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早知道了
-
2 # 書窗記
筆者覺得可能會有影響,但影響不大。
一、即景而即就的文字,凡流傳千古的名篇,大都是採用“借近景抒遠情”的方法,昇華和放大眼前景象,營造出開闊深遠的意境和情感氛圍,從而脫俗勝出。
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比如李白的《靜夜思》、《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如此。
二、相對於“借近景抒遠情”,詩人“就近景言近情”且要有意境,似乎更難,容易文辭拘泥、意境不開闊,寫不好,還有可能成了打油詩。
李白的這首《贈汪倫》,沒有一處意象不是眼前景,情也是眼下的“送我情”,如何能做到深遠?高明的李白隨手借用了身下的桃花潭,以物理的“水深”映照和營造抽象的“情深”,從而完成了“借近景抒遠情”。所以,儘管李白說的是當下的“汪倫送我情”,讀者感受到的卻是兩人之間長期建立起的深情厚誼。
三、送別是人間常事,《贈汪倫》的文字是真摯自然的家常語言,非常適合每個普通人的口吻,尤其是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常被人們借來表達自己與友人間的離情。這是一首好詩被喜愛和廣為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
《贈汪倫》之所以能被傳誦千年,李白的名人效應可能只在詩作最初面世時有一定的宣傳作用,但僅此而已,它本身的真摯語言、高明技巧和自然隨和的意境等才是根本所在。
-
3 # 水流芳2019
如果《贈汪倫》不是李白寫的,真有可能不這麼出名
成名前靠文章,成名之後,可能隨便說一句,都能大有深意。
有時候,有意思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讀者的過分解讀。要麼解讀大人物,如李杜白蘇,要麼解讀瘋子,如梵高。
文學的境界,怎麼分?
我覺得是我看懂了,你沒看懂,我比你境界深。
我看多了,你看少了,我比你境界深。
世界本來是簡單的,我們也本來是簡單的,作品也許不是簡單的。我們想看到什麼,第一眼就會看到什麼。我們能看到什麼,第一眼就會看到什麼。作品想讓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第一眼就能看到什麼。
作品不想看到什麼,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看到什麼。我們總想去看到什麼,所以我們才會多看很多眼。從作品中看到的什麼多了,就算作品中本來沒什麼,從此之後就有了什麼。
說了這麼多,總結就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個哈姆雷特,要麼是經典,要麼是很火,總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裝逼為首,誰知道作者怎麼想。單論作品,還是看自己的體驗。並不是所有人說好,你也會說好。你覺得不好就是不好,你覺得好就是好,管他誰寫的。畢竟每個人不都是感同身受。
如果要我感同身受的話,我總不能說句雲想衣裳花想容?這也太浮誇了,還不如直接來一句,我喜歡你。
-
4 # 秦一農夫
李白的短詩《贈汪倫》是一首隻有四句的短詩,淺顯易懂,並沒有太深的含意,農夫覺得如果此詩不是出自李白之手,是不會象李紳的《憫農二首》那樣太出名的。
縱觀古往今來大千世界,以文,以歌,以畫,以字……等而出名的人是很多的,例如:曹植的《七步詩》,王羲之的《蘭亭序》,到現代的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八駿圖》……等。但也有一些文,字卻是以人而名的,就象李白的這首《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對於象李白這樣的"詩仙"來說,這樣淺顯易懂,並沒有太深含意的應酬詩,只是一時的閃念,是可以信手拈來,毫不費力的。
象這種因人而名的例子還是很多的。賈平凹的字,如果沒有"著名作家"這個光環,一字真的能值五萬嗎?
-
5 # 彭州白瓷藝術中心
語調的流轉琅琅,人生的豁達灑脫,光感的明麗開闊,豐富的觸覺體驗,超越的浪漫想象,想不流傳都難,其他人還真寫不出
-
6 # 行在路上8
答:首先恭喜你答對了。名正言順,,許多話語都是前人無名氏發明的,(像三字經、千字文等)並廣為流傳的。但是名人拿過來編寫出來就是名句。因為人家是有過程的,有苦讀、有鑽研、有寫作,有出名的代表作,是被眾人普遍認同的名人。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說不行、行也不行。所以,有些名人的作品並不是都很出色的,但也傳誦刊登,就是因為是名人。人是人不是神,都吃五穀雜糧,總有差距和不足,總有時代限制,我們只要有辯證的看待、吸收就行了。況且人的層次和人群不同,見仁見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也就不足為怪了。莫道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名人有煩惱,凡人有歡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拿來主義就用就好。又胡說萬里,行在路上。
-
7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李白的名氣很大!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李白又是盛唐最傑出的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贈汪倫》這首詩裡面有李白的名字,那麼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不會因為李白名氣大,才感覺到這是一首好詩呢?還是先看原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句語言質樸自然,通俗易懂,但卻表現出了詩人和汪倫之間深厚的友情。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出乎詩人意料,寫出了詩人驚喜的神情!
此詩出名,全憑後面兩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當地人汪倫與詩人李白在桃花潭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在其叔父李冰陽家裡,非常高興。就給李白寫了一封信:“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這裡有萬家酒店。”李白看後欣然前往,並沒有見到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只好說實話了:“桃花者,實為潭名;萬家者,乃店主姓萬!”李白聽後,哈哈大笑說:“好你個汪倫,我竟上了你的當了!”此後汪倫天天陪著李白飲酒遊樂,二人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當然沒有千尺, 這裡詩人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李白作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誇張”是他經常運用的手法。
“不及汪倫送我情”,潭水已千尺,那麼汪倫對“我”的送別之情有多深呢?“不及”二字用得極妙!潭水雖深,卻遠不如汪倫對“我”的送別之情深!清沈德潛評價:“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作者運用對比和比喻的手法,將無形的友誼化為有形,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又耐人尋味!因為這句詩,“桃花潭”被賦予是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而名揚天下!
此詩縱然不是李白所寫,僅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便足以名垂千古!
-
8 # 戀戀西普
《贈汪倫》一詩,雖然不如《靜夜思》那樣婦孺皆知,也算是耳熟能詳、廣為流傳的一首白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不可否認,此詩確實是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但是,如果《贈汪倫》不是李白所寫,它不會如此出名。
名人效應為什麼很多產品都要讓名人代言?為什麼很多活動都要讓名人出席?這就是“名人效應”的作用。
李白,“詩仙”也。“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他是一個傳奇。如果要推一個最難以超越的詩人,那麼我想李白必定是那個登頂之人。
如果某首詩是李白所作,那麼因為李白的高度,人們很容易先入為主,帶著“李白”的“有色眼鏡”去看待。放大詩的意境,甚至過分解讀,堆砌詩的“高度”。
內容平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可能是我文學素養不高,《贈汪倫》整首詩給我的感覺就是兩個字,“平”、“白”。詩句記敘的事件與表達的感情,就像是隨手拈來,讓我感到一種“塑膠友誼”的敷衍,“被迫營業”的無奈。是李白,讓這首詩在經典送別詩中佔有一席之位。
收錄此詩如果不是李白所寫,若是普通人所寫,我估計在沒有被收錄《全唐詩》之前,也沒有多少人會口耳相傳,這個故事也不會為人所津津樂道。無從考究,自然不會被記載,更不會被後人熟知。是李白,讓這首詩的流傳,有了最基礎的籌碼。
總而言之,如果《贈汪倫》不是李白所寫,它有可能會出名,但絕不可能會比現在更出名。
-
9 # 風華絕代憨小二
當然不會出名啦。這首詩出名,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一,李白是什麼人?風流倜儻放蕩不羈劍技超凡祖籍身份來歷撲簌迷離,文能興邦武能定國的一個傳奇人物,一個自帶光環的大仙,吸睛率自不用說啦
二,倆大老爺們,你送我我送你的就不說了,還情呀誼呀的,肉麻雞皮疙瘩掉一地不?大家都知道,盛唐時期貴族們都風行斷袖之癖,但這都是各自私底下玩自個兒的啊,一般也都是玩一玩就算了不會聲張,畢竟孔聖人教導無後為大玩這個還是不雅是不?大仙就是與眾不同,不止大張旗鼓的玩,還公開發表一首打油詩,這傢伙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啊,大家都蹦出來跟禮教嚷嚷了,那個糟老頭子整個就是他們的偶像啊,不結婚不生子,千里獨行遊山玩水肆意江湖,有句話叫做什麼?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貴族們的紈絝子弟,就想拋下老婆孩子和公務員的兩點一線無聊生活,跟太白一樣兒放蕩不羈愛自由,所以集體炒作,把這首詩炒得不要不要的出名,這一出名我滴個乖乖,不得了,出名了一千多年到了現在
-
10 # 水域龍蝦
不會,我覺得李白名氣很大但是他並沒有把汪倫帶到名氣大,如果換一個比汪倫名氣還小的人寫這首詩,後果可想而知……
-
11 # 劍秋954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是李白天寶十四年(755)從秋浦前往涇縣在桃花潭與汪倫相識,此間汪倫熱情盡地主之誼款待李白,令詩人深為感動,臨別之際乘興賦詩贈與汪倫以表達其真情感受。此詩朗朗上口,言直意明,直抒情懷,由景及人,自然親切。此詩非李白常人難及。看似白話一般,若無深厚功蘊豈能一氣呵成。所以即使他人慾書恐怕也實難有此意境及影響力。當然也不可否認此詩與詩人的身份地位無關。正應了此語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
-
12 # 侃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陽春三月,桃花盛開,美酒美景詩仙,大唐盛世,國富民強,風調雨順之際,民風淳樸之地,世外桃源,亦止步於此。
汪倫以詼諧之邀,告李白,此地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引得詩仙酒意陡升,遊趣大起。及至勝地,不見桃花與酒家,疑惑之際,汪倫以實相告,離此十里有桃花林一片,有酒家姓萬,詩仙雅然趣笑,甚為開懷。
詩仙天縱之才,汪倫諧趣之智,此遇世間少有,此邀史無前例,此情此景此時,為歷代騷人墨客所求,所羨,《滕王閣序》之王勃,千古雄才,也無此邀之趣,之情。
縱使此詩非詩仙所作,詩仙之風,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壯觀,亦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人情,此詩之豪情及豁達,《蘭亭集序》亦不逮。
此詩之經典有詩仙之瀟灑,得詩仙豪情之贈,豈有無名之理?
回覆列表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乃性情中人李白一生好遊山水,性格豪爽,好飲酒,好結交朋友,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大而廣,成分也很雜,除了達官貴人以及文化圈子外,還有酒友旅人和“普通人”,大部分好友都是情投意合的兄弟甚至是“忘年交”,汪倫就是其中一位。
那年花開月正圓,李白得到了好友汪倫的“鴻雁傳書”,邀請到他的家鄉去飲酒賞花。從汪倫信中的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美景美酒的誘惑。但凡性情中人“免疫力”都不太好,抵抗能力極差,尤其像李白這樣的“大咖”級別的,更是不會輕易錯過大自然的饋贈以及朋友的熱情,於是欣然前往。
“忘年交”之間的友情汪倫何許人也?乃一縣令兼詩人!非常仰慕大詩人李白,佩服的五體投地,只恨不能與李白朝夕相處。其實在那個時期,佩服李白的大有人在,杜甫也是李白最忠實粉絲。杜甫比李白小,為了表白他自己的內心世界,為李白寫了不下於十幾首詩,充分地表達了對這位大哥前輩的喜愛尊重之意。汪倫亦是如此,和杜甫一樣,他也是李白的“忘年交”,只不過他的名氣沒有杜甫的大,用詩來讚頌顯然蓋不過才華橫溢的杜甫,只能“投其所好”——美景與美酒!用詩情畫意來招待大哥,達成心願。
要說汪倫為了讓大哥李白到他這裡來,頗下了一番功夫,也為李白寫這首詩埋下了伏筆。再說李白接到“小兄弟”汪倫的信後,精神為之一振,立刻興沖沖地趕來。一到目的地,李白直呼汪倫一起前往遊玩,汪倫此時此刻一番說道,把李白逗得哈哈大笑。原來此地的美景被汪倫誇大了許多,並沒有他信中所描述的那樣,只是找個由頭“騙”他過來而已。李白生性豁達,並不認為是被“愚弄”,反而更加被汪倫的情深意切所感動。箇中緣由已然知曉,於是索性在汪倫處住了幾天,每日談詩論酒,賞景曰風,好不快活!
詩般的話別,惺惺相惜!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經過幾天的朝夕相處,李白終於要啟程了,他將要坐船趕往下一個目的地。在與眾人話別的人群中,唯獨沒有出現汪倫的身影。正當船離開岸邊在水上行進之時,李白忽然聽到岸上傳來了歌聲,而且一直跟著船在唱歌,真的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於是李白吩咐船家放慢了速度,只見汪倫赤著雙腳,一路上蹦蹦跳跳地唱著歌為李白送別!李白為這種難捨難分情意綿綿的真情感動,特地為汪倫作了這首既是重逢又是話別的情感詩!
李白的這首詩,完完整整地記錄了離別時的場景,也展現出了相聚的喜悅以及別離的傷心,一句話——互道珍重!
李白之所以對汪倫直呼其名,一是汪倫比李白小二十幾歲,李白是長輩;二是因為兩人是“忘年之交”,表明關心密切,非同一般;三是因為都是“同道中人”,惺惺相惜也!
正是因為汪倫的樸實,真情流露,所作所為感人肺腑,也成就了汪倫名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