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隗仕英
-
2 # 檸小宸
一角錢一杯的奶油瓜子 可香了 堂伯伯家開商店
所謂的商店 就是一個黑櫃子 裡面零零散散放了些零食 用鑰匙鎖著 每次去買 要是碰到是奶奶在賣 都會額外多給點
到夏天還有一角錢一包的冰袋 像石頭一樣, 能慢慢折騰好久才吃完 覺得幸福無比。
-
3 # 航航媽萌萌
記得小時候,經常去買一毛錢的那種,用大米花用一點糖弄成圓圓的,超級好吃。還有那種一到夏天,就必買兩毛錢的冰塊。還有兩毛錢一杯的蛋糕。那時候感覺可滿足了,但是現在什麼都有。比那時候的貴,但是沒有那時候的感覺了。
-
4 # 吃貨大俠hsu
想起小時候感慨萬千,那時候可以吃到的零食比起現在孩子吃的真的太少了。
如果說最記憶猶新的話,有幾種依然記得。
第一個,就是無花果,雖然叫無花果確不是無花果,吃起來酸酸甜甜的。是個不錯的開胃零食。然第二個,就是糖瓜,我們當地叫的名字。其實就是麥芽糖。
第三個,是酸梅粉,一個小袋子不大,裡面有不同顏色不同口味。配一個小勺子,吃在嘴裡也是酸酸甜甜的。有點汽水口味的感覺。
現在想起來依然口水直流啊!
-
5 # 孤獨患者W
說起小時候吃過的零食,那就太多了!一毛錢的冰棒兒,小浣熊乾脆面,裡面可以收集水滸英雄卡,還有一毛錢10個的崩豆,我們那裡是這樣叫的。就是裡面是花生,外面掛上一層面粉用油炸的,吃起來嘎嘣脆。太多太多都記不起來了!這就是我的童年
-
6 # 惠顧星辰
難忘兒時美味爆米花
我是70後,小的時候,一到農閒季節,天氣晴朗的日子,村子裡就會有人來炸爆米花。師傅用平板車拉著黑乎乎像大炮一樣的手搖米花機,先找好落腳點,把機器固定在門前開闊的場地上,接著就去挨家挨戶門前吆喝:炸米花啦!炸米花嘍……
不大會兒,門前的大場地上就會聚集了許多男女老少,人人都拿個口袋,帶著米,小孩們那個歡天喜地呀!打著鬧著排隊等著炸米花。一斤米要一毛錢工錢,如果你要加點糖精呢,那就要兩毛錢一斤米了。我家每次炸的都是原味的,我奶奶怎麼都捨不得多加那一毛錢的。
我家孩子多,一次要炸兩斤米,能有大半口袋,用的不透氣的塑膠口袋,袋口扎得緊緊的。放學一回家,個個都餓得前心貼後背時,趕緊抓一把往嘴裡塞,那叫一個香啊!
但是爆米花吃多了容易上火,這時候,我們就會換種吃法:用開水衝米花吃,再加點糖,更香啦!
爆米花還可以加點麥芽糖熬的糖絲,團成歡團吃,做這個技術要求就高點,我家只有姑姑會做,那也只有過年才會帶幾個過來。平時想吃,就只能到集市上買了,8分錢一個,那也是不捨得買的!
-
7 # 八零v青春別走
說到小時候的零食麼!那可少之又少,80年代想吃零食………幾乎門兒都沒有。除非家庭條件比較殷實,父母會隔三差五給你幾毛錢去買點糖果之類的!,像我們話一年下來父母能給上你五毛錢那都是燒高香。我們的零食主要來源於山林裡的野果,野山楂、野葡萄、山核桃、山杏子等等!這就是我們八零後的童年。
-
8 # 風清楊vlog
看到這個提問,一下勾起了兒時的回憶。上幼兒園時1毛1根五顏六色的冰棒,白色、粉色、黃色,顏色特別吸引人,那時覺得能吃上一根就特別幸福。印象深刻的還有泡泡糖,買一個可以吃上一天,吃飯吐出來,吃完飯再繼續嚼繼續吹
-
9 # 梅山冰狼
我是80後,記得小時候,一到快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忙著打餈粑。純手工製作。這是一種兒時過年零食的最佳享受。把餈粑放到煤火上烤,烤的鼓鼓的,那聞起來那叫一個香。扒開把絲拉的很長,撒上白糖,好看又好吃。現在很難碰到有這種味道了。
-
10 # HongHong話你知
小時候的零食,這個問題確實讓我糾結了一陣,因為經濟和成長環境的原因,小時候確實沒有那個條件可以接觸到過多的零食,唯一記得的是小學門口推著地板車的隔壁村大娘,那算是個流動的小商店吧,那個時候流行在家裡或在酒席上哪來的酒瓶子,一分錢買的像是輸液管似得皮管子,裡面放上一分錢一包的糖精,從家裡水井裡把酒瓶灌滿水,一瓶揣著記憶的飲料,上課的時候把管子從衣服裡面順著脖子放進嘴裡,管子的另一頭連著自制飲料,一手還捂著嘴,邊聽課邊偷偷的喝。
-
11 # HN棉花糖寶
兒時珍貴的回憶,有多少人記得?
吃過的請
-
12 # 曹術文
合作社裡面賣的,一分錢一個的動物餅乾和一分錢一粒的糖果!發粑粑,蒿子粑粑,麻葉粑粑,米豆腐,糠粑粑,紅薯米飯,發餅,蘭花梗,雪棗,5分一根的冰棒,土雞蛋,小溪裡面的小魚小蝦和螃蟹,田裡的泥鰍青蛙和黃鱔,洋桃子,野葡萄,血娘子,八月炸,冷萬奴,酸島子,酸龍梗,茶包子,茶耳葉,三月泡,大水泡,插秧泡,粟米泡,楠竹筍,水竹筍,斑竹筍,港蕨,山蕨,好多好多!健康又美味!比現在的垃圾食品好多了!
-
13 # 雪130946569
我們小時候,那時還要計劃,啥都沒有,糧食,農作物,都是生產隊分的,我記得七,八歲時,生產隊分地瓜,都是晚上分,白天要上工,按照人口,用羅裝,爸爸把我座在,木頭做的一個輪子小車,推到田裡,等他把土瓜分來,我看著,他往回拉。我站那裡四邊看看,就到生產隊的堆上去拿,我覺得我很勇敢!地瓜分到家分類,大的埋地井裡,小的煮熟,曬乾,做零食吃。
-
14 # 愛做美食的黃小娜
關於小時候的零食想起來一大堆,現在就來講講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吧-大米糖(也就是現在說的麥芽糖)都是挑著擔子進村裡賣的,賣大米糖的大爺一邊走一邊搖著手裡的撥浪鼓!撥浪鼓的聲音吸引了很多小朋友。那時候小孩子沒有零花錢就拿家裡的酒瓶,破銅爛鐵去換!一個酒瓶只能換一小塊,不過已經很開心了!
-
15 # 三原色人生
兒時零食都是野生的,多種多樣,其樂無窮。透過自己努力所得,主要分幾種:
1.野果類:山稔最為普遍,而且容易摘,七月穿著一件背心束在短褲下面光著腳丫上山,果子全放背心裡,一直摘到滿上胸口就提著褲頭回家;除山稔還有很多,如:禾串果黃豆般大,一串一串象葡萄;雞眼果,葉子也可以吃,酸酸的;野柿子、野糖梨、鹹水沙梨、山木熟果、梗死仔、山楂、地稔果、火碳果、野草莓、樹莓、豬肚果、五指毛桃果、野蕃桃、水榕果、香桔、山桔、欖核……
2.莖類:芥菜頭,粟米莖,毛東清頭,山雞谷頭,竹蔗,蕃薯……
3.肉類:燒一堆火,以煨為主,燒烤的前身,平時抓到的禾蟲、松木蛆、大芒蛆、龍眼樹上的花雞和臭屁蟲、竹筍蟲、屎殼郎、泥鰍、黃蟮、老鼠、小魚蝦蟹、青蛙等放火上一烤神仙都下凡來!
-
16 # 朝鮮拌桔梗
說起兒時的代表性零食,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辣條。作為無辣不歡的四川人,這可能就是從小培養出來的愛好吧。
記得在小時候,特別喜歡吃那種一毛錢一根的長辣條(一根半筷子長),而且那時我們也不叫辣條,我們都叫“辣杆”。
每天早上去學校時,家裡人都會給我們一兩毛錢的零花錢,而我們一般也會留著,等到放學了,我們就會去小賣鋪買“辣杆”,和小夥伴們一起分著吃,每人一小段小段,吃完也不會忘記舔舔手指上殘留的那種甜辣味。就像我們吃泡麵,把調料包倒在手掌上舔著吃一樣。
而除了這種長的辣條,還有很多種不同形式的辣條,個個名字也都不一樣。比如5毛錢一包的牛板筋,很香也有嚼勁,可現在我已經有十多年沒見過這種辣條了。
和牛板筋同樣有名的是臭乾子,這是一種黑色的辣片,也有叫長沙臭乾子,怎麼樣?聽到名字是否就想起了長沙臭豆腐?一種聞著臭,可吃著卻很香的一種食物。即使過了這多年,在各大超市中依然能看見它的身影。
除了牛板筋和臭乾子,還有一毛錢一個的大刀肉,這可是很多小夥伴的最愛,方方正正,吃在嘴裡是一種香香的油味,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那叫地溝油。那個時候如果有誰買了一袋的大刀肉當零食,那一定是被羨慕的,因為在我們看來一袋3塊多,可是土豪的象徵啊。這種叫大刀肉的辣條,直到現在也能找到蹤影,話說最近我還偷吃了一袋咧。
說起童年的零食當然還有很多話題可聊,比如一毛錢的棒冰,5毛錢買兩個的鄉巴佬雞頭,還有揉碎再拌上調料包的泡麵……我想,比起童年的零食,我們更懷念的卻是童年的那段美好時光,還有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的快樂日子。雖然有的零食我們還能找到,可過去的那些日子,過去一起玩的小夥伴卻早已不見了身影。
-
17 # 努力的小阿迪
以前的零食雖然沒有現在的包裝這麼華麗,但是味道好,而且特別實惠,而且小時候吃過的好多零食現在都吃不到了。
①比如小時候喝過的袋裝冰水,一毛錢一袋的,那時候沒有飲料,只有五毛錢的汽水。
②還有華龍泡麵,六丁目泡麵以及各種品牌的泡麵,記得以前的泡麵好多都是雙面餅的,現在幾乎沒有了。
④旺旺雪餅應該也算一種吧,記得好多年前,旺旺大禮包特別火,但那時候比較拮据,所以一直沒吃過,現在吃的人也很少了吧。
⑤還有口哨糖,各種口味的都有,記得當時感覺薄荷味還能冒涼風,感覺很新奇,現在懂得多了也就沒啥感覺了,而且當時買這個糖也並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吹口哨,我記得以前還沒少買。
⑥乾脆面應該也算一種吧,記得小時候的乾脆面裡都有一張卡片,好多人買乾脆面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贊齊一套卡片。我記得我小時候就總把家裡買的乾脆面袋偷偷開啟,然後把卡片拿出來,最後乾脆面都潮了,不能吃了,為此沒少捱揍啊。
⑧
還有盼盼薯片,各種口味的都有,原味的,番茄味的,特別便宜,量還大,
⑨真知棒棒棒糖,各種口味,幾乎所有的店裡都會有,一毛錢一根,當時很便宜,現在好像買不到了。
類似這種還有好多,一毛錢的冰棒,無花果條,等等
那時候我們那辣片都是單片賣的,吃冰棒都是一口一口舔著吃,就怕吃沒了在沒有吃的了。
現在好多小時候的零食都買不到了,我們也只能在回憶裡來緬懷了。
-
18 # 洪蘿蔔888
80後的路過!那個時候的我們家裡條件基本都不太好,幾天了才給一毛的零花錢,但我從小在外公外婆家長大,外公家條件挺好,每天上學都會給我零花錢,而我天天買東西吃,現在想想我那個時候就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了!瓜子一杯一毛錢,用一個小茶杯量的,直接衣服口袋開啟去接瓜子,每次都買個兩毛錢,有時衣服洗了再拿來穿發現口袋裡還有瓜子,哈哈
回覆列表
我來說說吧!記得是八九歲的時候,我家在農村裡,七十年代在農村裡有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