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4
回覆列表
  • 1 # 慢談讀書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窢長促短詎的存痊擔花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中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儲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 2 # yueshu悅書

    面對勢頭洶洶的質疑和誹謗,你會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我?面對無休止的精神磨折和龐大壓力,你會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我?面對無法預知的困境和未來,你會妥協還是堅持自我?

    我想上面的三個問題,很少有人會在一生的旅途中靜下心來想一想,因為他們可能根本就碰不到這些問題。但中國當代卻有一名學者,在他的一生中,他需要不斷地面對這些問題,不斷地作出選擇,而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堅持自己。他就是餘秋雨。

    初讀餘秋雨的書是在大一暑假,當時讀了他的《千年一嘆》和《文化苦旅》以及《我等不到了》,或許是對他本人以及他的事蹟瞭解太少,當時對他的態度是一種簡單的複雜。

    讀罷餘秋雨的書,我一面為他探索各種古老文明的勇氣和行動而感到欽佩,另一面又對他在書中透露出來的傲氣感到不喜。許是時間給我機會讓我更瞭解他,就著最近幾個不安分的夜晚,我透過手機閱讀完了他的《文化苦旅全書:吾家小史》。

    《吾家小史》是餘秋雨於2013年將他曾經的《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重新編輯之後的作品。在這本書中,他迴應了外界的各種謠言,也是透過這本書,讓我看待餘秋雨的態度、看待那段歷史的態度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對待他的態度也更多了一絲複雜。

    在《吾家小史》中,餘秋雨先生追溯了各個時代余姓家族的產生,然後從30年代的上海洋場裡,他的曾祖父、曾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講起,詳細地論述了自己家族的興衰成敗。其中,最令我好奇也是最令我感動的,是餘秋雨一家人在文革中的處境以及對待“壓迫”的態度和行為。

    在那場我不熟悉的“事故”中,餘秋雨的爸爸餘學文受到了同事的舉報和誣陷,經歷了十年的冤屈和折磨。當然這些我們已經無從確定其真偽,只能抱著一種假裝確信的心態來嘗試著走進那個歷史現場。而在此之後,餘秋雨自己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抹黑和汙衊,也正是這些“空穴來風”的汙衊,破裂了餘秋雨先生完整、穩定的生活和家庭。

    當然,這些事件我們也無從證實真偽,也只能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這樣我才能將這本書堅持讀下去。在“文革”以及後來的“啃餘族”事件中,餘秋雨先生一家的態度都是不理會,或者說餘秋雨先生自己表明的“不傷害別人”的態度。我不知道這件事是真是假,我只能說,當餘秋雨在自己的書中說出了這一點的時候,他已經無形中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無形中在譴責著別人。而這種態度,是我不喜歡的。

    《吾家小史》中,最令我感動也最令作者本人感動的,是他的媽媽餘毛氏,一位至死我們都不知道她的真實姓名的頑強女性。在那個災難的年代裡,是她舍下富家小姐的身份,嫁到了鄉下,並在鄉下的時光裡承擔了我們無法估量的責任。作為一個深受傳統和西方教育的知識女性,她在鄉下辦起了識字班,辦起了劇團,並教育出了優秀的後代。在一家最艱難的時候,她挑起家庭的重擔,精打細算地使得一家8樓在每月26元的生活費中飢餓地長大。而在最後,她又安靜地離去,一如初始她時她的文靜與靦腆。

    此外,在書中,餘秋雨還陳述了他的叔叔餘學志,姑姑餘學杏,他的妻子馬蘭女士在這場災難中受到的傷害和影響。而這些,雖然不能作為還原歷史現實的確切證據,卻也可以作為我們一窺那個時代的觸角。畢竟,我對那個時代依舊好奇。

    我想,對於餘秋雨的這些經歷,我們權且作為“故事”或者“事故”來看待吧。因為歷史的真實,早在它結束的那一刻,就結束了。

  • 3 # 裴曉鋒

    評價餘先生的《文化苦旅》,我不敢妄談,從我讀了這本書以後的一點感想說說吧,也算是表達對餘先生的敬仰。

    一、《文化苦旅》的總體結構。

    先說說《文化苦旅》的總體框架,讓大家對這本書有個大致清晰的脈絡。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如夢起點,用散文滲攙小說的方式講述了牌坊、寺廟、信客等自己生長的故土上發生過的童年故事。第二部分中國之旅,透過都江宴、莫高窟、天一閣等中華文化符號的思考和西域、山西、杭州等文化名地的親歷,對中華文化的生存狀態進行了闡釋。第三部分世界之旅,透過新加坡、尼泊爾、印度、歐洲諸國等地文明遺址的所見所思,對中華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進行了探尋思考。第四部分人生之旅,透過謝家門孔等令人動容的記事散文講述了一個個和文化有關讓人難以忘卻的人生經歷故事。

    二、《文化苦旅》的精神內涵

    文化在人類歷史出現以後,才逐漸產生,然後隨著人類生命的變化而發達,創造出了無數個文明。人類在尋找文化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尋找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痕跡,任何的古蹟都是無數的生命在支撐。創造文化的過程其實的痛苦的,總是在歷經坎坷以後,才綻放出絢爛。因而這個苦旅並不是說旅行之苦,而是指創造之苦。由創造之苦連線而成的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也就是作者這本書名的由來。作者以獨特的手法把人文景觀呈現給讀者,把深邃的思想傳遞給讀者,把絢爛的文化奉獻給讀者。其精神內涵有三:

    1.人文的自然。作者超越地域,超越時間,在這廣袤的大地上、在幽靜自然環境裡,尋找內心的寧靜,達到人與自然的精神和諧統一。

    2.歷史的厚重。作者藉助厚重的歷史,將歷史變遷、人文景象直接呈現給讀者,讓讀者在歷史時空裡細細品味。執著地站在歷史的道路上找尋遺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出路。

    3.人生的滄桑。透過對歷史文化、對古代文人的追憶,感嘆命運多舛,感嘆人生滄桑,流露出對生命無法穿透的思索。

    也許,泰戈爾《採果集》裡的這句話就是對這本書最完美的詮釋。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恆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研究弗洛伊德繪畫風格可以看哪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