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說晉國打了秦國十二年沒打下來?而且韓趙魏好像沒有同時強大過,晉國不可能同時走三種國策向三個方向發展吧?搞了魏武卒就不可能胡服騎射,滅齊之前趙國很弱的吧?而且如果晉國最強,楚國也不會被打殘吧?
23
回覆列表
  • 1 # 李欽82

    你的問題表達很模糊,或者是說語焉不詳,不知道你要表達什麼。從歷史角度而言,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

    從教學角度來說,

    其一,統一是歷史的潮流,誰都無法阻擋!(在教學中這叫秦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

    其二,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人家有錢,任何時代,錢都是最重要的)

    其三,長平之戰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軍事基礎。

    以上是暫時想到的,家裡如果有初中學生的,可以參照以上三點!

  • 2 # 無宇倫比cy

    你形容的問題不對,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已經結束了,壓根就沒有晉國存在了,晉國是春秋時代存在的。春秋五霸分別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你說的秦、楚、齊、燕、宋,一下子佔了春秋五霸中的四個。春秋時期晉國是當時一等一的強國,如果三家不分晉絕對沒有後來秦國統一的那些事兒。再說當時南方的吳越也是很強大的,所以說你這個問題,就算晉國很強大,可是他一樣抗不住另外五國的同時攻擊的畢竟有五個國家也沒有一個是吃素的,利益面前肯定是不會懈怠的。

    再說三家分晉的好處吧,本來春秋時期,秦國想東出爭霸中原的,奈何強大的晉國在側,每每要東出都被晉國暴揍回來。而趙魏韓三家分晉後就不一樣了,秦國可以逐個擊破,不給他們結盟的機會,歷史也表明秦國的確也是這樣做的,拉攏兩國,滅另一國,把三晉滅完之後才滅其他三國,就是怕他們結盟。

  • 3 # 行走道人

    不好說,時代是在不斷變化的,晉國不分裂,那麼百里奚,張儀,犀首等都是晉國人,可能會得到晉國賞識,使晉國強大,加之君主英明 晉國可能會變成秦國一樣的國家,一統六國。或晉國有強大君主變法,擴地,變得更強 完全有自保能力,也或者因人為因素,天災變得衰弱,最終是個怎樣國家不好說。

    若是以分裂前的實力完全擋不住這麼多國家圍攻,他沒有秦國函谷關一樣的地利之便,沒有向秦國一樣在邊上,只防守一邊就行,晉國至少要防守三面攻擊,切險關不能派上用場,幾千裡的防線,完全防不過來,要是正面戰場,士兵訓練在有素,一打五也打不過人家 ,況且他國也有實力強悍者。楚國靠人多,秦國靠人兇狠,燕國地利之便,齊國技藝之士單兵作戰,宋國也要有幾萬大軍 。

    若是時期不好,正趕上在秦商鞅變法之後,楚國屈原訓練丹陽新軍之後,齊國齊威王變法之後,孫臏在時,或齊湣王徵兵六十萬時,燕國樂毅練兵後,那晉國幾乎是輸了,可以直接投降 以免壯丁全部戰死 造成不必要死亡。

  • 4 # 南宮雁門說史

    晉國不分裂也不可能抗住聯軍的進攻。因為沒有幾個國家能扛得住諸侯聯軍的聯手打擊。當時齊國被五國聯合起來攻打,一下就滅國了。如果不是田單力挽狂瀾齊國在此就滅亡了。秦國是在商鞅變法以後才能自己擊敗諸侯聯軍。但是有的時候也會戰敗。有的時候諸侯聯軍的失敗不是被秦國給打敗的,而是被秦國的人才從內部瓦解的。可見強大如秦國在面對諸侯聯軍的時候都沒有十成的勝算。就更不用說是晉國了。

    晉國雖然被韓趙魏給瓜分了。但是沒有被瓜分的晉國也不是諸侯國中最強的。秦國,齊國,楚國這些老牌的諸侯強國都是能單獨和他對抗的國家。就更不用說還是聯合起來對付他了。那晉國就更是沒勝算的。

    晉國堵在了秦國東進的道路上。所以秦國一直想吞併他。但是無奈雙方都是霸主。實力不相上下,秦國費了好多勁也沒能吃掉晉國。所以一直沒能東進。後來因為晉國自己作死,君王把國家大權給了自己的十一個大夫。想讓他們共同治理晉國,讓晉國強大。結果他們非但沒能讓晉國強大還在互相廝殺,最終經過一番廝殺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後來他們瓜分晉國成為了諸侯國。晉國就此滅亡了。

    就算晉國國君沒有把大權交給自己的大夫而是自己手握著那他想要稱霸也還差的遠呢??他最終只會和齊國楚國一個樣子。齊國和楚國到最後都沒有稱霸。只有秦國能夠稱霸。秦國之所以統一了天下全都是仰仗著商鞅變法帶來的效果。像商鞅這種變法別的國家很難實現。首先是沒有秦孝公這樣的國君,其次就是沒有商鞅這樣的人才。秦國之所以會有秦孝公這樣的國君就是因為秦國有滋生秦孝公這樣國君的土壤。那就是強烈的東進統一天下的願望。這是別的國家所不具備的。秦國有了秦孝公這樣的國君又正好遇到了商鞅這樣的人才兩者一拍即合所以才使得秦國更加的強大,最終統一了天下。所以也就註定了別的國家不能統一天下。而晉國就算有商鞅這樣的人才也不會這樣做。因為他沒有強烈的稱霸的願望。所以他不能最終稱霸。

    我再來簡單的回答一下你的備註問題。

    秦國和晉國打了何止十二年。雙方互相爭鬥了數百年也沒分出高低。秦國是個虎狼之國,又是春秋五霸,地大物博其實晉國能輕易拿下的。

    韓趙魏三家沒有同時強大過。首先強大的是魏國,然後再是趙國。韓國始終沒有強盛過。

    魏武卒是吳起在魏國弄的。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在趙國弄的。魏武卒比胡服騎射要早一些。他們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想兩樣都搞幾乎是不現實的。這兩樣都需要耗費不少國力。能弄好一樣就不錯了。他們兩樣雖然很厲害但都是曇花一現。滅齊國之前趙國就已經不算很弱了。因為經過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軍隊戰鬥力大增一直持續到趙國滅亡。

    晉國強大了也不能打殘楚國。之前晉國就曾經在城濮之戰打敗過楚國。但是也沒有對楚國造成多大傷害。想把楚國打殘幾乎是不現實的。楚國是一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對外戰爭經常戰敗,國都也經常被佔領,甚至連國君的陵墓都被人挖過。但是楚國就是不滅亡,還能不斷的兼併別的國家。最後和秦國土地規模相當。也成為了秦滅六國時最難打的一個國家。王翦帶兵六十萬才徹底滅掉了楚國。晉國顯然沒有秦國那個能力。所以晉國不可能將楚國打殘!

  • 5 # 發條鳥編年史

    晉國,是春秋爭霸時的一流強國。

    當時拳打齊楚三江外,腳踢燕秦半山中!

    堪稱為“一超獨霸”。

    只是在春秋未期,分裂為趙、魏、韓三國。

    開啟了中國的戰國時代。

    題主這個問題,在當時晉國還沒分裂時,吳國國君就和中國的兵聖,大軍事家孫武有類似的對話。

    當時吳王問的是晉國把持權力的六卿,分別有封地,誰會先滅亡,誰能守住領地(六卿分守晉國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孫武回答:範氏,中行氏先滅亡。

    吳王問,然後呢(孰為之次?)

    孫武說,智氏。

    吳王說,再然後呢?

    孫武說,韓,魏為次,趙如果能堅持自己的方法,晉國遲早要全歸於趙家(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

    孫武的確眼光獨到。

    前半段預測完全準確。

    我想說的是,晉國如果不分裂,主人肯定是要換的,不是魏就是趙。

    這兩個分裂出來的強國是戰國七雄中最早變法改革傲視群雄的先行者。

    所以戰國初期,三晉聯手,當時吊打其餘全部。

    晉國如果不分裂,它足夠大,但地理位置上屬於四戰之地,沒有齊楚燕秦那樣的戰略緩衝區域。最好的方式就是像魏文侯做的那樣,不斷的進攻秦國,一旦滅秦,那就要啥有啥了,齊楚燕沒法和這傢伙龐然大物抗衡,歷史就真的改寫了。

  • 6 # 趣史夜話

    看問題是晉國不分裂,而後又提到分烈後韓趙魏三國的發展方向也就是晉國的發展方向。如果晉國不分裂的話,那麼晉國的發展方向肯定是統一的。

    然後如果晉國不分裂,能抗住秦,楚,齊,燕,宋的攻擊嗎?這個要看晉國的國力和其餘各國是否齊心。晉國與這幾個國家都接壤,各國攻擊晉國十分方便,但是晉國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周邊的小國都是依附於晉國。所以各國攻擊晉國不太可能,因為沒有必勝的把握,就像六國攻秦一樣,毫無建樹。

  • 7 # 牧謙先生

    晉國必然會分裂,就像周朝會分裂一樣。為什麼會分裂?是因為制度。什麼制度?分封制。

    古代中國由於交通、生產效率等原因,很難像現在中國一樣,做到村鎮級的深入管理。那麼比較行之有效的,就是分封制。我認為分封制是起始於周朝的,周朝以前商朝應該是邦聯制。

    分封制的優點是被分封的諸侯既行使區域內的管理權利,又要履行對周邊四夷的戰爭義務。所以,周朝名義上直屬於中央的軍隊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各諸侯的軍隊,其軍隊行政長官也是各諸侯的代表。同理,在各諸侯國中,同樣軍隊來自於士大夫階層。

    晉國自重耳執政後,更是加強了對本國士大夫階層的倚重。重耳歸天,本國士大夫階層更有尾大不掉之勢。

    所以我說,晉國的分裂猶如周朝分裂一樣,是必然之事。如果說原因,那就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必然分封制要被更先進的中央集權制取代。

  • 8 # 參見赫本大人

    晉國屬於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一直到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期,共出現了五位霸主,那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其中這裡面晉文公就是最厲害的代表。

    可以看出,晉國的疆域僅次於當時的楚國,而在春秋的幾百年中,晉楚爭霸也是當時的主旋律。

    有人把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比作現代的美蘇爭霸,同樣的超級大國,同樣的,以一方面的解體而告終。我認為這是十分合理的。

    如果來分析晉國的分裂之路,那就不得不說下面的事:

    曲沃代翼

    晉國自唐叔虞創業以來,平平順順的走過了西周,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重大的事情,一直到公元前785年,晉穆侯薨,他的弟弟殤叔不甘為人下,發動政變,但是四年後,晉文侯又把權力奪了回來。晉文侯死後,他的兒子晉昭侯即位,於是,晉國的分裂之路由此開始。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把他的叔叔桓叔封在了曲沃,但是,當時的曲沃面積比晉國的都城面積還大,這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是完全不合理的,於是當時就有人建議,取代曲沃,但是晉文侯沒聽,禍根由此埋下。

    被封在曲沃的桓叔雖然當時已經年老,但是雄心未減當年,他還想成為晉國的正統主宰者,公元前739年,晉國大臣潘父殺了晉昭侯,桓叔由此想借著這個機會入住翼城,但是,晉國人不同意,第一次作戰失敗,其後桓叔在遺憾中撒手人寰。

    而後,他的兒子曲沃莊伯又和晉國正統作戰,前後打了兩次大仗,雖然都沒有勝過,但是大大削弱了晉國公室的勢力,於是莊伯又在憂憤中死去。

    一直到了他的兒子,曲沃武公,又和晉公室打,打了六次,終於奪得了晉國的正統地位。

    這場奪權,經歷了祖孫三代,前後經歷了67年,真是佩服古代人的毅力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尤其是後代要爭取前人未完成的遺願!

    晉獻公

    晉武公和他的兒子晉獻公執政期間,晉國瘋狂向外擴張,領土面積急劇增大,國力急劇增強。又連續吞併周邊的16個國家。可以說這次奪權行動,是新生力量戰勝陳舊力量的行動。

    但是,晉獻公本人確實不能安睡的,他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自己會不會成為有一個晉昭侯,身邊的人會不會叛變來殺他。於是,晉獻公花了八年時間來殺自己的本家,本家殺完了,還不夠,晉獻公又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兒子,於是太子申被逼死,重耳出走。

    晉獻公的做法,給了國內卿大夫發展的機會和時間。

    晉文公

    晉獻公為卿大夫的崛起掃清了障礙,而晉文公則是親自把這些異族扶持起來的。

    晉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這是十九年間,身邊的心腹大臣有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可以看出,這些人都是後來的崛起的卿大夫的先輩。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在維護晉國的統治時候,也在蠶食著國君的統治權力,

    結語

    晉國怎樣變得強大,就預示著他會怎樣變的消亡,可以說,晉國的制度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既推動著國家向前發展,也削弱著國家的統一,晉國的分裂不是一夜之間,用一句不太貼切的話來說,就是成也蕭何敗蕭何。怎麼崛起的,就會怎麼倒下。

    所以晉國一旦有了能夠統一全國的實力,也就有了分裂自己的趨勢。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說,不能夠稱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戀愛,女孩應該懂得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