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邾

    連中“三元”是指古代科舉考試中連續在鄉試、會試、殿試中獲得第一名。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在隋以前是不斷變化的,秦朝時有軍功爵制,兩漢的察舉制與徵辟制,魏晉時的九品中正制。隋統一全國後,廢除九品中正制,詔令全國舉“賢良”,隋煬帝時先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等10科舉人,後又以“試策”取進士二科,科舉制度開始形成(也有很多學者認為科舉制度真正的開創在唐代)。

    隋以後,科舉制度逐步完善。唐代,以進士科為重,進士科由尚書省主持,參加進士考試者由兩種,一是生員,一是鄉貢。生員是指地方學院出身直接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員,鄉貢是指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入京考試的人員,也即後來的舉人。進士及第之後第一名為狀元。唐代中進士以後,還要參加吏部的考試,合格之後才能做官。

    宋代,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並確定了三年一考,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州試也稱解試,由地方負責,考中者為舉人。舉人赴省參加會試,之後再參加殿試。成為進士也分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發展到頂峰時期。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殿試應試者為貢士,且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其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因為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三者合稱三元。連中三元,也是科舉場中的佳話。至科舉制度確立以來,連中三元者少之又少,目前所知的有17人(不包括武舉):

    唐朝: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朝:孟宋獻

    元朝:王宗哲

    明朝:黃觀、商輅

    清朝:錢棨、陳繼昌

    (圖片均來自殷偉、程建強主編《圖說祿文化》)

  • 2 # 來自凡間的告白

    連中三元源於古時候科舉制度,現在已經演變為一個成語,表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古時三元即為鄉試第一、會試第一和殿試第一,分別為解元、會元、狀元。

    從隋朝到清朝1000多年間連中三元者共21人,能考中狀元的少之又少,連中三元的更是鳳毛麟角。

    拿最近的清朝為例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從基層開始選拔考試稱之為童試,考生叫做童生,考中了稱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然後秀才們再參加省城每三年舉行的鄉試,考中了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舉人們若要更進一步,那要去京城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考中了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最後一步是在紫禁城保和殿舉行的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了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另外殿試前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

  • 3 # 晨竹樂縹緲

    鄉試秀才第一名解元,會試舉人第一名會員,

    殿試進京趕考第一名狀元。

    這麼牛逼的古人寥寥無幾!

  • 4 # 寫詩兔

    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一語源於封建社會科舉考試製度。指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的形式。鄉試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也稱“殿元”。

    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自然是“連中三元”了。據統計,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的1300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

  • 5 # 包子的廚房筆記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21人三元及第,他們是文科17位: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朝的陳沆、錢棨、陳繼昌。

    武三元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紀念。

    其二是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 6 # 左氏春秋餘墨香

    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這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殿試則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生,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 7 # 鼎易旋

    如清代科舉考試製度分為“三級”考試,也就是國家級的考試。每三年集中在省城考一次,參考人員都是從縣、州、府選拔出來的也就是古代所說的“秀才”。秀才們考中之後就是“舉人”,“舉人”裡的第一名,便稱為“解元”。這一級別的考試就叫“鄉試”。

    比“鄉試”提高一級別的考試稱其為“會試”,其考試地點是在“禮部”舉行,參考人員就是在“鄉試”中考中的那些舉人,這些舉人在這次“會試”中考上的都稱為“貢士”,貢士裡的第一名就叫“會元”。

    這些考中的“貢士”們繼續深造,就得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高級別的考試,這就是“殿試”。考試地點在紫禁城裡的“保和殿”,這些“貢士”考中後,都稱之為“進士”,進士裡的第一名,就是大家熟知的“狀元”。

    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的“頂級”人物,因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只有一個“狀元”,可見其含量之高,競爭之殘酷。所以,古時能考取狀元的人數十分有限,真是一舉成名天下知。連中三元當然是三場大型考試中一路“過關斬將”連續贏得第一名的幸運者。

  • 8 # 臥龍村116

    三元指三個級別考試中的第一名,分別是:秀才第一名稱案首;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笫一名稱會元。狀元不在此三元中,是由皇帝主考的殿試中評出的,也稱大魁天下。

  • 9 # 子霑

    連中三元即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

    一,解元:鄉試三年一次,考試地在省府,考生為省府內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的人則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便為“解元。

    二,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 ,第一名便為“會元”。

    三,狀元:經皇帝殿試,透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便為“狀元” 。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古代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可見考取狀元是相當艱難的。

    擴充套件資料:

    狀元產生“五步曲”

    中國的科舉制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躍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一,童生。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二,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三,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四,會試。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五,殿試。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 10 # 寶寶榮的小迷妹

    連中三元指一個人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具體是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

    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銜,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

    除此之外,也分文三元、武三元

  • 11 # 大江藍

    連中三元說法來自古代科舉制度,即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三試皆中,三元及第。

    一,解元:鄉試三年一次,考試地在省府,考生為省府內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的人則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便為“解元。

    二,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 ,第一名便為“會元”。

    三,狀元:經皇帝殿試,透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便為“狀元” 。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古代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可見考取狀元是相當艱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感覺現在農家樂沒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