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問西D
-
2 # 使用者圖強
醫生和患者兩者都沒有變。醫生依然是治病的,患者依然是去看病的。所變的是醫院市場化後的制度消耗和收入體系變了。醫院市場化之後醫院必須得創收,否則僅憑國家所投入那僅佔醫院總費用支出的6%的投入,醫院無論如何也是無法運轉的。那麼醫院就變成了即是需求策又是供給策,醫生就變成了醫院的創收工具。醫生所創收的目標這還用說嗎~就是前來就醫的患者了。患者在資訊決不對稱的情況下我的消費我做不了主~而是變成了我的消費由醫生來做主。既然我的消費由你醫生來做主了,那麼什麼CT,彩超,核共振了,今天化驗血明天化驗糞的,你醫生說怎麼的就怎麼的,那麼你就得把我的病給治好。這是患者的一個普遍心態。你說能有百分之百的病都能治好的嗎?唉!醫院也很難,醫生也不易,患者就更加悲哀了。這似乎是走到了一個無解的矛盾之中。非大智慧之人是難以破解此矛盾的呀!還是希望我們的國家快快的真正的富起來吧!把公利醫院真正的百分之百的公利化方能從根本上解決。
-
3 # 中腫泌尿董培大夫
醫患矛盾,這個話題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因為醫療職業的特殊性,目前醫療水平的限制,存在很多的未知的風險。醫療行為,不是簡單的商業行為,患者繳費了,當然應該得到相應的醫療,比如治好病。
可是,疾病的風險和變化並不是簡單的做的好就可以避免。比如泌尿外科的全膀胱切除手術,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高達50%,這個就是因為難度大的醫療行為就伴隨著高風險,術後出現併發症,就能夠說是醫生的問題麼?如果大家都這樣思考的話,最後受苦的還是這些患病的患者,因為以後也不會有醫生願意冒這樣風險去做了。
作為全國知名,華南地區領先的腫瘤專科醫院,我們日常接診很多患者都是其他醫院不願或者做不了的疑難病例,處理這樣的病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風險,因此事先也需要和患者和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這個很重要,讓患方瞭解病情的嚴重性,和我們醫生願意去冒這樣的風險去幫助他們。治療前的充分溝通和交流很重要,敬畏和尊重生命,是作為醫生所需要的品質。
-
4 # 雲火丘
為什麼呢?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的發展速度快過了醫療事業的發展速度。
人們都希望生病了,只要用藥就能治好,但實際上並不是。很多疾病還是沒有藥物能夠完全治癒的。
熟知的就是人們恐懼的艾滋病,目前是沒有完全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癒。
再就是人們懼怕的癌症,很多癌症是沒有藥物來完全治癒,雖然有幾種癌症在藥物的控制下能夠把當時的癌細胞控制在鏡下不能找到,但是隻是一個生存率的問題,並不是100%治癒。
人們都在改變,無論你我,所以不是單方面的原因,醫生也是人,所以不是每一個醫生都有崇高的品德,你誰你的品德如何呢?不要光說別人的品德不好,你是不是有時候也沒有認真履行你的社會義務是不是呢?
對醫學的期望值過高,是社會發展的必要過程,只有慢慢的磨合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並不是一切的狀況一刀就能切割完整。
-
5 # 掌櫃的438
都在變,社會在變,醫院在變,醫生在變,患者也在變。社會變的越來越複雜,醫院變的越來越敏感,醫生變的越來越小心,患者變的越來越不知所措。結果只有一個,看病越來越難。
-
6 # 心底一石
醫生醫院無德,醫生技術又不行,全靠機器看病,有的病看不了,還一頓瞎整,讓患者怎麼說,連醫院的小護士都牛逼得不得了!
-
7 # 強1359633
現在醫生沒有醫德,,如,吉林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住院處掛著吉大房學東教授手術,收七千元,無票據,實際上不是博士生導師,教授房學東親自做手術,而是醫院大夫做,或者來的實習生做,,坑害病人錢財,而且留後遺症。普外科於主任和張大夫也是垃圾醫生,不給紅包,刁難病人,不負責任,房教授掛名,收七千,不手術,人民醫院普外科於主任,張大夫不給紅包,刁難病人,,,這樣滴垃圾醫生坑害病人,
-
8 # 忠孝仁智信
請問全國網友們你們有幾個人親眼看見過醫鬧的?全都是缺德醫生自己味著良心寫的一些無良故事,為醫生自已卑鄙齷齪的行為辯解,還將受害患者描述成醫鬧,患者是正當維權無人理採的情況下才不得以採取一點點過激行為,被缺德醫生描寫成社會危害,社會公理在那?喪心病狂的醫生誰管?
-
9 # 苦酒安心神
醫生也是人,也是從普通家庭裡出去的!有些碰瓷,老賴,造假,急功近利的人的孩子也可能去學醫從醫!同理,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受的都是團結有愛奉獻的教育,踏入社會接觸的也是這種精神,他會做黑心的事嗎?這個社會就是個大染缸,沒人是清白的!想讓它變清必須所有人甚至幾代人共同努力才行!
-
10 # 阿毛100249529
都變了.醫生.患者都變了.第一是錢.第二還是錢.第三制度和政府部門和醫院.醫院以前是救死扶傷的地方,現在是有錢才能救死扶傷.誰的責任.我認為是政府的政策和醫院及患者都有責任。
-
11 # 說瞎話臉會紅
說實話,只能說個別的醫生和患者關係緊張。大多數的醫生和患者關係很正常。還有少數醫生和患者的關係非常好。只不過由於個別傷醫事件,被媒體誇大而已,十多億人的大國,傷醫事件媒體每年報道有多少。絕大多數患者到醫院治病對醫生可以說畢恭畢敬,醫生和患者沒有苦大仇深的恩怨為什麼要難為患者。極個別的傷醫案件,都是由於缺乏溝通和誤會 造成患者家屬失控做出不理智的傷醫行為。
-
12 # 閒雲野鶴87277
要說病人變了,本來健康的人生病了。要說醫生變了,那就是原來救死扶傷,崇高的醫生,自覺或不自覺地變成為創收、贏利的商人。
-
13 # 手機使用者59129281803
醫生本質沒有變,其宗旨仍然治病救人。只是患者及其親屬的期望值太高了,我給你錢你就必須給我把病人治好,進來是人是活人,治療後成病人,責任是醫院是醫師,所以,還我親人成了醫鬧的藉口,對醫務人員大打出手變的瘋狂殘忍,對這樣的人誰敢醫他!
回覆列表
造成現在醫患關係緊張的根源是醫患之間缺乏信任。因為信任所以簡單,因為不信任所以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而這一份缺乏,並不僅僅存在於醫生與病人之間,而是普遍存在於社會的各個角落。
從理論上說,醫生和患者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之一,患者離開醫生,就沒有辦法生存,而醫生離開了患者,就沒有了生存的價值,兩者相輔相成。是什麼原因讓醫患彼此不信任呢?
少部分醫生過度醫療行為讓患者對整個醫療行業失去信任2019年5月17日,蘇大附一院心血管主任醫師楊向軍,被其博士生實名舉報:亂裝支架,裝一個回扣一萬元,撈錢上億。最終被查實雙開。
楊向軍事件揭開心臟介入手術過度醫療的冰山一角。
資料顯示,中國心臟介入手術市場增速驚人。據統計,2000年中國心臟介入手術的數量是2萬例,到2011年達到了40.8萬例,增長了20多倍。對於冠心病患者,國際上放支架和做搭橋手術的比例是7∶1到8∶1,而中國竟高達12∶1。
比資料更直觀的是令人驚心動魄的案例。
2009年10月,北京某三級醫院,給一位患者硬塞進去了8個支架,結果因手術時間過長,導致病人心源性休克,最終死亡;2010年,北京某醫院,給一位70歲的男性病人放了11個支架,但因放太多,阻塞了血管,導致病人次日死亡。
各地醫院“瘋狂支架”,源於其背後的“暴利”驅使。
全國政協委員董協良就曾表示,一箇中國產心臟支架,出廠價不過3000元,到了醫院便成了2.7萬元;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到岸價不過6000元,到了醫院便成了3.8萬元。“9倍的心臟支架暴利已經超過了販毒。”
每給病人上一個支架,主治醫生就能得到非常“誘人”的回扣,一般一個支架是10%至15%的提成,高一些的醫院能給到20%,放一個支架,醫生至少能拿到2000元。
在利益驅使下,部分醫生不按標準來,不考慮實際病情,會以各種理由讓患者做支架,也會想盡辦法多放支架。同款心臟支架不論長短,價格是一樣的,因此有的病人明明放一個長支架就可以,醫生會給他放兩個短支架,多賺一個支架的錢。因為收益巨大,甚至有的醫院每年會給相關科室下達放支架的指標,要求當年放支架的病例要達到多少。
醫生明知患者是癌症晚期,根本沒有治療價值,仍在拼命開藥。 “父親去世後,我扔了整整三個編織袋的藥。人都死了,藥還堆積如山,而且都是自費藥。”一位癌症患者的兒子許先生說。
老人體檢發現肺癌晚期,已經無法手術。為了治療方便,他選擇了家門口的一家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一年多,老人陸陸續續出入院10餘次,直到去世。此間醫藥費總計50多萬元,當時醫保報銷封頂線是17萬元,其餘都是自費。
正是一些醫生放棄了應有的醫德,讓患者對醫療行業失去應有的信任,更有不法分子以此為由頭,惡性傷醫殺醫。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鄰國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一是構建社會信賴體系。信賴是日本醫患關係的根本,而這一種根本,來自於一種大環境的薰陶,那就是日本整個社會都講究信任與責任,很少有相互欺詐,以及相互提防的動機。這正是我們社會最缺失的,我們碰到問題,如住院住不進去或插個隊檢查什麼的,都會去找熟人託關係、包紅包,對醫療公平並不抱以信任。
二是醫療分離、醫藥分離。醫生只拿基本工資與門診費,收入不與醫療行為掛鉤,所以,不會出現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的問題;其次是醫藥分離,除了急救和住院病人,一般病人的治療,都是醫生開藥方,你到日本全國任何一家醫院去取藥,醫院不賺病人的藥錢,只賺病人的診斷治療費。而中國以藥養醫,醫生護士的獎金收入與藥物費、檢查費、手術費直接掛鉤,科室之間收入差異很大。
三是嚴刑治法。日本法律是禁止給醫生送紅包,嚴重違反者要被吊銷醫生執照。而中國因醫生收紅包被刑事處分,至今一個案例也沒有。對病人妨礙醫療秩序的,嚴格追究責任,即使遇到醫療事故,病人家屬也不會到醫院來吵鬧,因為大家知道,這樣做違法,最好的辦法是請律師交涉。
四是有健全的醫保制度。日本的病人與醫生之所以能夠培育起良好的信任關係,還有一個客觀的原因,是日本健全的醫保制度。日本醫保制度有一個核心的規定,就是凡是政府批准可以投入臨床治療的所有醫藥品(據說有1萬多種),全部適用於醫保,也就是65歲以下的人,個人只需要承擔30%。75歲以上的老人,個人只需要承擔10%。而日本的大病救濟制度,又有一個很好的保證:你一個月的醫藥費如果超過了8萬日元左右(根據個人收入,上下有浮動),大約5000元人民幣,那麼,不管總額是幾百萬還是幾千萬日元,超過的部分,全部由政府買單。中國參保最廣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新農合)給予了廣大農民基本醫療保障,由於保險目錄限定、報銷比例低等原因,看不起病仍是老百姓的主旋律。
五是以病人為中心。日本將醫院稱為“病院”,而不叫“醫院”,“病”和“醫”的一字之差,體現著日本醫療機構的理念:治療的場所要以病人為中心,醫護人員是幫助病人康復身體。動手術前,醫院要與病人和家屬舉行手術說明會,第一說明病情,第二要解釋整個的手術流程。在說明會上,醫生回答病人家屬的每一個疑問,整個手術說明會甚至都會花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醫生會不斷給予人文關懷,鼓勵病人、安慰家屬,幫助病患樹立信心、戰勝病魔。
六是坦然解決醫療事故。雖然日本的醫患關係較為良好,但是,也是常有醫療事故發生。 按照規定,發生醫療事故後,醫院要向政府部門報告。並要由醫院向病人家屬作出解釋,屬於醫院方的錯誤,醫院要真誠道歉,並在經濟上給予賠償。 遇到重大醫療事故發生的時候,醫院院長都會舉行記者會,向病人和家屬,向社會各界道歉。之所以由院長親自道歉,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擔當醫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示醫院對於事故的重視,不會推卸任何的責任。
成立由醫生、律師、民間組織代表參加的醫療事故資訊研究會,建立醫療事故資料庫。研究會的主要任務是對全國醫療事故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研究如何預防事故、查明事故原因以及發生重大事故時如何應對。日本政府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把醫療事故的個案變成全社會的財富,讓人們以當事人的身份從中汲取教訓,日常工作中加強責任心,在容易發生事故的環節多加註意,不要重犯別人的錯誤。
良好的醫患關係,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培育,更有必要大刀闊斧地對原有醫療制度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