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yingr
-
2 # 舊日如昨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快得連吃飯都選擇麥當勞和肯德基,有幾個人能靜下心來去探究古詩詞的仄仄平平韻律?寫出來又有幾個人能看得懂?即使如此,做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古詩詞,還是要傳承下去。古詩詞韻律普及大眾,已經是一種奢望了,只有寄希望於少數專業人員去探究,去傳承,去發揚光大了。
其實我還是很欣賞古詩詞的格律嚴謹講究,佩服古詩詞引經據典的深厚文學功底,只是自己心情浮燥,無法靜下心來刻苦鑽研。
-
3 # 廣西成冠體育
古代人專攻文。哲學、物理、數學……幾乎所有學科都是在文學裡。相對來說在古代,學而優則仕,文學比什麼都重要,古人更多時間攻於文。
而今人倒不一定靠文字吃飯。專注於文的倒未必能謀生。
現今也有文學名家,就算有人能比古人功底好,但也不能像古代一讓舉世矚目。
總之,社會需求和價值取向決定人類社交活動的最根本原因。
-
4 # 淺廢
這是一個很膚淺的問題,正如唐代出不了寫賦的文化大家,宋代出不了寫詩的文化大家,元代出不了寫詞的大家,明清不出知名的寫曲大家。但是,唐有詩人,宋有詞人,元有戲曲大師,明清有小說大家。
為什麼當今社會要出寫古體詩詞的大家,有什麼用嗎?時代在進步,食古不化是不行的,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的,現在社會也有許多文化大家,他們不寫詩詞。因為文化大家是服務人民群眾,體現當代精神的先驅,而不是描古匠。不要老想著與唐人鬥詩·宋人鬥詞,這有意義嗎?文化大家要說人話,做人事,整些半天看不懂的來蒙人,有何文化!
古代的舊物件,我們珍視它,是對祖先與歷史的尊重與緬懷,難不成開個工廠生產先人的物件,再過古人的生活嗎?
父親需要兒子在他的基礎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然時代就在退化。文化也是一樣,不能活在過去,要正視當下,革新與進步,寫點人間疾苦,啟迪人心的東西,自然會成文化大家。
-
5 # 西早走天涯
主要是兩個主因:
1.古體詩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
古代文化人用的語言,寫的東西,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普遍能作詩,詩也是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大家都在寫,360行,行行出狀元,肯定有寫的突出的,所以湧現了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大文豪。
2.時代不同,我們不處於古體詩盛行的年代。
當今社會,用的都是白話文,古語古體詩相對晦澀難懂。寫是有人寫,也寫得好,但比起古人,古體詩並不是我們現代人擅長的,而且大多數人沒有這個鑑賞能力;沒有人能夠去做評判,怎麼能出文化大家呢?
現代人擅長的是現代詩,像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艾青《我愛這土地》、戴望舒《雨巷》、舒婷《致橡樹》,他們的現代詩我們能夠理解和體會,就得到人民大眾的認可,他們就是現代詩的文化大家。
-
6 # 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
其實比較喜歡看抨擊時事的東西,但現在已經越來越少這方面的優秀文章了,這會兒突然看見這麼一個標題,略感覺榨菜湯裡面終於聞見一兩根雞肉絲的味道。也想發表一點感言,但寫不是主要目的,目的是寫完了我才能看見各位同志朋友都發表了什麼見解。
沒人寫古體詩詞,一個是怕內修不足,寫的不好,引人側目,二個是怕被人笑話,授人以柄,當代孔夫子。三個是網路大雜燴背景下,曠代之作可能沒有,衍生變異出曠代體裁倒很多:草根體,雞湯體,成功學體,難民體,商業體,勸世良言體,情商智慧體等等,故遍地生花下古體反而難搶一席之地,尷尬了,更不消說詩詞品種的。四個是古體詩詞沒有消費市場。能刷流量漲粉絲麼,求爆自己,曝光自己,汗。能提現麼,還不如雞湯文呢,短影片,直播間,是不講騷客嘀。騷客是啥,估計還能暈倒一片呢。篇末點題,可能是中華古典文化有點菜涼的感覺,不可數典忘祖吶。。
-
7 # 伏牛山人25
文章合為時而作。從古到今,文學上經歷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無不是社會主客觀環境起著左右。現在的人,生活在快節奏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之奮鬥的環境下,不可能有精力有時間去平仄吟哦,然後吟誦一個字,捻斷數莖絲。急功近利,短平快,拉關係,立山頭,評大獎,裝璜門面……世風如此,能出大作大家嗎?
-
8 # 服務聯合
文化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古詩詞確實不錯,世代流傳,朗朗上口。但是在新時代,我們更需要新的文化,要在發展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
-
9 # 領袖詩人盧偉宗
也許會有相當於古代李杜白水平的古詩詞作者,其不為世人所推崇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古代文化內容類別較少,詩詞位置突出,朝廷和民間都重視,是許多文人飛黃騰達的捷徑,文人們對此自然趨之若鶩,並傾心盡力將其習練到極致。二是現代世界,資訊量太大,即使寫得爐火純青,十分優秀,也很難展示,很難得到人們的盛讚。
-
10 # 詩狼別號打油王
古詩詞大家基本上多出於唐宋,當時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有格律詩考試科目,所以士子們趨之若鶩的寫詩作賦,作為博取功名的一項技能。而且當時無論大唐還是宋朝都是以儒學治國,學子和官員們必須是博古通今的飽學之士,大都有治國齊家平天下的豪情壯志,心胸開闊,加之博學,詩詞水準自然高於現代。還有,當時的讀書人、官員甚至是商人和尚亦或是乞丐都能寫詩。所以曠世之作當然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光耀千古的名篇佳句自然就不會少。如今,選拔人才的方式方法有了質的變化,古詩詞不再是其中的必要考試科目,沒有了動力古詩詞自然的逐漸淡化了。另外古詩詞的韻律對仗平仄等等限制過於刁專,寫出一首好詩詞會耗費很大精力,費時費力有沒有什麼好處,當然人們就失去興趣了。能寫出曠世大作的詩人,一是必須是博學,二是必須有博大的胸懷,三是有寫詩的良好技能。三者缺一不可。所以現代能寫出曠世之作就不多了。像毛澤東魯迅這樣的大詩人,那就更是麟毛鳳角了。
-
11 # 風塵客123
我覺得是因為
一,唐詩宋詞已是巔峰,要想超越是很難了。
二,沒有學詩填詞的氛圍。大環境都不在詩詞上面。而是數理化等中西文化百花齊放。專攻詩詞者自然寥寥無幾。
-
12 # 閒人老少
寫詩能賺錢嗎?能養活自己嗎?別總說現代人浮躁,當今社會節奏快,壓力大,生存都有問題,還寫詩?!
還有一個就是當今社會誘惑多,精彩的東西也多,誰還去寫詩。
還有就是文化的斷層。經過兩百餘年的苦難,華人是苦怕了,最近幾十年只是初步解決了生存的問題,還不能去考慮風花雪月的事情。文革時期的過火,也是另外一個原因。
任何事情都要基礎,沒有寫詩的環境,怎麼出大家?就算有了大家,沒人捧場,你也就感覺不到了吧。
-
13 # wu9259
感謝邀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談談自己對古詩詞的感受,不足之處,多請指正。我從讀小學到現在都非常喜歡古詩詞,特別喜歡唐王維的田園詩,讀之回味無窮,像似有一副山水畫在眼前徐徐展開,而又百讀不厭,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同時也感慨王維偉大的一生,他為官清廉,大起大落,視百姓苦而孜孜奮鬥不息,老年厭倦官場而歸隱田園生活。。。。。這也許就是我喜歡古詩詞的原因吧?
現在回到正題上來。我想這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突飛猛進的時代,知識爆發式革新、變化,大眾習慣了生活開節奏。就是寫詩也多少現代詩,因為現代詩靈活新穎,不局於形式,而且賦予抒發感情,所以很受人們歡迎、喜愛。而古詩詞囿於形式拘束,而韻腳又非常講究,這就是人們不經常學習和寫作的原因了。時代造就英雄,時代造就大家。古代那個時代像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曠世奇才,似璀璨奪目的明星耀眼在那個時代,成就於那個時代。至今難於覓見。今天沒有出現或少有曠代之作,就不難理解了。大家怎麼看,請留言交流?
-
14 # 慕容秋風小蠻腰
1.詩歌早就讓唐代那幫傢伙寫到了絕世巔峰。所謂絕世巔峰,就是在浩淼的時空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詩歌是中國文學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在唐代到達了他人生的壯年。
2.更何況,在今天,當下這個時代,我們身處的物質和精神大環境,已經完全不適宜古體詩歌的發展。我們的書面語言,已是白話文,我們今日的器物,早就無法成為古詩的意象。所以,不要說大家,就是一般會寫古體詩的也是少之又少。
-
15 # 漢子詩人
(漢子~*夜詩*七首 )
《荷塘月色》
署氣
跌月水
夜風
醺入睡
浮萍
粼粼枕
荷紅
挑蓋翠
〈李恭覺~2019年6月27日*五月廿六日*夜賞一一北京頤和園夜色荷塘……〉
《虯梅化作一柱香》
虯梅化作 一柱香
彎月婷婷 懸一旁
嫋煙渺渺 繚繞上
嵌入銀河 成淚霜
〈李恭覺~2019年4月13日*三月初九日*6時16分於北京〉
《夜山》
夜尋桃梨 泥中棲
輕吹懸月 忍淚啼
山中金雲 滿頭擠
銀河斕星 吹殘笛
〈李恭覺~2019年5月1日*三月初廿七日*夜於北京密雲大月山〉
《大運河之夜》
殘月疏 枝停
夜闌風 寂靜
舟綽岸 孤影
夢飄運 河中
〈李恭覺~2019年4月21日*三月初十七日*3時17分夜宿好友北京通州*月亮河*寓中賦〉
《夏夜》
花花隱蕾紅,啾啾棲林中。
星星浩渺燈,月月淡天空。
沉沉山入夢,疏疏枝綽影。
寂寂夜無聲,淅淅雨剪風。
〈李恭覺~2019年7月17日*農曆六月十五日夜*2時17分於北京延慶松山~友之墅舍~賦……〉
《中秋夜》
皓月照千秋,玉盤舉夜空。
誰呼外鄉人,不敢抬頭應。
《北京大覺寺之夜》
悠悶鐘聲 寺抖動
疏煙氤氳 升夜空
四野山風 似泣嬰
圓月墜入 八絕中
《夕陽歸來滿身紅》
一山染盡 滄桑夢
白雲閒繞 炊煙生
西山渺渺 藏鐘聲
夕陽歸來 滿身紅
(2019年4月22日*三月初十八日*17點33分於北京懷柔玉郎嶺*臥山書房*〉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首先是環境的問題。一個人出生到這個世界上,就會被他所處的環境所制約。當今社會浮躁,生活壓力大,快餐文化大行其道。這樣的環境不允許有寫古體詩詞的文化大家出現。即使文化大家嘔心瀝血創作出了古體詩詞,結果沒人願意看,曲高和寡。相反現在的好多作家更願意迎合讀者,賺取收益。
其次是我的一點感想。就是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中國文化的歷史,人才輩出的時代首先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後再沒鬧出什麼動靜。直到宋朝才出了聖賢朱子,再到民國時期,這種新一輪的文化大家才又萌發。可見歷史在文化上的迴圈性。而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很難再會出文化大家了,更別提有什麼曠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