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旭旭愛電影剪輯

    這個問題太大了,可寫論文,所以我側重幾個點回答。

    第一 故事教育

    敘事的基礎是故事本身。

    對於國內紀錄片來說,由於多年的教育體系灌輸,我們的第一思維是中心思想(這個詞好熟悉),而不是個體。在國外的電影中,經常看到父母在床頭給小孩子讀故事,因為故事是兒時教育最基本的載體,但我們小時候這方面薰陶相對薄弱,以至於華人總體上缺乏講故事的能力,這不僅僅是紀錄片人,銷售、老師、設計師等各行各業基本如此。

    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提案,其中一個內容就是要在短短几分鐘內講清楚你的故事。前年參加一個提案會,中國紀錄片人的提案,可以說是完全不知什麼是故事。

    一個從小缺乏故事薰陶的群體,如何能有較高的敘事水平。

    第二 敘事法則的工業化

    是的,你沒看錯,敘事技巧也可以工業化,流水線化,是有一套完整而詳細的標準。就和好萊塢的電影一樣,開場怎麼設定,每個段落不超過多長,每個採訪多少秒以內,宏觀和個體如何處理,什麼長度是觀眾忍受的極限,bbc會請專門的機構做觀眾的心理分析,資料分析,精確到哪個情節,多少分多少秒觀眾開始流失了,所以,bbc的敘事,都是按照觀眾的心理感受,有科學依據而制定出的標準,而且是工業化的標準,比如在他們系列片中,就算再好看的一段情節,也不可以超過8分鐘,8分鐘一過,必須要出新的內容!

    但是,國內紀錄片作品往往是導演的個人作品,我是大爺,我想給你看什麼你就看什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我是上帝。比如一個一兩分鐘的長鏡頭,一個人在畫面裡走啊走啊走,多tm有韻味,多tm深沉,你們這些傻逼觀眾就按照我的節奏走吧,哇哈哈哈......

    對於大多數的國內紀錄片者,bbc這樣的標準,是天方夜譚。

    不過近兩年改觀了很多,大家開始學習bbc,最典型的就莫過於《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敘事,每一個主人公篇幅長度,怎麼開篇,怎麼設定懸念,如何結構,一集多少人,多少個故事......都是按照bbc的標準制作。

    實際上題主問拍攝水平高低,也是因為他們有一套完整而細緻的標準,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藝術的基礎,也就是對美的感受能力。

    第三 藝術基礎

    拍攝水平的差異有很多原因,比如裝置、經驗、標準、流程、金錢等等,國內紀錄片拍攝往往講究好看,卻忘記了最重要的畫面敘事,就像一雙空洞無神的大眼睛。

    如果說上面這些這都可以在短期內模仿追趕,那麼下面這一點,是bbc甩開我們幾萬光年的核心——藝術基礎,

  • 2 # 咻咻咻的小AK

    不是完全可信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先前曾被踢爆紀錄片《人類星球》(Human Planet)造假的醜聞,如今又爆出《人類星球》系列中描述巴巴新幾內亞的科羅威人(Korowai)的樹屋生活,其中的樹屋,根本是製作人要求臨時搭建出來的。BBC事後也承認這項醜聞。

    據報導,近期,BBC2(英國廣播公司第二頻道)正在籌畫製作新紀錄片《My Year With The Tribe》。這部紀錄片的主持人米拉德(Will Millard)造訪科羅威部落時,有當地住民說,當初紀錄片拍攝的樹屋“不是他們的家”,而是為了幫助“海外電視節目製作人”才搭建。

    得知驚人訊息的米拉德,不僅猛批“這是個天大的騙局”,他也道出科羅威人憂心,“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擔心,有很人慕名而來,會導致房屋支撐不住,紛紛落地。”事後,BBC發表宣告坦承錯誤,“描述科羅威人搭建樹屋為居的內容確實不準確。”他們也強調,“2011年播出這系列紀後,公司大幅更改員工訓練,加強員工對編採、原則和價值觀的培訓。”

    2015年,BBC曾被踢爆《人類星球》系列紀錄片中,其中一集《沙漠:火爐中的生活》(Deserts: Life in the Furnace)的節目記錄蒙古國遊牧民族的生活,並講述他們如何面對狼群的攻擊,但因為拍攝時找不到野狼,只好找來一隻遭半馴化“野狼”來充當“演員”。

    如果用來當科教材料80%還是可以用的。

  • 3 # 與仙女在一起

    紀錄片,是在真實的時間軸上,用鏡頭撲捉髮生的有意無意的事件,然後經過後期剪輯,編輯,形成產品銷售給有需要的使用者。請記住他是商品,商品都是被加工過的。

    古代的紀錄片,就是史官用筆記錄的事實發生的事件,皇帝就是導演,史官就是後期。

    看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吧,用自己的頭腦判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 4 # 軫念信箱

    “BBC出品,必屬精品。”提到紀錄片大佬,BBC當仁不讓,評分9分以上的紀錄片太多了,《BBC:非洲》《地球脈動》《獵捕》《人類星球》《鯊魚BBC:Shark》都是經典之作。

    紀錄片《人類星球》

    紀錄片《人類星球》

    不過,BBC這次自己打了自己臉,紀錄片《人類星球》被曝造假!關鍵還是BBC自己曝光的……

    紀錄片中,BBC偽造了西巴布亞居民在35米高的樹屋上居住的場景。

    事實是,當地居民居住在平地,樹屋是當年居民配合拍攝紀錄片而收費搭建的,居民還去樹屋“表演”了一段生活場景。

    在今年BBC2拍攝的《我與部落的一年》(My Year With The Tribe)系列中,出現了同樣的樹屋場景。主持人要求去看看樹屋。但科羅威人不確定能不能進,因為這些樹屋都是假的,擔心不夠堅固。

    部落的一名成員在片中稱,他們當時建造樹屋是為了“為海外的節目製作者提供利益”。

    面對實錘,BBC也只好乖乖承認“造假”。

    “造假”的功夫了得

    BBC“造假”的功夫在業界絕對算的上首屈一指,為了拍攝到需要的畫面,BBC腦洞大開,造出來不少假的偷拍工具。

    這兩隻小鱷魚有一隻是假的,仔細看它們的眼睛,你會發現一個攝像頭。

    偽裝成雪塊的相機被北極熊識破了……

    混入猴群的小猴子,很是受其他成員的喜歡。

    為了與真企鵝徹底打成一片,這些被安放其中的“特務”也是拼了,除了正常拍攝外,竟然還要學會“生蛋”!當然了,生出來的企鵝蛋也是一個攝像頭。

    還有一隻黑猩猩意外發現了藏在樹幹裡的小貓攝像機,對它也充滿了愛。

    還有假海龜、假海豚、假頭蓋骨、假烏龜,中間還發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拍攝的“劇本”

    雖然BBC很有錢,每年的收入在50億英鎊左右,紀錄片的製作啟動資金來自於訂金,大製作需要靠BBC來墊付。

    紀錄片的拍攝難度非常大,尤其是拍攝動物的內容。

    動物的行為很難捕捉,曾有拍攝日記介紹,攝像師為了拍鱷魚捕獵蹲守了一個月,只為了幾分鐘的片段。

    據英國《獨立報》,一位攝影師說:“等了兩天之後,當你什麼素材也沒有,只剩24小時的時間,錢已經用完了,你會有一種絕望的感覺。”

    攝影師很絕望,動物們也很絕望啊!

    再說了,要是不擺拍,怎麼能夠滿足觀眾們的胃口呢?

    《冰凍星球》中,北極熊出生的畫面也不是在野外拍攝的,而是在人工搭建的場景內完成的。

    《巴塔哥尼亞:地球的隱秘天堂》的火山爆發其實是合成的。

    《藍色星球II》裡1992年落水小黃鴨也是後來工作人員灑落的,並不是當年那批小黃鴨。

    BBC野外攝影師曾經的主力Doug Allan曾在2013年迴應“北極熊產仔造假門”時表示,非野外拍攝其實沒什麼,關鍵是需要告知觀眾實際的拍攝情況。

    攝影師Doug Allan

    對於BBC造假一事,很多粉絲表示很“憤怒”,不過也有粉絲表示,有關自然的紀錄片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真實,擺拍或者經過特殊處理的畫面,應該進行標註,否則就是造假。

  • 5 # 大嘴廚的電影夢

    其次,對於紀錄片愛好者來說,BBC Earth系列絕對是每部必追的豪華版視覺盛宴。

    所以,拋開政治因素影響,BBC的新聞和紀錄片可信度還是非常高的。

    至於可否用於科教,我認為不妥,因為科教片是經過科學嚴謹的論證之後,得出來的成果,在透過轉化成學術文章,教學影片等等,bbc的紀錄片充其量是拍攝團隊把一些自然規律透過鏡頭給展現出來的!

    所以,不適合做科教片,但適合做科普片。

  • 6 # 無聊說影視

    BBC出品,必屬精品。提到紀錄片大佬,BBC當仁不讓,評分9分以上的紀錄片太多了,《BBC:非洲》《地球脈動》《獵捕》《人類星球》《鯊魚BBC:Shark》都是經典之作。

    不過,BBC這次自己打了自己臉,紀錄片《人類星球》被曝造假!關鍵還是BBC自己曝光的……

    紀錄片中,BBC偽造了西巴布亞居民在35米高的樹屋上居住的場景。

    事實是,當地居民居住在平地,樹屋是當年居民配合拍攝紀錄片而收費搭建的,居民還去樹屋“表演”了一段生活場景。

    對於BBC造假一事,很多粉絲表示很“憤怒”,不過也有粉絲表示,有關自然的紀錄片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真實,擺拍或者經過特殊處理的畫面,應該進行標註,否則就是造假。

  • 7 # 無涯兄

    剛知道,以前國內居然可以看bbc。我以為我們對外媒封禁的徹底呢,居然有漏網之魚?這次封了真是大快人心。

    這次英國不給咱們媒體的牌照,不知道英國的網路有沒有把咱們也禁了。那要是英國禁了,不知道其他國家會不會也把我們的媒體禁了。

    如果那樣的話,海外華人想念我們的新聞聯播可怎麼辦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算生活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