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8
回覆列表
  • 1 # 詩予微風

    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前半句寫暮春之景:百花爭開的春天已經過的差不多了,許多花草都開過然後凋敗了。現在之呦紫金花開的正盛。

    後半句寫園內回憶:自己回到這個昔日的園子,這顆紫荊花書還是去年那棵樹,但是身邊的朋友已經不在了。

    直譯大概如此。整體來看也有感慨時間流逝的的情愫在,會不會以紫荊花自比,抒發自己晚年淒涼未得重用,就不好說了。詩人寫詩的那一瞬,會又很多想法。

  • 2 # 媯中夢

    詩文: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 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大概意思是:各種各樣的花早已經開過了,唯獨紫金花在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盛開著。它多麼像過去家鄉院子裡的樹木啊,這又忽然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那些人,而今唯獨只剩下我一個。

    自我翻譯,自我理解,大概是這個意思。

    本來我解讀“還如故園樹”,這一句,解讀成,這就好像家鄉院子裡的樹木。

    看了一下,這樣解釋和前邊不連貫,所以,前邊應該有主語,紫金花就像樹木和家鄉的那些人,這樣解釋比較合理。

    作者就是透過寫春末唯一還在盛開的紫金花,來表達思念家鄉以及故人的感情。

    不知道什麼時候寫的,所以,從時代背景角度賞析就很難了。

    或許就是單純的思念家鄉和故人,不涉及安史之亂這樣的時代背景。

  • 3 # 愛納百川12

    韋應物家事深厚,可以說是富二代官二代,年少功成名就,年老歸隱田園,一生順風順水,沒有遇到什麼大的挫折,是中唐有名的田園詩人。他的詩閒適安逸,清麗平和,詠山詠水,詠花詠草,見物起興。這首詩也是,見到紫荊花開了,想到故園故人而已。

  • 4 # 言角度

    《見紫荊花》 韋應物

    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

    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韋應物其人韋應物(737年-792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中國唐代詩人,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從肅宗廣德二年 起到德宗貞元七年 。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閒居。見紫荊花之我見

    我認為理解一首詩,基礎是理解其創作背景,從其創作背景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東西。可以說理解了其創作背景就理解了一首詩的一大半。但對於本詩,由於年代久遠,我能力有限,實在是無法查證作者作詩的具體時間,無法做出較為確切的理解,還望見諒。

    韋應物出生名門,可謂年少的志,15歲時就已貴為玄宗近侍,18歲經歷安史之亂,從此開始一段無官無職的生活。從近衛到遊離,打擊不可謂不嚴歷。但此詩應該不是作於此時,因為他這時候還沒有多少才學,正在立志讀書之時,所以推測應該不是這時候寫的。

    自20歲婚後,奮發圖強的同時,漂泊不定,異地為官,直到33歲後,才從洛陽至長安,後任京兆府功曹,為七品下。40歲時升任朝清郎,正七品上,同年九月夫人卒,十一月安葬完畢之後又各處為官,至44歲時,回到長安閒居。

    因此我推測此詩寫於閒居長安期間,重遊故園,睹物思人。寫下此詩,讀之令人落淚。看到紛紛揚揚的落花堆積,紫荊花迎春獨放,遊遍故園,卻不見故園人,於是悲從中來,憂思不盡,這裡的故人,我認為可能是其妻子。畢竟他們曾經在長安生活了很多年。因此此詩是有感於睹物思人、悼念亡妻而作。表達了作者對其夫人的緬懷之情。

    紫荊花一文所表達出來的除了表達了作者對夫人的思念之情之外,可能還表達了國家衰敗,故園雖在,無人可往的家國情懷,感嘆近十年的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已經開始走向了衰敗,作者親歷了安史之亂前中後的唐朝,再見故園時,有感而發。才有了我們今日的見紫荊花一詩。

  • 5 # 史永wang

    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

    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表達了宦海沉浮,思慕故人,懷才不遇,自己難求的淡苦情懷!

  • 6 # 老街味道

    問題:韋應物的《見紫荊花》表達了什麼感情?

    前言

    紫荊花樹是常綠喬木,這首五言絕句寫的是睹物思人,另外也有以花喻人之意:

    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這首詩中,比較深一點的知識點是故園樹和故園人,裡面暗含典故。

    一、雜英紛已積

    南朝詩人謝朓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寫到: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雜英是指各種花卉,雜英滿芳甸,是指花開滿野。

    紛,盛多雜亂之意。積,堆積的意思。雜英紛已積,包含了雜英滿芳甸之意,多了飄落堆積的意思。

    即,各種花卉紛紛盛開而飄落,堆聚在花枝下。

    二、含芳獨暮春

    這句詩與“雜英紛已積”的不同,是省略了主語:紫荊花。

    完整的句子是:紫荊花含芳獨暮春 。

    意思是,只有紫荊花在暮春時節孤獨地盛開。

    芳,有三種意思,花香、花卉、美好的(德行、名聲)。

    宋朝的林逋有《山園小梅》寫到:

    眾芳搖落獨暄妍

    宋人的梅花,和韋應物詩中的紫荊花,都有人格之美在裡邊。不過韋應物沒有繼續讚揚紫荊花的品格,而是轉為了思鄉與思人。

    三、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看到見樹思人的詩句,必然會想起東晉大將軍桓溫的故事: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韋應物的這兩句詩,可以理解為看到了當年自己種下的這棵柳樹,不由得想起光陰荏苒、物是人非。

    這首詩的三四句,從前兩句的紫荊花,寫到了紫荊樹,從紫荊樹聯想到了家鄉的樹,又從樹聯想到故人。

    但是,這裡的樹與人,並不是引用桓溫的故事,也就是說這詩中的樹和人,其實還有典故。

    四、故人是誰

    詩中有“忽憶故園人”之句,那麼故人是誰呢?

    南朝陸機有《豫章行》詩,其中寫到:

    川陸殊塗軌,懿親將遠尋。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

    懿親,是至親。陸機陸雲兄弟,人稱二陸,他們共有兄弟四人。

    三荊,是指一株三枝的紫荊樹。唐朝的《藝文類聚》卷八九引周景式 《孝子傳》:

    “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欣聚,況我而殊哉!’還為雍和。”

    可見,韋應物詩中的故園樹,是特指紫荊樹,故園人,也應該是指自己的兄弟。據《唐故尚書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京兆韋君墓誌銘並序》記載:

    君司法之第三子也。

    韋應物應該還有兩個哥哥。

    結束語

    綜上所述,前兩句是“見紫荊花”,寫景中有“眾芳搖落獨暄妍”的自詡。

    後兩句是““見紫荊花”以後的抒情,因樹而思鄉、思人,即是對於光陰逝去的嘆息,也有對於自家哥哥的思念。

  • 7 # 妖嬈一隻貓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見紫荊花》完整的詩作如下:

    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

    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紫荊花的花語,代表著親情,有著閤家團圓、兄弟和睦的美好寓意

    這首詩表達了韋應物的思鄉之情。韋應物是陝西西安人,因為當時出任蘇州刺史,沒法回到故鄉,思念家鄉和親人,因此做此詩以解思鄉之苦。

    紫荊花一直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徵性植物,代表著兄弟之間和和睦睦。

    據說,東漢時期,京兆尹田真與兄弟田慶、田廣三人分家,所有財產已經分配完畢,餘下一顆紫荊樹想要分為三截。天亮之後,當兄弟們前來砍樹時,發現樹已經枯萎了,落花滿地。田真不禁對天長嘆:“人不如木也!”

    從此兄弟三人不再分家,和睦相處,紫荊樹也隨之獲得生機,枝繁葉茂。

    因為這個傳說故事,描寫手足親情的詩歌裡面,紫荊便成了思念親人的代表物。

    陸機為此還賦詩曰:“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李白也感慨道:“田氏倉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

    從古至今,中國的文人墨客們就對紫荊花情有獨鍾,並借花抒情,寫下了無數的美好詩篇。

    紫荊花冠闊蔭濃,枝椏開張,樹形優美,先花後葉;花期很長,顏色也多種多樣,非常的清新淡雅,嬌而不豔;形狀如蘭如蝶,具有很好的景觀效果;既可以觀枝,又可以賞葉,更能夠品花,不論是哪種,都給人一種愉悅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橘子可以減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