以前,許多人都暗地裡向張飛提前祝賀了。但是出乎全軍人的所料,劉備竟然提攜魏延來鎮守漢中,就這樣魏延成為一匹黑馬,在蜀漢王朝各大軍隊中出了名。想來你們對於劉備識人用人的能力都有一定了解,難道劉備對於漢中將領的擇選就是如此草率做出來的嗎?

    誰都不清楚,劉備究竟是以何種標準來選擇自己的將領的?但是他對於王朝當中各大將領的識人用人之才能,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讓許多人都自愧不如,這也是劉備最引以為傲的過人之處。魏延能入劉備之眼,肯定是因為魏延將軍真的有能力,能幫持正守漢中的大任的。結果可想而知,他鎮守漢中數十年從來沒讓敵軍踏入漢中一步,可謂是穩穩的守住了漢中,這一份軍功戰績也不是誰能想獲得就能得到的,是必須依靠實力來說話。

    魏延將軍長得非常壯實,而且文武雙全,智勇過人,對於戰場上的一些事情自己有著特別的一套行事做法,為蜀漢王朝後期打過許多次勝仗,他也是蜀漢王朝後期能力最為出眾的將領。雖然他能力過人,但是性格有所欠缺,做事有點暴躁,有點狂傲自大,常常是得罪了小人而不知,再加上他軍功顯赫,軍隊當中一些小心腸的將領們就特別嫉妒魏延將軍的戰功,就像楊儀將軍就是其中之一。後來諸葛亮在臨死之際,對魏延也做了一些特殊的安排,假如他忠心為蜀漢王朝就可擔任大將軍,但是他稍有一絲不好的心事,就讓接受遺命的將軍們將其給除掉。

    其實事後想一想,如果魏延不死,反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漢王朝的前程將又是怎麼樣呢?想來肯定是另一番的場景,要麼統一天下,要麼就不會那麼早的就滅亡了。假如魏延真的沒死而替了諸葛亮的職務,你們來試著猜想一下蜀漢王朝會有怎樣的下場呢?

  • 12 # 歷史笑春風

    這個問題本來我是想再寫一篇文章的,既然有問答,我就在這裡簡要說說我的看法吧。

    我的文章裡面說,魏延的死是冤死的,很多人都贊成我的意見。我先說說,魏延為什麼要被害死,他如何避免死。

    魏延的死因是他違反了諸葛亮訂下的政策。諸葛亮對魏延的處理就是,如果乖乖聽話,就留下他一條命,但會剝奪他的兵權,賦閒回家。如果不聽話,就殺。一切都安排好了,果然諸葛亮一死,魏延不服,於是楊儀蔣琬費禕等人就啟動計劃,裡應外合,給魏延扣上反叛的帽子,殺掉了,還滅了三族。

    魏延違反了諸葛亮的什麼政策呢?那就是諸葛亮死後,蜀國放棄北伐,休養生息的政策。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孤注一擲,用盡了蜀國最後所有的軍力國力,他認為,蜀國就是他最強,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蜀國還取得不了勝利,那就誰都不會再能夠取得勝利了。

    因此,在他死前,他已經對蜀國的未來不抱希望了。李福問他誰可代替他,他說是蔣琬,問下一個,他沉思良久,嘆息的說費禕。接下來就再也不多說了。果然費禕死不幾年,蜀國滅亡。按諸葛亮定下的政策,蜀國就剩不下多少年壽命了,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魏延正是這個政策最大的威脅。魏延是對劉家最忠心耿耿的人。他受到劉備的知遇之恩,無時無刻不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如果諸葛亮一死,魏延按道理該接管兵權,必然要北伐。

    而諸葛亮對魏延的才幹根本不認可,尤其的魏延的那個奇襲潼關的計劃更是想起來就毛骨悚然。所以,如果魏延能夠低頭做小,屈居蔣琬之下,奴顏婢膝,不要兵權,不提北伐,諸葛亮會留他一條命。如果不服,只有殺無赦了。按照魏延的脾氣,只有死路一條了。

    所以題主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魏延必須得死。諸葛亮治蜀多年,所有的權力都在他的手中,劉禪只是個擺設。諸葛亮死了,他還是要維持他的幕府制度,繼續讓劉禪當擺設。魏延是鬥不過他們的,所以接管權力云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不死已經是萬幸了。就算不死,也會讓蔣琬費禕對楊儀那樣,找個理由陷害或流放或害死。

    魏延要接管諸葛亮的權力,只有一個辦法,隱忍待機,和姜維聯合,兵變奪權,扶保劉禪,然後才能北伐。但那樣蜀國大亂,元氣大傷,估計很多年恢復不起來。北伐更無望了。

    唯一可能的是,蜀漢不會那麼快滅亡,魏延不死,魏軍攻不入西川。蜀漢還可以多維持一段時間。

  • 13 # 昊陽閒看歷史

    三國時期,如果魏延不死,能取代諸葛亮的位置,蜀國也許沒有那麼快滅亡。

    魏延曾任漢中太守,鎮守漢中10年,漢中之地毫髮無損;而姜維接手漢中,一個月就把漢中丟了,直接導致蜀國滅國。

    如果魏延在,應該不是這個結果,以他固守漢中能力,曹魏不可能那麼快攻下漢中之地。只要漢中不失守,曹魏就不可能輕易扭轉三國鼎立的局勢,而蜀國也不至於那麼快滅亡。

    魏延的能力,足以守住漢中,把曹魏抵擋在漢中之外,蜀國也就無憂。

    很多觀眾看過《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此人絕不可用,讓劉備殺掉他。這是小說的虛構,正史中,魏延並沒有謀反,終其一生都在為蜀漢盡忠,可以說是被《三國演義》坑得最慘的一個人。

    魏延一生跟隨劉備,在劉備入蜀過程中,立下不少戰功,成為牙門將軍。牙門將軍這官職,平時要為劉備參謀,必要時會代劉備帶親兵上前線,一般能擔任此職務的人,都是有勇有謀、值得信任的人。可見魏延在劉備心目中,是有勇有謀,非常值得信賴的人。

    劉備入蜀後,去成都時,需要找人守漢中,大家都以為會是張飛去守,畢竟張飛是劉備的義弟,連張飛都覺得非他莫屬。沒想到的是,劉備選擇了魏延,當時整個軍中都震驚。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上面是劉備讓魏延守漢中,魏延給劉備的答覆。寥寥幾句話,顯示了魏延的底氣,也直接表示了對劉備信任的感激。

    漢中的地理位置極其關鍵,需要有能力的將領去守,劉備選擇魏延,由此也看出,劉備是非常信任魏延的,覺得他的能力足以守住漢中。

    當然,魏延也幹得不錯。十年間,漢中守得固若金湯,曾經還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和雍州刺史郭淮的大軍,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魏延性格高傲,自負,不通人情,為自己招來橫禍。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魏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這個人,有才華,有能力,位高權重,深得主公信任,又擅長帶兵,勇猛過人,本來他可以一直守衛蜀國,但是他的性子過於高傲,人又不太好相處,容易得罪人,大家同朝為官,其他人都避著他。

    他掌權時,這些都沒問題,大家為了避其鋒芒,也不會說什麼得罪他的話;但他一旦倒黴,曾經他得罪的人,很多人就會落井下石,以致於他和楊儀之爭,人家都偏袒楊儀,沒人為他說話。

    他與楊儀一直不對付,諸葛亮在世時,還能壓著兩人,大家還能井水不犯河水,各司其職。但諸葛亮一死,他們兩個人就鬧起來了。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前與楊儀、費禕、姜維定下退軍策略,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願意走,就讓他自己看著辦。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問魏延,魏延說丞相死了,還有我呢,應該繼續打下去。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憑什麼給你楊儀斷後?

    楊儀立即率人撤了,魏延很不高興,帶人也往回撤,還燒了閣道。

    後來楊儀魏延分別上表,說對方是叛徒,而其他的群臣更相信楊儀,還派了禁衛軍北上,魏延最後被馬岱追上並被斬殺。

    蜀漢這麼快亡國,有人禍成分。

    蜀國,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幾次北伐,已令蜀漢國力下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朝中人才青黃不接,將軍不是老的老,就是少的少。“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種局面很可悲,也直接說明了蜀國的窘境。

    諸葛亮選定姜維為繼承人,雖然姜維很優秀,在蜀漢後期也是相當有名的將領,但是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帶著蜀漢走出新的局面。而姜維強行九伐中原,均無功而歸,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生前,已知魏延和楊儀不和,卻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造成了魏延後來不得善終,直接影響蜀國的命運。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諸葛亮死後,如果魏延還活著,他守漢中沒問題,蜀國也不至於亡的那麼快。

    我的總結:不論是人的命運,還是一個國家的命運,都有因果迴圈,踏錯一步,就萬劫不復。魏延如果不恃才傲物,也不至招來殺身之禍。而諸葛亮當時如果選了魏延,沒有選楊儀,蜀國也許沒有那麼快滅亡,也許還會有其他的可能,只是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遺憾了。

  • 14 # 起風了ii

    我的觀點認為魏延這個人如果接替諸葛亮置掌三軍,估計蜀漢滅亡估計應該要提前!!他這個人一向居功自傲,目中無人!是一員虎將有能力!但是他同樣犯了關羽的老毛病!剛愎自用!!在蜀漢內部沒有劉備那種收買人心的手段和計謀!所以他若接替諸葛亮,新官上任,我看他是寸步難行,想要實施的政策啥的都不大有人響應!!沒有人願意服他!想漢昭烈帝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舉起託孤重任!成為蜀漢事實上的總指揮!想他這樣為蜀漢操勞了一輩子,蜀漢江山半壁之功這樣勞苦功高的人在蜀漢國家政策實施方面都寸步難行,最典型的就是李言叫板諸葛亮!結果廢掉李言!!勞心勞神一輩子死在北伐路上!!而魏延這樣的人有怎麼能領導好整個蜀漢集團!蜀漢集團本身就是各種勢力盤根錯節的糾纏在一起!蜀漢集團,東洲集團,益州本土勢力這三股實力,諸葛亮幹了一輩子的政治問題他都沒有處理好!魏延這個武將他又能怎麼處理好呢!!

  • 15 # 唯戀無名

    前言:雖然說魏延天生反骨,諸葛亮對魏延也是多有防範,但是話說回來,魏延不愧是一名猛將,而且文武雙全,智勇過人,對於戰場上的一些事情自己有著特別的一套行事做法,算的上是蜀漢後期名將,但是,如果魏延不死接替了諸葛亮,蜀漢也不會有質的改變,等待他的還是滅亡。

    一,魏延,武藝超群,智勇過人,有一定軍事才能

    魏延,文武雙全,智勇過人,對於戰場上的一些事情自己有著特別的一套行事做法,他鎮守漢中數十年從來沒讓敵軍踏入漢中一步,可以說在蜀漢後期,魏延是立下汗馬功勞的,自從關羽張飛過世後,蜀漢幾乎拿不出像樣的武將,作為魏延,能攻善守,足智多謀的全能武將並不多見,如果魏延不死,或許他還是有一番大作為的。

    二,假設魏延不死,蜀漢將會怎麼樣,是不是另一種境界。

    1.說句實話魏延,壞就壞在其能力夠強可惜人緣不好,魏延由於其性格使然,在朝中,和很多人的關係並不融洽,這裡就埋下了後來被汙指天生反骨的伏筆,諸葛亮身亡後,蜀軍欲退,魏延盛怒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故一人死廢世界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間接將撤退退卻的棧道銷燬。這一行為招致魏延與其時以楊儀、王平、姜維為首的另一班將臣盡數對峙,而魏延底本與楊儀有私怨,楊儀藉此便將魏延斬殺,並誣其謀反,誅了魏延三族。

    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出,與魏延交好的人不多,因此即便是魏延沒死,在蜀漢朝中想有一番作為很難很難,不被人排擠已經算不錯的了。

    2.從政治角度上說,蜀國整體國力和魏國相比,差之太遠,就算是和東吳聯合也有極大的欠缺,即便魏延有著高超的武藝,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對比魏國還是很有差距,要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姜維九攻中原都未能成功何況一個魏延,再加上上述所說蜀國內部都內訌不斷,魏延能不能平定內訌,可以獲得舉國之力之兵協助還未可知憑什麼保住蜀國呢?

  • 16 # 士說新語

    不會怎麼樣.

    於是劉備託孤,丞相諸葛亮成為了蜀漢政權實質上的核心人物,那麼阿斗怎麼辦?受影視劇小說的影響,我們總以為阿斗一輩子也就是個窩囊廢,但真實歷史上並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在阿斗成為皇帝的前四年,軍政大事基本都是他拿主意決定,但是在阿斗基本長大成人後,他就有意識地把成都的政事交給了阿斗,而自己常年留在漢中主持北伐。

    如果諸葛亮真的一生軍政一肩挑,完全架空阿斗,那麼請問他是怎麼頻繁從漢中發動五次北伐的?山長水遠的,資訊傳遞不便,成都作為蜀漢政治中心,難道政務上的事情還要千里迢迢傳遞到漢中等諸葛亮拿主意?那基本黃花菜也涼了。

    說完諸葛亮和阿斗兩個人的權力交接,那麼接下來說一說魏延。魏延這個人,有將略,有才幹,有膽識,但問題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整個蜀漢政權的將領之中,人員最差的莫過於魏延,後來與楊儀互相表奏對方謀反,居然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的,可見他的人脈關係,真的是相當有問題。

    如此這樣的一個人,做到領導位置,又怎麼能服眾呢?帶領一個國家走向強盛,不是《全面戰爭·三國》,用黃巾軍也有可能統一三國。士兵、將領、官員、政治派系、政治鬥爭,這些比我們日常生活的社交複雜得更多,並不是現階段略顯死板的AI。

    魏延人際關係糟糕,註定他的上位比楊儀的質疑聲更大,而要想服眾,唯有一種方法,那就是給大家都帶來利益,自然大家都聽你的,而若治政,魏延水平明顯不如諸葛亮,所以完全可以忽略,而若論軍事,則必須有一場酣暢的大勝,來奠定他領導軍隊的基礎。顯然,北伐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留給魏延的機會只有一次,而且這麼一次機會,成功率低到髮指,且不說蜀漢國力是否能夠達到北伐取得超越諸葛亮的成績,就說政軍兩方面都配合,就要比諸葛亮時代大打折扣。

    劉禪難道就是一個好相與的角色麼?諸葛亮生前,他表現出一副事事配合的態度,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要人給人,總之就是相父你放心去打曹魏,我看家給你解決一切後勤補給問題。就是這樣全力配合的成都大後方,都使得諸葛亮好幾次因為補給不得不退兵,何況現在劉禪沒有了諸葛亮的壓制,早就不再想大規模北伐的事情了。

    劉禪上位之後,就再也沒有設立丞相,而是蔣琬、費禕、董允三人分權的局面。可想而知,劉禪是不可能再給自己造出個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了。

    如此局面,魏延本就不能服眾,想要在北伐中建功,難度係數爆棚,筆者相信,這個任務,幾乎不可能完成,而完不成的結果,那就是魏延慘淡收場。

    魏延是不可能成為諸葛亮那樣握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權,同時又威望極高,能夠壓制所有文臣武將的人,威望和權力都差諸葛亮極遠的魏延不可能在無法調動整個蜀漢力量的前提下,帶領蜀漢走出困境,邁向輝煌的。

    何況,在諸葛亮死後,跟楊儀的鬥爭中,魏延選擇了最愚蠢的方式,直接攻擊有諸葛亮“遺命”在身的楊儀主軍,最後在人心不附的情況下,倉皇逃命,最終被馬岱圍住而斬殺,這樣的將略,真的是被不匹配的野心給害死了。

    如果他是個老道的政客,就會明白,諸葛亮雖然將他排除在了權力核心之外,但是也為阿斗的全面掌權鋪平了道路,即交託的身後事裡,楊儀雖然主事,但並沒有明確他之後的安排,所以回到成都後,自信滿滿的楊儀本以為會像諸葛亮一樣大權在握,但沒多久就高高掛起,做了個不倫不類的“中軍師”。

    魏延倘若蟄伏下去,或許還有再次走向權力核心的可能,但是性格決定命運,他的自矜與自大,最終葬送了他。

    這樣的人,又能走到哪一步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馬遜是如何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