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閣聽雨

    現在寫隸書的人還是很多的。但對於隸書的理解各有不同,學習取法也各有不同。現在一部分人認為書法要寫待端正,把隸書寫成了美術字一樣。還有一部人注重隸書的古樸,寫的筆法多變,章法新穎。還有寫簡牘隸書的,別有一番風味。

    兩晉到明代寫隸書的人少,成就高的人更少。到了明末清初碑板的發現,尊碑扁帖,使隸書有了新的發展,後來清代來隸書盛行,古文字和隸書一起使書法的領域更加廣闊,形式更加多樣。將來隸書還出會成為書法的重要內容的,還會有很大發展空間的。

  • 2 # 書揚文化

    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隸書從字型的發展來看,是在秦代小篆的產生之後逐漸形成的一種字型,但根據不斷出現的簡牘資料來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比較明顯的隸書的產生。相傳程邈創立了隸書的說法並不是那麼的準確,應該說是程邈彙集了各種的隸書,並把隸書完善是比較可靠的說法。

    隸書在秦代並沒有在官方開始使用,但是到了漢代的時候,隸書卻成為一時興盛的字型而風靡全國,其中不少著名的隸書的碑帖如天下第一隸書之稱的《禮器碑》,清代十分推崇的《張遷碑》,摩崖刻石《石門頌》等等都是漢代的時候所流傳下來的。

    隨著字型的發展,隸書逐漸被演變成了帶有波磔的章草和我們現在所最為常見的今草,之後隸書也慢慢淡出歷史的舞臺。魏晉時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對於行書和草書的完善更是一下在將篆書和隸書作為古體而漸漸的被大家所遺忘。

    到了清代的時候,篆書和隸書的情況好了許多,主要是因為朝廷大興文字獄,使得學人不敢研究新的學問,大量的篆書、隸書等石刻的碑版出現,篆書和隸書開始中興,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隸書大家如鄧石如、桂馥、何紹基、阮元等等。

    在前不久,李嘉誠辦公室的一件清代吳讓之的隸書對聯在大眾視野的出現使得隸書火了一把,其實隸書並沒有被淡忘,而是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欣賞慢慢的進入的人們的視野中而已

  • 3 # 漢辰30971353

    其實寫隸書的人還是很多的,只是近些年在書法大賽中獲獎作品以行楷和草書為多。隸書的碑帖也很多,門類也不少,各有所長。

  • 4 # 忠笏堂

    因為行草寫起來比較快。真正的隸書,楷書是基礎。隸書上手也快,真正寫好不易。我喜歡隸書,專攻隸書。我覺隸書能寫出特點和風格!

  • 5 # 唐鼎堯1230

    隸書的作品也不算少吧,做為字型的一種每種都有它獨特的美感。我就是什麼字型都學寫一些,來充實鍛鍊一些書法技能,我發幅我的作品,獻醜了。

  • 6 # 石川73041440

    隸書好寫,但寫好,寫出自己的風格難!我六十年代上中學時,得一前輩指導,學了數十年了,自己看也不中意!

  • 7 # 千年蘭亭

    隸書在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它的出現,破壞了最初造字時所遵循的六義,變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使文字由圓變方,並發展成現在的方塊字。

    書法史上,隸書的發展有兩個高峰,一是漢朝,一是清朝。

    篆書在向隸書演變過程中,用筆逐漸複雜多變,輕重錯落,粗細有別,史稱隸變。到了漢代,隸書成熟,達到一個高峰,由於楷書、行書、草書的出現,不太實用的隸書逐漸淡出,此後隸書沒有大的發展。

    直至清朝,隨著大量地下文物的出土,金石學崛起,湧現出一大批隸書高手,隸書又迎來一個發展高峰。這一時期的隸書較以往具有狂怪的特點。

    現在,隸書仍為很多書法家所喜愛,隸書作品並不少見。現在老一輩書法家中,沈定庵先生是隸書大家,再往後是華人德先生,再往後張建會、張繼等人也是高手。

  • 8 # 蓬蒿人爾爾

    隸書要創新相對較難 而行書草書很多人覺得不臨帖也可以寫 更有那些醜書橫行 導致大多數人都不好好寫字了~小時候從曹全碑練起的 但是沒能好好堅持 所以寫不好 請多多批評指正~

  • 9 # 姜公醉詩書畫印聯

    其實寫隸書的作品還是有很多,只是形成鮮明個性的隸書不多,寫隸書看是容易,寫起來就太難了,當然寫好就更難了!

    姜公醉先生隸書作品

  • 10 # 筆下春風

    我們都知道,漢字的書寫形式有篆、隸、楷、行、草五大類,這是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相互影響的產物,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最為流行的書寫方式是行書,楷書則次之,所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較少,主要是從事書法創作的同志比較關注。團隊的一些隸書作品請大家批評指正!

  • 11 # 仲元13

    這個問題問的好。現代以來寫書法的人以楷書居多,寫隸則偏少,晉代及以前的人都善隸書既使王羲之的楷書亦有隸意,如孝女曹娥碑等,我個人幾十年習書法的體會,學楷書應兼學隸書,才能體會出真筆法。

  • 12 # 醉墨壹枝筆

    我個人認為:書法領域除了篆體不好學之外,隸書如果沒有一定的功底是沒辦法寫出好的作品來的!

    隸書因其字型更注重蠶頭燕尾,在運筆的把握上更難!我喜歡隸書,但一直在練習!

    可能名家大師在別的領域研究的更多吧,所以隸書作品相應的變少!

  • 13 # 華夏曆史文化

    評獎是種引導,是指揮棒!現在的評獎,是行草大行其道,正經的隸書,包括楷書與篆書很難獲獎!

    努力練字吧,不管它刮什麼風,評獎歸評獎,愛好歸愛好!

  • 14 # 棲山館王老師書法課堂

    隸書現在很火啊 像蘭亭獎銀獎得主就是寫隸書獲獎的。

    這種隸書是很典型的漢碑結合漢簡的處理,體現的是一種拙味,字很拙,但是處理很巧妙,如上便是張遷碑為基調的創作。

    還有一種隸書風格是秀美挺拔端莊的風格,如下圖所示。

    最後一種是以簡牘為基調的創作,欣賞要點是瀟灑飄逸,姿態萬端。

    你看風格多樣吧。

    而且在各種各樣的展覽上,隸書比例不可謂不小,也有專項的隸書展。

  • 15 # 鴻鵠迎罡

    中國漢字始終遵循著由繁至簡的發展規律。隸書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書體,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隸書脫胎於篆書,同時又具備了楷書的基本樣子。具有雄健樸厚,凝重壯美,金石味突出的特徵。隸書在書寫中變化多端,追求一波三折,蠶頭雁尾,對書家來說,極具書寫樂趣。尤其隸書春聯,看著大氣古樸,深受人們喜愛。

    秦始皇當年統一全國後,準備統一文字,發現隸書比小篆更容易辨認和書寫,於是,著手在全國推行,隸書在這時就慢慢發展起來。到漢朝,隸書發展到了高峰。魏碑、漢簡等都是傳統意義上的隸書。

    樓主說現代寫隸書的人少,我不認可這個說法。我拿我們陝西舉例。

    陝西省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300餘人,光我知道的能寫隸書的人就不下50人。

    我的微信朋友圈善於寫隸書,並且把隸書寫出名堂的就不下10人,如趙熊、路毓賢、吳振鋒、鍾鏑、李豔秋等人,還有我比較熟悉的杜中信、陳建貢等人,隸書都寫得不錯,他們都是陝西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或副主席,寫了大半輩子隸書了,獲得過多次國內和省內的獎項,在陝西,甚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

    全國寫隸書的名家有劉炳森(已過世),張海,周俊傑,範曾,等等,隸書也有專門的全國性的隸書展,參展的人數都不少,怎麼能說當今寫隸書的人少了呢?

  • 16 # 大風起兮82132522

    不僅隸書,寫楷的也很少。這兩種書體,繼承容易創新難,且書協的導向,偏重創新,以致大多書家沒有功底,基礎,追求盲目創新,醜書氾濫。

  • 17 # 13775803571

    隸書是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的起始之點,也是必經之路,它不單是練習字的間架結構,瞭解漢字的古樸方正,欣賞漢字的獨特美,同時練習人的耐性,培養人的興趣,樹立人的信心,但是由於書寫時相對於其他字型速度慢,變化少,因此這樣。當然也不完全是。

  • 18 # 芥藏山房

    題主不知所謂!當代寫隸書的太多了!只有江湖雜耍和半吊子社會書法班老師沒幾個寫隸書才有可能。半吊子老師多會寫刻板的工楷,江湖雜耍會玩各種道具,龍飛鳳舞,仙佛滿紙。

    書法之美,前人已寫到極致。當代書家很多都是直取明清以來篆隸之風,甚至模擬民間殘紙。

    因為沿著二王體系寫下來,前人高峰迭出,當代少了古人的學問修養,寫不出古人的文氣、貴族氣、儒雅氣,註定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當代人學篆隸北魏,學民間書風,這是古代書法史上的冷門,前人走的少,僅清代民初才有所涉獵。所以這是當代的一條出路。

    當代隸書寫的好的,劉文華、張建會、張繼、王增軍、李守銀、鞠聞天、喬延坤、何昌貴、傅亞成都是以隸成名。當然隸書寫的更好乃至諸體兼善的頂尖高手還有幾位,這裡不點名。

    至於國展投稿,隸書佔比很大,也易獲獎。年輕美院學子,隸書功底基本紮實,甚至比楷書功底好。畢竟隸書更容易進入自由創作的階段。楷書法度森嚴,一點一畫之失都很刺眼,寫得規矩刻板又很匠氣、格調低俗。所以楷書創作,要麼寫巨幅小楷,要麼摻雜了些碑意,搞搞怪。要靠純正的唐楷成名的還真不容易!僅盧中南區區幾人而已,且盧中南相比前人,也遠不及,更不必說二田了,黃自元本沒資格在書法史上留名,之所以偶爾在歷史資料提及,是因為他在書法史上是負面人物,正如和坤嚴嵩憑負面入史的理由一樣。二田更把黃自元的毛病推向極致,這很不好。

    回到本題。貼幾幅當代隸書。

  • 19 # 剖析與建構

    看來這個問題,都很關注呢,不妨聊一聊!

    現在學隸書的不少,可能是您見到的不多而已,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隸書簡單,淺藏輒止學了一段時間就完事了,然後攻楷、行草去了。之所以我們在視野裡鮮見寫隸者,我想可能和國展、所謂的“大師”在公眾領域不怎麼寫隸書有關吧!

    隸書發展到東漢末年,由於過分講求點畫的規矩嚴謹和八分舒展的整飾特點,結字亦板滯森嚴,缺少變化,這表明隸書發展已走到了末路。這種現象在《熹平石經》碑刻中己非常明顯。楷書取代隸書,就像當初隸書取代篆書一樣,是書體演變規律,書法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魏晉時期,以新興的楷、行、草書為主要代表,而隸書只不過是漢末的流風餘緒而已。這一時期主要的隸書作品有:《上尊號奏》、《受禪表碑》,《孔羨碑》,這些隸書碑刻方稜扁平的筆道,矯揉造作的波磔,千篇一律的結體,已無法再現漢隸淳古厚重的風韻。

    但它們的意義卻在於,為隸書向楷書過渡作了鋪墊,開了唐人隸書楷書化的先河。從南北朝至隋,已是楷、行、草書發展的鼎盛時期,隸書有時作為統治階級的廟堂文學,或是復古、尊古者的祟尚,雖然還不時出現在碑石上,但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在隸書發展史上,從東漢末年到清代初年,真正把隸書發揚光大,既繼承漢隸古風,又具有時代風貌的還是唐代。

    唐代的隸書雖然不能與漢隸同日而語,雖然沒有像楷書、行書、草書那樣成為唐代書法的最強音,但卻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隸書家有李隆基、韓擇木、梁升卿、史維則、蔡有鄰等。隸書四大家為: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維則。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人物,他的隸書作品有《石臺孝經》、《紀泰山銘》。唐玄宗的隸書最具楷書化,用筆、結字缺乏變化,相同的筆畫寫法雷同,幾乎可以重疊,嚴謹規矩有餘,活潑變化不足。

    唐代隸書家中真正寫山個性、有漢隸風韻的當推梁升卿。梁升卿以擅長隸書著稱,時人稱其隸書“體甚古”,即有漢隸之風,筆勢“勿驚波往來,巨石前卻”,作品有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御史臺精臺碑》,此碑不大,亦立於不顯眼的角落,但識者卻可一眼看出其不同凡碑:骨力清勁,體勢從容,雖有界格,卻能長短相宜,自然天成,全篇風格勻整統一。

    漢代人寫隸書由篆法入,講中鋒用筆,藏鋒含蓄,雖波磔外顯,卻中和樸厚,高古雅逸。

    唐人寫隸書,漸失古法,受時風影響,以楷法入隸,用筆過於方勁,氣象過於外顯,規整有餘,含樸不足,所以不足為法。

    唐代以後,隸書每況愈下,歷代雖有能隸書者,如末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文徵明等,他們雖然都是書法史上有名的行草大家,但隸書卻寫得不如人意,與漢隸不可比肩。

    只有到了書道中興的清代,古老的隸書才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恢復了漢代的氣象,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給後人樹立了漢代以後隸書變法真正的典範。

    最近在看清代書史,講到了這個問題,今結合網上文章,做個總結,希望對各位書友有所啟發!

  • 20 # 景行書苑

    大家好,我是景堂書法。

    看看大家聊得熱鬧,忍不住也過來聊一聊。不喜勿怪喲。

    題主說到現在的書法作品很少見到寫隸書的,好像並不是這樣。前些年,書法的學習集中在楷書,尤其是唐楷上。不論初學還是有一定水平者,往往都是一手唐楷面世,有些名氣的隸書書法家好像只聽說劉炳森。

    而伴隨著書法學習的不斷髮展,加上各類藝術院校書法專業的開設,人們對書法的學習,有了很大變化,篆書、隸書、行草等字型都有了大的發展。隸書書法家也出現了不少,常聽到的有劉文華、何應輝、華人德、周俊傑、鮑賢倫、毛國典、張繼等一大批。雖然不能和行草書作品相比較,但也算得上挺繁榮的。

    在年輕一點的人群中,因為很多人開始從篆書入手,從隸書入手學習書法,加上漢隸經典碑帖眾多,風格多樣,為學習者提供了大量資料,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在隸書上取得成績。看題主的隸書寫的挺不錯,只是稍有點俗,建議少看俗作(當代隸書中俗作太多),多從經典碑帖中選取營養。

    我近幾年師從洪厚甜先生,從篆書入手,對隸書也做了系統臨習。附上我的一副隸書作品,請大家指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都有什麼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