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七9273583
-
2 # 興而有言原創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字字珠璣,每個字都是表達完整意思的詞。詞與詞組合自然、簡練,對仗;句式工整,表達清楚,相互呼應,展現意境;同時也顯示出詩人的氣勢與報負。
-
3 # 花架子3
是山盡不是日盡。“白日依山盡”是日出景不是日落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流傳千年,但詩之意境由於首句“白日依山盡”的解釋之誤,而不能盡展其深邃,其美好,其奧其妙。我個人認為“白日依山盡”是詩人登樓所見實景實寫,是太陽靠著“山盡”處升起,而不是依山而落。根據鸛雀樓所處地理位置,一年中只有冬至日落日更近山但還不靠山。這個時節,面對落日方向遠方沒有值得“更上一層樓”而目窮千里的美景而欲“望”。另一方面,既使有,時間上“更上一層樓”,天會更黑,聯想窮千里目也不自然,不貼合實際,與次句“黃河入海流”也有脫節。看日出就大不同。看日出面向東方,正是入海流的黃河遠去的方向。從鸛雀樓東望,登樓過程中視野會不斷擴充套件,登上頂樓目光會越過數千米外的峨嵋塬頭,看到太陽從中條山的“盡頭”(中條山在遙遠的東方沒入地平線下,似是中條山的盡頭,是謂“山盡”。)升起,初升太Sunny照在十數千米外的伍姓湖上,熠熠閃光,詩人靈感突發,或者說是突發奇想,“更上一層樓”,目光會越過看似很低的中條山的盡頭看到太陽從更遠處的海面或入海流的黃河河面升起這樣一幅更加壯美的畫卷,“欲窮千里目”目標明確,望“欲”強烈。整首詩四句二十字連貫自然,邏輯性強。白日對黃河,依對入,山盡對海流;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對仗極工。這樣以來,詩之豐富內涵盡情展露。詩人積極向上,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得以彰顯。更上的“一層樓”屬理想中的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是極盡誇張;目欲窮的“千里”,倒是實實在在,奧妙無窮。
-
4 # 清悠初見
一首《登鸛雀樓》就足以讓王之渙千古不朽,這首詩完全可以代表盛唐氣象。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五言絕句,我想大家都是熟的不能再熟了,每個人從小接觸唐詩時,基本上都背過這首詩,腦海裡也都有一副夕陽西下,黃河東流,登樓遠望,天地悠悠的圖畫。
“黃河入海流”表露出了無限的空間,而“白日依山盡”則同樣不知不覺間將時間的流動,將時光與歲月的流動延展到無窮,這是作者腦海中構建出來的一幅無限遼闊的時空童話,在這裡雖然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一種胸懷與氣魄呼之欲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千古名句揭示了一種叫情懷的東西,這種情懷使得生命永無止境,這種情懷使人生敢於攀登這種情懷,這種奮發與昂揚就叫大唐氣象。
這首五言絕句總共不過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卻毫無對仗的痕跡,讓人感覺自然而然毫不勉強,這正是其詩意上的化境。
王之渙雖一生命運不濟,長期賦閒,晚年再入官場生活,剛有轉機卻染病身亡,但一首《登鸛雀樓》,一首《涼州詞》便可讓他平凡的生命永恆的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5 # 文學名句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鸛鵲樓,或稱鸛雀樓,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府城,原在黃河中水洲,後傾圮,匾額移至城樓上。原樓有三層,站在上面可見黃河與中條山, 當時常有鸛雀飛來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這首詩寫登樓所感, 言簡意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寫登樓後所見到的景色。抬頭遠眺,望見夕陽沿著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鳥瞰,不盡黃河水,洶湧奔騰,流向東海。白日的“依山盡”是眼見的實景,黃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實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這就從高、大、長、遠上顯示了詩人視野的廣闊,使人眼前呈現出一幅宏闊瑰麗的畫圖。這幅畫圖,就形體而言,有“圓”日,有“長”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黃”河。同時,首句著一個“依”字,表現日落的緩慢,大有依戀不捨之意;次句用一個“入”字,寫水“流”得迅疾,頗有一瀉千里之勢。日遲遲而落,水滾滾而去,天上靜謐,地面喧騰,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人大有如臨其境之感。
作者的高明處,是在這幅畫圖上,取其大景,遺其小景,留其要景,棄其次景。寫太陽落山,從縱的方面可貫天地;寫黃河入海,則從橫的方面能通大地。就這兩方面,便開拓了廣闊的空間境界,顯示出了祖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自己的開闊胸襟。如果只注目於花卉草木之間,醉心於山林泉石之上,則顯不出詩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廣,心胸之闊,山河之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是上兩句的繼續和發展。“欲窮千里目”,說明上兩句所寫景物,還是未窮之景,已經如此壯美,窮千里之外,其景將更為動人了!“欲窮”兩個字用得非常妙,它說明上面所見景物感人之深,這才激起要“窮”的願望;又自然匯出了下面“更上一層樓”的要求。
但是,全詩到了“更上一層樓”後戛然而止,對窮千里之後的實景,採取了虛寫的辦法。在這裡,虛寫比實寫更富有表現力。它能夠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層樓後將會見到雲霞滿天,暮靄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黃河奔騰而來……可是詩人點墨不濺,蒼山雲海盡寓詩中,五光十色掩於紙面。這就能使人的視野更為拓寬,豐富的內容盡在不言之中。
為什麼虛寫能起到實寫的作用,甚至比實寫更有表現力呢?這是因為虛和實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係。要想讓虛達到預想的效果,先決條件就在於實寫部分要寫足、寫好,繪形則形態畢現,著色則眾採紛呈。這樣實寫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據,虛寫在實寫的基礎上就會達到自然的昇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而且孕含著一種富有啟發性的哲理,能激勵人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登高可以博見,立足點愈高,視角愈大,視野愈闊,這是客觀規律。這首詩透過登樓觀景的具體描寫,揭示了這個帶普遍性的規律,由個性顯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義就不僅僅侷限於登高望遠了,而能啟發人在工作、學習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辭勞苦的攀登。
-
6 # A臧鵬程633
這首詩為什麼會成為千古經典?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前兩句寫景,大氣磅礴,短短几個字,縮萬里景色與咫尺,後兩句寫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面對如此的壯闊景色,怎麼能不讓人豪氣沖天,忘卻煩惱。登高才能望遠,想要開拓眼界,看到更美麗的景色怎麼辦?更上一層樓吧,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努力,才能感受更美好的人生。多麼簡單的道理,又有幾人能悟透。所以,少一些抱怨吧,努力吧,生命不會虧欠努力的人。
-
7 # 清Fluence月D
王之渙登鸛雀樓這首詩表達的是,太陽傍著群山就要落下山去,黃河正滔滔不絕向
大海奔流,氣勢壯觀,如果想要看到更加
遙遠的美景,就要更上一層樓。
登高望遠,宏遠氣魄,積極向上,高膽遠
矚的精神境界。
該詩亦詩亦畫,非常優美,流傳古今。
回覆列表
詩人王之渙把寫景和抒情結合起來,做到情景交融。所謂景,就是傍晚時節,從東邊升起的太陽,經過一天的執行,當然是地球在執行,到西邊山頭往下墜落,漸漸就要落盡了。首句點明是白日,而不是紅日,說明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因為夏天之外的日落時,太陽都是紅色的。第二句點明地點是黃河岸邊,且是從黃河岸邊遠眺,直目送黃河水流直奔向大海。如果說,看落日是往西看,則看黃河則是往東看,因為黃河是往東入海的。詩人在鸛雀樓上是動態的觀嘗。詩人不僅僅是身動,而是心也在動,他想,如果還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高望遠,更上一層樓,到更高的上面。正是這個想法,揭示出詩人昂揚向上的願望和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與前面的景如水乳一樣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