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熊崽兒
-
2 # 愛吟詩的太白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羞花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選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宏農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這件事傳到明皇耳朵裡,便喜出望外,當即選場玉環來見駕,楊玉環濃裝豔抹,梳洗打扮後進見,明皇一見,果然美貌無比,便將楊玉環留在身旁侍候。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後,與其兄楊國忠串通一氣,玩弄權術,陷害忠良。安史之亂髮生以後,明皇攜著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西逃路上,大臣們質問明皇,國破家亡,國破家記,社稷難存,你要江山還是要貴妃,貴妃不死,我們各奔西東。萬般無奈,明皇賜貴妃一死,自縊於梨園的梨花樹下。後來,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長恨歌》,記敘的就是這段歷史。
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
漢朝的大才子司馬相如為景帝時武騎常侍,因不得志,稱病辭職,回到家鄉四川臨邛。有一次,他赴臨邛大富豪卓王孫家宴飲。卓王孫有位離婚女兒,名文後,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從屏風外窺視相如,相如佯作不知,而當受邀撫琴時,便趁機彈了一曲《鳳求凰》,以傳愛慕之情,因相如亦早聞文君芳名。相如、文君傾心相戀,當夜即攜手私奔。相如一貧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孫怒其敗壞門風而不分給她一文錢。兩人只好變賣所有東西后回到臨邛開了家小酒鋪。每日,文君當壚賣酒,相如打雜。後來,卓王孫心疼女兒,又為他倆的真情所感動,就送了百萬銀錢和百名僕人給他們。司馬相如有財、有名後,又受皇帝寵幸,便宿娼納妾,竟不理會卓文君。文君因作《白頭吟》以訣別。“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天下的負心郎皆愧之。
藺相如完壁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
3 # 洋先生說三國
皇太極死因之迷?清朝的開國皇帝都很有意思。然後引用其中某個典故,擴充套件成一個個小故事,既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增加他們的課外知識量。
-
4 # 小林洞察
對高中生應該多講一些愛國和勵志的故事。可以將這個實際或者二十四史或者黨史軍史裡面裡面的,一些歷史故事給他們講,主要是要豐富細節,因為現在許多電視劇,都在拍一些歷史故事。比如井岡山斗爭,紅軍血戰湘江,也可以講一些關於歷史人物的,比如關於蘇軾的關於王安石的,關於袁崇煥的,關於三國的等等,關鍵是要豐富細節。也可以根據當時流行的電視劇或電影來有針對性的,講一些歷史的細節性的故事。
-
5 # 念禹
不如講一講劉邦和韓信的故事吧。
當時劉邦被楚國的軍隊圍困了,想要韓信來救。但是韓信剛剛平定了齊國,作為大元帥,在打下齊國之後想要自立為王,就寫了封信給劉邦,說是需要安定混亂的局面,想要做一個代理的齊王。
劉邦看到信後,破口大罵,差點就要下令拒絕這個提議。這個時候劉邦的謀士張良說,現在形勢不好,不如就立他為齊王,穩住局面。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封了韓信一個真的齊王,讓韓信頗有顏面。也為後來漢室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裡有幾個點可以說:
1. 劉邦善於聽取張良的建議,這是他比項羽強的地方
2. 韓信最終沒有好的下場,做人要謙遜一些,得意了總沒有好下場
3. 劉邦能忍一時的不利,忍到時局好了再算賬不晚
-
6 # 語留人
看來這是老師定的環節,學生時代基本都經歷過。並且許多學生都想借此展現自己。現在相對容易太多了,網路太發達,資料太好找。主要還是看自己的演講能力,多練幾遍。內容的話,我覺得,你就搜歷史冷知識,找個有趣點的,知道的人相對少點的,效果應該不錯。
-
7 # 六曲向天歌
可以給學生講"臥薪嚐膽""指鹿為馬""背水一戰"等歷史故事。
(一)臥薪嚐膽: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
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二)指鹿為馬:被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權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藉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
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使用該成語形容一個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三)背水一戰: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數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趙國。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
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餘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訊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
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 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綿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定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餘率全軍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 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
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裡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餘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麼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除這些外還有"負荊請罪""圍魏救趙""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完璧歸趙"等歷史故事。
-
8 # 小白愛書愛電影
三國時期,袁紹(字本初)決定出兵攻擊曹操時,謀士田豐認為時機不成熟,勸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紹剛愎自用,不聽良言,一怒之下把田豐下獄。
當袁紹失敗的訊息傳到後方時,獄吏高興地告訴田豐,說:“主公由於不聽先生之勸,結果打了敗仗,證明先生的意見是正確的,這下您可以出獄了。”
田豐聽了這個訊息後卻說:“我的死期到了。”
獄吏不明就裡,田豐向他解釋道:“主公如果打了勝仗,還可能借機赦免我;如果打了敗仗,他會覺的無臉見我,羞愧之下,肯定會拿我出氣。”
果不田豐所料,袁紹一回到老巢鄴城,在別人的挑撥下,就氣急敗壞第下令把田豐殺了。
曹操獲勝之後,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軍士在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的人與袁紹暗通之書。曹操左右的人提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曹操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除了“曹操燒信”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關於寬容的故事:“楚王斷纓”:
有一日,楚莊王興致大發,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莊王又命點上蠟燭繼續喝。群臣們越喝興致越濃。忽然間,起了一陣大風,將屋內蠟燭全部吹滅。此時,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將乘燈滅之際,摟抱了楚莊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際,折斷了那位武將的帽纓,然後大聲喊到:“大王,有人借滅燈之機,調戲侮辱我,我已將那人的帽纓折斷,快快將蠟燭點上,看誰的帽纓折斷了,便知是誰。”
正當眾人忙與準備點燈時,楚莊王高聲喊到:“今日歡聚,不折斷帽纓就不算盡興。現在大家都把帽纓折斷,誰不折斷就是對我的不忠,然後我們大家痛飲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纓折斷以後,才重新將蠟燭點上,大家盡興痛飲,愉快而散。此後,那位失禮的武將對楚莊王感恩不盡,暗下決心,自己的人頭就是楚莊王的,為楚莊王而活著,對楚莊王忠心耿耿,萬死不辭。後來,在一次生命危機關頭,就是那位失禮的武將,拼著性命救出了楚莊王。楚莊王以一時的忍讓原諒,換取了自己的一條性命。
回覆列表
傅介子的故事吧,高中學習歷史正是需要這種熱血勵志的故事的時候,作為中國這種歷史文化比較深厚的國家,給學生培養對歷史的興趣一定要從漢唐開始(豪邁大氣),要是從晚清開始,那還學個什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