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907057246
-
2 # jexie
反置導彈的想法是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傳聞當年毛子也有這樣的腦洞,但是難以實現,主要的原因在於雷達。
戰機的雷達位於機頭整流罩內,只能照射前方的扇形區域,雷達效能的好壞,除了雷達工作模式不同之外,比如有源相控陣雷達、無源相控陣雷達、機械掃描多普勒雷達等,在同等條件下,雷達口徑的大小,直接關乎雷達的效能。所以,同樣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口徑大小不一樣,安裝的T/R模組的數量就不一樣,效能就不一樣。
明白了這點,就明白為什麼不能安裝反置導彈了,因為你得在後面安裝相應的雷達和火控系統,這涉及雷達小型化和安裝位置的設計問題。
戰機的內部空間是摳得很死的,尾部很難有足夠的空間去安裝雷達,可能有人會說,空空導彈的雷達不是小型化了嗎,中距彈的雷達裝上去不就行啦?有這個想法的是不瞭解中距彈的制導模式,在別的帖子裡我科普過中距彈前段和中段的制導模式,中距彈是在末段才開啟雷達進行主動搜尋的,因為導彈的雷達口徑小,功率小,探測距離短,這裡不再贅述。
說到空間,蘇27系列倒是喜歡搞尾椎,那裡不裝減速傘的話可能還有空間裝比導彈口徑大的雷達,但還有個因素很要命,就是尾部是發動機工作區,尾焰周圍附近區域溫度很高,工作環境惡劣,雷達根本承受不住,要知道不僅相控陣雷達嬌貴,機械掃描雷達也嬌貴,自身發熱量就大,而周圍環境又是高溫環境,那還不得宕機罷工?
所以簡單來說,反置導彈受制於機身後段空間和工作環境限制而無法後裝雷達,使得反置導彈無法鎖定和制導。
其實想要回馬槍,現在的發展趨勢是研製大離軸角度的導彈,正常的向前佈置,可以越肩發射,也就是說發射後導彈會做一個高G的大角度轉彎,飛向側後方的敵機,主要是先進紅外格鬥彈具備這個能力,比如美帝的AIM9X、中國的霹靂10新型紅外格鬥彈。
一般在互相咬尾盤旋追逐的時候,當敵機已經到了你的側後方,由於雙方機動性差不多,這時候你很難快速將機頭指向敵機了,但還在你的雷達探測範圍內(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掃描範圍是正前方接近180度的半球區域,很大),這時候發射這種具備大離軸越肩發射能力的導彈,就相當於殺個回馬槍了。
所以,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能達成類似於回馬槍效果的空空導彈發射方式,就是裝備具備大離軸越肩發射能力的導彈,其他的後視後射的想法目前基本沒法實現。
-
3 # 軍事天地
殺“回馬槍”確實是個很有創意的想法,而且在很多動漫中都有類似的情節。上面有位網友從技術可行性角度上回答了相應問題,我覺得確實說的相當全面了。但是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事情:如何先知道戰鬥機已經被鎖定了?
一般戰鬥機知道自己被鎖定,是基於一套雷達告警系統。說白了就是一套被動接收天線系統,可以收到雷達輻射,並結合資料庫資料分析得出來襲目標的種類。比如,對方是主動搜搜雷達?還是半主動引導?或者是主動雷達引導的空空導彈等。但是,這套熊不嫩分辨來襲導彈的距離!而鎖定敵方目標,至少需要得知對方導彈距離、方位等資訊,才可以。剩下的就是樓上這位朋友所說的,戰鬥機無法在機身後部安裝一部小型雷達來探測飛來的導彈,因此,依靠現有技術還不能夠給戰鬥機配備攔截導彈的導彈。
現代戰鬥機在對抗導彈的過程中,還是依靠是傳統手段:紅外誘餌彈、箔條幹擾彈,新近還有拖曳式假目標,能夠更有效的欺騙具備紅外凝視的AIM-9X這樣的先進空空導彈。不過,所有誘餌的設計都是極可能的減少戰機上的佔據空間,畢竟戰鬥機是寸克寸金的裝備。
不過,外來有沒有可能突破這一限制呢?有,例如結合鐳射武器之後,再結合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EODAS)後,戰鬥機有可能在敵方發射空空導彈的時候,進行攔截。這兩項技術也是美軍計劃未來讓F-35擁有的能力。可僅從研發角度來看,最早不會早於2025年。
(題外話:如果未來導彈能做到這麼小,或許有可能會有攔截導彈的導彈出現)
-
4 # 候鳥1979
首先,記得十幾年前,蘇35/37那會兒,就謠傳,尾椎裝了後視雷達,R77專門有款後射型號,隨著蘇35進入老毛和PLA服役,也沒見什麼動靜,估計純屬虛構。個人認為後射不科學,其一,能量損失太大,雖然狗鬥速度不大,咋說也得900公里/時,向後發射得先克服向前的速度,才會打到後面追擊的敵機;其二,如果向後發射的導彈速度上去了,就和後機的相對速度更大了,大家知道,現代空空導彈速度最小也得幾馬赫,加上後機900公里/時的速度差,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飛行員眼看著導彈,逐漸的加速衝過來,相對也好躲一點。
其次,近距導彈大多紅外導引頭,對於正對後面敵機來說,紅外特徵太小,加上距離過近,脫靶的機率很大,帶這麼一個不靠譜的武器還不如不帶。
第三,現代空戰講究視距外決戰,從F22、SU35、F35到J20,利用自己隱身或電子干擾,最遠距離發現敵機而不被敵機發現,先手攻擊,一劍封喉。實力相當或者逼不得已,才會狗鬥,而一旦視距內狗鬥,自身的機動性都很優秀,主要靠飛行員的技術和體系對抗了,後置導彈用處不大,或者出場率很少,這對於隱身飛機有限的彈倉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浪費。就算三代機,也還不如掛一個電子干擾吊艙來的實際。
-
5 # 星野農夫
反置導彈?知道飛機上的導彈是怎樣發射的嗎?先用機載雷達鎖定目標,然後發射導彈,導彈才能自動追蹤目標。雷達就是個天線,是有方向和角度限制的。知道航母或052D為什麼要裝四套才能360度無死角嗎,就是角度限制問題。跟眼睛一樣,要看背面,就得轉身過去看。舊式機械雷達是360度不停旋轉掃描的。戰鬥機背面沒有火控雷達,所以想太多了。
-
6 # 開會遲到的鳩摩智
其實攔截空空導彈不一定需要導彈去攔截,完全可以效仿二戰的轟炸機,在機尾安裝機槍,遭到戰鬥力咬尾無法擺脫就用機槍把後面的戰機擊落,當然現在用機槍攔截已經落後了,可以把軍艦上的密集陣近防系統安裝在戰鬥力的尾部,由專人操作,可以依靠極高的射速形成一道彈幕攔截從後面來襲的空空導彈,甚至在敵機還沒有發射導彈的時候就將其擊落。
-
7 # 幸福汪汪隊
現在有此型別的導彈,F一22和殲2O裝有越肩發射的導彈/殺回馬槍,打擊後方追擊的敵機,是首創,是報紙上報導的o
-
8 # 天下武器
哦,你說的這個啊,我懂!
空戰中有個術語叫做 越肩發射,就是樓主所要表達的意思。
空中戰鬥機的格鬥,即空中拼刺刀,過去都是靠咬尾、機炮,後來發展為使用格鬥導彈。目前在新的空戰條件下,又發展為近距的越肩格鬥,即戰機發射導彈後,能夠越過機翼向後攻擊。
第四代、第五代戰鬥機普遍具有越肩格鬥能力。例如俄羅斯的R-73M2、R-74ME已經實現越肩後向攻擊,美國的AIM-9X、中國最新研製的PL-10等第四代格鬥導彈也具備越肩攻擊能力。
越肩發射是—種新的攻擊方式,即本機利用機載火控系統控制機載空空導彈攻擊尾追本機的敵機的攻擊方式。同時越肩發射又可分為兩種發射方式:
一種是導彈向前發射、在空小轉彎,然後去攻擊後方的目標,叫做前射(forward—firing);
另一種是導彈直接向後發射,去攻擊後方的目標,叫做“後射”(rear—firing),也叫“後向攻擊”,有時講越肩發射。而在沒有講足何種發射方式時,一般可以認為是前射,因為在前射時,導彈畢竟越過了本機機翼這個“肩”,而後射卻沒有。
目前,只有第四代近距空空導彈具備越肩發射能力,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越肩發射能力讓第四代空空導彈的做戰飛行包線遠大於第三代導彈。這樣,第四代導彈的殺傷能力和不可逃逸區都得到了成倍提高。
回覆列表
時間:12:02分:戰機不設定反導彈,那是因為分離系統。敵機追擊鎖定前反射一顆?那是分離系統起到的反射作用。因此,我們在設定反導彈時,一定要加大分離系統的運用和試驗來設定最新的反設定導彈來打敵人的背心,結果就是讓敵人一彈重命。這是天書今天激興研發的戰術策略。你真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