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E觀察
-
2 # Fox斑斑
很多專業的回答就不多做贅述了。從實際使用經驗來講,以81槓來舉例,侵徹力強,結構相對合理,方便中國步兵的一些戰術動作,皮實耐磨,在地上拖行都不影響美觀,尤其在戰術動作拖行後,不校槍進行300200100精度射,成績喜人。QBZ95在實際射擊使用中,侵徹一般,百米精度射精度很高,但是在戰術動作後的應用射擊,尤其200-300這個距離,環數不高,95的導氣孔也有些嬌弱,實際使用的應用射,經常頻繁校槍。還有總覺得95射擊時有些類似發射藥不足的感覺…
-
3 # 披薩配上老乾媽
7.62x51也有很多種,陸軍改裝M14是因為地面作戰用5.56有心無力,要麼彈夾打光一發不中,要麼打中沒什麼致命效果,只要能和美軍對乾的武裝力量都有防彈衣,而且中國造,5.56對於中國產防彈衣來說,幾乎構不成致命威脅,陸軍喜歡用M14或者改個什麼戰術CHASISS就能用了,該加裝啥就加裝啥,方便,對於步兵,7.62X51在某些情況下比5.56好用,而狙擊手在類似於開闊地帶,已經全面放棄7.62,還是使用.338比較靠譜,管你穿沒穿防彈衣,打到不死也重傷,各有千秋,看實戰環境,發個子彈對比。一看就懂。.338 .308 9MMG2
-
4 # 你得火龍
1,偏離度問題。由於後坐力大和設計原因,往往大口徑的射擊偏離度大於小口徑,最典型的就是AK系列,除了首發其他的都不知道打哪去了,因此點射就優先選項。
2,射程問題,大口徑一般來說最大射程和有效殺傷距離都是長於小口徑的,而距離越遠,命中機率越低。因此在中遠距離上用大口徑點射的效果好,而小口徑點射或者掃射很難命中目標或者威力不足。比如黴軍在阿富汗山區打游擊隊,機槍火力壓制+大口徑點人頭。
3,彈藥重量和續航力問題。一般來說,同一個槍族的大口徑彈藥比小口徑彈藥重40%以上。小口徑彈藥帶500發的話,大口徑也就300多發,如果算上槍多出來的重量,可能也就200多發。明顯續航力不足,哪敢放開了打?
4,彈藥供應和價格原因。大口徑彈藥用的原材料多,成本高,後勤自然不喜歡。而且現在各國都在推行小口徑,一線部隊基本上都是小口徑槍,大口徑很少,越少後勤越不喜歡。
-
5 # 睦健
首先得明確7.62mm口徑是不是7.62*51mm北約制式口徑?比如7.62nato口徑,這一點一定要確定好。因為還有一個7.62*67mm的.300口徑,已經被美軍作為M2010軍用制式狙擊步槍在用了。
假設作者說的是7.62nato口徑,再考慮7.62nato口徑適合做的事。隨著防彈衣的普及,以及5.56nato口徑步槍暴露出的戰場停止能力不足的問題。7.62nato口徑的步槍在戰場上更加適合用來200~600米處的精確射擊,也就是“外科手術式的精確點射”而5.56nato大多在50~200米內點射或者連發火力壓制。而連發火力壓制是7.62nato口徑步槍不方便的,畢竟,後坐力大!這也是為什麼M16在越南戰場取代M14步槍的原因。
一般老兵喜歡使用7.62nato口徑的SCAR-H或者HK417加裝戰術瞄準鏡作為中距離精確步槍使用。或者面對全體裝備4級防彈衣的土豪對手使用7.62nato口徑步槍近距離突擊。別忽略4級防彈衣,美軍很多都購買了3A級軟防彈衣插4級防彈護板,不到10kg的重量。所以戰場上有案例,美軍近距離被7.62*39mm口徑的AKM打了28槍,除了肢體受傷沒啥別的傷。所以,當你面對穿這種4級護甲的目標,使用7.62nato口徑步槍吧,大概5槍可以穿透護甲。裝備穿甲彈大概1槍~2槍。
隨著防彈衣的普及,很多近戰突擊作戰隊伍也開始選擇5.7mm口徑的P90作為近戰火力突擊武器了,使用穿甲彈,可以對付4級防彈衣。中距離還是7.62nato,遠距離上.338或者.50BMG。
-
6 # 輕兵器愛好者
7.62mm=30caliber這個是全世界從二戰之前就開始大量使用的口徑,用早期的7.62*54R,3006到後來的7.62*39和7.62*51nato,都是各國經常使用的口徑。
現代新服役的7.62口徑的步槍也都是作為支援性武器,這個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
1. 子彈太重。一發子彈有3/2的質量在彈頭上,一發7.62*51軍用彈的彈頭為150gr,火藥大約還是在50gr左右,彈殼依然還要大約177gr,比起一發62gr彈頭,27gr火藥,105gr彈殼的5.56重量上幾乎多了一倍。可能一發子彈200gr12克也許相差不大,可是100發子彈的差距就要1.2kg了,像m249的機槍手,一個彈鼓就是200個小夥伴,兩個就是400,那要是帶m60的話那就得多出接近5kg的子彈,這對人員負重是個巨大考驗。
2. 穿甲能力湊活。很多人認為7.62的子彈口徑大穿甲能力必然牛逼,其實並不是,大口徑時常帶來的弊端就是子彈阻力大,反而穿甲能力一般,舉個例子,美軍的7.62*39子彈的穿甲效果是在300碼擊穿8mm厚鋼板,而美軍新研發但是半流產的M855A1 EPR子彈在350yd穿透力可以達到3/8inch也就是9.5mm的鋼板。
3. 中遠距離是中口徑唯一有優勢的地方。近距離來說小口徑具有絕對的優勢,比起7.62的過分穿透,小口徑利用著翻轉優勢,可以很容易被停下,防止過分穿透傷及無辜。並且利用著高速優勢,小口徑的穿甲能力也絲毫不遜色於7.62這個口徑。既然沒有缺點為啥不用呢?而小口徑由於子彈彈頭太輕,自然出現一個沒辦法根治的問題,那就是飛不遠。在0-400米,小口徑沒有對手,而為了填補400-700的空間,美軍才會依然大量使用7.62nato的子彈。並且到了這個距離了也只能精確射擊了。所以像m110,scar17,mk14這類的槍支都被稱為精確射手武器。
7.62的口徑只能作為小口徑遠距離不足的一個補充。所以現代不會大量使用。但是400-700用338lapura又好像有點浪費,那麼就用這個補全這個空白了。
-
7 # 貞觀防務
步槍的發展史實際上總的來說就是口徑不斷縮小的歷史。19世紀金屬定裝彈剛剛出現的時候步槍口徑是14.5mm,到一戰二戰的時候基本都縮小到了8mm級別。
STG-44是第一把大規模服役的突擊步槍,其採用的口徑是7.92mm,不久後另一把更加成功的突擊步槍AK-47的口徑是7.62mm,50年代中葉英華人的EM-2突擊步槍是6.5mm。不過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6.5mm彈在當時並沒有推廣開來。
在之後的不久,美華人的SCHV計劃真正推動了新一代小口徑突擊步槍的浪潮,在此之後蘇聯的AK-47則採用了5.45mm,中國的95式突擊步槍也採用了5.8mm的小口徑。
小口徑高速彈的優勢很明顯,因為突擊步槍不需要多遠的射程,對於突擊步槍來說600米有效射程都有些浪費。小口徑高速彈可以讓突擊步槍在有效射程內彈道更加平直,提前量也更小,利於提高命中率。
另外,小口徑高速彈對人體的殺傷力是非常出色的,比如AR-15使用的M193彈,在命中稠密物體後會迅速失穩,翻滾,偏航。彈芯為鉛銻合金製造,容易在高速下碎裂,向各個方向發散。造成大面積無規則傷口,也就是爆炸。所以當時AR-15的殺傷力被使用計程車兵讚不絕口,堪稱開掛。
但是小口徑高速彈用在狙擊步槍上不是太適合。狙擊步槍,精確射手步槍的彈藥需要在遠距離也有很好的存能和抗風偏能力,這恰恰是小口徑高速彈的缺陷。因為小口徑高速彈的口徑小,提高抗風偏能力就得讓子彈更重,但是子彈的長徑比又不適合太長,不然對槍管的磨損太大。
所以你能看到如今的突擊步槍大多使用6mm以下的小口徑,而精確射手步槍和狙擊槍則使用7-9mm的口徑,更有部分狙擊槍採用了12.7mm這樣的大口徑。
仔細觀察一下現代的歐洲槍族(對比一下HK 416/417;FN的SCAR也是分為30發5.56型和20發7.62型,外加M14 EBR)不難發現,目前的7.62毫米自動步槍基本都是20發彈容量僅用於外科手術式精確點射。7.62毫米步槍為什麼不再用於大範圍掃射,儘管其停止效能(一槍把人撂倒而非子彈穿出)比5.56好得多?
回覆列表
小口徑步槍有諸多優點,但是在反恐戰爭這樣的治安戰中,小口徑步槍的缺陷也大量暴露了出來,在伊拉克,美國陸軍裝備的M-4卡賓槍,難以打穿城鎮中的土牆和汽車發動機等掩護物,無法傷害躲藏在其背後的人員,而在阿富汗,海軍陸戰隊的M-16A4步槍,儘管槍管更長、射程更遠,但依然在射程上無法同塔利班手裡的AK-47相比。
實際上,早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已經出現,蘇軍當時裝備的AK-74突擊步槍發射的5.45毫米子彈,彈頭過輕,存速能力較低,不僅射程不足,而且在遠距離上精度也難以讓人滿意。這更不要說,小口徑步槍子彈在面對現代防彈衣時候根本難以擊穿,美軍的最新測試表明,最新型號的防彈衣,不要說小口徑子彈,只有7.62毫米穿甲彈才有可能擊穿。
隨著防彈衣的普及,以及在山地高原等特殊環境作戰,小口徑步槍遇到了強大挑戰,美軍和不少其他國家軍隊。諸如土耳其和巴基斯坦軍隊,都打算在未來同時裝備兩種不同口徑步槍,或者乾脆裝備SCAR和HK416/417這樣的雙口徑突擊步槍,以應對不同的威脅。
事實上,根據技術的進步,7.62毫米口徑的SCAR突擊步槍和HK-417,在掃射的時候,其子彈散佈精度並不比現役小口徑步槍大多少,在絕大多數國家軍隊中,除非是遭遇戰或者包圍戰,一般都強調單發點射的精確性,避免過度浪費彈藥,也就是說,不光是7.62口徑突擊步槍以單發點射為主,就是小口徑步槍也是一樣,一摟火就不停,知道子彈打光,不僅沒什麼效率,而且暴露自身位置,幾乎屬於黑叔叔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