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澹奕
一開始並沒有區別,後來區別就大了。唐朝節度使出現非常早,意思是節制與排程。唐朝的節度使緣起於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持節都督,出軍時是軍隊的統帥,駐守時是軍部的首領。唐朝發展到中後期以後,節度使成為了地方的強大藩鎮勢力,對於管轄區域內的州郡官吏、將領等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黃巢之亂以後,唐王朝徹底失去了對於各地節度使的控制,各地的節度使互相吞併攻伐,強權林立,最終撼動了唐帝國的根基。
宋朝初期承襲了五代十國時期的舊制,節度使除了自己的州府,還管理多個州郡,稱作“支郡”,在轄區內擁有政治、經濟等眾多特權,儼然就是個獨立小王國。
宋朝統治後期,開始大規模削弱各地節度使的權力。比如除了日常軍費以外,其他所有賦稅都要繳納朝廷,各地節度使還要輸送精銳士兵供給京畿禁衛;宋太宗趙光義時代,規定所有節度使管轄的支郡全部由中央管轄,而節度使的官職,也開始作為虛銜授予宗室、外戚、文武大臣與少數部族的首領,並沒有多少實權。
正因如此,宋朝並沒有像唐朝那樣出現嚴重的藩鎮割據,最終四分五裂。
-
3 # bumpsthenarcoticlife
節度使之設立,可上溯到高宗景雲年間,這時它所統領的軍隊主要還是府兵和兵算等徵點制軍隊,只是當邊疆上逐漸增設久鎮長征之兵時,它所統領的軍隊素質才為之一變。
而其正式和有計劃的設定,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大節度使。
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的開始過問民政。唐朝後期節度使勢力大大加強,已經到了獨攬軍政大權的地步了。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作為封疆大吏逐漸演變為地方軍閥,在經濟、政治上相互獨立各自為政,而國家此時備受戰亂之苦有點外強中乾,權力的邊緣化凸顯,這為國家分裂、地方割據留下了隱患。
而宋朝節度使,宋太祖有懲於唐末五代時期節度使割據一方、相互混戰的教訓,對各地節度使採用了賞錢奪權的辦法,給予有功將領銀錢田地,要求他們解除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時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石守信對禁軍的控制。並派遣文臣擔任知州事,限制了節度使節制郡縣的權力;又以轉運使接管了節度使的財政權利;將地方上強壯計程車兵編入禁軍。因此宋代的節度使已經成為虛銜,無實際領兵和為政權力。
-
4 # 國學小鳥
謝謝邀請。才有時間回答問題,抱歉,節度使是唐武官的一種,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唐後期節度使權力大大加強,到了獨覽軍政大權的地步。唐節度使正式出現,是繼睿宗之後唐玄宗開元年間。二宋朝節度使和唐相比,已成了虛銜,無實際領兵和為政權力,宋太祖,宋太宗釆取各種政策,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乾德三年,讓各地貝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送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貝武稅的財權,同年還選兵送中央,又剝奪了兵權。以上回答,如有不當,望指正。
-
5 # 若耶溪水劍
唐朝節度使和宋朝節度使主要的區別是管轄權力的不同。
唐朝以武力開國,兵馬強壯、稱雄天下,唐朝皇帝又大多重視軍備、邊防,經常發動對周邊遊牧民族或半遊牧民族的戰爭,為唐朝開拓了大片疆域。根據對外作戰的需要,以便及時對敵出擊或防備敵人大規模騎兵部隊的侵襲,唐朝便逐漸擴大了節度使的職權範圍,使節度使擁有了軍事、財政和行政大權,相當於半個獨立小王國,也為後來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埋下了禍患。
而宋朝的節度使,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後來幾乎成為一種虛銜。這和宋朝的開國方式以及政治軍事政策有關。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本身就是後周的一名將領,在周世宗柴榮死後,趁後周母弱子幼的大好時機,發動“陳橋兵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取代了後周天下。宋朝建立之後,為了防止後周的悲劇重演,也是吸取了五代時期將領擁兵自重、經常叛亂的教訓,從趙匡胤開始便逐漸剝奪各地節度使的諸多權力,中央的權力得到大大加強,使節度使逐漸失去了軍、政和財權,失去了和中央對抗的資本。宋朝統治者偃武修文,制定了“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這樣有利於國內政治軍事的穩定,但也導致了有宋一代對外孱弱的現象,並最終被外族所滅。
-
6 # 肇英
唐代的節度使,本問題下的各個回答中已經說了一些了,我這裡說幾句宋代的節度使:
兩宋的節度使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實任。
雖則“以文武官員為知州”的做法【1】,早在唐代後期時就已出現。但即便到了北宋初期,依然有不少實任的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存在。它們是在北宋太宗初期至真宗初期,才漸漸完全被知州所取代的。
注1:開始時一般以武將為知州,到了五代中後期時,文臣任知州的例子也漸漸增多起來。
二、本官(寄祿官、武階官)。
在宋初“實任節度使”逐漸被取代的過程中,節度使同時轉化成了武臣、宦官的最高一階本官(武階官)。如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征討儂智高時的本官,就是節度使(先是彰化軍節度使,後是護國軍節度使)。
而在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二十五日之後直至南宋,節度使則為武臣、宦官的第二階寄祿官(武階官),僅次於太尉。例如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八月,岳飛的寄祿官由鎮南軍承宣使,升為清遠軍節度使。
三、加官(加銜)。
節度使在宋代,還可以作為授予文武重臣、勳舊、宗室、外戚等的加官。譬如南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岳飛的寄祿官升至武臣最高一階的太尉之後,同時還擁有兩個節度使加官,即所謂“兼兩鎮”(具體為武勝軍節度使、定國軍節度使)。
-
7 # 紅綠燈和方向盤
先說一下由來吧,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排程,故稱節度使。節度使無論在唐朝還是宋朝不管有無實權都是封疆大吏般的存在,地位顯赫。
所謂一張一弛,收放有度。唐宋的節度使對歷史產生了極大影響,最終還是“歸功”於統治者沒有實時改變,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放權
大唐初期北方遊牧半遊牧民族覬覦唐政權,紛紛入侵中原,邊境掠奪,唐政權也是這時候國土面積大增……中後期轉攻為守,出於時局需要節度使在唐可謂是板正的封疆大吏,那就是一方的皇帝。唐統治者先後開啟和默認了一系列的政策為的是養兵用兵。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後還給官府。為了需要出現了屯田制,屯田制是漢以後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士兵和無地農民墾種荒地的制度。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三種。屯田始於漢武帝時西域屯田,為軍屯。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昌招募農民屯田,當年得谷百萬斛。後推廣到各州郡,由典農官募民耕種,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稱“屯田客”。
為了解決兵源問題,又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535~551),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相繼變成了募兵。募兵的來源相當複雜,其中主要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無職業的流浪人、亡命無賴以及走投無路或無依無靠之徒。這些士兵一般都終身從軍,兄弟相繼,父子相承,世代以軍旅為家。因為藩鎮節度使掌握著他們的生殺、賞罰、升降等權利,士兵們對藩鎮節度使的依賴性也極強,他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於是,藩鎮節度使們便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部隊,擁有了軍權。
在這種情況下,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區的財政權力轉給各防區的常備軍將領。後來,唐政府又把食鹽資源的管理權交給節度使。開元十五年,朔方節度使兼關內鹽池使。
即便如此,節度使的權力還是不能滿足戰事需要,那麼接下來就考慮地方行政了,開元二十一年(733),各道分置採訪使,採訪使成為常設機構,負責檢查本道刑獄和監察地方州縣官吏,處置使則有便宜從事的大權。為避免地方官對節度使軍事行動的影響,從天寶中開始,唐政府將一道置“節度使與採訪使”各“一人”的體制,改為由藩鎮節度使“一人兼領之”的體制,“州刺使盡為”節度使“所屬”。這是唐玄宗根據北部邊防軍事需要對節度使權力的又一次擴大。
這就是唐時的節度使,封疆大吏絲毫不為過。這些決策對促進民族融合,經濟發展,國家統一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當然到了唐後期節度使的不是之處也表現的淋漓盡致了。
收權
這也是宋代節度使與唐代節度使的區別,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採取各種政策,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權。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送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賦稅的財權。同年還命令諸州府選送精兵給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權。
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時,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屬中央,不再隸屬於節度使。太宗又於太平興國二年 (977)詔令所有節度使屬下的支郡都直屬中央,節度使所領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
此後,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授予宗室、外戚、少數民族首領和文武大臣,對武將更是晉升的"極致",多者可帶兩三鎮節度使,禮遇優厚。並派遣文臣擔任知州事,限制了節度使節制郡縣的權力;又以轉運使接管了節度使的財政權利;將地方上強壯計程車兵編入禁軍。凡此種種,節度使徒坐空城而已。另外提一下宋代的兵源問題,宋朝不論禁兵、廂兵,還是南宋的屯駐大軍等,一般都採用招募的辦法。災年招募流民和饑民當兵,是宋朝一項傳統國策。統治者認為,將壯健者招募當兵後,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這是防止災年爆發農民起義的對策。招募軍伍子弟,也成為宋朝重要兵源。
(二)北庭節度使--職務是防禦遊牧在北方的突騎施和堅昆。治所在北庭都護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屯伊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西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二州境上,統兵二萬。以上兩鎮內外相連,專對西域天山南北兩路的諸國。
(三)河西節度使--職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兩國間的交通。治所在涼州(甘肅武威縣)。統兵七萬三千。
以上一鎮兼顧西方和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
(四)朔方節度使--職務是防禦突厥。治所在靈州(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統兵六萬四千七百。
(五)河東節度使--職務是防禦突厥。治所在太原府(山西太原市),統兵五萬五千。以上兩鎮互相應援,專對突厥。
(六)范陽節度使--職務是壓制奚、契丹。治所在幽州(北京市)。統兵九萬一千四百。
(七)平盧節度使--職務是招撫室韋、靺鞨(音末合 mòhé)。治所在營州(遼寧錦州市西)。統兵三萬七千五百。
以上兩鎮專對東北諸部,主要是對奚、契丹。
(八)隴右節度使--職務是防禦吐蕃。治所在鄯州(青海樂都縣)。統兵七萬五千。
(九)劍南節度使--職務是西抗吐蕃,南撫國境內各少數族。治所在益州(四川成都市)。統兵三萬九百。
以上兩鎮專對吐蕃。
(十)嶺南五府經略使(七五六年--唐肅宗至德元年,升經略使為節度使)--職務是綏靖境內各少數族。治所在廣州(廣東廣州市)。統兵一萬五千四百。
回覆列表
唐朝節度使當然是軍閥,兼本州刺史。軍隊、行政、民政、財政、司法,一把抓。
宋朝節度使自杯酒釋兵權之後,已是虛職。地方上,轉運使掌握財政,知州掌握行政,提刑掌握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