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這樣說

    王羲之出身於我國著名的魏晉名門琅玡王氏,書法成就一流,被譽為我國曆史上的“書聖”,“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集序》非常珍視,由此產生了很多的故事。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聚會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的文學成就雖然不算頂級,但它的藝術地位卻得到後世公認,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它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死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蘭亭集序》也留給了他的後人。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不僅受到書法家的青睞,很多帝王也非常欣賞,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梁高祖武皇帝蕭衍就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更是大加讚賞,《蘭亭集序》就成了他志在必得的珍寶。

    李世民透過多方打聽,得知《蘭亭集序》在王羲之的後人手中,而且秘不示人,就派人想方設法拿到手,從此藏入皇宮。

    李世民命令當時的書法名家,將《蘭亭集序》臨摹了多個版本,而這些臨摹本也成了非常珍貴的名作。

    從古到今,很多學者認為,《蘭亭集序》最終被李世民帶進了自己的墳墓“昭陵”,從此不見於人間。

    不過,悅史君對這種說法是表示質疑的,因為史書明確記載,五代時期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掘唐代多個皇帝陵,昭陵就在其列,但並沒有《蘭亭集序》的任何訊息。

    《蘭亭集序》到底去了哪裡?有人說可能被武則天帶進了乾陵,畢竟乾陵沒有被盜掘過;還有人認為早就失傳,成為千古遺憾。

    悅史君認為,《蘭亭集序》肯定還在人間,至於它在古墓葬還是在收藏家手中,我們都還有機會看到,李世民是肯定沒有帶走啦!

  • 2 # 三逸堂

    謝邀。這是一個歷史懸案。晉代王羲之經梁武帝,唐太宗的讚揚推崇而成為書聖,後世楷模。唐太宗李世民贊其曰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己。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皇帝吹捧一點不亞於今日江湖之鼓手。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敘被說成神作,是他在修禊時酒後賦詩所作的敘文。這一名作為李世民得到後,下令趙模,韓道正,馮承素,諸葛貞摹寫,以傳後人。蘭亭真跡被李世民死後帶進昭陵。這一說法真偽難辨,爭論至今不絕,沒有結論。我們今天看到的全是假蘭亭,版本達百種之多,全是偽作。連蘭亭是否羲之所書,內容是否原本都有激辯,最著名是髙二適郭沫若之爭。從唐至今,時間久遠,我認為不論真跡是否葬於昭陵,再次面世已無可能。

  • 3 # 風雅書法

    王羲之的書法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唐太宗喜歡他的書法,唐太宗生前最愛蘭亭序,有人說唐太宗為了得到王羲之的字不惜重金從民間蒐羅,在唐太宗的領導下,唐朝的問人都在相互臨摹蘭亭序等等字跡。有人說王羲之的蘭亭序被李世民逮到了墳墓。好像是真的,因為從唐太宗李世民死後蘭亭序的真跡就消失了,唐太宗一聲酷愛蘭亭序,把它代入自己的墳墓是情理之中的事!

  • 4 # 清涵書法

    2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代英主,平生最愛書法,尤其推崇王羲之的書法,為了得到王羲之所留下的真跡,大肆在民間重金蒐羅。王羲之被尊稱為書聖,蘭亭序又是天字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唐太宗當然不能放過。想方設法也要得到!蘭亭序一開始的時候是在一個法號叫做辯才的和尚手中,唐太宗命人從辯才和尚那騙到手後,整天把玩,愛不釋卷!命令當朝書法大家,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馮承素等臨摹蘭亭序,然後分別賜給王公大臣們。

    3但是蘭亭序的真跡一直在唐太宗的手中,這是非常肯定的!有人說蘭亭序的真跡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到了墳墓之中,這也合情合理。因為皇帝去世了,他生前酷愛書法,尤其喜歡蘭亭序,駕崩前命令要蘭亭序陪同下葬,也是非常可能的。

    4據說唐朝末年有一位摸金校尉——溫韜,他帶領著軍隊曾經開啟過唐太宗的昭陵。聽說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陪葬在墓中,溫韜把昭陵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最後只能失落而去。這就證明蘭亭序沒有隨唐太宗長眠地下!

    5後來到了武則天的時期,一代女皇武則天也是非常喜愛書法,同樣鍾情於蘭亭序!又有人說“蘭亭序”被武則天帶到了墓中,這也有可能,因為武則天曾經做過李世民的昭儀,後來又嫁給李世民的兒子李治。蘭亭序也很有可能落到她的手中!死後被陪葬於乾陵!至於蘭亭序在不在乾陵那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截止到目前為止,誰也沒有開啟過乾陵!

    6幾千年的歷史變更,歷經戰火,“蘭亭序”是否還存在於世,還是流落民間我們也不得而知,我們祈禱蘭亭序能夠完整無缺!

    7隨著考古的發掘,歷史的真相一定會大白天下的!

  • 5 # 孤客生

    蘭亭集序被史家譽為天下第一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出自東晉名家王羲之之手,流傳了許多年,最終被酷愛書法的李世民拿到了手上。

    李世民自小對這幅天下第一書很是推崇,玄武門事變之後當上了皇帝,坐擁整個天下的資源,這個時候他開始派人蒐羅天下尋找蘭亭集序,最終得知,蘭亭序在一個僧人的手中,李世民與很多殘暴的皇帝不一樣,並沒有強奪,而是派出了手下采用溫和的手段騙取了蘭亭集序。

    當時騙取蘭亭集序的是一名御史官員,他偽裝成落魄的書生半夜投宿僧人的寺廟,一來二往的,因為和僧人一樣愛好書畫,所以兩人成了朋友。

    自己的手上有王羲之最出名、最好的蘭亭集序,李世民的手下自然假裝不相信,於是兩個人打下了賭,第二天御史官員終於看到了蘭亭集序的真跡,他和僧人混的更熟了,最後趁僧人不注意,偷偷把蘭亭序偷走了。

    在偷走之後,他通知地方的官府,告知了僧人真相,僧人知道了這是為皇帝拿的東西,明白自己的珍寶已經拿不回來了,只能唉聲嘆氣認命,後來李世民也曾經賞賜過珍寶給僧人,僧人把這些珍寶換成了錢財,修建成了寶塔,但是他一直對失去蘭亭集序這件珍寶耿耿於懷,最終在一年後鬱鬱而終。

    在拿到蘭亭集序之後,李世民對其愛不釋手,有空沒空時總會小心翼翼的捧著蘭亭序一陣觀摩,手撫摸在微黃的紙頁上,就如同撫摸在妙齡女子的玉肌上般,令李世民的臉上不時的發出享受之極的表情。

    在李世民死前,他曾下過令,令人在安葬白己的時候把蘭亭集序放入自己的陵墓中,讓他最珍愛的珍寶能跟自己一同走入冥間地府,導致很多人都以為蘭亭集序放入了李世民的陵墓中。

    但是五代的時候戰亂頻繁,軍閥溫韜為了籌集軍餉,發掘了唐朝乾陵之外的眾帝陵,在發掘的過程中,並沒有找到蘭亭集序,於是就有人猜測到了蘭亭集序可能藏在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當中,乾陵堅固如鐵,多年來一直沒人能挖通,所以蘭亭集序藏在乾陵當中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在我看來,蘭亭序在李世民死後的時候就已經被安葬進了李世民的陵墓中,並在多年後被溫韜發掘,溫韜的手下都是武人,很多人大字不識一個,而回挖掘帝皇陵墓的人大多是從附近鄉村裡徵發來的民夫,在那個亂世的年代裡,黃金白銀才是硬通貨,所以在挖掘的過程中可能有人看到了蘭亭集序,他們看到一張紙擺放在一堆珍寶中,就把蘭亭集序當作了垃圾丟落在了一旁的泥土中,人來人往的踩踏,以及泥土的堆壓,最終導致了這天下第一行書消散在歷史中,成為了人們的記憶。

  • 6 # 國學日知

    中華歷史,在五千多年的漫長時光中,留下了無數令人為之著迷的千古疑案。其中,“書聖”王羲之神作《蘭亭集序》的下落,就讓人頭疼了上千年,許多人為此爭論不休,但是至今都沒有定論。

    那麼,這一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絕世珍品,究竟在何處呢?

    《蘭亭集序》正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其之所以在眾多神作中脫穎而出,是因為這一作品由王羲之醉酒後所作。那種揮毫時的灑脫飄逸,,結合他信手拈來的《蘭亭序》美文,讓這部作品成為神品。就連王羲之清醒之後都連呼神奇,卻再也沒能再現這樣的神韻。

    不過,《蘭亭集序》出世後,因為與王羲之大多數的作品風格不同,其實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波瀾,直到的出現。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是文武全才,他非常崇拜王羲之,為此親自為他撰寫了傳記。李世民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為了得到這部神作,他搜尋了很多年,才終於用計從辯才那兒得到。自此,他對《蘭亭集序》視若,不時就要欣賞一番。

    李世民在臨終之時,還惦記著《蘭亭集序》,特地交待兒子李治,在他死後把《蘭亭集序》放在他的枕下,陪伴在他身邊。按理說,孝順的李治一定會遵照父親的囑託,將《蘭亭集序》放入昭陵。然而,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以至於讓它的下落成為謎案。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耀州節度使溫韜坐鎮陝西。此人極為貪婪,為了滿足一己私慾,他居然打起了埋葬有無數財寶的皇陵的主意。七年時間裡,溫韜指使手下盜了17座唐朝皇陵,只有李治與合葬的乾陵因為無法找到入口,時有神奇事件發生而倖免於難。

    溫韜除了愛好財寶,還有一個癖好,就是每盜完一個皇陵,他都會將獲得的寶物登記造冊,一一記錄下來,並且公佈於天下。奇怪的是,在史書中寫著葬入昭陵的《蘭亭集序》,卻並沒有在其中。

    溫韜不顧天下人的口誅筆伐,幹出盜皇陵這種缺德的事情,膽子當然非常的大,所以他沒必要為此而撒謊。所以據此推測,《蘭亭集序》的下落有以下兩種可能:

    一、在昭陵的某個角落

    對李世民來說,《蘭亭集序》太過珍貴,到了視若生命的地步,他想到過有人會覬覦他的陵墓,到時候《蘭亭集序》可能會遭到不測。為了更好地保護它,李世民可能交待李治,將它放入了昭陵中某一隱蔽的地方,這使得它僥倖逃過一劫,沒有被盜走。

    不過,溫韜盜了那麼多的皇陵,手法嫻熟,他當然知道《蘭亭集序》這種珍寶埋在昭陵,肯定會挖地三尺將它找出來,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因此,這種猜測可能性極小。

    二、葬入乾陵

    唐太宗晚年,武則天入宮,她是一位大才女,不排除李世民與她一起欣賞《蘭亭集序》,武則天后來對它也是難以割捨。因此,在李世民提出陪葬的要求時,武則天違背了他的意願,將它保留了下來,最後與她葬入了乾陵。

    這種推測目前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除了確實有很大可能之外,不願這件絕世珍品消失於世間也是一大因素。畢竟,如果《蘭亭集序》在乾陵,我們還有盼頭,它總會有出世的一天,讓我們有機會一睹其風采。

    以上就是《蘭亭集序》下落的兩大猜測,究竟如何那就見仁見智了。其實,歷史正是有時候這樣撲朔迷離,才顯得那麼的神奇有趣,一旦揭開了面紗,反而失去了光彩。就像《蘭亭集序》下落一樣,有時候不知道真相,也是一種缺憾中的美好,讓人在期待中儲存著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猶太人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什麼?