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180126346

    國家之所以合作是因為存在著兩國的共同利益,國家之間合作的原則是國家利益,違背這個原則,國家間是不可能合作的。除非是被迫的

    而因文化而報團的在沒有與自己的國家利益而衝突的話,有相同的文化,也是可以合作的

  • 2 # 小鴿子看世界

    我首先會想到“西亞”,在我看來,西亞這個團體是非常刻意的,太過於注重地理位置,而沒有充分地關注地區文化的異同,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我覺得國家應該按文化聯盟,而不是地理位置。

    在現實中,遵循文化界限是指,遵循實際的地理環境,而不是地圖繪製者眼中的地塊,而實際上,後者才是當今國家劃分團體的主流。由於地理位置,北非的馬格利布地區和蘇丹與“西亞”,也就是近東地區,或者說是地中海和尼羅河流域,聯絡在了一起。由於撒哈拉沙漠和“非洲之角”山脈的阻隔,它們與其他的“非洲”國家相距甚遠。對於這些國家的人來說,非洲文化就是異域文化,但他們偏偏要勉強和非洲大陸的其他國家團結在一起,在亞洲之外組成一個聯盟。

    另一個文化圈在紅海附近,這也是我們將這個地區的語言劃分為“非亞語系”或者“閃語系”,而不稱為“非洲語系”或是“亞洲語系”的原因。索馬利亞和阿比西尼亞透過紅海與其他鄰國直接相連。索馬利亞雖然不是阿拉伯國家,卻在阿盟佔有席位,它們在海灣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移居,但文化上與後者的關係更為緊密。衣索比亞人和厄利垂亞人擁有相同的宗教,與埃及共同分佈在尼羅河流域,與以色列及近東的其他基督教國家文化相似。

    單一的“非洲理念”是在殖民時期誕生的,以我拙見,這種理念應該漸漸地消失。有時候,人們嘲笑“歐洲”是地理上的“特別雪花”,不過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是對的。但是也不可否認,歐洲是幾大洲的劃分裡最合理的,因為它的居民在建設之初就已經賦予了它名字。與其將歐洲打破,變成籠統的歐亞大陸,不如將所有的大洲都拆散,按其構成重新劃分區域。作為一個希臘人,我敢保證,大家都很樂意自己被稱作地中海人或是歐洲人。為了支援我最初的觀點,證明真正的地理更注重文化,而不是大陸相對位置,這裡有一張地中海氣候的“地理”氣候地圖。

  • 3 # 安睿

    聯盟(結盟)問題是國際關係研究的經典議題,學者們一直在試圖解釋國家之間結盟的原因或動力,以及聯盟分裂甚至由盟友轉變成敵人的原因。

    結構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認為,國家體系的均勢(也就是大國力量對比)是自動生成的,每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會形成力量均衡,直到下一次戰爭打破這種平衡,而且這種迴圈是週而復始的。這種理論比較悲觀,因為按此推導下去就意味著戰爭是不可避免,人類社會總是在戰爭——平衡——新的戰爭之間無限迴圈。但是二戰後尤其是冷戰後並沒有如現實主義理論的預言的那樣,形成針對美國的聯盟來制衡美國。二流大國(英法德日等)反而與美國結成了盟友關係。目前,國際政治學者正在試圖解釋這個問題。

    現實主義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國家之間結盟是為了應對共同的威脅,當有共同的敵人出現時,兩國會聯合起來共同針對這種威脅。而威脅感知來自於實力大小、地理的遠近、進攻的能力和意圖等等。

    具體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按照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國家在文化上相似性或者擁有共同的身份(identity),更容易形成朋友關係,更容易結成同盟。這個也很容易理解,跟你有共同語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人總是會有更多的親近感。同樣是擁有核武器,美國對英國和伊朗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民主和評論認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但這個理論招致中國學者的猛烈批評。

    從地理的遠近來說,距離較近的國家往往更容易發生衝突和摩擦,尤其是兩國有領土爭端的時候,而相聚遙遠的烏拉圭和肯亞就不大可能打起來。距離較近,處於同一區域的國家,尤其是處於同一區域的兩個大國,經常會爭奪地區主導權,例如東亞地區。歐盟也是在二戰之後才走向區域一體化的,之前都是戰亂上千年。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非對稱結盟,小國害怕遇到戰爭或威脅時別大國拋棄,而大國則會擔心激進的小國有可能會將大國拖入到衝突和戰爭中去,即所謂的“被拋棄”和“被牽連”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不如意,怎麼樣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