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乃棟說書畫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筆鋒是圓椎體,其特性是即可八面出鋒,所以,正常書寫時不需要捻管,遇有特殊情況除外。總想捻管,是由於執筆姿勢不對,導致運筆動作無法正常有效施展,難以隨心所欲的完成調鋒轉勢,此時,為了追求某些筆畫細節形狀而不捻不行,這樣的作法實屬無奈之舉,或者說是一種特殊情況下臨時採用的技術處理方法,並不是常規筆法之列,不用專門的去研究它,只需懂得中鋒、側鋒、偏鋒筆法動作與筆畫形制、線條質感的關係,並且熟練運用,使感官效果達到理想的需求就可以了。
有意誇大捻管法的作用,純粹是故弄玄虛,宣揚蒙人的歪理邪說! 說明對書寫技法缺乏深入研究。
在我印象中,書法界強調書寫過程中要不斷捻轉筆管的是孫曉雲。她為什麼要主張捻管呢? 我覺得,是她執筆姿勢有問題,用筆手法不正常,看她書寫過程特別難受,不像是在拿筆寫字,指法、腕法動作如同“機械手”夾著毛筆畫字,根本沒有科學性、專業性、合理性可言,妄稱“書法有法”。如圖:
▲圖為孫曉雲執筆法(源於網路)
其實,只要是執筆姿勢正確、筆法動作規範,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捻管的,調鋒轉勢主要依靠指法完成。如圖:
▲圖為本人創立的〈潘氏三指執筆法〉
採用“潘氏三指執筆法”,坐、立均可,書寫各種風格的書體、大小不同的字型,隨心所欲,揮灑自如,八面出鋒……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筆法與字法
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以上是我的教學研究心得,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釋出的相關練字論述,我的抖音、火山裡有小影片可以看看,興許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謝謝支援!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3 # 一笑貫長天
捻管是一種非常高超的筆法。
只是對於捻管沒有人能掌握其實質,儘管孫小云老師提倡捻管並有相關書籍問世,可是孫老師並沒有真正地掌握捻管。
捻管不是普通書法人可以學習並付諸應用的筆法,如果普通的書法人在沒有深厚的功力基礎並且沒有靈活的手指的話,學習捻管無疑會把普通書法人引入歧途!
其實捻管並不是多麼神秘!而且掌握捻管與腕指配合太難!所以普通的書法人在功力不夠時不要去嘗試捻管,如果唐突嘗試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
4 # 莫非1
看看網上影片,寫字漂亮的人很多,但不見那個捻管了。所以:捻管,是扯蛋的人提出的扯蛋動作,大家千萬別學!
-
5 # 抱庸詩書
為什麼會捻管?它到底有什麼用?
首先,捻管是由毛筆筆頭的結構特性以及書寫用墨的需求決定的。毛筆蘸墨,一般寫五至十個字,需要重新蘸一下。捻管力量作用在筆頭,便於不斷均勻毫間的墨水,使筆墨更加平和流暢。
其次,捻管本身就是一種筆法,中鋒用筆往往不是很明顯,但側鋒以及點劃的頓、折、旋、轉,捻管技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僅靠腕力、臂力,手腕非常容易疲勞,而且點畫的形態氣質也不如捻管靈動飄逸。
第三,捻管是穩正筆尖的需要。毛筆尖是軟的,雖有韌性畢竟是軟毛,如果始終固定一個切紙的方向馭筆,毛尖容易發生物理彎曲,或者開叉,影響書寫。而捻管可以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始終保持筆尖的穩正。因此,毛筆書寫,我個人傾向於捻管。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6 # 東望長安1
謝謝千里馬先生的邀請。我知道拈管才是近十年的事,少年時學書跟隨的是一位鄉賢老師傅,他的楷書屬於家學,據他講他是跟他舅學的寫字,其實他家祖上有兩位爺爺字都寫的很好。他們這一脈相承的書法,和黃自元那楷書很象,我先和他學寫毛筆字,後來又一起在公社工作多年。朝夕相處中他並未提起過拈管。大約是零九年吧我們局系統下面有個書法研究室,有位退休老師對書法有所造詣者(系我們市上的書協副主席)在這裡主事,當時我已經重新開始寫字了,閒談中這位先生告訴我說,你有時實在沒辦法用筆了可以試一試轉管。後來我去我們市報社辦事,有位寫毛體的朋友問我知道不知道轉管,我知道一點。他大談特談轉管的玄妙之處,我出於禮貌只是不斷地點頭首肯。其實,我覺得會不會轉管對於書法學習並不是十分主要的,關鍵在於鍛鍊手腕上的功力,同時注意做到掌虛,使指頭在書寫中發揮作用。手腕掌穩定掌平滑,指頭掌芒稍掌味道。手腕太笨,沒有指頭靈巧,指頭連心,手腕要做到心到手到則很不容易。手腕上的功夫和會用指頭上的巧勁這些都是基本功。有了這些基本功絕大部分問題都會解決,轉不轉管已經不十分重要,轉轉也可以,不轉也能行。總之,我認為轉管在寫字中屬於小技巧,不應該把它強調到不應有的地位,從而誤導後學。下面是我二零一六年寫的心經,與千里馬先生交流一下,請多多指教。
-
7 # 書畫小築
首先,我們來搞清楚什麼是捻管。其實,捻管作為一種書寫技巧本身就不神秘,用語言就可以描述清楚。大致說來,就是大拇指和食指及中指執筆,在書寫中,需要轉的時候,就捻動筆管,向手心外,捻到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向手心內,捻到大拇指的指尖,如此往復,即為捻管。見所附影片。
其次,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有的書家認為要捻管。我們透過觀察贊同捻管的書法家可以看到,他大多學的是碑學一路,寫的字較大,且普遍執筆還較深,這樣導致在轉折時比較困難,故,捻管可以使絞轉順暢,需要捻管。碑學一路,字型量大,講究厚重,架構嚴謹,捻管對氣脈影響不大。
再次,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有的書家認為不要捻管。我們也可以觀察發現,這類書家執筆較淺,筆運轉靈活,在絞轉時十分便利,不用捻管也可以順暢絞轉。他們走的是帖學一路,講究精到,章法聚氣,如果捻管,直接影響整體章法效果。
總而言之,由於學書的方向不同,執筆方法的不同,以及書寫習慣的不同,有的書家捻管,而有的書家不捻管,沒有對錯。我們要根據自己書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捻或不捻。最重要的是便於書寫。如此而已。
捻管書寫之法,可參照文尾所附影片。
-
8 # 千千千里馬
毛筆其實不是隻有中鋒,而是“三鋒”,即中鋒,外鋒和內鋒。
毛筆是圓錐狀的,但是,寫字的時候,毛筆是三角刀狀的。
寫字主要是中鋒狀態,但是,不是任何筆畫都能夠用中鋒完成的,這就需要利用“內鋒”和“外鋒”了。
內鋒和外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側鋒”,側鋒,也叫副鋒。但是,側鋒表達不是很清楚。所以用“內鋒”和“外鋒”比較清楚。
一般來說,中鋒下筆達不到著墨效果,就需要“補充”沒有墨跡的地方,這樣,就需要用“內鋒”或者“外鋒”去補充出來。
具體,就是“捻管”這個動作。捻管根據需要有“左旋”和“右旋”,同時也有有一定的“推拉提按”輔助,才能完成。
其實,從筆畫執行過程來看,捻管主要在起筆和收筆部位。
如果我們注重“四法”,即,起筆之法、行筆之法、收筆之法和接筆之法,那麼,你不想不會“捻管”都自然就會的。
捻管很重要,但是,除了“四法”,還有“三筆”更重要。
“三筆”即,筆法、筆意、筆勢。寫字沒有“法、意、勢”的先入為見,什麼技法也白搭。
我已經考察很多書法家的臨摹了,能夠做到法、意、勢俱佳的幾乎沒有。
所以,書法的最大問題是看明白法帖的“法、意、勢”和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我們把這些叫做“四法三筆”。
書法的法,就在“四法三筆”之中。
不是信誰,而是一個蘋果兩個叫法的問題。比如側鋒,我說是內鋒外鋒,其實是一回事。捻管,每一個人的體會不一樣,或者肌肉反射不一樣,但是,都是為了把筆畫寫出來的補充動作。你用腕,他用指,沒有本質區別。這就是我說的,中鋒不可能寫出所有的效果,就需要側鋒補充一下,具體做法就是捻管。比如一個點是三角形的,你無論中鋒還是側鋒,都不可能一筆寫出,這就需要“捻管”。所以,寫字一定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捻管屬於行筆,也屬於收筆,看具體筆畫而定。
有人說,捻管用手指,有人說用腕,到底信誰的?
這一點孫曉雲說的倒是很清楚,她說,古代書法理論,都是比喻性的語言,不太好理解,不像我們今天,是有操作法語言描寫。
所以,不是信誰,而是一個蘋果兩個叫法的問題。
比如側鋒,我說是內鋒外鋒,其實是一回事。
捻管,每一個人的體會不一樣,或者肌肉反射不一樣,但是,都是為了把筆畫寫出來的補充動作。你用腕,他用指,沒有本質區別。
這就是我說的,中鋒不可能寫出所有的效果,就需要側鋒補充一下,具體做法就是捻管。比如一個點是三角形的,你無論中鋒還是側鋒,都不可能一筆寫出,這就需要“捻管”。所以,寫字一定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捻管屬於行筆,也屬於收筆,看具體筆畫而定。
-
9 # 大水手
捻管真的是很神秘的筆法嗎?我認為不是。
一方面,這只是一種方法而已,不是必須的。另一方面,在反對這方法的書家眼中,甚至連筆法都不是。
說句實話,當初我第一次看到孫先生的創見,也是很驚奇,以為驚人大發現。但後來的眼界逐步提高,加上不斷實踐,發現並非如此。
其實你不用管那麼多,孫曉雲、沈尹默、林散之三家都是腕指之爭,沒有那麼多分歧。而林散之的翻腕,說到底也是用腕不用指,與沈先生是一致的,只不是林先生多是寫草書,自然手腕翻動,很正常。
其實你不用介意那麼多,很簡單,他們三人都成功了啊。不管你用哪種,用得順手就好。
作為我個人來說,我比較認同運腕,畢竟沈尹默先生的理論經過實踐時間更長,而且他和他的弟子們也取得了成功,驗證他理論的人更多。
總之一句話,捻管一點也不神秘,只不過是寫字的方法之一罷了。而且並不是一定要用它不可。
-
10 # 臨池管窺
對於這個問題嘗試回答一下,說點個人淺識。
無論許多人在書法實踐中提倡什麼技法、心得,總之肯定是從中受到了宜處,於無意中誇大其作用,這並沒有什麼好奇怪!
捻管、翻腕、運指等這些技巧,在書寫運用過程中,只是很快、很細微的下意識動作,書寫一個字,有大有小、有橫有折、有輕有重,需要運用到各種不同的用筆技法,不是哪一種技巧就能包打天下的,只能說是某一種技巧在某一特定的筆畫中運用得比較多一點而已。
孫曉雲女士於捻管中對她的書藝很有幫助,而沈老不運用捻管也能寫得很好,至於林散之先生又說要翻腕,這都同理其上。就如枕腕能把字寫好,大小自如,又何非要懸腕呢?所以從這意義上講,寫字的理論其實是很簡單的。
但於書法實踐不深者,還沒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經驗的人來說,書法中千變萬化的前人、今人的一些理論總結,則是很難理解,認為寫字是件很神秘的事。
如衛夫人《筆陣圖》一篇,其點、曳、斫、拂之法到底是什麼樣一種筆法;《禁經》中說的“永”字以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實際並不能賅備八法,更不能“通一切字”;張旭、魯公言及的錐畫沙、屋漏痕也只是喻其筆力言之而已,並不涉其什麼神秘的筆法。如此等等,使眾多習書者既不能理解,又奉為經典,以至紛擾不清,繆亂叢生。
所以學書並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無在乎於“勤”、“鑽”二字:於實踐中檢驗理論;於理論中證明實踐。成功了,就說明你的實踐與理論都是正確的,反之亦然。
大家說呢?
-
11 # 翰墨書道
捻管似乎沒有那麼神秘。只是一種調整筆鋒的書法用筆技法,不是特別常用,只被部分書法人群所採用。
捻管就是運筆過程中因筆鋒需要換鋒或轉換方向,採用的一種用筆方法。和衄挫技法的功用一致。
比如起筆時逆鋒入紙,頓出畫首的下端後,由於毛筆尖向上,筆肚朝下,在運筆書寫右邊的線條時,需要將筆鋒轉換方向,使得筆尖指向左方,筆肚在右,中鋒行筆,這中間就需要轉換筆鋒。一般的教課書上介紹採取先頓再挫鋒的方法,捻管技法略有介紹。
先頓筆後挫鋒換方向的形態,畫首下側略帶一個小弧轉的輪廓線。再如“地”的第一筆短橫的起筆。
在看這個橫畫起筆的形態,下側就非常間潔,就是採取捻管的技法,也可以採用輕頓輕提的辦法。
挫鋒技法一般先有提頓過程在順勢挫鋒,容易使得起筆出的下短有一個弧狀的形態。而捻管基本上是駐鋒不動,靠手指的捻動,使得毛筆的筆鋒轉換方向。所以點畫的起筆節奏不明鮮,優點是更加簡潔利落。弊病是線條形質不過豐富。
捻管技法還有幾個好處,就是更容易鍛鍊技法的駕馭能力,雖然其它技法也具有這種功能的,但沒有捻管的手指的捻動動作。按照心揮手運的理論來說,即如此。
-
12 # 千年蘭亭
在當代的書法家中,孫曉雲是為數不多的捻管支持者之一,她認為寫字要捻管,儘管大多數人不贊同。
寫好書法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中鋒行筆,而這考量的是筆畫的轉折處和筆畫行進方向改變處,書家調整筆鋒的方向。
調整筆鋒方能保持中鋒。而調整筆鋒一般有三種方法:提按、衄挫、往復。其中提按是基本方法,用的較多。
筆頭是個軟的圓錐體,按下去,筆毫鋪開;再輕提,筆毫重新聚在一起,再往任何方向接下,筆毫再次鋪開,執筆執行,即可保證中鋒。有人說,提按是筆法的基礎,其他筆法都源於此,此話毫不為過。
古人調鋒極重視提按之法,而捻管一詞的出現,大約始於包世臣。此人嘴上功夫強於手上功夫,並且強於故弄玄虛搞出一些新奇技法。
比如“迴腕法”,把何紹基害得夠苦。不過何紹基也真得感謝他,老何按他臆造出的“迴腕法”,竟練得一手獨特書法。不由想起了《笑傲江湖》中,欲練神功,揮刀自宮,哈哈。
話歸正題,話說包世臣同志弄出個“捻管法”,還引經據典,終於弄出一幫粉絲。本來很簡單的筆法,被他搞的無限複雜,看來他是個當領 導的料,善於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並且無限上綱上線。
唉,不能說了,再說的話,我也要犯老包的毛病了。
-
13 # 琴音萬古
用筆,運筆不僅是要捻管而是要求之達到靈活用筆在於人的駕馭能否!打敵人槍不僅只扣機描準,短兵相交槍任之而使。
-
14 # 幼稚的清潔工
今人書法越看越醜,古人書法越看越好看!今人書法者,女性朋友的字好看,男性的字十有八九醜書,尤其書協會員裡的!女子愛美,所以字寫的好,字如其人嘛!二則女效能沉下心來,沒有太多雜念!現在男性大多心浮氣躁,都想建功立業,又怕吃苦受罪,於是投機分子十之八九!就衍生怪胎醜書者,醜書全是男性書者!人醜心醜書醜!標榜創新,實則投機炒作!
-
15 # 餘進書法課堂
其他幾位回答很詳細了,我就不再重複了。只是補充一句,是用手腕還是捻管,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哪種更省力更方便達到我們的效果就用哪種。
-
16 # 萬氏制筆
首先,我們來搞清楚什麼是捻管。其實,捻管作為一種書寫技巧本身就不神秘,用語言就可以描述清楚。大致說來,就是大拇指和食指及中指執筆,在書寫中,需要轉的時候,就捻動筆管,向手心外,捻到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向手心內,捻到大拇指的指尖,如此往復,即為捻管。
其次,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有的書家認為要捻管。我們透過觀察贊同捻管的書法家可以看到,他大多學的是碑學一路,寫的字較大,且普遍執筆還較深,這樣導致在轉折時比較困難,故,捻管可以使絞轉順暢,需要捻管。碑學一路,字型量大,講究厚重,架構嚴謹,捻管對氣脈影響不大。
再次,我們來談談為什麼有的書家認為不要捻管。我們也可以觀察發現,這類書家執筆較淺,筆運轉靈活,在絞轉時十分便利,不用捻管也可以順暢絞轉。他們走的是帖學一路,講究精到,章法聚氣,如果捻管,直接影響整體章法效果。
總而言之,由於學書的方向不同,執筆方法的不同,以及書寫習慣的不同,有的書家捻管,而有的書家不捻管,沒有對錯。我們要根據自己書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捻或不捻。最重要的是便於書寫。如此而已。
-
17 # urna風之度0
捻管,實質就是用指頭轉動筆桿調鋒攏鋒。沒什麼神秘的。
主要可用在“轉筆”“收毫攏毫,出捺之刀尖”這兩種情況。
其實用提按轉腕也可以解決。
區別在於:捻管是一個慢動作就可以完成。
提按轉腕,是兩個動作快速完成。
捻管有個弊病,就是指頭轉動後必須要有回位,不然書寫難受。
*
條條大道通羅馬,爭執具體的技術沒有實質意義。
技術是為書寫服務的,即橋。
以手指月,不能只見手指,不見月亮,那才叫失去根本。
回覆列表
提倡捻管者,誤人也!使用捻管者,自誤也!
為什麼?捻管用指,運筆範圍小。寫小字尚可,在漢代前曾用,寫在如筷子似的竹簡上,如豆小字之用。後歷代實用書寫小楷字亦曾用。
按書法發展至魏晉,紙張普及,筆法昇華,究其原因,歸功於運腕之法。至唐代書家研究總結為五指執筆,為什麼?有利於運腕,所以唐代書法發展出張旭、懷素狂草,達到書藝高峰。
今人憑小聰明,捻管轉指達到實用書寫之效果,沾沾自喜,又著書立說,以為發現新大陸,其實刻舟求劍也,幾誤一代人。如不指正,皆成罪人。請看古人提倡五指執筆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