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域風影
-
2 # 歷經春秋史發天下
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這不太可能,也不能這麼說,應該說李牧之死是直接導致趙國滅亡的表面原因,而根本原因是秦國的國力強盛、人才濟濟與趙國國力極其衰弱、人才凋零之間的差距。秦國滅趙國是遲早的事,只是王翦不想打持久戰和啃李牧這塊硬骨頭。打持久戰後勤消耗巨大,而且多變,比如外援;啃李牧這塊硬骨頭輕則消耗巨大物質耗死李牧及趙國,重則傷亡慘重。這些都不是王翦和秦王想看到的,所以使用了離間計。
所以,如果李牧不死,只能延緩趙國的滅亡,不能從根本上阻止趙國的滅亡。
那麼李牧真的能夠挽救趙國滅亡的命運嗎?從當時戰國時期各國的綜合形式看,李牧無法挽救趙國的命運,除非有奇蹟產生,這個奇蹟就是存亡意義上的“六國聯盟”(雖然當時韓國已經滅亡了,但是還有普通國民和貴族在)。那麼該怎麼做呢?
一、部署聯盟
1.六國聯盟,選楚王為盟主,其他國君為副盟主。2.一切聽從盟主楚王安排,其他副盟主負責各國內物資排程,兵員的選拔,訓練和分配。3.宣傳“六國共存亡論”,激起六國人民的公憤,同時鼓勵農業、畜牧業、製造業、冶煉業、兵工廠生產和當兵。各國貴族出錢發展生產和建立備用軍。4.選出李牧為反秦主帥,項燕和燕太子丹為副帥,率領三路大軍以三角之勢駐紮於趙國都城邯鄲附近。5.選荊軻為刺客兵團團長,召集各國刺客,並加以團隊刺殺訓練。6.組建4組每組300人的小股機動隊,分別為弓弩隊、火箭隊、偵查隊、宣傳隊。二、戰略安排
戰略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消滅秦國出征部隊,收復六國失地。第二階段反攻秦國大本營。
第一階段:
1.把偵查隊全派出去,200人在六國及戰場各處收集情報;另外派100人混入秦國打探情報以及製造秦國失敗的輿論。2.派遣宣傳隊200人去各失陷的城池暗地裡聯軍各貴族,宣傳“六國共存亡論”,並組織他們各自制造混亂。同時如果六國內有不利流言,派人追查到底,查出後沒收全部財產,犯人派去做苦力。3.刺殺團混入失陷城池,實施暫首行動,專門刺殺守城主將,並配合各貴族分化和殲滅秦守兵,奪回城池。4.宣傳隊100人、弓弩隊200人、火箭隊100人,分兩撥分別於晚上藏在秦軍附近隱蔽位置對秦國的兩支部隊進行騷擾,實行遊擊戰。半夜宣傳隊製造進攻聲勢,大股秦軍來襲,迅速撤退,弓弩手斷後;小股秦軍來襲,直接射殺;如果秦軍不予理會,火箭隊放火,弓弩對掩護。其他人員做後備。5.李牧率領30萬大軍正面牽制王翦部隊,燕太子率領10萬軍隊從側面襲擊王翦部隊,同時派弓弩手50人隱秘射殺王翦部隊主將,從而達到殲滅王翦部隊。6.項燕率領30萬大軍對抗楊瑞和部隊,主要目的是牽制拖延時間,同時也派弓弩手50人隱秘射殺楊瑞和部隊主將。7.等王翦部隊被消滅後,三軍合力殲滅楊瑞和部隊。第二階段:
1.在函谷關附近修建防禦工事,多築高臺放哨和射殺,圍住函谷關出口,派重兵駐守,弓弩手為重點,火箭手為輔助。2.放火燒山於函谷關附近森林。3.建立和訓練水軍,並建造作戰船隻。4.三路大軍共同攻打函谷關。一路從函谷關正面進攻,一面渡過黃河從側面襲擊函谷關,另一面翻過函谷關旁邊燒過的高原從另一側面襲擊函谷關,同時派弓弩手和刺客對秦軍主將進行暗殺。這樣函谷關定會失守。5.依法奪取後面的關口,派六路大軍進攻秦國咸陽,秦國定會滅亡。這樣的部署,秦國定會滅亡,但是這種聯盟不可能實現,原因在於六國人心不一,各懷鬼胎,有的甚至貪生怕死。
-
3 # 依山傍水65486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李牧將軍死,趙國很快就滅亡。這是歷史事實。只是歷史寶鑑同時反射出的光芒:如果李牧不死,趙國不會亡。這是另一方面的反映。李牧將軍是趙王殺的並非秦兵王剪?李牧將軍不被殺,則趙王遷就不是昏王、腦殘,會利用反間計清除內奸佞臣郭開一類秦奸。因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只要內部整肅,國家團結同仇敵愾、君臣一心、人民擁護就有力抵禦秦軍。王剪數攻李牧不利就認識到後果的嚴重性,知道勝不了李牧,戰局會發生變化,其餘四國會合縱抗秦。趙王還會請回廉頗,司馬尚更會在戰爭中成名,趙蔥、顏聚也會在李牧將軍的指揮下發揮其作用。歷史則另有考量。這就是另一方面的粗淺反映。只不過李牧死、趙國亡已成歷史,不可假設。
-
4 # 凱風23
長平之戰後
秦昭襄王接連出了昏招
先是拒絕白起奮而下趙的建議
後是拒絕暫緩攻趙的建議
導致國力大損
可是不幾年就恢復了
“奮六世之餘烈”
也得有餘烈可奮
究其原因六國還處於經濟上奴隸制政治上舊貴族的時代
而秦自孝公始已完成了經濟政治雙重改革
六國的舊貴族還在為分贓不均大打出手時
秦國計程車大夫已經登堂入室
自商鞅始,張儀,魏冉,范雎一直到李斯,組成了經理人序列
而秦以土地、爵位激賞軍功
佔我土地,要你老命
我佔土地,絕不後退
六國怎麼和秦爭?
別說一個李牧
古今中外所有名將去了也照樣玩完
因為秦在當時生產關係先進
-
5 # 使用者遠志
秦昭襄王之時,國力最盛,名將最多,侵地最廣。
五年,司馬錯定蜀。
十三年,向壽伐韓,拔十城。白起攻韓魏,拔五城。
二十四年至四十七年,戰事最多,白起攻楚,司馬錯攻黔中,魏冉攻魏,胡陽攻魏,武安君白起擊趙,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四十八年,王齕,司馬梗攻趙,收武安,皮牢,太原。
五十年,王齕攻邯鄲。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
五十三年,天下來賓,臣服於秦。及始皇,一統天下。
李牧亡而趙國沒,這是後人一句感嘆之言,遺老失賢,遺棄廉頗而誅殺李牧,焉有不亡之理,趙亡,時緩而已。諸侯相爭,秦強於六國,六國之亡,乃六國自亡焉,為驕奢昏瞶耳。及後秦之亡也。
回覆列表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李牧沒被趙王殺死,趙國也肯定滅亡,因為秦滅趙,是分南北2路,夾擊趙國,北路-王翦牽制李牧,而南路-楊瑞和進圍邯鄲,僅僅1個李牧是不夠用的。
何況前229年,秦對趙,已是具有壓倒性優勢,即使打成持久戰,趙國國力和後勤也難以為繼。
前231年:趙國地震。
前230年:趙國饑荒(秦國也饑荒“民大飢”)。
前229前:秦始皇派王翦、楊瑞和,發動鉗形攻勢,南北2路,夾擊趙國。
北路:王翦以上郡兵力,從井陘進攻趙國。
南路:楊端和以河內郡兵力,進圍邯鄲。
北路-王翦可能在井陘牽制李牧,而南路-楊端和直逼邯鄲。
其實戰爭進行到此時,趙國是鐵定亡國了,除非出現奇蹟,李牧能夠重創,或全殲王翦軍團,再回師向南,解邯鄲之圍。
要是李牧和王翦打成持久戰,以趙國的饑荒狀態,更不可能打下去。
而趙王遷殺害李牧的反常行為,有可能是邯鄲,或邯鄲以南,被楊瑞和打的告急了,稱得上是雙重悲劇。
所以李牧不死,趙國就能怎麼怎麼......純屬後世文人在不瞭解當時戰局情況下理解,在秦國壓倒性的國力面前,趙國的頹勢,不是依靠一個名將就能挽回的。
(注)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楊)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注)史記趙國世家:五年,代地大動......六年,大飢,民訛言曰:“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七年
,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趙怱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
(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
下圖中,國界線是不太準,僅供參考。秦滅趙,分南北2路,北路-王翦從上郡出發,可能在井陘與李牧對峙;南路-楊瑞和從河內出發,進“圍邯鄲城”。
可見前229年,秦對趙,已佔據壓倒性的優勢,秦以南北2路滅趙,李牧抵擋北路-王翦,南路就保不住了,北路-楊瑞和進圍邯鄲。
李牧究竟有多強大?
李牧一開始是趙國的邊將,有殲滅匈奴人
的光榮戰績。請注意,在戰國時代,能有此作為的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後來秦國打列國,基本上是摧枯拉朽,每戰必勝,唯獨在李牧這裡,從來討不到好。也就是說,李牧是當時天下唯一能和秦軍抗衡的人物。然而個人力量再強,也擋不住時代家國的沒落。到李牧活躍的年代,趙國已經江河日下,再無當年的雄風了。
李牧的最後一戰,是在趙都邯鄲城下,和秦軍一決高下。這時秦軍的將領,是王翦
。
我們最喜歡看這種名將之間的兩兩對決了。但無奈,秦國人卻壓根沒有給我們這個看戲的機會:秦國人再一次使出了反間計,這一次的趙王做得更絕,他直接把李牧殺了!
就這麼殺了?!
就這麼殺了!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趙國當時已經走上了作死的道路,不是名臣良將能拉得回來的,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和力氣,都白瞎。
吳起、白起、李牧、韓信都是名將,相比之下有哪些異同?
四人其實是兩種型別:吳起、韓信為一類,白起、李牧為一類。
吳起、韓信是身懷屠龍術的有志青年,白起、李牧是起於行伍的職業軍人。
吳起、韓信雖然混跡于軍營,尤其吳起以善練兵,能與士兵同甘苦著稱,但他們並不是軍人,會打仗一是他們的天賦,二是他們實現抱負的手段,但軍營,不是他們所追求的歸宿,而且他們都有很高深的理論成就,在我看來,他們是“大家”,而不是“名將”,實際上,與他們放在一起談的應該是樂毅、田單、尉繚子這個型別;而白起、李牧同屬戰國四大名將,與他們並稱的廉王也是一個型別,他們是絕對的千古名將,但難稱為“家”。
論戰功,他們可能在伯仲之間,但論對後世的影響,後者難以比肩前者。
尤其是吳起,被稱為兵家亞聖,與孫武並稱,孔子再傳弟子,一身集法儒兵三家大成,有《吳子兵法》傳世,開募兵制先河,訓練出魏武卒這第一支職業化軍隊,使得步兵取代戰車成為戰場主流,又主導了楚國變法,論影響深遠,可能還在韓信之上,也是四人中唯一被稱為“子”的。另吳起是戰績是76戰64勝12平。
最後,他們的結局都是悲慘的,吳起韓信死於非命,白起李牧被迫自裁。
韓信戰為己,吳起戰為心,李牧戰為國,白起戰為軍。
共同點:論性格,吳起堅決,白起偏執,李牧正直,韓信腹黑。論出身,白吳李出生名門。韓出身不明,但史書上說他出身卑微,從軍是因為吃不起飯。論成就:吳起是真正的集大成者,白韓李僅在軍事領域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