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ushouchang
-
2 # 來龍去脈a
孔子《論語》每一句都是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一句對現在的確要交流一下了。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現在中國的人是什麼心態?與這一句話早就相反了,讀了一些文字相的書本,我是大學生,我是博士生,我是研究生。到處榮耀自己的能耐!這個是傲慢心。
在寺廟這裡也是這樣,幹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善業,就到處掛橫幅,刻黑板:上牌子,寫簡歷怎麼這個功德那個功勞沒完沒了的,把自己說成一朵花一個樣子,一點惡業也不寫出來懺悔!這個樣子的修行,怎麼滿過神仙:菩薩?怎麼去得了天堂與極樂?
好名好利很嚴重,沒有半點謙虛的心態,幹了一個職業,就到處榮耀這歸我管那個歸我管,好像自己是個高高在上的大官一樣,這個是什麼孔子《論語》?早就違背聖人的教導了?
所以,拼命的為自己種下惡業,沒有半點謙虛的心態,這樣的修行死後排山倒海的下地獄!
-
3 # 看透古今
孔子是仇視並欺侮最廣大的小人百姓的人民公敵。他講的那些話,都是虛偽的,騙人的。是說給別人聽,讓別人去執行的,他自己從來就沒打算執行“述而不作”。
-
4 # 中哲物道學
論語的精髓在於其系統性,邏輯性。整體上“道一以貫之”。所以,單憑一句或幾句論語談“有益”,容易陷入斷章取義。比如很多了推崇“言必信行必果”,但孔子這句原話後緊跟的是“硜硜然小人也”。
-
5 # 趙日金141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受益匪淺。
本人已七十有三,自踏入社會,牢記這句話,踏踏實實工作,不過問其它之事。
不過,反另一句子曰“君子不器”而行之,鑽研技術,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受到了器重,無愧於自己,無愧於社會。
-
6 # 臥龍村116
南宮三復白圭。詳細過程在此不贅述。大意是,玉器上的缺損可以打磨修復,言行不慎導致的惡果自己要負責,要承受。孔子再三吟誦《白圭》之章,評價南宮的為人,天下有道,可以出仕求祿,無道,則可以遠禍全身,算得上仁而有智。古人謹言慎行,克己復禮,對今人有沒有啟發呢?
-
7 # 左右有序
”富與貴,是人之慾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這既講了富貴為人之所欲、貧賤為之所惡的正常性,從而合乎普遍人性(與後世儒家一味強調”存天理,去人慾”不同),又強調了道德禮法對”欲”進行調節、制約、引領的必要性,很有歷史與現實的歷時性意義。當下是社會主義市塲經濟社會,生活富貴及社會地位提高,是人們普遍而合情合理的願望,世人不必也不能對其妄生嫉恨、仇視、反抗之心,而他們本身的也更不能富而不仁,或目無法紀而一味追求暴富極樂;對於尚未脫貪,或雖已脫貧但生活尚未達到富裕的人,他們希望生活水平能有較快較大提高,更是自身及社會發展之所需、之所願,之所盼,更加無可非議,但他們自身也應以道德禮法節之,以自奮自強勵之,做到”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充滿正能量,才能先富帶後富,後富儘快富,齊心合力,共夢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8 # 大林W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矣夫。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9 # 狼煙一九三一
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惑。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鸚鵡其鳴,求其友聲。
中庸之道。
大道至簡。
-
10 # 知足常樂0724
出自《論語.為政》中的經典一句哲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它告誡人們不要一味讀書而不思考,人生雖然短暫,則需要活學活用;學海無涯苦作舟是書呆子;必須面對現實,深刻理解書本中的主題思想,且不要誤入歧途,鑽牛角尖,讓自己陷入迷茫。
更不要幻想這個世道多麼美好而不勞而獲,學一項愛一項,並且把事情做得有聲有色;只有這樣才能夠鶴立雞群,出人頭地,不然則是黃沙裡面建築的塔屋,沒有根基而會被狂風暴雨吞噬煙消雲散。
它告誡人們需要務實地腳踏實地,把書本中的知識與自己的思考有機結合,才能夠衣食無憂,豐衣足食度過浪漫紅塵的幾十年。
以上為個人理解,僅供提問者參考。
知足常樂2019.4.24日於上海
-
11 # 春芽葉子
時光可以說是最廉價的東西,與生俱來,唾手可得;但也是最昂貴的東西,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遷客騷人,都有過對時光的感嘆。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寫道: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李白在《將進酒》裡有: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有一天驀然回頭才發現,兩鬢微霜,雙眼混濁。
現代人也有一句話叫做,你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是你餘生裡最年輕的一天,而且你不會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天。
時光就像母親滿臉的皺紋,就像是父親微駝的背彎。一分一秒,一月一年,一生一世,時間就這樣靜悄悄的溜走,無論你歡喜或是憂傷,時光終帶走一切,洗盡鉛華,化作塵埃。
拼搏者說,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無異於慢性自殺。奮進者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渾噩度日者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無為者說,時光就是被歲月磨平稜角,泯然眾已。
從功利的角度講,你的成就取決於你如何合理利用自己的時間;從生活的角度講,我們善待時間,學會更好地與時間相處,其實就是善待自己。
-
12 # 史東風
道不同,不相為謀。路線,觀點相悖尿不到一個壺怎合夥?長征中張國濤要南下,不聽毛公北上的話最後不是頭朝下了嗎?
-
13 # 壹壹若塵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是一種很深刻的生存智慧,能夠基本上做到不失人,又不失言,一生都會受益。
不失人,能夠讓你保持良好的人脈資源;不失言,能夠讓你做的事情不會因為偶然的言語過失而功虧一簣。
人在社會上生存,和其他人溝通的主要工具不是肢體,而是語言。
甲和乙由陌生,到熟悉,到成為好朋友,中間一定有過許多的"良言一句三冬暖。
丙和丁由熟悉,到陌生,甚或水火不相容,也可能僅僅是一句"惡語傷人六月寒"。
所以,俗語說"是非只有多開囗"。
,
多開囗不好,完全不開囗也不行,因而,不失人又不失言,確實是一件看起來簡單,實則非常難的事情。
小說家海明威說過,我們用兩年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失言,不但會壞事,甚至會丟命,真有這樣的事:
有一個人叫葛世昌,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一位名伶,戲唱得非常好,生.旦.凈.醜都很有功夫,幾乎是梨園行的一位全才,就因為掌握不住火候,多說了幾句話,就丟掉了性命。
一次,葛世昌的戲班子進宮給皇上唱戲,葛世昌的表演受到雍正皇上的青睞,誇他功夫好,機伶,賞了他200兩銀子。後來又把他叫到身邊閒聊了幾句,隨手把自己身邊的一盤宮庭奌心賞賜給他。
葛世昌受寵若驚,一個唱戲的,能夠得到皇上吃的奌心,不但足以在人前炫耀,流傳給後世也可稱為一段佳話。
事情至此,如果葛世昌知進退,本來可以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可遺憾的是這位名伶機伶過了頭,見皇上龍顏大悅,他在磕頭謝恩後,求皇上賞賜一幅"福"字。
這就犯了忌諱,康熙皇上在世時,只有資格老的閣老重臣,才能得到皇上親筆書寫的"福"字,雍正皇上刻板嚴肅,根本不給大臣賜字。得到皇上親筆賜的字,可比得到賞賜的金銀財寶風光多了。
葛世昌的請求一出口,旁邊陪侍的親王大臣都有些吃驚。雍正勉強帶著笑意,給他寫了一方大"福"字,這可是天大的恩寵了。
這位名伶還不知足,見皇上如此賞臉,又跟雍正皇上話起了家常,說他有一個親戚,備選常州知府,只要皇上大筆一揮,他的親戚便可立刻走馬上任。
這一下,徹底激怒了以刻薄寡恩著稱的雍正皇上。
葛世昌這次犯的是天大的忌諱,一個戲子,竟敢當靣向皇上討要官職,這叫干預朝政!
盛怒中的雍正一聲令下,一代名伶就在太監們的大板子之下一命嗚呼了。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關鍵時刻沒有學會閉嘴,不但會壞了事,還有可能要了命。
-
14 # 吉吉日知錄
《論語》的開篇—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讓我受益匪淺。這句話奠定了論語的整個基調,把這句弄明白了,後面的就用同樣的思路理解。
《尚書》說:“學,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學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模仿,是學習的根本。
照著做,就是習,學習的習,不是複習,是練習。
學,就是照著做,學《論語》,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實照著做,不願意照著做,就不要學,浪費時間,你願意按誰說的做,你就去學誰。全部時間花上去都不夠用,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你不願意照做的東西上。
一年前在公司給大概二十位左右同事講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時講的磕磕跘跘的,有一半左右的人聽得懵懵懂懂。現在理解更加深刻了,信誰的,就按照誰的經驗,知識等去做。大多時候我們不去做的緣故是要麼不信,要麼沒理解(理解了不信也不會去做),因此為自己找幾個領路人(師傅),仔細用心的研究人,研究他做事,做人及日常工作生活等,接著去實踐相信的部分,學習變得完全不一樣,這是一個師傅(相信的)領進門的一個過程(在古代是一個傳承的過程,比如孔子的弟子,對其信任達到一個信仰的高度,嚴格按照儒家言行舉止等做事,這是一個高效的學習過程,所知所學很快行成一個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後升級為自我的或者更高階把其他體系納入自己認知體系-道家,法家,墨家…),我們今天學習基本邏輯是:博雅教育(通識/素質),造成大部分人本科/研究生畢業,在思想,技能,專業方面大多渾渾噩噩的,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說:我們還是需要先有個知識體系的認知作為學習成長的主線,之後博雅教育作為輔線更靈活,主線的系統知識學習/傳承讓我們的知識素質和認知達到一個高度,至少有目標,三觀更客觀的長成,素質教育打輔助,讓我們在社會上很快發現自己的位置並創造價值。知識體系形成後反哺素質教育,學習能力增強,適應能力養成。
案例:我最喜歡的作家是莎士比亞,第一次看他寫的戲劇被他表現戲劇的文字深深震撼,到現在還記得那一刻的感受,於是我找到了他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悲劇《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等來拜讀,為了體驗原滋原味的文字,還去看英文原版書,去查關於莎士比亞的百科,還看到一些秘史。
好了,你可能和我一樣有個疑問:既然我用心的去看莎士比亞的文字,那麼我的故事,文字表現力還那麼爛!
其實我也是現在才深刻的理解:學,就是照著做,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實照著做。
即我學莎士比亞,那就抱著他的作品看一遍又一遍,並且看他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說話思考等(作品的創造者的一切讓我更加了解作者,而作品同樣是瞭解故去作者的一個核心途徑),把作品研究到寫出來至少達到作者5成水平(6-10成靠練習和天賦等),瞭解這個人到你能和他平等對話,那才是學的過程和要達到的目的。這樣子來看,最早接觸到莎士比亞的作品只是像對待課堂課本一樣,走馬觀花,就不是一個學習的狀態,走了彎路,踩了坑,現在恍然大悟,就按照上面說的嚴格的實踐執行。這點可以拓展到很多方面:比如我相信的企業家是馬雲,於是就儘可能全面的理解,研究馬雲,按照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人做事,說話思考,那多年後(學習和實踐都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接收他的傳承,真讓人期待。
你願意按誰說的做,你就去學誰。全部時間花上去都不夠用,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你不願意照做的東西上。 現在,我們能理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怎麼回事了。
回覆列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就是說,人生到處可以碰到老師,到處有可以學習的知識,擇優而學,以劣為戒,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