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珍尚閣

    燕要滅齊可分兩步走:1扶持姜氏後人領國

    2言論造勢田氏竊國幫姜氏復國

    3齊地平定之後姜氏帥齊眾地歸燕,燕封姜氏

    4試時牽都齊地

  • 2 # 跪射俑

     按照樂毅自己的解釋,是因為樂毅認為,攻下莒和即墨兩座城容易,但是,要歸順齊華人心卻很困難。所以,他要利用這個機會,在齊國好好地進行一番宣傳,表現燕國君王的仁愛,表現燕國對齊國的善意,最後透過歸順人心,實現瓦解齊國剩下的兩座城池裡將士的鬥志,讓他們自動投降的目的。

      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樂毅的做法有些想當然了。如果齊國所有的城池都被攻下了,整個齊國都滅亡了,齊華人看不見希望了,他們的情緒慢慢地得到平復,他們的觀念慢慢被改變,這是有可能的。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所有被佔領國家的老百姓,在剛剛被佔領的時候,肯定是非常難受的。但是佔領了一段時間後,慢慢地就接受了這樣的事實。

      但是,當齊國還剩下兩座城池,當齊國的國君還沒有被殺掉,當齊國的王室還存在的情況下,要想瓦解齊華人的反抗意志,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恰恰是因為齊國還有兩座城池存在,齊王還存在,因此,這給予了齊國強大的精神力量,讓齊國君臣上下團結一心,共赴國難,努力復國圖強。

      同時,因為樂毅圍攻齊國這兩座城池三年時間不打,在這三年的時間裡,齊國有足夠的時間找出應對的策略,做好各種反攻的準備。我們知道,在拳擊賽場上,如果已經打暈了對手,你要是突然停了下來,那麼,對手可能在幾秒鐘的時間裡就獲得喘息的機會,從而捲土重來。在戰場上,這樣的情況更多。作為一個優秀的將軍,古今中外少有的傑出將領之一,樂毅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事實上,結局也正如我們分析的一樣。在這段時間裡,齊國有足夠的時間做他們的準備:一是等來了燕昭王的去世,二是等來了一個和樂毅有矛盾的燕惠王的上臺。三是去燕國傳播樂毅的謠言,從而讓燕惠王用騎劫代替樂毅。四是田單用火牛陣打敗騎劫。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在樂毅對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圍而不攻的時間裡發生的。

      如果樂毅一鼓作氣進攻莒和即墨,齊國哪有時間佈局?哪有時間讓燕惠王換將?哪有時間佈置火牛陣戰術?總之,不能不說,樂毅最終沒有成功,他自己應該負一大半的責任。

      那麼,是不是樂毅思維犯糊塗,才做出要對齊國剩餘兩座城池圍而不攻,要想感化齊華人的舉動呢?

      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我認為,樂毅之所以這樣做,其實他自身是有想法的。他有什麼想法呢?

      樂毅在聯合趙、楚、韓、魏四國,加上燕國,組成五國聯軍攻打齊國,在經過濟西之戰後,樂毅就讓另外四國回去了。樂毅為什麼會讓他們回去,樂毅的解釋是,齊國已經不足為懼了,只要燕國一個國家的軍隊就可以打敗齊國。

     雖然說樂毅的判斷肯定是對的。但是,這裡有沒有樂毅想獨佔功勞,想要獨吞齊國的意思在中間呢?

      樂毅攻下齊國都城臨淄後,把城中的財寶全部拿出來,讓燕昭王帶回去。樂毅想收復齊華人心,他為什麼卻讓燕昭王把齊國都城裡的寶貝都搶奪回去呢?他這樣做,是不是有點想把齊華人的情緒轉移到燕昭王身上的意思呢?

      樂毅在圍攻齊國剩餘兩城,並進行宣傳的時候,齊華人所看到的,都是樂毅的形象,並沒有人知道燕王。也就是說,樂毅這樣做,有沒有想過要強化自己在齊華人心中的形象,讓自己成為齊國新王的意思呢?

      所以,我認為,樂毅在圍攻齊國剩餘兩城的時候,他的想法是非常複雜的,不排除他想取代齊王,自己當王的心思。只不過因為沒有完全收復齊華人心,而燕惠王又派了騎劫來替代他,因此他沒有成功,不得不逃到趙國去。而齊國得以奇蹟般地死而復生。

  • 3 # 蘿蔔慝

    樂毅非不能拿下齊國最後二城,是不敢太快拿下,五國伐齊其實主力部隊是秦國,但秦國相隔太遠而無地利可圖遂在齊國戰敗後退兵,三晉也在伐齊擴張領土後收兵,只有燕國趁齊國衰落以復仇名義大肆攻佔齊國領土,樂毅在齊地恩威並用試圖逐步同化齊民,一旦同化多年後燕國將崛起成為與秦國一樣的超級大國,如果樂毅攻下即 墨二城,比齊國吞併宋的影響更大,七國之間戰略平衡將徹底打破,三晉與秦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理,而楚國也會乘火打劫,再次上演五國伐一國的場景,燕昭王知道樂毅用心經營管理齊地,是為了同化齊民,保留二城是為了穩住其他諸侯的戒心,名將田單對樂毅同化之策也無計可施只能在燕昭王歸天后,離間新燕王與樂毅,最後成功復國

  • 4 # chatoyant

    第一,樂毅想要徹底吞併齊國,而不是打下來再讓齊人復辟。

    第二,齊國仍然存在反抗勢力,等反抗勢力徹底集結,聚而剿滅。

    第三,樂毅成功源於六國滅齊,乘六國之勢,六國拿到各自需要就撤退了,單一家燕國滅國肯定實力不足,需要的就是長久穩定,所以樂毅選擇徐徐圖之。

  • 5 # 雙雙53233

    因為樂毅認為只得到城池而不能得人心,這樣即便攻下了最後兩個城池,滅了齊國,也不能徹底征服齊國,因此樂毅想圍困齊國最後兩個城池,圍而不打,讓他們自己投降,這樣才能徹底統一。

    後來,新燕王中了齊國將領田單的反間計,疑心樂毅,派個膿包將軍去代替樂毅,樂毅心知肚明,新燕王要對自己動手了,擔心被殺,便逃到了趙國。而後田單看把樂毅調走了,便大擺火牛陣,連下70餘城,奪回了齊國丟失的城池。結果證明樂毅想法是對的,他不是攻不下來,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做法卻沒有和燕王溝通好,造成了燕國功敗垂成的局面。

  • 6 # 風雨中的梅雲

    樂毅率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多城,當時的齊國僅剩鋁(這個字不準確。因為記不起來了,只好以這個字代替)和即墨沒有攻下來。鋁是哪裡,坦白說,本人並不知道。估計是現在的淄博市。當時又叫臨淄。呂是周武王分封給姜子牙的封國都城,所以姜子牙還有一個名字叫呂望。另一個沒有被樂毅攻下來的地方就是現在的田橫島。當時叫即墨。即墨是一座四面環水的城池。兵力再多都是白搭。因為城外地形非常窄,佈置不了多少兵力。一波一波的就會形成添油戰術,這是兵家大忌。即墨要說攻不下來是地理原因造成的,依照當時的條件,樂毅拿不下即墨也是情有可原。至於樂毅拿不下臨淄,這就不得不說齊國的安平君田單這個人了。對於田單的資歷,我就不多說了。因為研究他的大師們大有人在。我就不現這個眼了。接下來我就說燕軍攻臨淄。城外的燕軍攻城,由於齊國軍民已經沒有退路了,所以,在這裡用一句話來概括吧。置之死地而後生。毫無退路的齊華人在絕望時爆發出來的戰鬥意志非常強大。不論男女老少,一起上陣。燕軍攻不下來也不奇怪。這也使的樂毅不得不改變戰術。圍而不攻。想讓齊華人自己內訌。至於說什麼收服人心的話,只是一種面子話。聽聽就算了。畢竟燕軍在齊國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看在眼裡。樂毅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齊國細作的原因,燕王變卦了。派騎且臨陣換將。代替樂毅。樂毅知道回去沒好果子吃,於是,他也不回燕國,而是直接去了趙國。

    騎且一上來,立即恢復了攻城,田單則在後面煽風點火。一會兒說齊華人最怕這個,一會兒又說齊華人又怕那個。燕軍也跟著起鬨。田單說齊華人怕人割鼻子,燕軍就專割齊人的鼻子。田單說怕掘人墳墓,燕軍就萬分配合。如此三番,齊華人的怒氣終於爆棚了。因為燕軍所禍害的還是佔領區的齊華人。接下來,火牛陣還只是齊軍的牛刀小試。戰鬥力爆棚的齊華人在田單的帶領下,一鼓作氣,攻入燕國。把當年燕軍在齊國的暴行加倍在燕國上演了一遍。燕國的輝煌就如同曇花一現。至此以後,燕國一直一蹶不振。要不是後來有個燕丹導演了荊軻刺秦的劇目的話。我們後人知不知道燕國的存在還是個未知數。

  • 7 # 哲學上的博士

    突然發現一個問題,,以前沒發現的,,以前我一直覺得趙國應該滅了燕國,然後才有能力和秦國對峙,打長平之戰,,,但是其實長平之戰以前齊國就已經滅過燕國,,齊國的戰略家牛逼,不僅想到了還行動了,,如果燕國和齊國連成一片,,為了增加戰略縱深,說不定齊燕合併後的國家還會滅趙國,,齊燕趙形成一個新的國家,,估計秦國都要靠邊站了

  • 8 #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最近一段時間看《史記》和《東周列國志》,對於這一段歷史瞭解得還算深刻吧。

    說說個人看法。

    樂毅擅長於打仗,而且常常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是他能夠拿下齊國70多城的原因。打莒和即墨城市的時候卻久攻不下,原因何在?

    一是當時的燕國已經精疲力盡,沒有強大的補給,加上補給線路途遙遠,供應不上,就暫緩攻打。

    二是即墨的太守真是個忠君的好官,他發動全城百姓,聯合抗擊樂毅的兵力,使樂毅久攻不下。

    三是樂毅的侷限性。常年奔波在外打仗,樂毅身心疲憊,加之這兩個城市難攻打,樂毅就萌生了緩一緩的念頭,也可以說“大意失荊州”。計劃趕不上變化,事情時刻都在變動之中,幾年的時間會有多少變動呀!君主易位,國家強弱更替,大將變換,這些都是樂毅後來沒有守住戰國的原因。當然,奸細的作用只是一個導火索,一個工具而已,沒有這個奸細,仍舊會有另一個奸細,大趨勢已成這樣。

  • 9 # 金粟曉清

    最近看《資治通鑑》,正好看到了這裡,我來試著回答一下,說說我的一些思考。我覺得樂毅伐齊最後功虧一簣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的兩個方面:

    先從燕國方面看,燕國利用齊湣王到處作戰的時機以及國內對齊湣王的厭恨,燕國糾結秦、趙、韓、魏等多國部隊一起伐齊,齊湣王倉促集兵抵抗,大敗。齊國的有生力量基本消耗殆盡,樂毅此時退還了秦、魏、韓三國軍隊,派趙國軍隊駐守河間。然後自己率燕國大軍分兵長驅直入,一時間,齊國各地紛紛投降,樂毅佔領齊國除莒、即墨之外的所有城池。這裡面,樂毅充分看到了燕國面臨的風險,孤軍深入,之所以能佔領齊國大部分地方,是由於齊湣王的暴奢驕縱的結果,所以樂毅設想要想長期佔領齊國,需要休養生息、寬民賦稅,尊重齊國文化傳承,約束了燕國部隊。如果按照其策略慢慢消化,齊國遲早滅亡。可惜,支援他的燕昭王去世了,燕惠王本來對樂毅就不太信任,加上齊國的反間計,樂毅逃往趙國,最後齊國基本將原來的土地全部收復。

  • 10 # 老熊173806239

    前線換將,燕惠王中了反間計。

    據《史記》卷八十“樂毅列傳”,樂毅總領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去進攻齊國,在濟西打敗了齊國。各國撤兵回國後,惟獨燕軍在樂毅的率領下追擊不捨,一直到達臨淄。齊湣王逃跑了,固守在莒邑。樂毅不再追擊,率軍圍困齊城前後達五年之久,攻下齊國七十多個城邑,只有莒邑和即墨沒有降服。正好燕昭王死了,他的兒子燕惠王繼王。燕惠王做王子時就對樂毅不滿,齊國的田單聽到這個訊息後,就在燕國施反間計。他散佈謠言說,之所以齊國還有兩城沒有被燕國攻佔,是“因為樂毅與燕惠王有嫌隙,他想讓戰爭延續下去,以便留在齊國,然後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心的是齊國再派別的將軍來,那麼齊國剩下的兩城就保不住了”。燕惠王中了齊人的反間計,召回樂毅,並改派騎劫代替樂毅統兵。樂毅害怕被殺,就逃到趙國去了。後來齊將田單打敗了騎劫,收復了失地又從莒邑迎回齊王。以上就是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多個城而沒有攻破最後兩城的前因後果。

  • 1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在周武王分封姜太公建國時,齊國就一直奉行“尊周攘夷”的政策,這是齊國版的“事大原則”。《孟子.告子》記載“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里也。”由於太公姜尚是周初的開國功臣,其封地又遠離宗周,處於戎夷之間,所以周天子特賜齊候對周圍各國有徵討的特權。在《左傳》中有記載過一次管仲對楚國使者的對話:“五候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河,南至穆陵(今山東臨朐東南),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

    可見,原本齊國都是化外之地,這都是姜太公一刀一槍給打下來的。作為外姓的齊國,儘管對宗周表現恭順,卻被周夷王拿來“殺雞儆猴”,齊哀公活活就被烤死在鼎鑊內。當時的齊國比較悽慘,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齊國旁邊的魯國,是周王的宗室。魯國被封在齊國邊上,足以看出周王分封的長久考量了。魯國一為監視,二來實力也不俗,三者魯國自恃輩分高,身份尊貴,使得處於大爭之世的齊國對魯國也不敢太過分。齊國在春秋初成為首霸之後,實力不俗,可是因為“尊王攘夷”的口號,投鼠忌器,而魯國的位置又恰好位於齊國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所以,齊國的國土擴張到東邊的大海後,就戛然而止了。

    (春秋初期齊國尚未攻滅萊夷)

    齊國一直信奉“王道”的政治哲學,齊國有堪為當時學術中心的“稷下學宮”,這與當時希臘的柏拉圖的學園基本一樣,聚集了很多當時的文化人。他們談論道德文章,使得齊國的國君崇尚王道思想,沒有把握住最佳的擴張土地的時機。當時戰國七雄已經把中原大地都瓜分殆盡的時候,齊國還只是在山東半島擴張勢力。

    齊桓公時,厲行改革,構建了地方行政機構,實行了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這種制度被稱為“五官五鄉五屬制”,此時的齊國有東國五鄉(1萬戶、5萬口)和西土五屬五十縣(9千戶,2萬7千口)。齊國的霸業一代而終,在春秋時期的領土變化不大,這與齊國執行的“尊王攘夷”的國策有關,當時的齊桓公為了獲得“仁義”的名聲,還主動送出去了不少土地。

    (齊桓公九合諸侯)

    進入戰國後,天下紛亂,禮崩樂壞,齊國再也不必顧忌了。尤其是田氏代齊後,至威、宣、閔王時期,齊國強盛一時,史載齊此時“最強於諸侯”,因此恢復了對外擴張的策略。齊國擴張的矛頭所指南為魯國,西為衛國、魏國和宋國,北為燕國,齊國開始四面擴充套件領土。經過一番作戰,齊國大致擁有了魯之安陽(今費縣)、都(今兗州、泗水一帶)、莒(今莒縣城)諸地,衛之貫丘(今曹縣),魏之襄陵(今鄒縣)、觀(今河南清豐南),以及燕之桑丘(今河北徐水縣西南)等地。

    齊國的國土面積在戰國時,已經稱為策士口中的“二千里大國”了。《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海內之地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不過,在實際上,齊國的面積只相當於同時期秦國的一半。商鞅公元前356年使秦,劃秦地為31縣,而齊國的國土面積大約只有秦制的一半。不過由於齊國平原地貌,耕地比例高,同時鹽業商業發達,城市很多,所以單位面積的人口是秦的四五倍,齊國以十五個縣的土地規模擁有了七十三個縣的人口。所以,齊國立十五都管理臨淄加七十二縣。秦統一後,在齊地只設了一個齊郡管理這十五個都。後來發現管不過來,又改設了更多的郡。直到西漢時,又設立四個郡,不久再改為七個郡。

    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齊國在桂陵、馬陵之戰中,兩敗魏軍,至閔王十五年齊又滅宋,佔宋地五百餘里。齊國疆域此時已北至天津以西,西至河南以東,南抵安徽、江蘇近魯地區。《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地方二千餘里,百二十城,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當時的齊國勢力強大,致使“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齊國滅宋後達到鼎盛招致五國伐齊)

    《呂氏春秋》中有言“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這裡的“國”即都城。“擇中建都”是在全國範圍內確立都城的中心位置,這不僅僅是便於帝王在全國範圍內行使權力,更重要的是這種建都方法被潛移默化為一種政治上的空間秩序,是一種最高統治權威的象徵。因此,荀子說“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擇中建都成為一種國家治理理念,也成為了一種國家結構模式,地域中心就又代表了權力中心。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周王室,從岐周遷移到宗周,又從宗周遷移到成周。

    隨著齊國疆域的擴大,齊國的君主卻沒有像周天子那樣。齊國的國都臨淄一直沒有變,為了守衛越來越大的疆土,齊國選擇在邊境的軍事要地設定陪都,用以輔助統治新增的邊疆地區,以確保疆域的安全。在戰國初期開始,齊國在臨淄之外陸續設定了四座陪都,與臨淄合稱五都。齊國的五都制是一種很特殊的都城制度,只是用於彌補主要都城臨淄對邊境的鞭長莫及之感,加強國家權力機構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控制。這四個邊疆大城是,即墨(東南)、莒(西南)、高唐(西北)、平陸(東北),這四個都城周邊都有三四個衛星城,屬地上各自領有20餘萬口,齊國在此積存了大量的軍械、糧草和常備兵。

    這即是樂毅伐齊時的狀況,齊國在齊閔王時期,勢力達到頂峰。此時的齊國雄心勃勃,如果再給齊國幾年時間,好好消化宋國,那麼齊國將無敵於天下。齊國的急功近利,使得戰國天平被打破了。在蘇秦這個“死間”的運作下,終於招致了五國伐齊的大戰的爆發。

    (戰國後期的齊國版圖)

    齊國此時志得意滿,認為單憑自己一己之力也能力克強敵,因此要禦敵於國門之外,在濟水以西擺開了戰場。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愍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樂毅認為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於是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要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

    由於齊國的軍事力量大多集中在五都之內,而且齊國農業發達(最後田單從一座城就能組織起火牛陣可以看出齊國的農業發達程度),使得齊國在戰國中期後就實行了“兵農分離”的制度。這使齊國境內的70多座城市缺少足夠的武備力量,雖然屢有抵抗,但是在樂毅的攻擊下都逐漸被攻克了。可是在對莒城、即墨髮起的多次攻擊,卻最終無果後,樂毅採用了長期圍困的方法。樂毅認為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於是他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想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然而,夜長夢多。燕昭王去世後,新上臺的燕惠王在讒臣的蠱惑下,對樂毅伐齊而不競全功的做法感到不信任,樂毅因此百口莫辯,以功高震主而被迫遠走他鄉。此後,新上任的燕軍統帥一改對齊地的招撫政策,而導致民眾多怨,齊國的田單看準了時機,因此能夠觸底反彈,一舉擊破燕國,成功復國。

    (組織五國伐齊的樂毅)

    所以,樂毅攻打齊國最後兩城,三年而不下,並非是樂毅不能打,而是這兩座城是齊國五都中的兩個,相當於齊國的2/5的實力。而燕國佔領的3/5的齊國,卻因為燕軍的倒行逆施而沒有真正轉化為燕國的實力。所以,樂毅能夠以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在齊國維持住對峙的局面,並對齊國最後翻盤的勢力保持壓制;而一旦樂毅去帥,燕軍的戰線就再也難以維持了。試想一下,以即墨城被圍三年,尚能組織“火牛陣”破敵,可見城中糧草頗豐。只要人心不散,燕軍就難以攻克。

    只是這一場復國之戰,耗盡了齊人的血氣。在復國後,齊國就與秦國交好,坐視山東五國逐漸被秦國吞併。公元前221年,五國伐齊一個甲子後,最後一任齊王在臨淄城向秦軍將領奉獻了齊國的國璽。

  • 12 # 一個人的歷史

    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是莒和即墨,樂毅不是不想打下來,而是確實打不下來。這裡面有很多影響因素,不是單一的因素決定的,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這兩座城池沒有被攻克的原因。

    樂毅的顧慮,燕王的猜忌

    樂毅是燕昭王啟用的,燕國建國百年中,燕昭王是不多見的明君賢主。燕國位於邊北之地,歷來沒有什麼人才,在很多重大事件中歷來扮演吃瓜群眾的角色。在燕昭王之前的君主時還搞出了禪讓的鬧劇,差一點就被齊國滅國,這也是燕昭王把進攻的目標確定為齊國的原因,那就是為了復仇,這不僅是家仇而且國恨。燕昭王在位時,手下能人云集,樂毅就是其中之一,“君臣同心、其利斷金”並非虛言。但是樂毅和燕昭王的兒子即燕惠王之間有嫌隙,因此燕昭王去世之後,樂毅得不到燕惠王的信任。此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燕惠王面前說樂毅的壞話,燕王便命人召回樂毅,讓人取代樂毅行使軍事指揮權。樂毅沒有辦法又不敢回燕國,只好逃到趙國去避禍。

    與虎謀皮,離心離德

    伐齊不是燕國一家,而是合五國之力。在此之前,齊國和秦國曾經並稱為東西二帝,實力早就凌駕於其他五國之上。為了保持天下均勢,燕國主導的伐齊之謀一拍即合,但是各國的心思是弱齊而非滅齊,齊國倒下了,燕國強大了這並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因此在伐齊的目的上,其他幾國和燕國打的就不是一個算盤。他們只是想保持天下均勢,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僅此而已。因此後來就變成了燕國一國伐齊,其他幾國“隔岸觀火、坐觀成敗”的局面。

    田單的智慧,齊人的勇氣

    這裡不得不提到齊國的救世主,號稱戰國名將的斜杆青年田單在即墨,這個本來從事城管糾察工作的人做出了讓很多齊國將軍汗顏的成績。在即墨城外,田單利用火牛陣大敗燕國的部隊,並順勢收復了齊國的所有城池,成為齊國最後的名將。另外一座城池莒是齊國的王城,齊王就在那裡,那裡不僅城高難攻,更是齊人精神之所在。自古齊魯大地多豪傑,在這裡齊人展現了他們的勇氣,面對殺害齊王的楚國將軍,他們選擇了反抗,與莒共存亡,與齊國共存亡。這種精神是不能單純用武力去摧毀的,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齊人的心並未歸附,齊人的魂也沒有屈服。

  • 13 # 世界史圖鑑

    由於齊湣王的父親齊宣王在位時佔領燕國,並燒殺搶掠,復國後的燕國就進行了當時任何人都不會想的復仇計劃。經過20餘年的努力欺辱。樂毅為燕將,率領20餘萬燕軍(實際人數沒有20萬)與5國聯軍在濟西之戰中打敗50餘萬齊軍,齊湣王逃竄被殺,樂毅連下齊國70餘城。在即將滅齊的時候樂毅卻不打了,

    這給歷史愛好者和後世都出了一個難題,為何不打了?按照史書的說法是樂毅企圖要官,與燕王討價還價。

    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那我的理解是樂毅不僅是個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不打恰恰提現了樂毅過人的智慧與超前的預見性。原因主要有三大點

    1 六國表面觀望,實則暗自算計。不得不說戰國縱橫策士最成功的一次合縱不是打的秦國而是齊國,燕國自知弱小無論如何發奮也無法獨滅齊國,合縱是代價最小獲利最大的方式。原本列國對於滅齊是沒有想到的,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還不是秦國而是齊,對於聯軍伐齊,幾乎所有的國家只希望與給齊國一個教訓,不要體大壓人。但不成想幾乎滅了齊國,由於列國沒有想到,因此濟西之戰結束後列國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地盤好處後都已經退兵了,生怕齊國緩過勁來早自己算賬。只有樂毅帶領燕軍獨自攻佔齊國。

    無論是當初的齊佔燕還是現在的燕佔齊,都是諸侯不可接受的。齊國當時最強,燕國雖若但也是七雄之一,如果併為一個國家毫無疑問會成為絕對的大國。僅剩兩城的齊,兩個城池都在海邊。諸侯們是不會坐視燕國成為齊國第二的,對於燕國的一舉一動列國都在惦記,因此快速滅國會導致聯軍再起,燕國實力無法抵擋。

    2 由於齊湣王本身執政不得人心,濟西之戰戰敗。齊國的老百姓都是觀望態度,寄希望給自己不著調的國君一點記性又不希望成為亡國之民。因此在聯軍攻進國境的時候沒有太多抵抗,但面對亡國的形式齊國國民還能忍多久?若不是樂毅及時制止燕軍報復性的搶掠恐怕早就被齊國軍民趕出去了。留下兩城緩和對立情緒,表面上的攻不下來可以使得齊國軍民有所疑慮,至少不會統一戰線全民皆兵而是希望齊國軍隊反攻

    3 樂毅恰恰利用諸侯和齊國百姓遲疑的時間辦了最重要的是,收買人心!正是齊華人疑慮,才有收買人心的可能。正是列國遲疑不表態才有了,更多時間收買人心的機會,畢竟5國同盟,聯軍多方有沒有利益裂痕暫時沒有幫齊國復國的藉口。也正是僅剩兩個城池沒有攻下,樂毅才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樂毅伐齊並不是要搶掠一番而是要長久佔領化齊為燕。留下兩城對天下/列國/齊國軍民都有餘地。化齊之策才可執行,樂毅沒有輸在任何地方唯獨輸在了君王的疑心上。

  • 1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樂毅伐齊,連下七十二城,卻對最後的即墨、莒久攻三年不克,箇中原因,歷來讓人猜測紛紛。其實,仔細回顧此戰,可沒那麼複雜。

    從五國聯軍到單幹

    樂毅伐齊,第一階段的勝利主要得益於五國聯軍合作之力。

    儘管五個諸侯各懷心思,但樂毅以其高超的能力指揮若一,因此有了濟西大勝,形勢大好。

    在取得濟西大捷後,樂毅重謝秦、韓,遣回了兩軍。隨後,又以燕軍攻齊國故土、趙國攻中山故土、魏國攻宋故土,三方分頭作戰。

    這個安排與其說是分兵作戰,還不如說是劃分清楚利益,各自去取了。在這種情況下,分出的三軍自然只會全力經營劃給自己的地盤,不會再配合友軍了。因此,五國聯軍,只剩燕軍單獨進行對齊核心區的戰爭。

    攻下七十二城的關鍵:攻心為上

    憑什麼把齊國最核心地區留給燕國?諸候們可不是活雷鋒!

    劇辛認為,齊國大,燕國小,燕國即使深入,也滅不了齊國,還會與齊國結下世代深仇,不如與齊協商,讓齊國割地就可以了。這樣,燕國穩穩當當的得到加強,不是更好嗎?

    可見:實力上看,此時齊國依然很強!你想吃肉?得先啃爛骨頭!

    樂毅認為,齊王結怨內外,驕奢淫逸,人心盡失,此時趁勝追擊,招攬人心,可以滅齊!

    從此來看,樂毅的連下七十二城,其成果是出乎諸侯及朝臣預料的,而這一戰果,正是其人心戰為主,攻心戰為輔的指導思想下取得的。

    即墨、莒難克,是其本來就難克

    事實上,戰國時期,面對萬眾一心死守的城池,攻城耗費很長時間是很正常的。

    戰國初期,鼎盛魏國以名將樂羊滅中山,圍攻三年才取勝;

    “最次攻城”,當時攻一城花費數年,並不少見。

    戰國後期,秦國面對長平之戰後的邯鄲,圍攻了一年多。最後還被對手和盟軍一起反殺了!

    而即墨、莒也不是蓋的!齊國,當時已經形成了五都制,臨淄為都城,但四方各立一陪都,協助管理龐大的齊國。

    即墨、莒,都是“五都”之一。兵馬糧秣、城牆壕溝是少不了的。即墨,當時的富庶程度比之都城臨淄也不遑多讓。

    到最後反攻時能找出那麼多牛來玩火牛陣,即墨財大氣粗,可見一斑;

    莒,齊楚爭戰的前沿。齊國在那裡還修築了一道直連入海的長城,可見,其防務經營之深!

    齊長城,始於莒縣與五蓮交界處,直入海。

    加之此時即墨、莒聚集的,都是齊國的死忠,都是不原因當“亡國奴”才聚集到一起的,其人心之齊,不容置疑。

    一碗夾生飯,但樂毅方略正確

    兵貴速不貴久,可能快誰願意久呢?又不是在床上玩!

    樂毅兵分兩路,分頭攻打,攻了2年,攻不下來。

    楚漢之際,項羽敗亡後,齊殘餘勢力仍在既墨旁的今“田橫島”附近頑抗。

    因此,樂毅採取了“攻心法”,減賦稅、廢苛政、尊齊民俗、不封城等方略,“和平演變”。

    我認為樂毅的方略是正確的。

    在燕國換將後,田單組織反擊前,第一件事就是透過資訊戰,讓燕軍挖齊人祖墳、虐待齊人戰俘等,可見,樂毅的攻心戰對齊軍士氣是造成了相當影響的。假如攻心戰得以持續,即使不至於讓兩城認清形勢,速速來降,但消化已經攻佔的七十二城,擴充燕國實力,是可能的。

    另外,燕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也確保了他們可以實行這樣的戰略。燕國與當時的大國秦、楚都不接壤,與趙世代友好,因此,頓兵國外,內部空虛被人趁機襲擊可能不大,完全可以從容實施“緩攻戰略”。

    名將的悲哀,算得清千軍萬馬、內外形勢,卻算不清君臣之間的微妙信任關係

    樂毅長期經營齊地,使得外部風言風語一直很多。早在齊國反間計之前,就有許多人內部讒言,說樂毅圖謀不軌了。

    燕昭王尚能理智對待,恩威並用,顧全大局;到燕惠王即位後,就受不了這種局勢了,立刻讓人更換了樂毅。

    燕王換將,終至大敗。

    燕惠王此舉,並非純粹是因其個人素質。

    秦始皇素質高吧!在王翦帶兵60萬伐楚時,老王都還要以請多賜土地為幌子,來安撫君主的疑慮!

    絕對放手名將發揮,就是素質高嗎?“安史之亂”還記得否?

    所以,當老闆的也是沒辦法呀!

    君臣互疑,人性如此,無解!

    因此,如果要成就滅齊這樣的的大業,只有攻城略地的文武韜略是不夠的,還要像王翦一樣,學會管理自己的上司!

    雖然庸俗,但惟其如此,才能協力前行!

  • 15 # 江湖小曉生

    五國伐齊,指的是秦、韓、趙、魏、燕五國,在燕國的領銜帶領下,由樂毅為主將,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樂毅領導五國聯軍,一口氣打下了齊國72座城池。嚇得齊閔王立刻從臨淄城出逃,先後輾轉到了衛國、鄒國和魯國。

    由於齊閔王本人過於傲慢,導致這幾個小國家一個都不願意接納他。最終無奈之下,他只好逃亡到了齊國僅剩的兩個城池之一的莒城。

    結果在莒城,齊閔王被楚國大將淖齒所殺。盤踞在莒城的齊國貴族們,將齊閔王的兒子齊襄王扶植為王。此後5年時間,齊國長期佔有莒城和即墨這兩座城池,而田單更是在即墨練兵,在5年後趕跑了燕國大軍。

    那麼問題來了,樂毅一口氣拿下了齊國72城,甚至連臨淄城都是旦夕之間就攻破了。為啥莒城和即墨卻能堅守5年之久呢?

    一、燕惠王和樂毅之間的矛盾爆發。

    樂毅帶走的是燕國的精銳,如果燕昭王還活著,那麼他自然對樂毅十分放心。可惜在樂毅功成名就,即將滅亡齊國的時候,燕昭王去世了!

    燕昭王的兒子燕惠王,本身就跟樂毅有些不對付。等到他上臺以後,就非常擔心一件事,那就是樂毅會利用手裡的兵權,在齊國自己稱王。

    這件事完全是可以實施的,而且燕惠王當時也沒有任何安全感可言。畢竟樂毅是老爹燕昭王的親信,不是他燕惠王的親信。

    田單在瞭解到這些情況以後,立刻開始四處造謠,表示齊國就剩下了兩座城池,樂毅之所以遲遲不肯攻下,就是為了拖延時日,好長期手握兵權,方便自己將來在齊國稱王。

    這個過程中,樂毅和燕惠王之間肯定是鬧了不少小矛盾。因此樂毅的軍隊沒有進攻莒城和即墨的心思,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後來燕惠王索性將樂毅給換了,替換成了名不經傳的騎劫。結果好了,樂毅擔心自己被燕惠王謀害,所以索性就逃跑到了趙國。

    這麼一來齊國的軍心可就大亂了,不光樂毅的心腹們不幹了,其他那些過去跟樂毅一直打勝仗的將領們,也覺得前途迷茫。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打不下莒城和即墨,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滅國之戰,是諸侯們最反感的一件事。

    戰國七雄的格局奠定以後,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真正的滅國之戰了。過去小國家被滅是很正常的,但是這些小國家也會選擇大靠山。

    因此戰國七雄各自稱霸的時期,還是有不少小國家存在的。他們依附於戰國七雄當中的某一些,從而得以存活。

    所以說你可以揍這些小國家,但是真正要滅掉這些國家,那戰國七雄裡的任何一方都不會答應。你比如說為啥會出現五國伐齊?

    原因很簡單,因為齊閔王這哥們仗著齊國強盛,所以非要把宋國給滅了。打敗對方也就算了,非要把人家給滅了,這在戰國七雄看來,是一種想要一家獨大的行為。

    一家獨大,這是任何一個諸侯國都不想看到的。秦國強大了,其他幾個國家就聯合起來收拾秦國。魏國強大了也被胖揍過好幾頓。

    因此這個時候燕國在樂毅的帶領下,居然有滅亡齊國的意思,你覺得其他幾個諸侯國會答應嗎?

    他們完全沒想到,齊國會敗退得如此之快。估摸著本打算在打到臨淄城的時候,去找齊閔王談判的,結果樂毅這傢伙虎得很,打仗從來不剎車。

    所以在齊國剩下了最後兩座城池莒城和即墨的時候,其他幾個國家自然都不幹了。他們開始收縮兵力,去向不明。

    這是啥意思?等到樂毅滅了齊國,那麼其他幾個諸侯國,便有機會去滅了燕國。燕惠王又不是傻子,自然是自保更加重要。

    三、齊國到了背水一戰的時候。

    誰也沒想到,不可一世的齊國,戰鬥力居然如此之差。連續被樂毅攻破72座城池,真可謂是恥辱。

    但是我們也需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伴隨著齊國國土的收縮,齊國的有生力量,其實都集中在了一起。

    當時齊國的所有國防力量,都集中在了莒城和即墨。這可不是一股不起眼的力量,因為一國之力,集中在兩座城池,你覺得防守會差嗎?

    當時楚國也想來分一杯羹,但是我們會發現,楚國沒有強攻這兩座城池。而是讓淖齒佯裝成幫助齊閔王來的人,這才滅了齊閔王。

    而且淖齒也沒有攻下莒城,因此我們姑且可以認為齊國的有生力量都還在。而且齊國到了瀕臨滅亡的時候,背水一戰在所難免。

    因此齊國的有生力量聚集在一起,而且士氣高漲,銳不可當。在這種情況下,樂毅想要攻城,也未必能達成目的。

    四、齊閔王已死,沒理由再滅齊國了。

    打下了人家這麼多城池,還把人家的國君給逼死了。你覺得就沒人為齊國說兩句公道話嘛!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夠了。

    齊國好歹當年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實力雄厚。結果卻落得這樣的下場,為何還要把人家祭祀祖宗的最後兩城給滅了呢?

    任何一個諸侯國,都需要考慮一種情況,那就是將來某一天,自己是否也會遭遇這種情況?所以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之所以出現戰國連年征戰,卻依舊保持基本格局的情況,就是因為大家默認了這種行為,適可而止。你們看,秦國不守規矩,非要滅了六國的宗廟祭祀,結果秦國自己的宗廟祭祀,也被楚國的軍隊給滅了,這就是不守規矩的下場。

    總結:滅六國者五國也。

    蘇洵老爺子覺得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實際上我們仔細去看,滅六國的只有五國,齊國壓根就不作數。

    齊國被五國聯軍胖揍了一頓,結果楚國還把齊閔王給宰了。這麼一來六國跟齊國都結仇了。所以後來不管秦國怎麼收拾其他五國,齊國就是不出手。

    為啥?秦國在收拾這幾個國家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給齊國報仇。齊國當初被欺負慘了。所以直到最後,一直都處於沉默狀態。因為齊國明白,六國沒一個好東西。但凡當初樂毅能留下臨淄,或者楚國不殺害齊閔王,那齊國也不會如此冷漠。

    參考資料:《史記》

  • 16 # 文舀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濟西一戰大敗齊軍,此時聯軍各佔地盤停止攻擊,樂毅乘勝攻擊,連下七十餘城,連齊都臨淄也被攻陷。只剩莒和即墨兩城未下,燕軍攻勢受頓挫,於是樂毅圍而不攻,攻心為上,使齊軍不戰而降。但這時燕昭王死,太子即位,早就和樂毅有隙,臨陣換將,樂毅奔趙。齊將田單乘機詐降,佈置火牛陣大敗燕軍,光復齊國。

  • 17 # 虎氣生生

    簡言之,古今中外勞師遠征,只適應閃電戰,而不利於持久戰;

    燕、秦、韓、趙、魏五國伐齊,來勢洶洶勢不可擋!戰略同盟國各懷鬼胎,權衡利弊之後,相繼撤兵,燕軍兵力大減,齊國軍民同仇敵愾,乘勢加固防守,樂毅只好採取圍而不攻的戰術;

    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侵略和復仇目的之戰,無論戰力如何強大,必將會以失敗告終!而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必將贏得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爺爺奶奶到了什麼年齡不適合照顧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