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明月行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意思是說從孩子呱呱落地出生起,父母就開始是時刻牽掛孩子,為孩子擔憂,孩子的一聲哭鬧,一次生病無不讓父母擔心。“兒行千里母擔憂,”進一步說明了無論孩子走到哪裡父母始終掛念在心上,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沒有一個作為父母的時刻關心自己的成長,關心孩子的生活狀況好壞,關心孩子的安危。

  • 2 # 一樽墨趣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這是人性所決定的,兒女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血濃於水,惺惺相惜那是自然,也是一種油然而生表現。兒女即使長大成人了,父母也會常掛於懷,在父母眼裡,兒女之遠是長不大的孩子。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是母愛的天性所至,也是自然而然的人性表白,虎毒不食子,就是證明了人性的本能。

  • 3 # 蟹小魚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和“兒行千里母擔憂,”各有什麼含義?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它的出處是“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是清代的《勸孝歌》。

    [它翻譯過來的譯文是:做兒子在當孃的眼裡永遠都是孩子,所以當孃的即使或到了一百歲,也時時念叨著自己已經八十歲的兒子,覺得他不會照顧自己,覺得他還是跟八歲一樣需要自己惦記。後世才改為俗語:“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當為父母時,這種擔憂就是源於血濃於水的親情,人類的天性。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於中國的父母是最真實的寫照,ta們擔憂主要兩個方面:

    一是從物質方面來講,最擔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問題。

    另一個是從精神方面來講,

    最擔心孩子作出世俗所批判的行為,也就是道德標準所不允許的行為。

    “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意思是:子女出遠門,在外做母親的心裡總是牽掛不已,它代表了母愛真摯深厚。

    它的出處是:清.褚人獲《隋唐演義》。

  • 4 # 紅海棠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這句話說的是:自從孩子出生,父母就為孩子的一生操勞,從吃穿住行到成家立業,處處用心,傾盡所能。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句話說的是:不管孩子在哪裡,母親都牽掛著孩子,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樂!兩句話說的含義差不多,表達對兒女的牽掛之情。

  • 5 # 夢190234205

    這兩句都是寫父母對自己子女的無盡牽掛。

    不同的是: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無論何時,嬰幼兒、長大了、結婚生子了、白髮蒼蒼了,無論子女身在何地,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頭、在遠方,哪怕是在母親的肚子裡,父母都會時時刻刻地牽掛著、惦記著。

    “兒行千里母擔憂”,是子女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在自己母親的身邊,而在其它地方或去了遠方,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什麼時候母親都會時時刻刻牽掛著惦記著盼望著……

    能詮釋“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的真實故事是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奶奶的故事。

    湖北通山縣有一個老奶奶,由於她年輕時不知道近親是不能結婚的,盲目和自己的表哥結婚了,很不幸有三個兒子是智障,但是從來都沒有嫌棄他們,從小到老她都在照顧。

    九十幾歲的老奶奶由於年事已高,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好好地勞動,她很擔心自己去世後智障兒子沒人照顧,會餓肚子,花了幾年的時間攢下了三大缸稻穀,大約共有上千斤。

    可能是營養不足,72歲的老大先她而去,老奶奶難過得不吃不喝,沒多久也去世了。剩下的兩個兒子得到了政府照顧,幫他們蓋了房添了衣物辦了低保,生活才有了些保障。

    最能表達“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感人古詩是唐朝孟郊的《遊子吟》。

    《遊子吟》

    唐朝 ·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句我們都很熟悉,

    後面那句“母行千里兒不愁”就不熟悉了。

    《遊子吟》是孟郊在50歲時才寫的,已到知天命的時候了,也許在那個離別之際猛然發現自己母親那深深的皺紋和那濃濃的愛意,可能50歲前還是不用為母親發愁的孩子。

    現在雖然有了手機電腦,父母和子女的溝通不再是什麼問題,有空多聯絡,語音影片都可以。但是手機電腦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人,做子女的最好還是儘量陪在自己父母身旁,無論時代怎麼變遷,無論何年何月何時何地,做子女的都要好好地對待自己父母,儘量不要讓他們孤零零一個人念念叨叨。

  • 6 # 詩詞生活日記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說的是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父母的心思就全在孩子身上。每一次哭鬧、不適都牽掛著父母,孩子養到100歲,要為他擔憂到99歲。

    出處:“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清《勸孝歌》(譯文:做兒子的在當孃的眼裡永遠都是孩子。所以當孃的即使或到了一百歲,也時時念叨著自己已經八十歲的兒子,覺得他不會照顧自己,覺得他還是跟八歲一樣需要自己惦記。),後世改為俗語“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當為父母時,這種擔憂就是源於血濃於水的親情,人類的天性。

    “兒行千里母擔憂”表達的就是父母對千里之外的兒女時刻擔憂的是心情;“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句詩表達了天下父母期盼子女平平安安的殷切期望。

    故此可以看出父母的擔憂不會因時間、距離的變化而改變。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於中國的父母是最真實的寫照。

    他們的擔憂主要在兩方面:

    從物質方面來講,最擔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問題。

    從精神方面來講,最擔心孩子作出世俗所批判的行為。也就是中國普通人的道德標準所不允許的行為。比如;早戀,對性的好奇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不要放棄堅持十年的流水線工作,怎麼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