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名莫名128
-
2 # 西海拾翠
我在德國生活多年,目前孩子也在德國讀大學。我對這個問題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如果單單從愛因斯坦講,可能並不能很好地說明德國的大學教育。德國大學教育最強勢的時期是在20世紀初的時候,這點從那些年諾獎得住的比例就可以看得出來。但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以及新興科技的發展,德國大學的整體實力是走在下行的軌道的(或者說是英美走的更快)。但這是指整體實力,不等於說德國大學的所有專業都沒有了優勢,就目前看,在新興的微電子,計算機,金融,經濟等領域,德國大學確實不佔優勢,但在一些傳統專業領域,比如自動化,機械製造,光學,物理,生物,化工,醫學,建築,環保,藝術,法律,哲學等學科,德國大學的水平在全世界還是可圈可點的。
正如一些劇友講的,德國大學和英美大學的教育體系不同,英美更強調的是精英教育,嚴進寬出(也是相對的寬),學費比較昂貴,也講究排名。而德國大學強調的是全民教育,寬進嚴出(是真的嚴),基本是免費教育,學校注重的是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不重視排名,但不等於說沒有排名。德國大學的排名很少講究綜合性的排名,但還是比較強調學校的專業排名,而且對於學生來講,很多學校對每個學期的學生成績的高低也會有所體現,比如亞琛工業大學,對於每個學期的總成績在前5%的學生都會給一個書面的證明,這對於學生在今後找工作時會有一定的正面影響,因為這畢竟代表了這個學生的學習能力。
另外,德國大學(尤其是比較有名的大學)的考試難度絕不比英美的學校容易。我的孩子去過英國帝國理工交換了一個學年,給他的感覺就是,帝國理工大學的考試要比他在德國就讀的亞琛大學簡單很多。而且對於學習工科的學生,德國大學也特別強調實際能力的培養,可以有很多實踐實習的機會。
世界大學排名主要有很多指標,其中有一個是外國學生的比例。德國大學雖然學生數量不少,但其“寬進”的體制使得外國學生的比例一直上不去。而英美學校相當這個比例就比較高。另外德國公司用人機制的不同(德國的HR們更注重畢業學校的專業情況以及學生本人的學習能力和實踐經驗),以及新興專業領域的相對薄弱也影響了德國學校的排名。
-
3 # 吉月文
第1個原因是,二戰造成的歷史衝擊。
德國高等教育最輝煌的時代是在19世紀末洪堡高等教育改革之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洪堡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主持了德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創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體制,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規範。可以說現在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受惠於他的改革。憑藉著第2次工業革命當中積累下來的雄厚經濟財力,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德國成為了當時世界科技的中心。當時世界科技的主要期刊和論文,都是使用德語的。實際上一直到第2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的科技實力始終在世界上保持領先。
其實從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就開始有學者陸陸續續的向美國移民。到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但規模還不是很大,所以沒有從根本上衝擊德國的高等教育。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納粹掌控的軍國體系對於德國高等教育實施了全面的控制,從而使得德國的高等教育一落千丈。大批具有猶太血統的著名學者,要麼被迫逃往美國,要麼被投入集中營。這樣一種自殺式的管理模式使得德國的人才資源迅速地向美國流失。美國頂級高校的普林斯頓大學,就是以這批流亡學者為基礎建立了高等研究院。愛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員。二戰結束初期,德國依然還有一批本土血統的優秀學者。這個時候美國直接將這批學者帶回美國,此外蘇聯也在這個時期,強制的帶走了一批德國學者。因此德國的人才儲備,在經歷過二戰的衝擊以後,可以說是蕩然無存了。
如果去翻查德國一些著名大學的優秀學者的分佈情況,比如海德堡大學,就不難發現,大部分優秀學者都是二戰以前的,二戰以後的世界頂級學者的數量就非常少了。
第2個原因是德國和英美不同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
英美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有兩個特點,第1個特點是以私立大學承擔精英大學的職責。這其實是因為英美兩國比較特殊的地方。縱觀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以公立大學作為培養高等教育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的主要機構。但這兩個國家都是用私立大學來承擔這樣一種責任。比如英國最著名的牛津和劍橋都是私立大學。美國頂級名校大部分都是私立大學。
第2個特點是採用類似市場競爭的層級發展模式。高校在發展過程當中透過教育市場的競爭模式,自行尋找定位,從而形成從頂級名校到最底層的社群大學的多層次分佈。政府在這個過程當中不進行人為干預。不尋求區域均衡。在優勝劣汰模式下,自然會形成優質資源,向少部分頂級名校集中的結果,也就會形成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少部分地區的情況。
德國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和這兩個國家不同。第一,始終堅持以公立高效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高等教育實際上和義務教育一樣,同樣被視為政府的一種責任。這和英美兩國將教育市場化視為對個人未來回報的一種投資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德國的大學收費非常低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收非常低的一個註冊費用,最近幾年的學費改革,才開始向留學生收取較高的費用。對於本國學生雖然也提高了收費,但總體來說還是非常低廉的。
第二,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福利,要保障各個區域的民眾享有大致均等的教育機會。因此德國不允許少部分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頂級高校和少部分地區。德國各個區域內的高校水平大都差不多,沒有特別大的落差。高等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分配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照顧了大部分地區的民眾的福利,但是反過來也就使得這些高校在和英美這樣的集中了整個國家優質教育資源的少部分頂級名校競爭的過程當中很難取得優勢。
以上兩個方面是從比較現實的角度來談德國高等教育。至於大學排行榜,就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
現在網上流傳的大部分的大學排行榜都是美國和英國為主導的一些新聞傳媒機構編制出來的。這些機構很明顯的在編制排名的時候,是以本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作為正常範本來對待其他國家的。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本國的高校排名普遍偏高,對其他國家的高校其實是不公平的。而這兩個國家因為教育體制相對類似,所以相互之間的認可度比較高,給對方的排名也比較好。大學排行榜的實際參考價值其實不是很大。因為脫離了實際情況,單純的依靠一些並不靠譜的資料進行類比,並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果。
-
4 # 凱蘭利雅留學遊學
首先,個人覺得愛因斯坦並不能完全算是德國培養出來的,最起碼他的求學時光不是德國。
愛因斯坦15歲就搬去義大利,是靠自學成才的。從自學中培養了他對數學的興趣,開發了他的超級天賦。他曾經希望就讀瑞士理工學院的工程系,但是沒透過入學考(天才也有失手的時候)。後來是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以及在蘇黎世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因此,德國其實沒怎麼培養到愛因斯坦,他是在瑞士完成學業的。相反的,他學成過後回到過德國,曾擔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的所長,以及柏林洪堡大學的教授,著實為德國的科技和教育出了一把力。只可惜後來因為被納粹迫害而被迫離開,加入美國國籍,再沒能回到德國。
當然,在他呆在德國的這段時間裡,德國本地的科研資源及學術氛圍,為他之後的一躍沖天提供了絕對的支援。以至於在這裡,愛因斯坦獲得了他絕大多數的理論成就。
再來說說德國院校不被世界排名認可。這個其實是德國的國家教育體制所決定。德國不是英美那種精英教育模式,把最頂級的師資力量和資金投入集中在一部分院校之上,打造名牌大學。德國的教育傾向於平均,教育資源及財政支出都儘量合理分配到每一所大學,使每個人都能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雖然後來也逐漸有了諸如:精英大學聯盟、TU9之類的大學劃分,不過也是遭到諸多批評,主要是擔心會讓原本分配的資源產生傾斜。
另外,英美的大學排名有個重要稽核指標,便是論文發表數。但都只統計英文論文。這一點德國比較吃虧,因為有很多優秀論文是德文表述的。
總之,德國雖然沒有哈佛耶魯這樣的頂級全科大學,但絕不能因此說德國教育低下。德國大學普遍都是“小而精”,在特定領域有所長,並且獨具特色。單純拿英美的世界大學排名來定義德國大學教育是非常不靠譜的。
-
5 # 席勒德語學院
德國的高等教育質量有目共睹,但是在全球性的排名中卻一直無法與英美著名高校所抗衡。這個跟德國的教育體制有關。德國聯邦政府的教育預算一直都是本著均衡發展的策略,希望培養出整體高質量的教育系統。所以德國大學沒有官方排名,也沒有重點大學與普通大學之分,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專業設定上都有自己的強項。
為了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德國聯邦及各州在 2005 年通過了精英計劃,該計劃由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和科學委員會 (Wissenschaftsrat)共同執行。“精英計劃“不是為了簡單地推選德國最佳大學,而是有三 個不同的促進領域: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n)、精英叢集(Exzellenzcluster)和打造 精英大學的未來構想(Zukunftskonzepte)。研究生院主要針對學術後備人才,例如讓博士 生獲得最佳科研條件;精英小組是為了讓德國大學與大學外的研究所、應用科學大學以及經 濟界合作,建立起國際性的研究與培訓機構。在第三個領域的資助旨在擴大大學頂尖科研的 未來構想,來進一步增強精英大學的科研特色。打造這一“未來構想”的前提是至少擁有一 個研究生院和一個精英叢集。以其“未來構想”為特色的大學被稱為“精英大學”。
近日,人們期待已久的2019年“德國精英大學”評比終於出爐了,11所“幸運高校”將會從11月1日開始,在未來7年的時間裡,每年獲得政府1000萬-2800萬歐元的資助。
本次精英大學的評選榮獲殊榮的11所高校分別是:(排名不分先後)
- 亞琛工業大學(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Aachen)
- 柏林大學聯盟:柏林自由大學(Freier Universität)、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和柏林工業大學(Technischer Universität)
- 波昂大學(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 德累斯頓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 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
- 海德堡大學(Universität Heidelberg)
-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 康斯坦茨大學(Universität Konstanz)
- 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 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 圖賓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
-
6 # Afghccy146743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愛因斯坦並沒有在德國接受大學教育。事實上他非常厭惡德國的教育—-尤其是軍事化教育。。這就是愛因斯坦多次轉學的原因。另外他應該是在瑞士讀的大學。
為什麼在QS世界大學的排行榜上,德國大學的排名一直都在Top 50 之後?
是不是說明德國教育,相比英美澳加這樣的熱門留學國家,較差呢?
回覆列表
第一、天才級的大師是不可複製的,不是你想培養就能培養出來的(說大學培養是沽名釣譽,是為攬才作廣告)。第二、你有無話語權。所謂的各種排行榜都有明顯的傾向性(美國向著美國,英國向著英國)和利益關係(你要說“公證”,應該不在人世間)。德國還沒得到話語權就被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